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看过一次不会想再看第二次的就向外借,尽量打消拥为己有的念
头。藏书中,一半以上,是历史演义,翻译小说,和古典名作。其余的
是我所喜欢的作家的短篇小说、散文、杂文之类的著作。
家里的藏书,到目前并未本本读过,我常自讥自己买书的速度快过
看书。婚后,除上班外,还有那终身制的“家务卿”职(丹扉为家庭主
妇冠上的尊号),能抽出读书的时间实在不多。陪孩子看医生在候诊室
内,上班途中在巴士上,办公室里,午餐后半个小时的休息空档,睡觉
前的床上,都是我平日偷闲看书的地方。看书时间不多,挤凑起来,一
天也不过二个钟头左右,也不是每天都有这种空闲。
最惬意的看书时间,是晚上孩子都睡着了,自己躺在床上垫高枕头,
捻亮台灯,看到疲倦得睁不开眼睛,有时,在昏昏欲睡中,把书随意往
枕头下一塞,倒真应了琦君笔下的“三更有梦书当枕”。
由于看书的时间不定,对借来的书,就有“得赶着看”的麻烦,不
如自己家中的藏书,一本可以看上一个月,甚至半年,随心所欲。今天
想看叶庆炳的散文,从书橱中抽出《谁来看我》,看一篇也好,两篇亦
成。看腻了,夏元瑜谈古论今的《流星雨》,笔调幽默,也可换换口味。
想看夹着淡淡乡愁的作品吗?王鼎钧的《碎琉璃》,张秀亚的《北窗下》;
还是喜欢乡土味浓的司马中原的《十八里旱湖》。再不然,元明清的短
篇小说也别具一番格调,都是举手之劳,即能读到。
自己看书,消遣性质多,研究使命少(极少),两、三本散文集交
替着看是常有的事。这都是家有藏书的方便。再说,家有琳琅满目的藏
书,对于想把孩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也多少有点帮助。
人的欲望,原是毫无止境,有了书橱后,接着就想有间书房,在《那
满园的绿》一文中,提到的是母亲家的书房。可惜那书房除了藏书橱外,
还放置了音响设备、录影机、电冰箱、沙发,失去了书房的雅致。
记得念大学时,班上同学带我参观她家刚落成的新居,有一间装璜
得极其舒适华丽的书房,三十五平方米大,除开窗的一面,其他三面都
是一排排雕工精细,古意盎然的书橱。柔软的红地毯上放置了一张毛茸
茸的白色绵羊皮,想必是给主人躺在上面看书用的,旁边随意放着几个
方形的绒布椅垫,一张气势非凡的大书桌,摆在靠窗的一面,桌后是高
大宽敞的软坐椅。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整间书房给人一种温馨舒逸的
感觉。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心愿,那就是拥有这么一间书房。
第五编 书中自有黄金屋
富兰克林(1708—1790)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出身于马萨诸塞州手工业者
家庭,年轻时当过印刷徒工。 1730 年为《宾夕法尼亚报》出
版商和发行人。1731 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1743 年组织美洲哲学会。1751 年帮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
立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反英斗争。1775 年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
议代表,参加起草著名的《独立宣言》。1776 年出使法国,缔
结了法美同盟。后又与英国和谈,签订了《英美和约》。1787
年为出席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在科学研究上,发
明避雷针、远近两用望远镜,对电作了理论说明。文学方面有
著作《自传》。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颂扬他:“从天空抓到雷
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我的幼年教育
我自幼即好读,手中偶有点钱便都用以购书。我爱读《天路历程》,
我的第一部书便是班扬的这套小书。后来我又将这书卖掉以购买布尔顿
的《历史丛书》;书为坊间廉价小本,计不下四五十册。我父亲的少量
藏书多属于宗教论战性质,这些我也大都稍加涉猎,但日后每以此为憾
事,因为正值我求知的欲望如饥似渴之年,却苦于无适当的书可读,而
我此时已决定将来不作牧师。父亲书中我最耽读不倦的是普鲁塔克的《名
人传》,唯有在这部书上我认为我的时光最不虚抛。那里另有笛福书一
种,名《计划论》,以及马瑟博士书一种,名《为善论》,这两书对我
都有开茅塞之效,对我日后某些重要作为曾发生过相当的启迪作用。
这种浓厚的书癖终于使我父亲决定让我进印刷业,尽管此时他已有
一子(即詹姆斯)在这行业。一七一七年詹姆斯携印刷机与字模等自英
