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昼神都是社会上有地位、有身分、有权势,在现在所谓是领导的阶层、领导人物。佛在此地提醒我们,你用什么方式去领导?要用「香华妙光」,你的事业没有不成功的。香表戒定,戒是守法,循规蹈矩,守法最重要,领导人要是不守法,你底下的下属员工,你要求他们守法难,自己先要做榜样给人看。我们高雄净宗学会的会长是经商的,他开了很多连锁店,食品,卖吃的东西,老板自己到店里面去买东西吃一样要付钱,守法。绝不是老板来的时候就可以不要拿钱,老板的朋友来了可以不要拿钱,那你的生意还能做吗?老板请我们去吃饭,老板一样付钱,没有优待,跟一般顾客完全一样,生意才能做得成功,这就是戒香。「华」表六度,不但是处世待人的原则,自己生活跟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华」也表善因,善因必定得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能这样做,自然生智慧。智慧用「妙光」两个字来形容,意义尤其深。如果讲一般智慧,世间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加个「妙」字就不是世智辩聪。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智慧,那才妙,知道一切诸法的真相。相有体空、事有理空,二边不住,这就妙了。
  请看第五尊,『普集妙药主昼神』。这尊德号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想到,「药」是治病的,没有病哪来的药?「集」,可见得不是一种,是众多。「普集妙药」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制度、法律、规矩、章程这一类东西。正是一般所讲的国有国法,国家有宪法,家有家规,现代人大概这个家已经没有规矩了。哪一个人家里有家规?古时候有,我们在这些累积的文献里面看到,好的家规可以做大家模范的,都流传下来了。诸位看看前清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里面收集古人的家规有十几篇。为什么他要立家规?他不立家规,他的家就乱了。诸位要晓得,中国古代是大家庭制度,不是小家庭,近代才讲小家庭,小家庭没有规矩。你一家夫妻带一个小孩,实在讲也要有规矩,你小孩才能教得好,因为你没有规矩,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古时候是大家庭,它是一个族,那是一个家庭,他有大家长,所以讲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很多,这一家几十个人,一、二百人常有的事情。诸位看小说,中国有名的小说《红楼梦》,《红楼梦》就是一个家庭,这部书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家庭,大家庭,所以它有家规、它有制度。我们现在虽然是小家庭,小家庭也要懂规矩,不懂规矩你的小孩就没法子教养。虽然不像古时候规矩订得那么严密、订得那么繁杂,你现在家庭小,人事少,你就可以少订几条,现前很需要的,自己要遵守,为什么?给儿女做榜样,你自己做不到,你叫他做,他不服。
  我记得好像是前几年在台北讲经,有一个同修来告诉我,他也是听我经听了不少年。他是一个中学教员,女儿念小学,大概有十一、二岁,女儿很聪明,在街上买了一本书送给她妈妈。她妈妈打开看看,什么东西?《妈妈手册》。女儿在教训她,妈妈哪些哪些你没有做到,这就是你自己家里没有规矩,才会有这个现象。你要是有规矩,怎么会有这种现象?现在的社会问题多,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今天下午,我很少看电视,偶尔打开来一看,电视上报导台湾老人晚年的生活非常凄惨。访问台湾的养老院、安养院,访问二、三个。里面一些老人许多痴呆症,为什么住进老人院?没有人抚养,儿女不要他们,嫌弃他,根本就不要他了,被养老院收容,非常可怜。安养院比较好一点,是儿女把他送到那边去的。他也访问,访问做儿女的,你为什么把你的父母送到这个地方来?在家里没人照顾,儿子、媳妇都要上班,孙子要上学,没人照顾他,把他送到那边去,每个月送一点生活费用。安养院里面有很多是私人办的,收费的,有些收的费用相当高,照顾就比较周到些。但是这么高的费用,做儿女的负担也不容易。安养院在台湾收费从三万到十万,也有不等,所以这是一个社会很大的问题。我们看见老人对访问的人诉苦,儿女不要他了、背弃他了,说著说著就看他流眼泪,你说他精神有多痛苦。
