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5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我们是凡夫,而且是业障非常深重的凡夫,我们今天听了经应该怎么学法?先从发心学,把我们所知道的尽心尽力的去做到,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你的智慧,你的慈悲,从哪里表现?在为社会大众服务当中表现。菩萨入诸有是指十法界,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从等流、相似里面去体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也是诸有,我们要发心为他们服务,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消除种族之间的隔阂,消除宗教之间的误会,这就是大慈悲。我们今天融合宗教、团结族群,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落实。不是只在讲堂里面我们这样讲讲就算了,要把它做到,这才真正能够消除一切众生的灾难,消灾免难。我们要问,这么做能行吗?能消得了灾吗?我们说能,凭什么?世出世间法都有理有事,它的原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根本的原理。我们明白了,劝导一切大家都往善的方面想,都往好的方面想,境界就转变了。最好的一个想法,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我们念佛的人,所有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哪有不能转业报的道理?
  在行门科目里,我们净宗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圆圆满满的落实了。我们对父母孝顺,对佛陀尊敬,我们对其他宗教同样的孝顺,同样的尊敬,同样的称赞,同样的供养,同样尽心尽力为他们服务。这是明白人,这是觉悟的人,明白觉悟叫佛弟子。迷人有分别,觉悟的人没有分别;迷人有执著,觉悟的人没有执著;迷的人心不清净、不平等,觉悟的人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的。清净能够净化一切不清净,平等能够摆平一切不平等,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做了。《华严经》的好处是经文长,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来教导我们,启示我们。这一段听了没觉悟,不要紧,后面还有,文长得很。只要锲而不舍,总有开悟的机缘,总有开悟的时日,这是这个经的好处。所以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六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36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六首看起:
  【世尊开阐法光明。分别世间诸业性。善恶所行无失坏。净光见此生欢喜。】
  这是出现净光天子,他得的是「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他的赞颂报告,实在说很契合我们现代这个时机。大家都知道,现前这个社会灾难非常的频繁,每一个人可以说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对於社会上的灾难都是忧心忡忡,都在这里寻求消灾免难的方法,所以我们读菩萨修证,菩萨的教诲,感到特别的契机。现在让我们来看经文,『世尊开阐法光明』,第一句是赞叹老师的教诲。这一句意思非常的深远,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教诲,六道众生必定是随顺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这种愚昧的造作就感得种种的灾变。什么人能教导我们?小灾小难,世间的贤圣教导我们,我们可以避免,趋吉避凶。像现代这种大灾大难,除了大圣诸佛如来之外,没有人能够帮得上我们的忙,所以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从历史上看,大概最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现在大家称为兴都教,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我们佛教长得太多了。世间有一些学者说,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思想,甚至於名相术语都是学古婆罗门。像我们咒语说「唵」,从他那里来的;每一个咒语的结束「娑婆诃」,都是他们的。我们在《奥义书》里面所看到的,《奥义书》有一、二百种,统统都是他们的。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抄袭他们的?不是。我们世间人不了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的是有一些问题,世间的大圣大贤还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他们有办法解决,有能力解决,有智慧解决,佛菩萨到这里来干什么?没有必要。你们可以办得到的,佛决定不多事,佛法确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们实在解决不了,而又迫切希求解决,佛就来了。你们有这个意念,这是感,佛菩萨就有应。
  佛菩萨的教化一定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佛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没有创造,佛总是述而不作。就你们所说的,某些地方说得对,完全照说;哪些地方说得有问题,不能够解决问题,这里稍微跟你修改几句,这个教学法高明。佛对於一切众生无比的尊敬,不是说「你们都错了,我是对的」,佛从来不说这个话,从来没用这种态度对人;总是说你们做得不错,但是还有基本的问题你还不能解决。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特别是发心出家了,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我冷静的观察,下一个世纪的佛教,道场应当都是在家居士主持,出家人把这些行政事务要舍得干干净净,专心在经教修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从事教学,完全以教员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主持学校、主办教育是在家弟子的责任,他们去做,我们可以专心深入经藏。四众弟子密切合作,正法才能够久住世间,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里头意思就很深了。
  世尊,「开」是开示、是开明,「阐」是弘扬,「法」是正法。什么是正法?与心性相应的法,与宇宙人生事实相应之法,这个法叫正法。不但与理相应,还要与事相应;不但与过去相应,更重要的与眼前要相应。眼前是什么环境?是什么样的众生?他们现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佛菩萨教学著重实际,不著重玄谈。谈玄说妙跟实际生活脱节了,那个有什么用处?那种说法在佛法里叫戏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完全用不上,佛不说这些法。所以佛经叫契经,契是契机、契理。契机,确确实实是听众们迫切需要的。这个法「光明」,光明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问题不是凭想像、不是凭情识,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世间自古以来有一等聪明智慧人,想出一个问题能解决当时,但是后遗症太大了。最明显的例子,西方的科学家在二次大战末期发明原子弹,把对於日本人的战争结束了,一时的利益,没有想到以后的后遗症。后遗症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在制造原子弹,到最后世界整个毁灭,当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谚语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是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他虽然懂得这些理论跟方法,他也不会告诉别人。为什么?这个利益,眼前有利益,以后有大害,这个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没有利益,以后有大利益,这利益是真的。所以外国人多半求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中国人,东方人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东方人想得很长远,东方人求永久深远的利益,不求眼前。佛法更是如是,佛法求的利益是永恒的,永远不变不灭的。这是六道十法界里面的圣贤都做不到的,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应化在世间,给我们说经讲道,帮助我们觉悟。