格兰归,于波斯顿开店营业。我对印刷业的爱好远较父亲强烈,唯下海
当水手的念头仍未完全忘怀。考虑此事后果堪忧,父亲遂不再耽搁,立
即催我去詹姆斯处作学徒。我推脱过一阵,但终于听从父意,正式立了
字据,彼时我还不过十二周岁。按合同规定,学徒期满将为二十一岁,
唯最后一年得领伙计工资。不久我对印刷一行已事事熟炼,詹姆斯依重
我如左右手。这时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利用与书肆学徒相识关系,
我有时竟能从那里借上一册小书,但每次必速看速还,不敢污损。有时
一本书晚间借回,次日天明即须归还,这时我便一卷在手,连宵赶读,
以防到时还不回去,叫人来催。
此后不久,一位名叫马修?亚当斯的商人常来我印刷所,其人颇聪
明,于各类书籍庋藏甚富,得知我好读,因邀我至其书室中,慨然将我
所欲读的书惠借给我阅读。此时我对诗的兴趣正浓,间或也稍有所作;
詹姆斯以为此事或亦不为无利,对我稍稍鼓励之,因而我遂开始写时事
诗,记得其中一首名《灯塔悲剧》,记船长威斯雷克及其二女海上遇难
事;另一为水手歌,记海贼狄乞(绰号黑髯客)就擒事。按两诗格调均
不高,不脱克洛柏街腔调;印成后,兄命我去市中售卖。前一种销路极
佳,以其事发生未久,人们的印象尚深。这事给了我很大鼓励,但父亲
对我的作诗则大加嘲笑,说作诗的人大抵都是乞丐。因此我遂绝作诗念
头,实际上我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诗人;但文章对我则不同,它在
我一生当中用途颇广,甚至可说是我日后的主要立身之阶,因此下文即
将说明,处于我当时的环境下,我曾如何学到这点本领。
城中当时另有一位嗜书青年,名约翰?柯林斯,与我很熟。有时我
们也争论一些问题,而且还特别喜欢这种争论和盼望有机会进行互驳,
然而这种好辩,这里附带一笔,往往容易变成一种不良习惯,结果在人
们面前也好呶呶不休,非常招人反感;不仅败坏谈兴,制造不和,甚至
使人失去应有的友谊。我这毛病便是受了我父亲宗教论战书籍的影响。
我日后注意到,有修养的人们从来便很少涉入争端,当然下述几种人则
是例外,这即是律师、学人以及爱丁堡出身的各类人们。
一次柯林斯与我发生了一场争辩,内容系关于妇女受教育有无必
要,以及妇女是否具有此种能力的问题。他的看法是这种做法不够妥当;
而且她们天生不适学习。我自己则站在反对的一方,当然这也多少有点
为辩而辩。他的口才比我流畅得多,而且词汇丰富,左右逢源;但我总
不免认为,他的优势却主要来自言词,而不是来自逻辑力量。由于到分
手时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辩清,而短期内彼此又不可能晤面,于是我便坐
下来将我的论据详细写出,然后誊清寄去。他接信即复,我得复再答,
如是书来信往,双方所作均不下三四通,一次父亲偶然见到了我的这些
辩论文字,并仔细看了。看后,他没有涉及所论内容,而只就文字本身
作了一些指点;他认为,在拚写与标点方面,我比我的对手好些(这点
当然应归功于印刷所的训练),但在语句的雅驯以及条达清通等方面,
我都显有不足,这些他都一一举出实例说明。我觉得他的批评颇能切中
我的要害,因而从此更加留意文章写法,锐意精进,以期有成。
就在这时,我偶然遇到《旁观者》的零本一册。书为第三卷。这书
我以前从未见过。我把它购回反复阅读,读后心爱不已。我认为这书的
文字极佳,因思有意模拟之。抱此目的,我遂取其中数篇,将篇中各句
所表述的意思,略加隐括,即置之一旁不顾;数日以后,不看原书而径
行重述原文,方法即将隐括语中的意义,一一仔细表出,其详尽须与原
作无异,用字则尽我所能,务求妥贴。然后拿我重写的《旁观者》与原
文相比较,找出谬误,加以改正。然而我发现,我的词汇仍嫌不足,或
用字想字时来得吃力,而这种能力,如其我不中辍作诗的话,早应不成
问题;因为经常须要寻找同意但不同音(为了押韵)或不同长度(为了
音律)的词汇这件事,势必要使我时刻去追求变化,并把这类事牢记在
心,渐而至于精熟。因此,我遂把若干故事改写为诗;过上一段,当原
文已经完全忘却,再把那些诗改写回去。另外,我有时还把我的提要有
意打乱,数周之后,待我须要足句完篇时,再对这些进行一番认真整理。
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会如何把思想安排得富于条理。然后,取来原作互相
比较,发现种种纸缪,即加改正;但有时在某些非关宏旨的细节上,我
觉得我竟较原作的写法与语言更稍胜一筹,因而不禁暗自庆幸,自忖将
来或者有望成为一位不坏的英文作家,也未可知,因为在这事上我确是
不无奢望的。我练习作文与读书一般多在夜晚工余与次日上工之前,或
趁礼拜假日,这时我总是设法一个人躲在印刷所内,尽量逃避礼拜仪式,
这一节幼时父亲对我的要求素来极严,而我自己也的确至今把它视作一
桩责任,只是我有时感到我无暇履行罢了。
正当我一心为文的时期,我读到了一部英文法(记得为葛林武德所
著),书末附有讲解修辞与逻辑的短论二篇,后者篇末载有苏格拉底辩
