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不是人,你说他不是人,那个样子跟人完全一样,多一只角就是了。所以也翻作非人,这是从他的形状上来立的名号。紧那罗这一类的众生,一般来说面貌都非常端正,也可以说相貌都长得很好,只是头上多了一只角。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这一类的众生特别有歌舞的天才,喜欢唱歌、喜欢跳舞,所以是帝释天的乐神。我们中国称帝释天叫玉皇大帝,在佛经里面讲忉利天主,帝释天王;是帝释天王的乐神,就是忉利天的乐队里面的领袖。乐队就是紧那罗,紧那罗王就相当乐队的队长,这些人都是善歌善舞。管理他们的人也是四王天,数量无量,人数也是无量,『复有无量紧那罗王』。
  紧那罗王在此地的表法,我们要清楚。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六道太广了,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关系就非常密切。示现跟我们众生一个样子,有应身示现的,有化身示现的。应身也有父母,也投胎来的,像当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而来的。化身那是突然之间你见到的,大概化身是某一种机缘,教化少数的众生,说完法之后就没有了,就不见了,这一类是属於化身。像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虚老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那种真诚恭敬,感动人!路那么遥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拜一、二年才拜到,当中经过春夏秋冬,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在路上病倒,谁去照顾他?菩萨化身去照顾他,菩萨照顾他。等到他身体养好了,这菩萨走了。再遇到病苦的时候,这个人忽然又来了,就那么巧又来了。这一类是属於化身。应身跟化身很多很多,跟我们人一样,其实他不是人,他是佛菩萨,所以用紧那罗来表法。紧那罗是人,仔细看看他有一只角又不是人。这些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我们看到他是人,男女老少,实际上他是佛菩萨应化的,取「紧那罗」这个意思。
  另外紧那罗会唱歌、会跳舞,带给大家娱乐。佛菩萨亦复如是,常以法乐娱乐众生。佛法,给诸位说,如果你真正契入,佛法是享受。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众生福薄,没有真正善知识,真善知识是诸佛菩萨再来的,那个教化众生的手段高明极了。所以修学佛法是高等的享受,是快乐,绝对不是学得很苦,学得非常快乐。佛法里面有歌有舞,特别是大乘法中,我们从敦煌、云岗石窟里面所看到的这些雕刻,看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时候,天人载歌载舞来供养。李居士也模仿这个状况,你看上面围著的一圈一百零八尊飞天,飞天就是以歌舞来供养。这是提醒我们,因为回向这一大段经文,教导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学佛,帮助一切众生修学,别忘掉娱乐,这一篇是讲娱乐。如果在教学里面讲,这一篇是乐教,你看学校上课科目里面有音乐,所以不要忘记,这是度化众生高段的艺术方式。
  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古时候佛教里面的歌曲,我看过有歌词但是没有曲,我们不知道怎么唱法,有歌词。分量相当之多,现在精装本三大册,全部是歌赞,歌曲、赞颂。至於将佛教故事编成剧本的,我们只看到一种:《归元镜》,净土传灯,是我们净土宗三位祖师的事迹。慧远大师、永明延寿、莲池大师,他们三个人的事迹搬上舞台。这个本子最近我看到会所里头有一本,台中印的。我有原本,木刻版的原本,搬家搬了好多次搬不见了。我有两套,一套是线装木刻版的原本,另外一套是中华书局排印的本子,上、下两册,排得非常好。但这个本子现在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我看到木刻版的影印本,交代忍师带到台湾,再印三千本送到这个地方来。佛法最好教学的方法,在现在来讲编电视连续剧,到电视台上去播放,每个人家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统统都学佛了,你说这个多好!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剧本、题材,这里面的材料太丰富,每一段都可以编一个单元的连续剧。拿去电视台播放,比我们在此地讲效果大得多,我们讲起来枯燥无味,一表演就活泼了。紧那罗王表演,善於表演,我们懂得他表法的义趣,知道这一段它的中心、宗旨讲的是什么,我们就明了了。
  请看上首表法,『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德号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善慧」这两个字,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要想把教学带到高度艺术的境界,那很难,不容易。世间法也有将表演的技巧达到高水平,我们看到许多中国、外国的电视节目,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内容不善,内容我们可以说它很好,但不善;善的标准是令人觉悟,那才善,看了这个表演之后有所觉悟这就善。佛法的表演决定是帮助观众破迷开悟,这就是善慧。给你欣赏之后,使你自己明了前途一片光明,这是「光明天」的意思,唯有觉悟之后的人前途是光明的。迷人前途是黑暗的,黑暗,所以他害怕,他有恐怖。看出自己一片光明的前途,他心里面喜悦快乐、不惊不怖,就像经上讲「远离恐怖颠倒妄想」,他真的远离;都在善慧。
