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伤寒寻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67-伤寒寻源-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桂枝保心气。茯苓泄肾邪。甘草大枣培土制水。煮以甘澜水。取其力薄。不致助水也。 
再论桂枝加桂汤。不用茯苓者。以气已从少腹上冲心。难恃茯苓渗泄之力。故寄重任于 
桂枝。以助心阳而伐肾气。此则水势尚在下焦。尚堪培土以制水也。 

下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属性:芍药 白术 茯苓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此治太阳里水法也。经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 
。微 
痛。小便不利者。本方主之。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明是桂枝汤证。乃服汤已。或下之。 
而本证仍在。反加无汗。汗不外出。水气停于心下。因而满痛。但满而不硬。痛而尚微。又 
非误下结胸之比。皆因小便不利。膀胱之水不行。致中焦之气不运。虽见太阳诸证。病恰在 
府而不在经。病不在经。不当攻表。自宜去桂。病已入府。法当行水。宜加苓术培土制水。 
而姜芍甘枣。乃得协成利水散邪之功。以其证本太阳。故虽去桂而仍以桂枝名汤也。 
按此条。方中行谓中风兼寒。故桂枝及下法皆误。喻嘉言亦从其解。而程郊倩又以中气 
虚津液少 
立论。总觉牵强附会。与方义不甚相合。惟柯韵伯主太阳府病立论。王晋三亦以为治太阳里 
水法。则理路乃觉清晰。而方义亦属熨贴。今从之。 

下集
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煎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服。夜一服。 
此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也。经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 
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此汤主之。盖因误下则里虚。里虚则热入。里虚不能内守。遂协同 
外热。变而为利下不止。而必又心下痞硬。邪滞上焦。犹兼半表。故曰表里不解。夫下利不 
止。何以不用四逆以救里。以表热未罢也。心下痞硬。何以不用泻心以清里。以里气已虚也 
。此证辄防阳并入阴。故不但泻心中芩连不可用。即桂枝汤中芍药亦不可用。乃取桂枝行阳 
于外以解表。理中助阳于内以止利。此表里两解之治法也。 

下集
葛根黄连黄芩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此桂枝证误下救逆之法。非葛根汤之变制也。经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夫误下致利。亦有阳盛阳虚之别。但下利脉不应 
促而反促者。此属表未解之诊也。邪束于表。阳扰于内。喘而汗出。乃表里俱热之象。则治 
表不宜用桂枝。而当改葛根以解表。治里不宜用理中。而反取芩连以清里矣。 
按此当与前条桂枝人参证参看。柯韵伯曰。上条脉证是阳虚。此条脉证是阳盛。上条表 
热里 
寒。此条表里俱热。上条表里俱虚。此条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 
实。攻补不同。补中亦能解表。亦能除痞。寒中亦能解表。亦能止利。神化极矣。 

下集
桂枝去芍药汤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此当与上条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参看。经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 
汤主 
之。按下后脉促。同属表未解之诊。而促脉中又有阳盛阳虚之别。误下脉促。虽与上条同。 
然既无下利不止之证。又无喘而汗出之证。但见胸满。而又非结胸硬痛者比。则 
胸满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但当扶阳逐邪。不宜再益阴气。故治法仍主 
桂枝。而方中芍药。自在急删之列也。 

下集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按 
上条脉促胸满。是下后阳虚。阴邪搏膈。但当姜桂助阳散邪。不宜芍药益阴 
增满。若微恶寒。则搏膈之阴邪。渐将侵越卫外。瞬有亡阳之变矣。前方虽去芍药。而姜桂 
之力 
。尚不足以胜回阳之任。故必藉附子之刚烈。迅走卫外。以驱阴而复阳。预杜亡阳之变也。 

下集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根据前法。 
此亦当与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参看。经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 
朴杏 
仁汤主之。同属喘之一证。有表有里。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者。其喘必盛。是里热壅遏 
。火炎故也。下后微喘者。其汗必不大出。是表邪闭遏。气逆故也。表未解仍宜从表。治主 
桂枝解表。加朴杏以下逆气。按本草浓朴杏仁。主消痰下气。故又曰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 
杏子佳也。 
喻嘉言曰。此误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大要。若寒邪误下作喘。当用麻黄石膏。即此可推 
。 

下集
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桂枝汤原方倍加芍药。即另立汤名。主治各别。与桂枝加桂汤同妙。经云。本太阳病 
。医 
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按 
腹满时痛。痛而不实。即已伏下利之机。但究因太阳误下。表邪内陷。留滞太阴。非太阴藏 
寒本病。故仍用桂枝领出太阳陷入太阴之邪。但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耳。 
再按腹满时痛。倍用芍药。得毋疑其太敛。程郊倩曰。以其邪陷已深。一经桂枝升举阳 
邪。正防脾阴随表药而外泄。此为独得真解。 

