《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超现实的梦幻-象征主义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超现实的梦幻-象征主义文学-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调的建筑”。由于艾略特对“客观对应物”的强调,后来的西方诗人就自觉地在作品中减少了抽象地表现思想情感的词语,而主要靠形象或场景,情节来“说话”了。由此可见《荒原》对于促进诗歌艺术发展的作用。

  除上述两点之外,《荒原》还取得了其他艺术成就。如:它发展了乔伊斯的扩大联想法,在时间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在地点上,海阔天空,任意飞跃;在情节上,似有若无,多是一些“片断化”的、“混杂”的情境(见《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它采用了具有多义性、丰富性的象征,如“水”、“火”等,增加了思辩色彩,更耐人寻味。它在语言方面做了一次大突破,共用了英、法、德、西班牙、希腊、拉丁和梵文7种语言,以及流行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外国语五种形式 (见《世界名诗鉴赏词典》),等等。

  《荒原》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具有的震撼力以及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可贵探索、巨大成就,使它一发表便风靡欧美,并迅速对世界各国的新诗创作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代诗风,统治英美诗坛达50年之久。

  摇曳的花朵:象征主义的变种

  象征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学传统、诗人的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原因,曾出现了一些变种。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英美的意象派和意大利的隐逸派。

  意象派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期出现于英美诗坛上的一个小流派,存在时间很短,但却造成了巨大影响,成为英美现代诗的开端。“意象”一词源于英语image,含“形象”、“象喻”的意思。但在意象派的理解中,它却与原意不尽相同。意象派诗人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回顾》)“它是熔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漩涡,充满着活力。” (《关于意象主义》)庞德还拿象征主义的象征符号跟意象派“意象”做了比较:“象征主义是从事‘联想’的。这是说一种影射,好象寓言一样。他们把象征的符号降低成一个字,一种呆板的形态……象征主义的象征符号有一个固定的价值,好象算术中的数字1,2,7。而意象派的意象是代数中的a,b,x。其含义是变化的。作家用意象不是用它来支持什么信条,或经济的、伦理的体系,而是因为他是通过这个意象思考和感觉的。”通过上述几段话,我们认识到,庞德或意象派理解中的“意象”,包括下述几个要点:第一,意象是形象;第二,意象是一个思想感情的复合体;第三,意象的含义是变化的;第四,诗人通过意象来思考,来感觉。关于“意象”的观点,是意象派的理论——象征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象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意象派诗人认为理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性,唯有直觉才能察知事物的独特性;艺术家为了刻划事物的“独特性”,就必须使用直觉的语言手段,来捕捉直觉中的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并将它表现出来,使视觉中的事物形象更加新颖独特。因此,他们给艺术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艺术=直觉=生活中的意象。

  意象派在创作方面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1913年,意象派提出了由庞德起草的“三原则”:“一,直接处理 ‘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二,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三,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的短句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见弗林特《象征主义》)。

  其中,第一条是意象派的宗旨,第二条对第一条进行了明确而严酷的限制——意象派诗要纯用意象(用庞德的说法,诗不是“情绪喷射器”,而是“情绪等式”),第三条是主张用自由诗体(短行自由诗)。

  1915年,意象派又提出了“六原则”。其中的四五两条与意象派字旨密切相关:“四,要写意象。我们不是一个画派,但我们相信诗歌应当确切地表现细节,而不是处理含糊笼统的概念……五,要写硬朗清晰的诗,不写模糊的不确定的诗。”“表现细节的原则”比庞德的观点“往后缩了”。这个原则表明后来的意象派更倾向于使用单式描述性意象,而不去努力把意象变成具有深意的隐喻或象征。因此,从理论上讲,后期意象派距离象征主义越来越远了。

