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农家母-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玉姜听这么一说,便回到了老家。从联络的干部口中,冯玉姜知道这位老兵叫张振乾,地道的本乡本土人,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听说如今混得十分富贵。

这天中午,台湾老兵的轿车停在了好日子饭铺门口,一个头发斑白、身形清瘦的老人家下了车,好几个人陪着进了好日子饭铺。

走在前头引路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上去应该是老先生自己的随从或者家人,他一进饭铺的门,便微微皱了皱眉头,批判地打量着饭铺子,明显是不太能接受。好日子饭铺毕竟是一家乡下小饭店,虽说干净整洁,却也只是朴实简单,并没有多么讲究的装修。冯玉姜也没急着上去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一群人簇拥着老先生进来落座,便笑着过去招呼:

“张先生,欢迎你回家乡来!”

张老先生虽然清瘦,看上去精神头却十分的好,操着一口本地方言跟冯玉姜说:“我就寻思想吃个家乡的口味,你随便弄点吧,不用太张罗。”

冯玉姜笑笑说:“我这就一个乡下小铺子,也没啥好的吃,也就是家乡土菜,老先生凑合一顿吧。”

冯玉姜早寻思了,她那个老公鸡虽说现在卖的好,给这老先生吃肯定是不行的,口味辣,肉质筋道,上年纪的老人他咬不动啊。大鱼大肉炖肘子,这老先生恐怕整天都吃腻了,就想个家乡口味,他到底会欢喜什么呢?

饭桌上最先上来的是四个开胃小凉菜:拌芫荽,芫荽热水稍稍烫一下,加上压碎的炒花生米,浇上酱油、香醋、细盐;老醋花生米,油炸刚出锅的花生米加上今春头一茬嫩黄瓜、洋葱切的小块,浇上香醋、细盐、胡椒粉;盐豆萝卜干,新捂的盐豆子,用的开春的水萝卜;再有一样就是鸡刨豆腐。

鸡刨豆腐的叫法怪有意思,为此当地还有个小笑话,说的是一家父子两个,父亲跟儿子说,你去把咱家那香椿芽掐下来,明早晨买点豆腐弄个鸡刨豆腐吃。儿子瞟一眼他爸的瘸腿,说:就你那腿脚,你还想逮住个鸡?

这鸡刨豆腐,当然不是要真的逮只鸡来刨,这就是当地的一种叫法,嫩嫩的香椿芽开水烫过了,细地切碎,新做的豆腐切成小小的丁,两样拌在一起,只加细盐、少少的熟花生油,旁的调料一样不要,才能显出香椿芽和豆腐的独特清香。

老先生对那个盐豆萝卜干也十分惊喜。“又吃上家里头的盐豆萝卜干了,我做梦都想着这个味儿。”

老先生跟身边的人开始讲盐豆子,“看着辣,吃着香,一顿不吃馋得慌。小时候家穷没有零食,就喜欢抓一把干盐豆子装在兜里吃。”

第四样上桌,张老先生惊喜地指着对身边的人说:“看看,这就是鸡刨豆腐,香椿芽,卤水豆腐,这两样东西哪里都有,旁的地方做这个菜,就是吃不出家乡这个味儿。”

冯玉姜事先知道是一桌七八个人,便安排了八个热菜、两道汤,张老先生没喝酒,注意力全在菜上头。

八个热菜,分别是盐豆子炒鸡蛋、韭菜炒田螺肉、樱桃萝卜炒黑猪肉、煸炒米豆、清炖花鲢鱼头、烧野兔、辣炒菜薹和红烧杂鱼,这八个菜冯玉姜是仔细琢磨过了的,可以说十分用心。