论法范例一则;不久我又购得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其中关于
这个方法的例证则更为详尽。我对这个方法爱之入迷,并学着试用,于
是废弃了我以前那种生硬反驳与正面辩论,而处处以一个谦逊的探询者
与存疑者态度出现。当时读过沙夫斯柏里与柯林斯诸人的书,对我们宗
教教义中若干处早有疑议,故我感到辩论时采用这个方法对我极为有
利,但对我的对手则颇具困惑作用;因而耽之不倦,并经过不断练习而
日臻精熟,这时即使许多学问高于我的人也每每为我所屈,因为辩论的
结局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致陷入窘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每辩必胜,
而实际上不论我的能力或主张都未必如此高明正确。这个方法我曾连续
用过多年,但也渐加放弃,而仅将谦逊的表达习惯保留下来;凡遇有所
主张因而可能起争辩时,“当然”、“无疑”以及其他自以为是的词语
便很少出口;而宁可使用“我把某事理解为如此如此”;“由于某种某
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不妨认为,如此如此”;“依我的想法某事可
能如此”;或“如若我不错的话,某事可能如此”。这个习惯,我认为,
每当我从事某种措施的推行,需要发表见解和说服人们的时候,往往给
我带来极大便利;另外,既然交谈的目的无非为了提供情况、了解情况、
使人心悦与使人乐从,因此我深愿一切好心聪明的人士切勿因自己的主
观自是态度而影响自己的应有作为。因为那种态度势必要引起反感,招
怨树敌,甚至使我们处处遭到失败,这时即使是一副天生的语言才能(亦
即提供或接受情况与乐趣的才能),也必无济于事。如其你的目的在于
提供情况,发表意见,过分自信与专断的态度每每容易产生龃龉,使人
不能耐心聆听。如其你的目的在于从他人获取情况和增长知识,但同时
对你目前的看法却又表现得十分拘执,厌恶争辩的谦虚人们必将望望然
而去之,听任你错误如故。因此,以这种态度出之,既不能为你赢得听
话人的好感,也不能获得你所争取者的乐从。
(高健 译)
歌德(1749—1832)
德国伟大诗人,德国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
表。生于法兰克福。 1765 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因病休
学后入斯特拉斯堡大学,1771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积
极投入狂飚突进运动,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
欣根》(177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后来,
歌德被魏玛公国聘为国务参议,管理矿山、交通,掌握财政,
还被封为贵族。这种生活使歌德的精神生活陷入危机,为了摆
脱困境,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行。同时创作了剧本《埃格
蒙特》。 1788 年回到魏玛,并结识席勒,两人密切合作,交
往频繁,成为歌德创作的丰收期,完成了长篇叙事诗《赫尔曼
与窦绿苔》、《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和自传《诗与
其》。歌德一生除文学创作外,还有不少自然科学著作,是世
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
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
我觉得我们最高尚的情操是:当命运看来已经把我们带向正常的消
亡时,我们仍希望生存下去。先生们,对我们的心灵来说,这一生是太
短促了,理由是:每一个人,无论是最低贱或最高尚,无论是最无能或
最尊贵,只有在他厌烦了一切之后,才对人产生厌倦;同时没有一个人
能达到他自己的目的,尽管他渴望着这样做;因为他虽然在自己的旅途
上一直很幸运,往往能眼看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但终于还要掉入只有
上帝才知道是谁替他挖好的坑穴,并且被看成一文钱不值。
一文钱不值啊!我(自己却不然)①!我就是我自己的一切,因为我
只有通过我自己才了解一切!每个有所体会的人都这样喊着,他(高视)
阔步走过这个人生,为(踏入)彼岸尽头的道路作好准备。当然各人按
照自己的尺度(来做)。这一个带着最结实的旅杖动身,而另一个却穿
上了七里靴②,并赶过前面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