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5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学们,什么人有智慧?什么人会学?有智慧的人,会学的人,把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不再用这一套了,要把它换一换,换成佛的看法、佛的想法。佛的看法、想法,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他的。我们放弃自己的跟他学,被人家牵著鼻子走,这个不算好汉,这是我们不服的。我们也把释迦牟尼佛当作一个人,我们两个是对立的,你说你的对,要我接受你的,我凭什么接受你的?你对,我也没错,变成敌对的。我们对於佛的教诲是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没有做到,只是表皮而已。充其量我们今天做到什么?不反对,不毁谤,只可以说我们做到这里。真的服了吗?未必!这是我们修学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原因。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牵著我们走,决定没有叫我们放下自己要顺从他,我们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他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我们今天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自性的德用,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是决定没有错误的,随顺性德也是应该的。因此千经万论都是讲性德的点点滴滴,会学的人要抓住纲领,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挂在口边,「从根本修」,这就是抓到总纲领。根本是什么?菩提心。所以古大德把菩提心称为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这是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第一句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摆在前面。蕅益大师在《要解》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就是菩提心;品位高下,这才是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说得好,印光大师非常赞叹。
  菩提心是正觉之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论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他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两个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了。所谓直心,是真诚到极处,没有一丝毫虚妄。这个标准我们很难懂,什么样子才是没有虚妄,才是至诚,真诚到极处?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做诚?「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诚就没有了。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这个人就不是凡夫了。是什么地位?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发心住的菩萨。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你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里面没有发菩提心的,十法界里头也没有发菩提心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认识清楚。这是菩提心之体。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在很短时间里面可以得到,长时间就不行,烦恼习气就起来了。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读到,《了凡四训》注解里头,他举这个比喻,画符。道教画符,佛教念咒,符咒怎么画才灵?真诚心;真诚心画符,符就灵;真诚心念咒,咒就灵。所以道士学画符,符天天要练,练得很熟,当他画的时候,这一笔点下去,到这一道符完全画好,没有一个念头,这符就灵;起一个杂念,这个符就不灵。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佛门很多大德写字送给人,写一个「佛」字,这佛灵不灵?跟画符一样,这个字一笔下去到这个字写完成,一个念头没有,这个「佛」灵,那些邪鬼邪神看到这个,他就躲避。如果你画时还打妄想,这个字不灵,挂在那个地方,鬼神没看见,不灵。咒亦如是,所以我常讲,你要是念「楞严咒」,楞严咒太长,那么长的咒念下来,里头不打妄想太难了,所以就很难、就不容易感应。「大悲咒」就短一点,愈是短的咒,我们愈容易念的时候不掺杂妄想。所以古人讲得好,讲得非常有道理,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号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里头不打妄想可以做得到,咒很长,念咒不打妄想就比较困难,道理在此地。用真诚心,它就灵。
  真诚心起作用就是深心跟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起作用,这是两个作用: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自利是深心,什么是深心?我们今天把它说得具体一点,说得详细一点,清净心是自受用的,平等心是自受用的,正觉心是自受用的,这是深心,自度。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他受用的,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慈悲从哪里生来的?是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生起来的。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菩萨如果不能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什么是自度?清净平等觉是自度。从清净平等觉里面生的慈悲心就决定能度他;没有清净平等觉,说是有慈悲可以度他,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我们今天罗嗦一点,用十个字写了五句,就是菩提心。念念不离此心,行行不离此心,这个人就是真的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正觉,它是常住的,《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它不是妄心,妄心有生灭,菩提心不生不灭。用不生灭的真诚心,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妄念,为什么?众生再多,妄念再多,也出不了清净平等觉的范围。清净平等觉好比是大海,众生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里头的波浪,波浪再多,没有离开大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别说诸佛菩萨,真心现前的人统统知道;在《华严经》上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个个都晓得。我们要是自己起心动念做一点不好的事情,瞒著别人;是,人可以瞒住,人是凡夫,可以瞒他;诸佛菩萨瞒不住,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诸佛菩萨用真心,所以我们点点滴滴人家都清楚、都明了。
  我们要时时刻刻警觉到,佛菩萨、天地鬼神在鉴察我们,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发心拜佛做老师,跟老师学习,那我们就要对老师负责任,时时刻刻呈现自己的成绩给老师看。这不是每天读多少经,早晚功课不缺,这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我早年初接触佛法,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最重要的是实质,形式是表演给初学人看的,是接引初机的一种方式。大众在一起共修,有规矩,这都是形式。最重要是有真实的内容,真实内容是从你念头上起了变化,把妄想分别执著转变成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要从这个地方做一个大转变。我们念念都要想到、要警觉到,中国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两个神,在这一生当中跟著我们,不会离开;这两个神一个叫同生,跟我们同生,一个叫同名,我们叫什么名字,他也叫这个名字,这一生当中日夜不离开。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们都做报告,送给鉴察世人善恶的这些神明,提供给他们做参考。他们有能力帮助我们获得吉凶祸福,吉凶祸福不是他有权加诸众生的,不是,依据众生的业感,他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决定是自己造的。所以佛知道,菩萨知道,鬼神知道。