  意象派实质上是对当时统治英美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的反拨。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经过了它的壮年的汹涌澎湃,在 1880年左右退化成矫揉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的感伤主义,充满了甜得发腻的比喻,或是庸俗的训诲。这自然引起了一些有志于诗歌艺术的青年诗人的不满,并导致意象派的产生。1908年,一群英国文学青年经常聚会于伦敦索荷区一家咖啡馆里,讨论诗歌问题。1909年,美学家T。E。休姆参加了这个团体,并成为这个诗人俱乐部的核心人物。休姆虽然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较短,但他的论文《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对统治英美诗坛一百多年的浪漫主义进行哲学上,美学上的激烈攻击,并提出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如:诗应当“在细小而干燥的事物中寻找美”;“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明确的描写”;诗必须是“视觉上具体……使你持续地看到有影响的东西,阻止你滑进抽象的过程中去。”因此,这篇文章的出现,实际上便宣告了意象派的诞生。1910年后,“诗人俱乐部又增添了新鲜血液:美国诗人庞德,希尔达·杜立特尔,英国诗人理查德·奥尔丁顿。于是,意象派的诗营形成了。

  1912年,美国女诗人哈罗特在芝加哥创办了《诗刊》杂志,发表了一大批无名青年写的使人耳目一新或瞠目结舌的诗作,开始了美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歌文艺复兴时期”。1913年,希尔达·杜立特尔以“意象主义者H·D”为笔名,在《诗刊》一月号上刊出了自己的诗。这是意象派诗歌第一次面世。同年三月号的《诗刊》上,刊登了弗林特写的“意象派某诗人”访问记,提出了实际上是庞德起草的意象派“三原则”。到这时,意象派不但有创作,还有理论,完全形成了一场文学运动。

  但是,直到1915年,意象派还只是当时诗坛上许多派别中的一个,并不比其他新诗派更引人注目。1915年下半年,庞德退出了意象派,美国女诗人埃米·洛威尔成了意象派的挂帅人物。她把意象派从成员不定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诗社。其正式成员有英国的理查德·奥尔丁顿,P·S弗林特,D·H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立特尔,约翰·哥尔德,弗莱契和埃米·洛威尔。他们决定每年列出一本意象派诗集。当年出版的诗集,卷首刊登了由奥尔丁顿执笔、埃米·洛威尔修改的意象派宣言,即所谓“六原则”。于是,意象派掀起文坛大波,成了人们谈论的题目。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和平的环境遭到破坏,诗人们各奔东西,有的还上了战场,顾不得推敲诗句了,因此,意象派出现了衰落。到1918年时,意象主义作为一场运动便最后结束了。

  但意象主义影响仍然存在。30年代,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发起“客体派。诗歌运动。实际上是意象派的复苏,在五六十年代美国新兴的诗派中,也能看到意象派的影子。

  而且,意象主义还超越了英、美,传到了世界其他各国。十月革命后,意象派在苏联落户,迅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组织,有出版物的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叶塞宁、伊甫涅夫等。出版的诗集有《语言的熔炉》、《贩卖幸福的人》、《意象主义者》,出版的杂志有《契赫——比赫》、《美的世界里的旅馆》等。

  意象派也曾对我国五四时代的诗歌创作以影响,沈尹默的《月夜》、胡适的《湖上》、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王统照的《湖心》,闻一多的《秋色》,以及康白情的诗作,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说来有趣,意象派影响了我国的新诗创作,而我国的古典诗歌,却影响了意象派。

  1914年,庞德主编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集。其中有四首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仿屈原》,是屈原《山鬼》的改作,《刘彻》是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的意译,《秋扇怨》取材于班捷妤的《怨诗》,还有一首来历不明。

  1915年,庞德出版了《汉诗译卷》。内中包括15首李白和王维的短诗译文。这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其中的《河商之妻》(即李白的《长千行》)、《南方人在北国》 (即李白的《古风第八》)等篇脍灸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

  更使人感到有趣的是,《汉诗译卷》竟触发了英美诗坛翻译、学习我国古典诗歌的历久不衰的热潮。继庞德之后,埃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我国古典诗歌150首,于1920年出版,名叫《松花笺》。其他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本,在1915-1920年间,至少不下十种。这使文学史家惊叹。他们说。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从这方面看,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促进中美、中英文化交流,扩大我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确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我国古典诗歌,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这一点,庞德说得很明白:“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辞繁难加以选择。”