  第二尊,『妙华幢紧那罗王』。舞台的表演决定离不开花、离不开幢,这是我们讲它必须要有的道具,连我们讲经的讲堂都离不开花。这个地方讲「华幢」,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他的行门。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妙」,你怎样能够演出来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能令人观赏之后,体会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地方讲十尊名号,我们可以统统落实在舞台表演上必须遵守的十个原则,那你这个表演是成功的表演。这种歌唱、舞蹈、表演是菩萨度众生的方法,善巧方便。小乘法里面决定不许观听歌舞,小乘法不许。为什么原因?自己没有定慧,这种方式会引起你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会引起你感情的冲动,小乘不许。大乘法里面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大乘菩萨他有定功、他有智慧,他可以欣赏,他不落痕迹,高明就在此地。大乘法中这一切娱乐不是不能享受,可以享受,但是享受不可以执著,你一执著就造业,就坏了。小乘人还没有离开执著,大乘人对一切法不执著,不但不执著也不分别。所以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歌舞可以观听、可以享受,甚至佛菩萨也可以上台去表演。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法保守的教初学,大乘法是开放的,与民同乐,与一切众生同乐,大乘法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原则,他有个妙,有个妙那就没关系了。
  第三尊,『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庄严」是美好,美好之物太多太多了,「种种」。像表演整个舞台,无论是道具、角色,没有一桩不是最好的,表演演出唯妙唯肖。「种种庄严」是形容表演的全部,演出的全部,无论是前台、后台都包括在其中,无论是演员,乃至於配合演员一些工作人员,也都包括在其中,舞台整体的美才能够表现出来。美里面有真有善,那就妙。世间可以表演到「美」,可以表演到「善」,「真」很难表演,很难显示出来。大意虽然是如此,是给我们说到演艺,表演的艺术,实际上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要晓得人生就是在演戏,每个人都是在演戏,社会就是我们大舞台。我们自己在表演,除自己之外那都是观众;他们也在表演,他表演的时候我当观众;互作演员,互作观众,实际的状况就是这么回事情。人生如戏,我们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你演的是什么角色?你演的是哪一出戏?你自己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是菩萨,你觉悟你是在演戏;你不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你是凡夫,迷惑颠倒。
  我们知道演戏是按照剧本来表演,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演戏,是不是也按照剧本在表演?没错,确实按照剧本在表演。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剧本是什么?因果。因从哪里来的?因从自己造的。所以前面说过,我们要想真正认识自己,一定要从往昔历史里面去找寻,你要细细去观察过去生当中,生生世世造的是什么因,这一生受的是什么果报,丝毫不爽。可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又再造因,这就是因蔓不断,因果循环。如果我们这一生在受果报的时候不造因,那就好办,问题就解决,戏演到这里可以收场、可以结局。但是你在受报的时候又造因,这一幕落掉,下一幕又起来,永远在这里演,演不完,这个麻烦就大了。而且我们所演的剧,说老实话喜剧少、悲剧多,造恶业搞三恶道演悲剧,造善业在三善道那是喜剧;喜剧少、喜剧短,悲剧多、悲剧长,我们是干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有的时候笑话我们,称我们叫「生死疲劳」,永远不得休息。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也进入我们的剧场,也进入我们的舞台,帮助我们觉悟,所以佛菩萨也夹在我们中间,他也表演。如果我们发现,发现有这么一种人,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不一样,他比我们自在,他比我们幸福,那我们就要留意了。再仔细观察,应当向他学习,这是菩萨在世间为众生表演。
