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第13师和第20集团军及第73军的第77师加入宜昌方面作战,严令各军各向当面日军奋力突击,攻克既定目标。但这时日军第11军已结束长沙方面的作战,开始向原防返转。    
    这时在宜昌周围和城内的日军只有第13师团的第56、第58、第104联队,诸队连日来受中国军队猛攻,伤亡颇重;守备荆门、当阳的日军第39师团也遭到中国军队围攻,不能向宜昌增援。至10月9日,宜昌东郊的慈云寺、东山寺各要点均被中国军队攻占,宜昌北面的据点也多处被突破。第13师团一面将伤员和非战斗勤务人员尽行投入作战,一面向武汉第11军告急。10月10日晨,宜昌日军烧毁了军旗和秘密文件,师团长以下军官们准备好了自尽的场地和用具,并写好了绝命书,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但这时日军返转部队为解宜昌之危,紧急车运,其先头已抵荆门附近,第11军决定将早渊支队及第13师团第103旅团在宜昌以东的部队都归第39师团指挥,全力向宜昌突进。    
    10月10日上午,中国第32军、第2军及第75军第13师等突击部队又攻占宜昌郊区多处据点,并从东面突入宜昌城,与日军展开巷战。日军以飞机20架向中国军队猛烈轰炸,并施放毒气。突击部队伤亡很大,乃撤至城外。午后,第六战区下令调整部署,准备再攻。军事委员会鉴于日军返转部队已接近宜昌,为避免陷于被动,于10月11日晨电令第六战区停止攻击,将部队有计划撤至城外,控制要点,进行休整。第六战区反攻宜昌的作战至此结束。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策应第11军的长沙作战,10月2日以第35师团自新乡以南强渡黄河,10月4日却轻易击退第一战区第3集团军部队,占领中原重镇郑州。10月31日,第35师团虽然撤出郑州,返回原防,却在黄河南岸京汉铁路黄河大桥西侧的霸王城要点建立了桥头堡阵地,以2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驻守,这为后来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日方统计,整个会战中中国军队遗弃尸体5.4万具,被俘4300人;日军伤5184人,亡1670人。这个统计显然夸大了日军的战果。不过,从中国军事当局的资料看,第74军的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的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的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的第3师伤亡35%,伤亡确实惨重。    
    四、 会 战 简 析    
    第二次长沙会战,对日军来说,是“在激烈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受到极严格制约的条件下作战的”,〔7〕其参谋本部要求尽早结束作战,以便准备对南方用兵,因而第11军攻占长沙仅2天便迅速返转,退回原防。中国军政当局曾借此宣扬日军是被中国军队击溃、中国又取得了第二次长沙大捷,以此鼓舞士气、民心,维护国际形象。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政当局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从军事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战区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役协同,特别是指示第六战区发起颇有声势的对宜昌的反攻作战,都属正确的决策,反映出在战争指导上的积极意图。日军也承认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仍旧高昂,对宜昌日军的反攻在规模和斗志上都超出日军的预料。但中国方面在这次会战中的失利和失误也是十分明显的。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会战总结报告中曾列举种种问题,如:对敌情判断不当,友军彼此不信任,致乏协力,部队运动迟缓,师以下军官战术修养不够,指挥能力薄弱,部队纪律太坏,执行命令不彻底,训练不足,仍有呆守阵地的习惯,不知活用兵力、控制预备队,等等。〔8〕其实这些都是部队建设、部队教育方面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第九战区部队有,其他战区部队也有;不仅此次会战有,其他会战也有。而且这些问题多是针对下级而言,还未涉及高层。若就此次会战的高层组织指挥而言,至少还可看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部署指挥不当而陷于被动    
    军事委员会和第九战区都曾明白指出武汉日军处于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战区的战略包围中,中国军队处于外线(对日军第11军来说),是有利态势。但战略上的外线并不等于战役上的外线,战略上的有利态势并不自然化为战役上的有利态势。对战役的组织指挥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战役上争取使自己处于外线的有利的态势,这是保持战役主动权的关键。    