  在意象派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诗人,如前面提到的休姆、庞德、希尔达·杜利特尔、埃米·洛威尔理查·奥尔丁顿、D。H·劳伦斯、弗林特、弗莱契,另外还有 F·福特、艾略特等,他们都有杰出的创作。为了更好地认识意象派,下面,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些意象派人及其创作。

  休姆(1883—1917)是英国意象派诗人的早期代表。1908年,他在伦敦组织了自称“诗人俱乐部”的文学小团体,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的论文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被认为是意象派的宣言。他认为,诗必须是“视觉上具体的……使你持续地看到有形的东西,阻止你滑进抽象的过程中去。”他1912年发表于《新世纪》杂志上的五首小诗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实践。其中,《落日》一诗,意象新颖,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诗中写:

  一位跳芭蕾舞的主角,醉心掌声,真不愿意走下舞台,最后还要淘气一下,高高翘起她的脚趾,露出擦着胭脂的云似的绛红内衣

  ——在正厅头等座位一片故意的嘟哝中。

  诗人以女芭蕾舞演员比落日,以演员不愿走下舞台来与我们依恋夕阳不愿它消逝的心态相吻合,以演员高翘起脚趾,都给人新奇感,在“持续的有形的”意象中引发了我们对美的憧憬和追求。

  伊兹拉·庞德(1885—1972)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出过许多部诗集。如《狂喜》(1909)、《人物》(1909)、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 (1917)、《休·赛尔温·毛伯利》(1920)等。他的长诗《诗章》(1917—1959)内容庞杂,不乏精彩的篇章,是他最主要的作品。但一般认为,他所创作的典型的意象派诗歌却不多。《在一个地铁车站》是庞德经常被人称道的名篇。该诗只有两行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

  诗虽短,却被看成是意象派的扛鼎之作。

  庞德回忆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这种让庞德激动的视觉形象促使他提笔写了一首31行的诗,但他觉得不够凝炼,信手撕掉了。半年之后,他又写了一首15行的诗,也不满意,觉得强度不够。又过了一年,他终于在不懈的琢磨中,写出了上面两行诗。

  如同坎利夫所说:“这首诗已经超过了最大强度的顶点,使它有一半成了自己才能了解的暗示。”

  因此,别看此诗仅有两行,却难尽其解。在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随着机器的不停转动而整天劳碌奔波,疲惫不堪。在黯淡的地铁车站中,人们象地狱中的幽灵一般,隐隐约约地,黑糊糊地涌了出来。忽然,从这黑压压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闪现出几张鲜艳的、红润的、富于生气的面孔,使人为之一振;原来,这中间也会有美。你看,他们的面孔不就像蒸腾着雾气的黑色树干上的一个美丽的花瓣吗?虽然意象派诗人从来不主张对诗加以解释,但作为读者,如果我们把地铁的黯淡光线,人群的拥挤,都市的繁忙,阴湿多雾的天气,以及上述情形给人造成的精神压抑等联系在一起,或许能够使我们的心灵融进庞德所创造的“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之中,从而领会它的意蕴。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能不承认,通过意象之间相互映衬,造成了一种朦胧的诗境,让人似懂非懂,言尽而意不尽。这可能就是意象派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吧?

  希尔达·杜立特尔(1886—1961)笔名H。D。,被公认为最忠于意象派原则并取得相当成就的诗人。她的诗作主要有《海花园》(1961)、《赫利奥多拉和其他诗篇》(1924),长诗三部曲《不会倒塌的墙》(1944)、《给安琪尔的敬意》(1945)和《枝条上的花朵》(1946)等。她的诗通过主客观的充分融合,造就了生动可感的意象。 《山神》(一译《奥丽特》)是她最著名的一首诗:

  翻腾吧,大海——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