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上述重要地区外,为联系起见,当确保主要交通线(津浦线、京汉线北段、同蒲线等)。    
    3.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为作战地区。在武汉及广州地方各配置一支部队,使之在政治和战略上成为压制抗日势力的根据地。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则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但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进行小接触。为此,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    
    4. 在中国的兵力部署,根据前二项精神逐步整顿改编。或者与新设部队调防,调回国内,逐步作长期持久性的安排。预计昭和十四年间基本形势大体可以形成。    
    为了准备下次国际形势的转变,必须在各方面努力减少驻屯的兵力和驻地兵力的消耗。    
    5. 对于战略上特别是政治上的重要地点,继续顽强地进行空战,同时依靠海上封锁等努力切断(敌方)残余的对外联络线,特别是输入武器的路线。    
    ……    
    以上两个文件对日本停止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后所采取的新的政略、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侵华日军后来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上述原则执行的。文件中所说的“治安地区”,就是中国方面所说的“敌后战场”;“作战地区”,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由此也可看出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统一的对日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日军既已放弃战略进攻,“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主要着眼点是转向确保占领区,“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摧毁敌人的抗战企图”,同时也要继续在正面战场上进行有限攻势的作战,并加强战略轰炸,对中国施加压力。    
    3. 实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以华制华”,就是扶植亲日政权(即汉奸政权),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笼络人心。这从日方连篇累牍的文件、声明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它所说的“主动指导新中国的建设”,首先就是指伪政权的建设。除扶植当时已存在的北平(名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政权成立后改北平为北京)、南京(名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张家口(名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地的伪政权外,其主要目标是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权,将各地方伪政权统一起来,以取代国民政府;至少使国民政府地位下降,使其沦为地方政权。至于东北伪政权,因日本早已把它算作一个“国家”,故不在此列。    
    “以战养战”,即在其占领区内加强经济掠夺,以适应侵华战争长期化的需要,补充其国力的不足。这也就是以上文件中所说的“努力实现长期自给”的要求。据统计,驻华北、华中侵华日军在1939年的自给率分别达到36%和41%,1940年分别达到45%和75%,可见其掠夺之残酷。〔7〕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日本侵华政略 战略的转变 3

    4. 调整兵力部署建立长期作战和灵活体制    
    日本侵华,原想速战速决,未作长期打算。随着中国的坚韧抵抗,战争规模扩大,战线延长,日本逐次增加兵力,陆续建立了“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开始是“上海派遣军”)、华南第21军等地区性指挥机构。这些地区性指挥机构仍各归日本大本营直接指挥。1938年以后,大本营深感这种指挥体制头绪繁杂,有诸多不便,不利于及时组织战场协同,延误时机,不适于长期作战,因而于1939年9月23日在南京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以西尾寿造大将为总司令官,以板垣征四郎中将为总参谋长,统一指挥侵华日军,并作为拟议中的汪精卫傀儡中央政权的监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设立后,“华中派遣军”撤销)。    
    至1939年底,侵华日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华作战新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兵力部署。“中国派遣军”所属部队共有25个师团、18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1个飞行集团又1个独立飞行队和海军的“中国方面舰队”,总兵力约85万人。这些部队(不含海军)分成为4个战略集团。其各自的兵力及任务为:“华北方面军”有3个军司令部(第1军、第12军、驻蒙军)、9个师团(第27、第35、第110、第36、第37、第41、第21、第32、第26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第1、第7、第8、第15、第3、第4、第9、第16、第5、第6、第10、第2混成旅团)和骑兵集团,负责确保已占据的华北地区的“安定”,恢复河北北部、山东、山西北部及蒙疆等重要地区的“治安”,并确保各主要交通线;第11军部署于武汉地区,辖有7个师团(第3、第6、第13、第33、第34、第39、第40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第14、第18混成旅团),负责对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进行战役上的有限攻势作战,以达到其战略上的保守任务;第13军部署于苏、浙、皖地区,辖有4个师团(第15、第17、第22、第116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第11、第12、第13、第17混成旅团),负责确保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占据地区的“安定”,恢复京(南京)、沪、杭地区的“治安”及确保各主要交通线;第21军部署于广州、汕头及海南岛地区,辖有4个师团(第5、第18、第38、第104师团)和2个混成旅团(台湾、近卫旅团),负责切断中国的海外补给线路。“中国派遣军”直辖第3飞行集团,下属有7个侦察机中队、4个战斗机中队、3个重轰炸机中队和4个轻轰炸机中队,总计有作战飞机183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部署于中国沿海,辖有3个遣华舰队(第1、第2、第3遣华舰队),2个联合航空队(第2、第3联合航空队),汉口、海南岛、广东、厦门、青岛、上海6个特别根据地队,南京、九江、舟山3个基地队及横须贺、佐世保、上海3个特别陆战队等。共有舰载及陆基作战飞机145架。    
    从上述日军政略、战略的变化和兵力的部署中可以看出,日本军事打击的重点已经从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战场,加强了对华北及华中占领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部队的作战力量。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日本侵华政略 战略的转变 3