  『普为说法令欢喜』。说的什么法?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宣示,让我们明了。彻底透彻明了之后,欢喜心就生了。佛经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不会中断,不是外面的刺激,是自性里面的欢喜,叫法喜充满。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所接触的,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平等的欢喜。这个欢喜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头自然流出来的,顺境、善人我们看到欢喜合掌,善因善果;逆境、恶人我们看到也欢喜,也恭敬合掌,祝福他的业障早日消除,他在受苦受难是消业障,那个苦难要这样子才能消除。所以都是真诚的祝福,勉励自己,也勉励别人,离一切相,断恶修善。诸位想想,诸佛如来、菩萨善友为一切众生说法,总离不了这个原则,他们所弘扬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们所示现,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总不外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不但世尊一代时教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诸位去想想,哪一个离开这个原则?我们觉悟了,明白了,只要抓住这个原则,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日常生活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里面有合乎自己意思的顺境,不合乎自己意思的逆境,顺逆境缘当中修真诚心,这是菩提心的根本,我们只有一个真诚心对人对事对物。真诚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清净,决定不为外境所染,那就清净。外面境界有顺境,合乎自己意思的,不起贪爱;这个贪爱是世间的情爱,不生情爱,你的心清净;不合自己意思的,逆境,不生瞋恚;这就是清净心,这是真诚心的样子。对待一切众生真诚恭敬,那是平等心,决定没有高下。佛比我高,我比他高,这是烦恼,那是迷惑颠倒。只有佛法知道,法法平等,《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大经里佛告诉我们法法平等没有高下。世出世间法没有界限,是平等法,平等真法界,这是一真法界。我们有高下心对人对事,错了。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正觉心,这是般若智慧,决定不迷惑。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诚的爱心,真诚的照顾,无微不至的照顾,真诚的帮助,这叫慈悲心。所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真诚的落实,是真诚的样子。
  我们要问,我们真诚心有没有现前?就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没有现前?你能够现前多少?你能不能达到菩萨的标准?菩萨的标准在哪里?在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我们说得粗一点,说得明显一点,离自私自利,主要就是离这个相。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觉里头,还夹杂著自私自利在里面,这不合标准,不纯。这种菩提心叫做相似菩提心,有没有好处?有!相似成分少,在天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色界天人,就是四禅天,四禅天人修慈悲喜舍,但是他的慈悲喜舍里面有「我」在里头,也就是自私自利成分夹杂在其中,夹杂得多的是初禅天,夹杂得少的是二禅、三禅、四禅,就这么回事情,夹杂得更少的,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是相似的菩提心;换句话说,有夹杂的菩提心。完全不夹杂了,我们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四相、四见都断了,都离开,不夹杂,那个菩提心是纯菩提心,这个果报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这个菩提心现前,你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个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干,佛为我们说出来,帮忙只能帮到此地,其他的没法子。所以佛的帮忙只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真正通达明了,入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四相、四见,那就入了他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华严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闻法能悟入,这才是佛真正的学生。悟入,我们的功力不相等,就是同一个位次,我们同是初住菩萨,每一个人程度不一样。就好像同一个班级念书,在学校同一个班级,大学一年级同一个班级,考试起来还从第一名到末后一名,不一样。这种不相同的,都是自己悟入程度不相等,广狭、浅深不相同。在佛法里面同是初住菩萨,从初住提升到二住,时间上就有长短不相同,有些人很快就契入二地,有的人还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提升一个位次。
  佛对於我们的恩惠是教导,恩惠里面使我们感激不尽的,是他的教导从来没有间断过。佛教初学,不但是佛,世出世间这些圣贤教导初学,几乎都用同样一个方法,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有些时候也遇到同修们说,他修学的环境不好,要选择一个好的修学环境,这个观念是正确的,特别是对待初学。佛在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就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离善知识,我们的道行才能扎住根。有根有力,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五力;到自己有根有力,可以离开善知识,出去参学。根跟力是什么?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自己在境界里头能够做得了主宰。这个做主就是自己有定、有慧;有慧,对於外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定,如如不动。也就是说,顺境里决定不起贪爱,逆境里决定不生瞋恚,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参学,你可以自学。没有这个能力,最好依靠善友,古大德跟我们讲依众靠众。但是大众在一块修学要如理如法,如果这个修学的团体不如理、不如法,那就很难了。如理如法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又不能不清楚。这个团体有道风、有学风,这个就如法。道风,他有修学的方法,行门里面有方法;学风,他有依据的理论经典,每天读诵讲解、研究讨论,天天干,增长智慧。将我们所解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契入境界了。所以学风是解门,道风是行门,这个道场就殊胜。如果这个道场道风、学风契自己的根机,我们就决定不能够舍弃,决定不能够离开,在这里面长时间的薰陶,根利的人有在三年五载就成就,就契入境界,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很多。虽然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证果,他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上的果位,依旧不离开道场,依旧不离开老师。这个示现是大慈大悲,这种示现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甚至於他所悟入的境界超过他的老师。譬如他的老师是十住菩萨,他今天已经是十行位的菩萨,超过太多了,依旧不离开老师。这个用意很深,给后学做模范,给后学对於法门、对於道场、对於善友、对於同学增长信心。人家一看,这样的大德他都不离开,这个道场一定非常殊胜。他来做示范,他绝不召集去开辟一个新道场。
  我们今天很冷静的来观察,下一个世纪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我的观察感觉到,下一个世纪主持佛法的是居士林,居士林会遍满这个世间。道场居士主持,佛法会兴旺起来。出家人接受居士的供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