下集
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条之大实痛。则非腹满时痛之比矣。腹满时痛。是脾阴为虚阳所扰。大实痛则脾气 
与阳 
气俱实。大实大满。似宜亟下。但阳邪究从太阳陷入太阴。与阳明胃实不同。仍宜桂枝领出 
阳邪。但加大黄微导其滞。则表里两邪。各有去路。程郊倩曰。二证虽属太阴。然来路实从 
太阳。则脉必尚有浮者存。 
再按柯韵伯谓腹满时痛。是太阳太阴并病。若大实痛。是太阳阳明并病。满而时痛。下 
利之 
兆。大实而痛。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功。王晋 
三亦沿此论。然经文大实痛三字直接上文。并无转属阳明之说。而仲景于太阴病。亦有当行 
大黄芍药之条。若果阳明胃实。则大实痛正承气亟攻之证。而桂枝加大黄。究属和解之法。 
并非下夺之剂。恐柯氏所云。未免失之穿凿。 

下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二两洗去脚)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熬)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经 
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此方主之。按亡阳有二义。发 
汗过多。厥逆筋惕肉 而亡阳者。乃亡阴中之阳。故用真武辈以救之。此以火劫致变。惊狂 
卧起不安而亡阳者。乃亡阳中之阳。故无藉于芍药敛阴。而当加重镇入心之品。以急挽飞越 
之阳神也。此证稍缓须臾。神丹莫挽。故重加救逆二字。喻嘉言曰。桂枝汤除去芍药。非恶 
其酸收也。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于 
阳位。既达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统。则神可赖之以安矣。缘 
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反 
其 
宅。亦于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外。行其妙用。如是而后天君复辟。聿追晋重耳越勾践返国 
之良图矣。 

下集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属性: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炙)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经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汤主之。此证较上条稍轻。以元阳尚未至飞越。故 
无取 
蜀漆迅疾之性。急追以滋扰。但下后烧针误而再误因致烦躁。则此烦躁。非太阳病汗不出之 
烦躁。又非少阴病吐利后之烦躁。是已具起卧不安之象。而为惊狂之渐。即伏亡阳之机。故 
主桂枝入心助阳。而加甘草龙骨牡蛎。以安中而镇逆也。 

下集
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 
去皮尖及双仁者)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当正邪胜复之关。一则虑其邪 
之转 
属。一则虑其正之已虚。不可不细辨矣。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属里。一日二三 
度发。是邪已外向。脉又微缓。则胃气足以敌邪。乃为欲愈之征。倘脉微而恶寒甚。此阴阳 
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恐误治伤阳。反生他变。若其人面色反有热色者。是为欲解未解之 
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阳气。致阳气虽不内扰。却怫郁于皮肤肌肉之间。其身必痒。此 
明证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尽解矣。 

下集
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此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相类。经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 
如疟 
。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此汤。彼以阳气怫郁在表。故主桂麻并用。此属大汗出之后。 
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下集
桂枝二越婢一汤
属性: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炙)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 
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 
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经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 
汤。 
按无阳何以用石膏。因此诸家诠释。不得其解。或谓无阳乃无津液之义。与亡阳有别。并与 
阳虚不同。或谓阳邪来乘。正阳为其所夺。至柯韵伯谓此条必有错简。愚按无阳二字。乃谓 
无阳邪也。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疑属阳邪为患。但脉见微弱。知邪不在阳分也。既无阳邪 
。不当更汗。文义便明白易晓。故主以桂枝之二。越婢之一。以和阴而宣阳也。 
按越婢二字之义。喻嘉言谓化热生津。柔缓之性。比女婢尤为过之。恐仲景命名取义。 
当不 
若是之远也。外台方作越脾。内经言脾不濡。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此起太阴之津。以滋阳 
明之液。成无己亦作发越脾气解。 

下集
桂枝加葛根汤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余同。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此方主之。按太阳病头项强痛。强不及背 
。项 
背强KT KT 五字连读。KT 音殊。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KT KT 然。 
形容病患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 
此属太阳兼阳明之象。汗出恶风。太阳未罢。故仍以桂枝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气愈转愈 
深。亟伐阳明之邪也。 

下集
麻黄汤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太阳伤寒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 
汤主之。同属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风头痛。伤寒亦头痛。中风发 
热。伤寒亦发热。中风恶风。 
伤寒亦恶风。至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乃属体重之征。似与中风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 
枝解表者。然则从何辨其证之的宜麻黄。不宜 
桂枝耶。其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而佐以桂枝 
入营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视桂枝之调和营卫。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黄。分主太阳病风伤卫寒伤营二证。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中何以反用桂 
枝。 
或谓麻黄发汗太峻。取桂枝以监制之。予则不信也。按桂枝辛热。能入营而助汗。桂枝汤中 
。尚取芍药监制桂枝。岂桂枝反能监制麻黄。盖凡病之在太阳者。全要从营卫上讨消息。风 
则伤卫。卫气疏则风易入。卫属阳。风为阳邪。两阳相合。则卫强而营反弱。故脉缓而有汗 
。卫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营助汗。而无取麻黄过泄卫分之气也。寒则伤营。营气实则寒易 
着。营主阴。寒为阴邪。两阴相搏。则寒凝而卫亦闭。故脉紧而无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