    但第九战区的战役指导方针和实际部署并非如此,从而一次又一次陷于被动。    
    该方针中只提到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并歼灭之。这是出于以下估计:日军在突过新墙河、汨罗江后必受到很大杀伤和消耗,战力大减,因而选定在汨罗江以南与其决战是有利的。〔9〕这只从决战的地域上考虑,而且是一厢情愿,实际上本次会战中日军的兵力相当集中,强渡新墙河、汨罗江时并未受到重大损失,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突击力。第九战区的设想与战役的实际发展不符,又没有应付意外情况的预案,这是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 8

    再从兵力部署和使用来看,第九战区未将主力控制于外侧机动位置,无论在新墙河南岸还是在汨罗江南岸,守备部队都处于日军大兵团进攻的正面,侧面力量极弱,不可能对日军翼侧构成威胁;日军突破汨罗江后,第九战区仍按原计划将增援的生力军第26军、第10军、第74军全部摆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企图阻止日军并和日军决战,而且是逐次投入,结果反被日军各个击破,徒增伤亡。待到日军突过捞刀河,第九战区已无预备队可用。这是陷于被动的又一原因。    
    第九战区在作战计划中强调“应运用诱敌歼灭战法”,结果成为一句空话。实际上不是第九战区诱使日军就范,而是日军的快速攻势迫使第九战区手忙脚乱、处处就范。第九战区组织指挥如此,则全战役陷于被动和不利就是必然的了。第九战区在会战总结中说:“战区保持主力兵团于敌后及敌之两翼,故能始终立于主动地位,诱敌至捞刀河南北地区而四面围歼之”等等,完全是不实之词。    
    2. 情报不灵而丧失战机    
    第11军是侵华日军中惟一以机动作战任务为主的野战军,武汉失守以来,日军向正面战场发动的多次进攻,除桂南会战、中条山会战外,都是由它发动的。中国军事情报工作部门对它的动向理应给予更敏锐、更密切的监视。第11军为准备此次会战,从8月中旬起即从鄂西、鄂南、赣北抽调部队,向湘北集中。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无论是军事委员会的战略情报部门,还是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战区的战役情报部门,抑或是与日军当面接触的各部队战术情报部门,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都毫无察觉,直到日军要发动全面攻势前一两天,才发现日军已在湘北集结重兵,足见中国各级军事情报部门的麻痹和疏懈。而第九战区因情况不明,对会战无从进行、也来不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其第一线守备部队第4军、第58军甚至被日军吸引,胶着于大云山,后乘夜匆匆转回新墙河以南,喘息未定,日军已开始总攻。日军成功地隐蔽了战役企图,发挥了战役突然性,而第九战区在会战第一步就丧失了时机,仓促应付,在日军闪电式的攻击面前步步失策。    
    同样,第六战区对日军第13师团平渊支队和独立混成第18旅团的调走也毫无所知。待1个月之后,在湘北战场发现第13师团部队南调,再部署对宜昌反攻,为时已晚;开始反攻时,日军已结束长沙作战,平渊支队即将返转宜昌。倘能及早发现,早作预备,提前数日发起反攻,则宜昌必能克复。    
    反之,日军特种情报部门却多次破译第九战区电报,对第九战区部署行动了如指掌,所以能及时调整部署着着胜算。    
    3. 各战区策应乏力未能发挥战略外线优势    
    如前所述,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战区对日军第11军构成包围,处于战略外线,态势有利。军事委员会有鉴于此,于9月20日及以后多次电令第三、第五、第六战区乘日军兵力集中于湘北、其他方面兵力减少之机发起反攻,特别要求攻其较敏感的要点,以策应第九战区作战;同时也令第九战区尽可能拖住日军,以利其他战区反攻。这一想法和要求都是积极的,也是可以办得到的,但实施情况和效果都不理想。第三、第五战区虽对日军进行了较广泛的袭扰活动,但除第三战区第100军对南昌外围据点的攻击兵力稍大外,其余兵力小而分散,没有一处打痛日军,根本不能发挥战略外线优势,起不到策应作用。    
    第六战区反攻宜昌的作战具有相当规模和威力,不仅是对第九战区最有力的策应,也是在8年抗战的正面战场上少有的积极行动,是值得称许的,但也因攻击宜昌的兵力不够集中、开始攻击的时间稍晚而功亏一篑。如第五战区能同时积极行动,主动配合,以较大兵力切实遮断汉(口)宜(昌)公路和京汉铁路南段、迟滞日军由湘北返转鄂西,或许能给第六战区再争取到几天时间,则克复宜昌是有可能的。    
    总之,各战区间的互相策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行动乏力,是一个老问题。此次会战中依然如故,因而失去一些难得的机会(特别是对宜昌的反攻),反让日军在郑州附近黄河南岸建立桥头堡,实在遗憾。    