比如那道辣炒菜薹,是捡那种刚抽出花薹子的小油菜,掐下菜薹剥去外面的皮,专门把里头脆嫩的菜薹芯大火炒了,清爽脆嫩,可口的很。

再有那个红烧杂鱼,用的是本地的一种“钢针鱼”、还有撅嘴鲢、小鲶鱼一起烧的,这几样鱼,都是刺少、肉质细嫩的,合在一起烧出来,味道比单单一种鱼更加香醇鲜美。

老先生上一碟,吃一碟,跟身边的人唠叨一碟。“这个叫“钢针鱼”,在当地河里头寻常可见,旁的地方我真还没见到过,这个鱼肉最细了,这河里的鱼,味道就是鲜。……小时候吃这个菜薹,一般不用炒,就凉拌,加点盐就行,甜甜脆脆的好吃,有时候掐下来就直接卷煎饼吃……”

两道汤,分别是鲜歪汤、茼蒿汤,又让老先生讲了半天小时候下河摸歪的回忆。等到这顿饭的主食端上去,不光老先生的随从,陪同的干部也忍不住侧目去看上饭的服务员——这东西你也好意思往上端?你倒是弄点好的呀!

冯玉姜准备的这道主食,是地瓜面的窝窝头。眼下的日子,窝窝头寻常人家也不吃了,并且这地瓜面只要一受热,它就黑乎乎的,大大的白瓷盘里放着几个黑黑的窝窝头,陪着来的年轻人明显皱了皱眉头。

老先生一见却眉开眼笑了。

“窝窝头啊,有多少年没吃了?好几十年了。嗯,好吃,这要是配上熬熟的洋槐花,那就太对味了。”

冯玉姜说:“张老先生,洋槐花五月里才能开呢,你要是想吃,下趟你再来先吱一声,我给你弄。”她转身接过服务员新端来的一盘东西,笑笑说:“洋槐花没有,吃榆钱子倒是正当时。”

这最后端上来的东西,是几张翠绿的榆钱饼。春三月榆钱树还没长叶子呢,就先长出了一串串的榆钱子,正是最鲜嫩、最好吃的时候。榆钱子摘下来洗干净,加上一半棒子面一半白面,连同榆钱子搅匀和面,尽量多加榆钱子,只要面能勉强粘和在一块就行,也不用再加什么调料,铁锅贴成小饼子,吃起来别有一种清甜的味道。

老先生一见榆钱饼,摸着肚子责备冯玉姜说:“有这好东西你也不早说,我这肚子早就吃撑了,没地方搁啦!”话一出口,一桌子的人都跟着哄笑起来。老先生便招呼跟来的随从:“你给我包上,包上我留着晚上吃。”

老先生说着往前倾着身子,期待地问:“榆钱儿饺子你会不会弄?小时候我母亲就弄过。”

“榆钱饺子?好啊,您什么时候再来我给您弄。”冯玉姜答应。

冯玉姜以为这就是一顿饭,招待了一个寻找回忆的老人家罢了,叫她没想到的是,隔了两天,跟随老先生的那个年轻人找上门来了,并且是找到冯玉姜城里的饭店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不行了,吃货写文,怎么写都是吃货特色,话说橙子吃过窝窝头、槐花饭的,是托了一个念旧的老奶奶的福,那时候橙子在外地上学,杨槐花飘香的时节有事回老家去了一趟,老奶奶便跟我说:给你留着好东西呢,旁的人我都不舍得给他吃。地瓜面的窝窝头,熬洋槐花,吃着别有滋味,老奶奶吃着是忆苦,我咋就觉着那么好吃呢?现在这地瓜面,都已经吃不到了。

洋槐花开的时候,一串子一串子雪白雪白,屋后一棵洋槐树,整个院子全都浸在沁人心脾的清甜香味里,直接揪一串就塞到嘴里吃了,说实话,嘻嘻,好吃。。。。。。



☆、第62章 庄园梦

冯玉姜一桌子家乡味;招待了一个寻找回忆的探亲老兵;叫她没想到的是;隔了两天;老先生的随从找上门来了。

“冯女士您好;张董想见见您。”

冯玉姜有些意外;便说:“张先生他有事吗?愿意吃什么东西;请他到店里来吧!”

