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高声朗诵他听得见,你就不能偷懒,老师在旁边督促,这一堂课二个小时、三个小时,老师在那里喝茶,或者他在那里也看书,他耳朵听你的,你念的声音断了,他马上就问你,这是一种教学的手腕。你念书的时候,我们佛法里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不会打妄想,不会胡思乱想,那是戒;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不会有坏的念头。你念书,书都是圣贤人的言语,那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戒律都在里面。一心去念,专心去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念漏掉,那就是慧,是根本智、无分别智。
  从前儒家教学,启蒙七岁上学,大概到十二岁这一段期间当中,要把四书五经、重要这些经典,要念得滚瓜烂熟;老师一句都不讲,只是教你念,教你句读。因为古时候的书本没有标点符号,你们看古书没有,佛经也是;你看看《大藏经》,古版的《大藏经》里面没有句点。老师教的时候,要用红的朱笔把句子圈出来,段落画出来,这是老师的事情,教句读。你不认识字他教给你,教完之后你就好好的念,没得讲,没有意思,没得讲,就是叫你念。这么长一段时间,修定,修根本智,所以从前这教学的方法好,十几岁的人会开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童子就是没成年,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才算成年,不满二十岁,童子。童子考中进士、考中状元,有。在现在来讲,这十几、二十岁他懂什么事?从前是考中进士,朝廷任命到地方去作县市长去,更高的那就当钦差去,还有当知府,知府就管十几个县。十几、二十岁,他的智慧能力,他有悟性,他不是死读书,不是死记,死记没有这种才华,没有这个能力。他对於人情世故一切事理都通达,所以他能办事。
  出世的教学更重视悟性。宗门他的对象,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所说,他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容易开悟,中下根人修禅就难,可以得定,很难开悟。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多半学教,学教比较容易悟入,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你在教里面开悟,在经教里面开悟。我们明了这些原则,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样用功,怎样才能够与道相应。与道相应,就是与智相应、与定相应。道是什么?道就是定慧,不是别的。定慧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常讲性德。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讲,如何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还是个定慧。宗门讲观照,观照是智慧,讲禅定就是清净、平等,讲观照就是觉。如果我们果然能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与定慧相应,这个人叫真正修道,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功夫不失,那就叫成片。现在大家常谈功夫成片,怎么叫成片法?这就叫成片。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都不会失掉,都不失定、都不失慧。定是什么?如如不动。慧是什么?清清楚楚。这是我们把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说出来。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说了一些,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学不学没有什么关系,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这是古人所学,但是它这些原理原则不变。譬如他说修止;修行三个入门:有人从修止入门,有人从修观入门,有人是止观等运入门。在《楞严经》上也是这个说法,《楞严经》说奢摩他、三摩地、禅那。奢摩他就是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是止观等运。毗钵舍那翻作观。或者我们用现代的话说,修止专门从放下来做,一种专门从看破上来做,第三种是看破、放下同时来做,就是这么个意思。一般修止的多半是用静坐的方法,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方法,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他到那个地方去打坐。打坐的时候,这里头有原则,清凉告诉我们,不依气息。有人打坐守什么?守息,叫数息观,他那个心注意自己的呼吸,心就不妄想。注意自己的呼吸,小乘常用这个,初学的人常用这个。
  清凉大师修止的方法是高级的方法,不用这个,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也不依空,也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连那个想也除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本来无想。这个时候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然后再以心除心。心要是散乱,要知道把心收回来,把这个心住在正念上。正念是什么?正念是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要没有念就变成无想定。实在讲这个境界到最高的总结,不但境界相是空的,心的相也是空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空了。外面的境界,境界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境俱不可得,这个时候你真得定,定里面开慧。大师这番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妄想不住,看看这个法门我们没法子,确确实实做不到。
  如果用第二个方法,用观的方法;观就是讲微密观照,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境界当中,你要常念方便、分别因缘生灭。他这里讲得简单,我刚才讲的那个比他这个讲得详细。任何一物,人、事、物,我们把所有万法归纳成这三大类,人、事、物就统统包括。任何一法,你开始用八面观,然后再观六十四面,这才看破一点点。说老实话,能够看八面,看表面,表面能看清楚已经算不错,实在讲你一分都没有看破。那怎么办?要用放下来帮助。放下是修定,心愈清净,这个心愈灵敏,你微细处去观察,你就能办得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心妄想太多,心太粗,所以功夫用得不得力。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明了之后有好处,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念佛人常讲放下身心世界,对这个有帮助。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不要常常挂在心上,把这个境界完全转换过来。心上放什么?放阿弥陀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法门,不是没有道理。净土念佛法门、宗门教下、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都不外乎这两门,定慧这两门。这两门都不容易,说实实在在话末法时代的众生,能有这个根性的人希有,古人所谓凤毛麟角;我们不敢讲没有,太希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参禅,天天在那里枯坐,不但不开悟,连定都得不到。这个时间浪费,可惜,不如到居士林来作义工,还修点福。一天坐几个小时,什么事情不干,两边都失掉。你真得定、得开悟那是功德,你这个坐是功德;如果你定慧都得不到,不如在这里当义工修福,果报比那个殊胜多了。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大乘修学定慧跟一般确实不相同,大乘定慧是在事相里面去修,不是在盘腿面壁。他是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热闹场所里面,修定修慧,样样清楚是慧,如如不动是修定,他是这种修学方法。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表演的,我们要深深去体会,他老人家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他修禅定是在槽房里面破柴舂米。他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耽误,他破柴的时候修禅定,舂米的时候修禅定。由此可知,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修禅定的处所。他解释坐禅,坐是不动,取不动的意思。什么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身不动没用处。六祖常说,「身是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不是修这个东西,修心;心要不动,心要明了。心明了是慧,心不动是坐。我们看到这个字眼,就误会、就执著,「我坐一定是要去打坐,一定要坐在那里不动」。这个样子要是修成佛,有什么意思?修成佛之后,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这种佛我想很多人都不愿意作。所以,真实义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终极的目标就是入不二法门,才能真正的相应,境跟智相应。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如果依照清凉他的注解讲,太长,我们把这些纲领原则也都交代明白了。