    附表6…11…1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9月)    
    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    
    第3师团丰房太郎    
    步兵第5旅团(第6、第68联队)    
    步兵第29旅团(第18、第34联队)    
    骑兵第3、野炮兵第3、工兵第3、辎重兵第3联队    
    第4师团北野宪造    
    第4步兵团(第8、第37、第61联队)    
    骑兵第4、野炮兵第4、工兵第4、辎重兵第4联队    
    第6师团神田正种    
    步兵第11旅团(第13、第47联队)    
    步兵第36旅团(第23、第45联队)    
    骑兵第6、野炮兵第6、工兵第6、辎重兵第6联队    
    第40师团天谷直次郎    
    第40步兵团(第234、第235、第236联队)    
    骑兵第40、野炮兵第40、工兵第40、辎重兵第40联队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 9

    第13师团内山英太郎    
    步兵第103旅团(第104、第65联队)    
    步兵第26旅团(第116、第58联队)    
    骑兵第17大队,山炮兵第19、工兵第13、辎重兵第13联队    
    早渊支队支队长为第26旅团长早渊四郎    
    步兵第11联队、步兵第58联队第1大队、山炮兵第19联队    
    荒木支队支队长为第33步兵团长荒木正二    
    步兵第215联队、山炮兵第33联队第3大队    
    江藤支队支队长为独立混成14旅团步兵第62大队(大队长江藤大八)    
    独立步兵第62大队    
    平野支队支队长为独立混成第14旅团步兵第63大队(大队长平野仪一)    
    独立步兵第63大队    
    战车第13联队    
    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配属第6师团)    
    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配属第3师团)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105毫米榴弹炮)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100毫米加农炮)    
    高射炮第22联队    
    独立山炮兵第51、第52大队    
    迫击炮第1、第3大队    
    独立工兵第1、第2、第3联队    
    第1飞行团(侦察3个中队,直协1个战队)    
    第3飞行团(侦察1个中队,战斗1个战队)    
    海军第1遣华舰队    
    海军第105水上运输司令部    
    附表6…11…2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9月)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杨森、王陵基    
    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兼)    
    新编第3军杨宏光    
    第183师李文彬    
    新编第12师张兴仁    
    第74军王耀武    
    第51师李天霞    
    第57师余程万    
    第58师廖龄奇    
    预备第5师曾戛初    
    江西保安纵队熊滨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兼)    
    第4军欧震    
    第59师张德能    
    第90师陈侃    
    第102师柏辉章    
    第20军杨汉域    
    第133师夏炯    
    第134师杨干才    
    暂编第54师孔荷宠    
    第58军孙渡    
    新编第10师鲁道源    
    新编第11师梁德奎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兼)    
    第72军韩全朴    
    新编第14师陈良基    
    新编第15师傅翼    
    第78军夏首勋    
    新编第13师刘若弼    
    新编第16师吴守权    
    第10军李玉堂    
    第3师周庆祥    
    预备第10师方先觉    
    第190师朱岳    
    第26军萧之楚    
    第32师王修身    
    第41师丁治磐    
    第44师陈永    
    第37军陈沛    
    第60师董煜    
    第95师罗奇    
    第140师李棠    
    第99军傅仲芳    
    第92师梁汉民    
    第99师高魁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