    4. 调整兵力部署建立长期作战和灵活体制    
    日本侵华,原想速战速决,未作长期打算。随着中国的坚韧抵抗,战争规模扩大,战线延长,日本逐次增加兵力,陆续建立了“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开始是“上海派遣军”)、华南第21军等地区性指挥机构。这些地区性指挥机构仍各归日本大本营直接指挥。1938年以后,大本营深感这种指挥体制头绪繁杂,有诸多不便,不利于及时组织战场协同,延误时机,不适于长期作战,因而于1939年9月23日在南京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以西尾寿造大将为总司令官,以板垣征四郎中将为总参谋长,统一指挥侵华日军,并作为拟议中的汪精卫傀儡中央政权的监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设立后,“华中派遣军”撤销)。    
    至1939年底,侵华日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华作战新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兵力部署。“中国派遣军”所属部队共有25个师团、18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1个飞行集团又1个独立飞行队和海军的“中国方面舰队”,总兵力约85万人。这些部队(不含海军)分成为4个战略集团。其各自的兵力及任务为:“华北方面军”有3个军司令部(第1军、第12军、驻蒙军)、9个师团(第27、第35、第110、第36、第37、第41、第21、第32、第26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第1、第7、第8、第15、第3、第4、第9、第16、第5、第6、第10、第2混成旅团)和骑兵集团,负责确保已占据的华北地区的“安定”,恢复河北北部、山东、山西北部及蒙疆等重要地区的“治安”,并确保各主要交通线;第11军部署于武汉地区,辖有7个师团(第3、第6、第13、第33、第34、第39、第40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第14、第18混成旅团),负责对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进行战役上的有限攻势作战,以达到其战略上的保守任务;第13军部署于苏、浙、皖地区,辖有4个师团(第15、第17、第22、第116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第11、第12、第13、第17混成旅团),负责确保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占据地区的“安定”,恢复京(南京)、沪、杭地区的“治安”及确保各主要交通线;第21军部署于广州、汕头及海南岛地区,辖有4个师团(第5、第18、第38、第104师团)和2个混成旅团(台湾、近卫旅团),负责切断中国的海外补给线路。“中国派遣军”直辖第3飞行集团,下属有7个侦察机中队、4个战斗机中队、3个重轰炸机中队和4个轻轰炸机中队,总计有作战飞机183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部署于中国沿海,辖有3个遣华舰队(第1、第2、第3遣华舰队),2个联合航空队(第2、第3联合航空队),汉口、海南岛、广东、厦门、青岛、上海6个特别根据地队,南京、九江、舟山3个基地队及横须贺、佐世保、上海3个特别陆战队等。共有舰载及陆基作战飞机145架。    
    从上述日军政略、战略的变化和兵力的部署中可以看出,日本军事打击的重点已经从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战场,加强了对华北及华中占领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部队的作战力量。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 1

    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战也面临着新形势。如何看待前15个月抗战的得失?如何继续抗战以争取胜利?迫切需要作出回答和决策。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鉴于广州、武汉失守的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1月1日至3日在长沙、25日至28日在南岳(衡山)相继召开军事会议。按蒋介石的说法,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求得出一个以后作战可操必胜的具体方案”。    
    1. 策定新的抗战指导方针    
    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抗战全过程设想为两个时期:自“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为第一期抗战,此后为第二期抗战。他说:“在第一期战斗过程中,我们虽然失了许多土地,死伤了许多同胞,表面上我们是失败了;但从整个长期的战局上说,是完全成功。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争取胜利战略上一切布置的完成,亦就是我们已经依照预定的战略陷敌军于困敝失败、莫能自拔的地位……第二期抗战,就是我们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敌人兵力的使用……已经到了最大限度,今后他再不能有更多的兵力使用到中国来,而且他已经派到中国境内的这许多部队随战区扩大而力量分散,已疲惫不堪……所以敌人的侵略战争,今后只有一天天的随兵力之消耗减损而趋于失败。在另一方面,我们过去虽然遭受了挫失,但我们的挫失,客观上也只是到此限度为止;从今以后,由于作战经验的增加,战略布置的完成,以及军实的增强和敌我力量消长,士气盛衰对比,我们胜利的把握和信心一天一天提高起来。”〔8〕    
    会议根据第一期抗战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向,策定第二期抗战的指导方针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于前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9〕总的战略仍然是持久战,但第二期抗战指导方针较之第一期有了更为积极的内容,其侧重点不再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是以有限攻势和反击,与广泛的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牵制消耗敌人,打破敌人的企图,并准备反攻。    
    中共中央代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参加了长沙军事会议和南岳军事会议,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也参加了南岳军事会议。他们都对新的战略方针发表了重要意见,强调游击战的战略作用。蒋介石采纳了这些意见。在南岳军事会议上,他还曾提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原则,〔10〕并决定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为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培训骨干。    
    2. 重划战区调整部署简化指挥系统    
    根据武汉会战的敌我态势和新的作战方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和兵力配备。正面8个战区是: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辖区为河南及皖北一部,兵力12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及其他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辖区为山西及陕西一部,兵力32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14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及其他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辖区为苏南、皖南、赣东及浙江、福建,兵力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辖区为广东、广西,兵力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辖区为皖西、鄂北、豫南,兵力3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