  我看了之后,就想到弥陀村一定要早办,一定要快快的办。我们真的是义务爱心来办,他们是拿他当生意来做。现在在台湾安养院这么多,赚钱,所以虐待老人、欺负老人,并没有真正尽心尽力去照顾,这个不一样。而且老人在里面成天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发呆,有的时候坐在那里看电视,其实他不是在看电视,对著电视发呆,你说多可怜。我们弥陀村的构想就不一样,给他精神生活,带他念佛,每天给他讲经说法,身体好的也可以带他一年举办个几次旅游。这个弥陀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对这些老人把他当作什么看待?当作诸佛看待。老人院、安养院是把他当作老人,已经没有用了,已经是废物,照顾都是不甘心、不情愿,为了要拿人家的钱不能不照顾,他是这么一个心态。我们今天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心态是供养诸佛如来。你在那里念佛,你将来一定成佛,这一生不能成佛,将来会成佛,你在这个地方种下佛的种子,所以我们眼光当中他就是诸佛如来。我们是恭敬供养,在心态上就不一样。所以能够到弥陀村,真正是度过他一生当中最美满、最幸福的岁月。儒家讲老有所终,我们对老人一定给他善终,这是我们对於净宗修学道场的一种期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但是规矩章程一定要制订,进入这里面任何一个人都要守法。而且这些章程规矩常常修订,至少每隔半年要全盘检讨修订一次,这才能适用。我过去在台北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基金会的章程每半年修改一次,修了十几次,拿出来很像样,大家看到欢喜,值得做参考。修改了十几次,不断的在改进,才能够对现前的社会,现前我们的工作,才能够适合,真正能用得上。所以在此地,我常常教念佛堂带领的这些法师们,要常常检讨,要听大众的意见,他们觉得哪些地方不妥当、不方便,我们听了之后就要认真研究,是不是真的有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他们现在不错,每个星期检讨一次、改正一次,希望这样能够有半年、一年之后,这个念佛堂的规矩就是标准的规矩。到你这个规矩大家看了,不能动一个字、不能动一条,你这个规矩就真正是模范。将来其他地方建念佛堂、建讲堂,我们这些制度、这些章程规矩,就是他们最好的参考资料。
  常常修订、常常改正就是「普集妙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常常不断去检讨,常常来修订。尤其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大,你要不能通权达变,不能掌握高度的原则,你就被时代淘汰掉,你就不合这个时代,所以要不断求进步。进步就是改进,改正缺点,你不就进步了吗?发现缺点、改正缺点,在佛法里面讲发现缺点就是开悟、觉悟了。改正缺点就叫修行,把错误、不适宜的改正过来,修正过来。修行,修是修正,行就是错误的行为,这里面没有迷信。所以无论哪个行业,即使自己的生活,也要不断求改进,你的生活会更舒适、更快乐、更自在。有毛病不能改进,永远不能进步,换句话说,永远不能成就。
  再看第六尊,『乐作喜目主昼神』。这个名号里面前面两个字,欢喜造。佛家的戒律可以分为两类:止持、作持。止是禁止,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决定禁止的,这是止持,你不可以做的。另外一种作持,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要去做。大致上来说,小乘戒是自律的、约束自己的,止持多;菩萨戒是利益众生的,作持多。佛叫你做的一定要做,你要不做那就犯戒,不做就违背佛的教诲。喜欢做,这两个字就是喜欢依教奉行,表现在我们面孔上是「喜目」,可见得他做得有成就、做得有成绩,常常显示的是法喜充满。可是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样在「乐」。经典里面教诫的,可以说我们展开《华严》,句句都是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勉强的做都做不到,哪里还能谈得上欢喜做?欢喜做谈何容易,什么原因?教理、教义没有搞清楚,所以佛教给我们做的,都非常勉强的做,做的时候半信半疑。譬如佛教我们布施,哪个不懂?谁肯布施?你身上装一百块钱,布施一块,了不起了,我已经布施百分之一,还得了?做不到,总要自己留一手,做得是不干不净,这个没有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要忍辱,偏偏不能忍,小不如意就动肝火。学佛学了一辈子,甚至於出家当老和尚还发脾气,有什么法子?他自己也晓得,讲经也会讲「火烧功德林」,他偏偏自己还烧,有什么办法?你要追究原因究竟在哪里?没有真正搞清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欢喜去做,才能与法相应。像前面主夜神,他的德行里面以法为乐,那是真的,真正明了相应了,才以法为乐。你们念佛三十六小时,愈念愈起劲、愈念精神愈好,为什么?乐在其中。有同修不行,到时候就打瞌睡,到时候就昏沉,绕佛的时候不知道绕哪里去了,什么原因?没有得法乐,没有得到乐趣。你得到乐趣就不会了,精神百倍。研究教也是如此,读经研究古人的注解,读古人注解,有的时候入神一直念下去,念得很有味道,连天亮了都不知道,一夜好像很短暂就过去了。一夜没睡,第二天工作精神还是饱满、还是快乐,乐在其中。不是一个乐的事情,谁愿意干?乐在其中。你真正能尝到味道,这里头有大乐,你就欢喜,你就愿意去做。