“冯女士,就请您移驾一趟吧;张先生这两天染了点风寒,不然的话他便亲自来拜访您了。”

冯玉姜听他这样说,也不好再推拒,那毕竟是一个几十年没回来的老人家。她想了想,瞥见陶江波正在饭店后院;就顺便叫上了陶江波一起上了年轻人的车。车子径直开出县城,一直来到市区最好的大宾馆。

张老先生果然是风寒感冒,说话带着浓浓的鼻音,听都听得出来。看见冯玉姜进来,他露出一个微笑,探询地看向她身后的陶江波。

冯玉姜打招呼问了好,便介绍道:“这是我弟弟,陪我一块来的。”

张振乾点点头,招呼人端茶送水来,才说:“吃了你一顿饭,就惦记着忘不掉了。”

冯玉姜笑笑说:“都是些土菜,您不嫌弃就好。”

“我小时候家里也贫寒,吃着地瓜煎饼、窝窝头长大的,如今这把老骨头还能回到家乡来,还能吃到这些熟悉的家乡味,也算是少了个遗憾了。”老先生缓慢的声音带着回味,说:“要不是昨天去祖坟拜祭受了点风寒,我大概又去叨扰你了。”

“您身体好了尽管去,我给您准备榆钱儿饺子。”

“好啊。”老先生点头,“你想没想过在餐饮这一行做些更好的发展?我有个想法,我给你投资,我们两个合作,做特色餐馆怎么样?”

冯玉姜有些意外,她看看陶江波,陶江波脸色依旧,眼睛却闪着亮光,冲她微微点头,冯玉姜低头想了想,才问:

“张先生,您是怎么打算的?”

“我觉得你对餐饮这一行很有灵性,理念很好。比如你能抓住我的心思,用一桌充满回忆的家乡饭菜感动我,我觉着你一定能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

冯玉姜叫老先生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忙说:“您太夸我了,我就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就是会做做饭罢了。”

“不一样,我了解过你,很多人都说你有眼光,敢想敢干,能成事。你现在有两家饭店,特色都很鲜明,是当地最红火的饭店,你还搞出了好几样当地名菜。你要有意向的话,不如我们合作来做餐饮业吧?”张老先生说,“我很看好你的饭店,就是目前规模条件还不行。咱们要做就做本地最高档的特色饭店,我负责投资,你负责具体经营,都说落叶归根,这也算是我在家乡做了份产业。”

看到冯玉姜慎重的脸色,张老先生补上了一句:“当然,前期工作我会派人负责协助你的。”

冯玉姜问:“您打算投资多少?”

张老先生笑笑说:“先期八十万,你看怎么样?”

八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说出来,绝对是个令人惊叫的数字了,足以建起一座漂亮的大饭店。旁边陶江波明显的激动,冯玉姜也是很惊讶了一下。她想了又想,才说:“这样吧张先生,这不是小事,你容我回去好好琢磨一下。”

从宾馆的大门一出来,陶江波就一把拉住冯玉姜的胳膊说:“姐,你怎么不答应?这样的好事你还用想?”

“你说的轻巧,人家把八十万块钱投给你了,你什么都没想好,就敢答应?”

“哎呀,姐,你搁我心里头最有能耐了,总比旁人看得远,你肯定能干好。”

“耍嘴,做起来哪有你说的轻巧?”



冯玉姜回去跟钟继鹏说了,钟继鹏也是十分惊讶。

“妈妈的,这么有钱?我头一回听说有人有这老些钱。可这钱太多了,也扎手啊!”

听他这一说,冯玉姜高兴了,这钟继鹏总算没有见钱眼开,在这一点上跟她想法一样。有投资,做大生意,这样的事情冯玉姜哪能不想?可真要去做,总得先思虑好了吧?