  第二句是『分别世间诸业性』。清凉大师注解给我们提示,「前悲救护,语其本心」。这个「前」是指长行,长行里面显示菩萨慈悲救护一切众生,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的大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此明智光,彰其所用」,这个偈颂里头,赞颂里面,文虽然不多,是说他的真诚、慈悲心所起的大用。真诚、慈悲里面具足自性本具的智慧,这就是前面讲的「法光明」。智慧起用,「分别世间诸业性」,这个世间就是佛法里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智慧福德不相等,十法界的依报环境胜劣的差殊也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佛才一一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第三句是讲因果,因果不空。业性著重在业的性质,业是造作。业性非常复杂,佛在大经上常讲无量因缘,为了说法教学方便起见,佛将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大经上常讲的四缘生法。第一个「亲因缘」,这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人人都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我们都有十法界的种子。佛家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说明你阿赖耶识里有佛性、有佛种子。既有佛性,必当作佛,这多肯定!但是什么时候作佛?佛菩萨也不知道,完全在你自己,你自己能不能具足后面三个缘,后面三个缘具足,你这一生就作佛。
  最重要的业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要时时刻刻提醒。佛说,佛的种子是什么?平等。《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平直即弥陀」,平等、直心就是阿弥陀佛,「慈悲即观音」。我们要晓得,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用平等心,这个念头就叫做「所缘缘」。我学用平等心,你就是直接学作佛,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用平等心看待,决定不执著,决定不分别,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明明了了是慧,不放在心上,不分别、不执著是定。普贤菩萨教我们行法教得好,平等的恭敬,礼敬。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决定是平等的礼敬,平等的对待。但是称赞,对於善的我们称赞,不善的不称赞,不说就是了。人家来问,笑一笑,「阿弥陀佛」,这就好。为什么?不善的,不能够给他宣扬,不能把他这个不善扩大,这个对社会有害,一切都是为广大群众、广大众生福利著眼。於社会大众有利益的赞叹,於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不赞叹,我们也绝不毁谤,这是普贤教给我们第二条。广修供养,这是平等的,对善人我们恭敬供养,对恶人还是恭敬供养,没有差别。这叫学佛,这个心是佛心,这个行叫佛行。我们有成佛的种子,如果能够有学佛的心,学佛的心就是平等,佛的行就是普贤十愿。大经上世尊讲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满菩提,不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的业性,经论里面常讲「六度」,六度存心,这个人是菩萨。常存布施的心,什么叫常存布施?中国古大德常讲「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布施的心。别人有善事、有善行,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他在做,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全心全力去协助他、去成就他,这是布施,菩萨心,菩萨行。我们协助他、帮助他,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规矩,守法度,决定不是凭自己的意思,凭自己的好恶,那就错了,一定要守法。第三,要有耐心,忍辱就是耐心;第四,要求进步;第五,胸有主宰,禅定,不被外境所动摇。《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被境界所转;菩萨有智慧、有定力,不会被外境所转,所以他能转境界。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灾难,如果你有定慧,你就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般若智慧是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常存这个心,这是菩萨心,你学菩萨了。
  关键是在所缘缘,所缘缘在我们中国这个世间称为什么?立志。人不能没有志,人要没有志,你这一生一事无成,你空过了。佛家讲发愿,所以志、愿常常连在一起讲。你有志愿,你这一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你会有成就;如果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这一生决定空过。世法、佛法都重视志愿,我们作学生,亲近一个善知识,见面他第一个问题就问你,问你的志愿,这是善教,好老师。你把你的志愿说出来,他才能帮你忙;你说:我没有什么志愿。那个老师笑笑,他对你帮不上忙。好像问你:你想到哪里去?没有目的,他怎么帮你?你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他可以帮得上你,告诉你怎么走法,甚至於告诉你有些什么困难,应当如何来解决,他才能教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无从教起。我们出家,想弘法利生,这是你的愿望,他有办法帮助你。我想主持道场,发展道场,他也有办法帮助你。你是什么志愿都没有,那他没有办法,佛也没有法子帮助你。
  志愿在四缘里是所缘缘,你现前心里所缘的是哪一种缘,那就是亲因缘里面十法界的缘,你想缘哪一个?你是缘佛,是缘菩萨,还是缘声闻、缘觉;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再往下面是六道,六道的天道,天有无色界天、色界天,这是缘禅定,甚深的禅定,喜欢禅定。佛菩萨再教你,禅定里还要有四无量心,如果只有禅定,没有四无量心,修得再好再高,得个无想定。无想定,在佛法里面讲,是第四禅的外道天,到顶处了。如果到不了色界,在欲界里,欲界就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放下,心里面还贪染,那你就修欲界天。欲界天修上品十善,还要修禅定,这个禅定功夫不太高,我们叫未到定,没有达到禅定的水平,这水平是什么?初禅,色界初禅;你达不到色界初禅,你这个定功在欲界里。欲界完全凭行善而往生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要加上禅定的功夫,你的定功愈高,你生的地位也愈高;你的定功浅,你的地位就往下坠落。你没有所缘,你怎么能达到?想生天,不修十善,不修禅定;禅定,说实在话,也就是清净心;不修清净心,不修十善业,怎么能生天?说信了上帝就能升天,那要问你,什么叫信?依教修行叫信。你说我信了,你讲的话我完全不听,你教我的我完全不理会,这哪里叫信?这是不信。信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这在宗教里要特别强调。我信你,我敬你,我爱你,我一定依教奉行。如果对你讲的话我不听,讲的话我不懂,教我做的我完全不照做,说我信你、我爱你、我敬你,全是骗人的,自欺欺人。世法、佛法一样!
  要把人做好,佛家讲五戒要修好,上品的五戒才能保住人身,中品的十善。儒家讲做人的道理:伦常八德。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统统都讲到了。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朋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