  第七尊,『普现诸方主昼神』。此地「诸方」就是指十方三世,《华严经》里面所说这些菩萨们,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示现的。即使不是如来示现,也是道道地地的法身大士,他们活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但是这一世,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讲十方三世是他们活动的空间。所以「诸方」里面,包括著有时间、有空间。「普现」,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在什么条件之下他现身?缘成熟。什么是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就「普现诸方」。所以他也不是夜神,这是非常明显的。这一位我们应当怎样学习?首先要有报恩心,我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第一要认知一切众生於我有恩,佛在经上讲的话,初学的人未必能接受,但是佛讲的话是实话。一切众生跟我们什么关系?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众生跟我的关系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怎能不孝敬?怎能不供养?佛这两句话,在大乘经论里面说了很多遍,是真的,不是假设的,说明一切有情众生与我是什么关系。我们这个生命不是这一生,有过去生,过去无量劫,在六道里面轮回,互为父子眷属,你看穿了,真相就大白。然后对一切众生,你决定不会起怨恨心,你起怨恨心是对父母怨恨、对诸佛怨恨。纵然这些有情众生这一生当中没有机缘遇到佛法,不一定他过去生中遇过,这一生没缘,将来生中他也会遇到。何况佛在大经里面说,「凡有佛性,皆当作佛」,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说不定他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比不上他。我们对於一切众生怎么敢怠慢?所以真正通达明白事实真相,惭愧心油然而生。因此诸佛菩萨在十方三世示现这个榜样,启发一切迷惑未觉悟的众生。这是「普现诸方」,我们把它看作时间跟空间。另外一层意思,「方」可以当作方便来讲,普现种种善巧方便,也行、也讲得通。可见得「诸方」两个字的含义很广,都是指诸佛菩萨示现的。
  下面这一尊,『大悲光明主昼神』。「悲」是慈悲心,悲是拔苦,看到众生受苦如同自己受苦。我们今天在电视里面看到一些老人晚年的苦况,看得很难过,立刻就想到我们自己会老,不老就短命,这是一定的事情。你要长寿,你一定有老苦,你老了之后怎么办?现代的社会,现代的年轻人,你注意看看,他们想些什么?逐渐逐渐洋化。所谓洋化就是不要父母,你不要指望著将来养儿防老,你这个念头过时,不合时代了。养儿养女不养老了,你老了他就讨厌你、嫌弃你,你没得用。把你送到老人院里面去,已经算很客气,对你很不错了。那我们怎么办?一定会老。只有一个方法,我们以真诚的爱心照顾老人、帮助老人,这因果。我造的是这个因,将来自己老了,一定有年轻人来照顾你、来侍候你,因果报应嘛!你今天不发心照顾老人,等你老了没人照顾你,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会差错。我们照顾老人愈周到,将来自己年老的时候,人家照顾我们也愈周到。由此可知,助人实实在在是为了助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整个社会的变化,实在都在教育的问题上。今天学校教育只著重科技,只讲求利润,将人文、伦理、道德完全丢掉了。所以每个人年轻时候,也许你还过得不错,晚年就是你悲惨的岁月。中国人讲得不好听就是现世报,很凄惨;花报如是,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我们要不全心全力提倡佛教育,发扬光大佛教育,怎么行?怎么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今天发扬佛陀教育,还要特别著重在因果教育。将来我们的培训班,关於因果的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像《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里面特别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注得非常好,我们要开这个课。古老的东西我们要学,要认真努力学,最新的科学知识,我们也要讲习。能够把佛家的理论、因果与科学新知结合成一体,我们才能帮助社会大众觉悟,帮助大众回头是岸,来共同创造社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