  菩萨示现什么身分?什么身分都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示现。不但示现有情众生,还示现无情众生,树木、花草这些植物,乃至於自然现象,有的时候也会令人在欣赏之余豁然大悟,所以是情与无情他都示现。他也不是盲目的示现,也不是有意的示现,怎么示现?与一切众生感应而示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应现;我们有感,他就应现。我们自己心里面有感,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我们的妄想多、杂念多,但是确实妄想杂念里面有一分感。这一分感像电波一样很微弱,而我们的妄想杂念这个波很强,但是波同时发射出去。一般人只感受到强的,弱的没感受到,诸佛菩萨对极其微弱的感,他都能够收到。极其微弱的感,佛菩萨也应,所谓感应道交。佛菩萨既然应了,对我们来说能不能产生效果?可以说效果是决定能产生,效果的大小不一定。对内要看你的善根福德,对外要看你的缘分。假如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感应的效果就会扩大,扩大也是从小逐渐的扩大,逐渐的延伸;也就是说,你这个境界会逐渐往上提升,这是感应的道理。所以依正庄严种种示现,显示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能,救护一切迷惑众生。
  第四尊,『悦意吼声紧那罗王』。「悦」是欢喜,「悦意」这两个字非常重要。这两个字浅而言之,佛法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欢喜心怎么能生得出来?这里面真正缘由就是一个爱心,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我早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告诉我,凡是哲学家都是感情最丰富的人,如果不是感情最丰富的人,他没有能力学哲学。哲学上的成就,哲学上的造诣,基础就是在爱心。我们知道哲学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爱心里面来的。这个话一般人听起来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爱心能够生智慧?在我们一般人讲,爱心生烦恼,没错!爱心的确生烦恼。生烦恼是你里头有执著就生烦恼,你爱心里头没有执著就生智慧。执著是迷,不执著是觉,觉悟的爱心生真实智慧。「悦意」就是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永无止竭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事,乃至爱一切的动植物,爱山河大地,这才叫真正悦意,我们佛法里面叫一片慈悲。一片慈悲这句话我想很多人听过,一片慈悲怎么讲?就这个意思。真实、清净、平等、普遍的爱心,就是一片慈悲,所以佛法才讲「慈悲为本」。我们修学,我们成就,根本是什么?就在这个慈悲。你没有这份慈悲心,你怎么能成就?
  弥勒菩萨就表这个意思,就现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古大德说,弥勒菩萨所现的相,两句话:「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笑眯眯的,对谁都是笑嘻嘻的,喜悦相。喜悦相从哪里生的?平等心里面生的,所以他是大慈大悲。弥勒表慈悲,在中国道场里面把他放在大门口,象徵著「慈悲为本」,就这个意思,这是悦意。我们学佛要特别留意,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一团欢喜。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烦恼都烦不够了,哪能生欢喜心?想欢喜,喜不出来。这什么道理?这里头不无道理。你没有在人事物里面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只看到它丑陋的一面,当然你的欢喜心生不出来,你生的是烦恼,那个就麻烦了。你如果能在人事物里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不就生欢喜心了吗?哪一面美好?你要仔细去欣赏,你会发现一切事物统统美好,这是修学关键,修学的入门。如果整体里面看不出美好,你就从部分看,看局部。你看这一棵树,这棵树长得不好看,你看它的枝,很美的枝,你看它的叶,看它的花,你从这里下手,然后慢慢把它扩大;花很美,花长在枝上,再仔细欣赏枝,然后你才发现整棵树都很美,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看人、看事亦复如是。
  菩萨接触广大的众生,悦意是先决条件,然后是吼声。「吼声」比喻说法,法说得好听,紧那罗用歌唱的方法说出来,这好听。所以佛门里面的赞颂非常重要,《华严经》从头到尾赞颂太多太多了,赞颂都可以唱的。通常一般赞颂都押韵,都可以演唱。用演唱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爱心,表达自己的智慧,用这个来供养大众,这是「悦意吼声」的意思,我们要会学。在佛门里面,现在我们基本的唱念是梵呗,梵呗是基本的唱念,好好的学,学会之后自己编歌词,谱歌曲。如果大家弘扬佛法能够从这个方向去发展,好!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歌唱的艺术,它比表演来得简单、来得方便,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任何拘束。用这个方法好,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第五尊,『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宝」一定是指佛法,佛法是宝,通常我们称为三宝。「树」是树立、是建树。建树三宝,有形的是建立道场,无形的是我们自身修道,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一切众生。「宝树」就是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