  第二句『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这是讲证果法。「解脱」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用得很多、用得很广,每位同学对这个名相都相当熟悉。可是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不可以混淆。解,念破音字,念去声,念「谢」。念「谢」,当作动词讲;念「解」,当作名词讲。可是现在人已经不太讲究这些,意思能够搞清楚、搞明白也就行了。它就是解除的意思。解,就像绳索一样,绳索捆得很紧,现在把它解开。古人当动词,他念「谢」,现在人也叫「解」,不叫「谢」,「谢」没人懂。这是语言语音会随著时代变,文字不变,我们念的音会变,古音跟现在的音不一样。我们念「南谋」还是念古音,现在人念什么?「南无」,你念「南谋」他不懂。念「南谋」什么人懂?唐朝人懂,唐朝人「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念「南谋」。翻经是那个时候翻,那个时候翻念不错,现在这个音变了,很多字的音都变了。广东话里面还保存一些古音,汉唐的音在广东话里面还保存著有一些。
  「解」就是解除烦恼,「脱」是脱离生死。烦恼有很多种,我们从浅显的来说,见思烦恼,佛说见烦恼有八十八种,思烦恼有八十一种,这是讲我们六道。你能够把见烦恼解除,现代的术语叫解放,一样,你能够把它解除、解放,你就脱离凡夫位,你就不是凡夫,就圣人,小乘须陀洹果。证到小乘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但是可以说你已经脱离三恶道。须陀洹在六道里面还是有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你能够解八十八品见惑,你就脱离三恶道,永不堕恶道。如果再能够把八十一品思惑解除掉,你就三善道也脱离,完全脱离六道轮回,这是小的解脱。在佛法里面讲,佛法三个等级,初等的,初等的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中等的,你能够把尘沙、无明解除,根本无明也能够破一品,根本无明是四十一品,破一品,你就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你证得一真法界,这是中等的解脱。最上层的解脱,要解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四十一品,你证得一品,后面还有四十品,这就是一真法界里面菩萨的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解除一品无明,你的地位就往上升一级。升一级就是脱,脱离下面一级,升到上面一级,这是解脱的意思。四十一品无明统统解除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统统摆脱掉,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究竟解脱。这是佛法粗说,解脱有三种,我们姑且说下、上、中三等,三种解脱。
  这个地方讲证果法,是讲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面,有圆满、有不圆满。如果从不圆满的意思来说,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头不圆满的;如来果位,那是究竟解脱里头圆满的。他们这些人不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了,所以称之为究竟解脱。这个时候作用自在,得大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不思议境界;最后一品品题,《四十华严》里面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叫作用自在。此地大师举一个例子给我们说,譬如「一念之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这是举例子来给我们讲,说明作用自在。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了十种,十种当然都是归纳,要细说永远说不尽。
  一切诸佛,这个一切诸佛就是《华严经》上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圆教初住菩萨叫法性住,就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建立一切佛事。一切,范围就太广,像《普门品》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无量无边的身形,他都能示现;无量无边的佛法,他都能演说。初住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他见性,明心见性,这种能力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学得来。只要见性,你就有这个能力,你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楞严经》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举二十五位菩萨做例子。这二十五位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观音菩萨也是圆初住的菩萨。《楞严经》上讲观世音菩萨那种智慧能力,三十二应,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普门品》里面也讲,《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这样我们才证明《华严经》上所说,地地皆具一切地的功德;地是地位,每一个地位都具足一切地位的功德。初住菩萨具足二住、三住,乃至我们讲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具足,等觉菩萨也具足初住菩萨乃至初信位菩萨的功德,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清楚、太明白。
  这十句,第一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尘是讲境界里最小的,一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在一微尘里面,「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於世」。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一微尘里面现什么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一微尘里面,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华严经》里面常讲,「一毛端上转大法轮」,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这是《华严》里面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如果不见性,决定有障碍,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有障碍,一真法界里没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分别、执著。会用功的人用什么功?生活里面,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就是炼一个不分别、不执著,就炼这个功夫。不分别、不执著是性定,自性本定,这是真正修禅定;境界了了分明,是自性慧。《金刚经》上说得好,只有两句话,把修学的纲领给我们点出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用现在的话来说,决不被外面境界相诱惑。无论是好的境界,不受诱惑,不起贪心;恶劣恐怖的现象,也不会被它诱惑,不起恐怖,不生恐怖,这叫不著相,里面心清净的,不动心。必须晓得,外面所有的境界,好的境界也好,恶劣的境界也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坐在这里,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来了,你害不害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