“咱家这摊子是越铺越大了!没事,能忙开,往后咱那个饭店抽工夫我帮你多管管,反正供销商场里头也闲得慌。”

钟继鹏就是这一点好啊,冯玉姜事业做大做好了,他就是能够理所当然的都归于“咱家”,并没有觉着自己大男子地位受到了啥影响。一方面,也是因为冯玉姜在家里头并不强势,会给他留面子;另一方面,钟继鹏的理论也是够可爱的,她冯玉姜是我女人,我是她男人,她整个人都是我的,她有钱就是我有钱,她干得好都是咱家的。她给我挣钱,我凭啥不高兴?

服了。

冯玉姜欢喜这样的钟继鹏。

最初,钟继鹏觉着自己是“公家人”,是不屑于去干冯玉姜那些小生意的,不过他却十分支持冯玉姜做生意,现如今大街上那老些做生意的,挣钱比上班多多了,做生意哪点不好?

两天之后,冯玉姜带着一饭盒刚出锅的榆钱饺子,专门找人开车送自己去了张振乾住的宾馆,见了面,冯玉姜打开毛巾包裹着的饭盒,里头的饺子还热乎乎的。

过去穷,做这个榆钱饺子,就是榆钱子洗干净切碎,加上油盐调料做馅儿。冯玉姜在榆钱馅里头加了虾仁和鸡蛋,更增添了饺子的清甜鲜美。

这一饭盒榆钱饺子果然叫张老先生高兴得了不得,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才停下来问:

“我说的那事,你想的怎么样了?”

“张先生,我琢磨,扩大饭店好是好,可就是这么个小县城,消费水平还不是太高,客源收入不稳定,我弄个小饭店能行,高档大饭店却不一定红火。咱要是到乡下老家去,搞成一个农庄,是不是更划算?”

“农庄?”张老先生惊奇地看着她,说:“这个想法有意思,你说说看。”

“咱那里山清水秀的环境还不错,交通也通达便利,要是在那河边上有一大块地,养鸡养鸭,种瓜种菜,栽些子果树什么的,搞成一个农庄。农庄里盖上房屋,做特色饭店,还可以接待住宿旅游,这样投资比城里饭店划算,农庄本身也有一些收入,也能靠着农庄生*验来吸引四周围城市的客人。”冯玉姜说;“您回到家乡来投资,肯定不愁拿到地。咱这丘陵地单纯种粮食不咋地,搞这些却保准能行的。”

“哎呀,你这是要搞一个大庄园啊,有见识,听起来就叫人兴奋。”张老先生沉吟了一下子,说:“你这个想法虽然比较笼统,不是太成熟,不过的确比单纯的饭店好,也更能吸引人。我看行,我叫人具体策划一下。”

冯玉姜笑。头两年,一部外国电视剧《庄园之梦》在国内热播,冯玉姜是很喜欢看的。

女人吧,谁还没有一个庄园的梦呢?

有了招商引资的名目,冯玉姜没费多少力气就从当地政府拿到了一块靠河靠公路的土地,还被当成了招商引资的先进人物。冯玉姜跟张老先生草签了一个协议,她把自家那个饭铺归入农庄,农庄她来经营,双方共同分红。

冯玉姜自己都有点不敢信了。她明明只是想做做水晶生意的,倒是把饭店做好了。那就好好地经营饭店和水晶铺子吧,稀里糊涂又弄了个偌大的农庄。

她真要做这么大的事情?有点忐忑。

然而这些年的历练,让她顾不上太多忐忑,忙着开始琢磨农庄的经营路子。

冯玉姜的庄园一下两下建不起来,前期的工程都是张振乾那边叫人在安排着。专业的团队在设计规划,冯玉姜要做的,就是提供自己的设想和需求,毕竟这需要体现她的理念想法。

庄园没建好,冯玉姜家的新楼房倒是建好了。钟继鹏办这事真还不赖,四间两层的小洋楼,十分漂亮。

那时候装修这个词还没那么热,老百姓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