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商人羊皮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商人羊皮卷-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这样不是偏离赚钱越来越远了吗?埃默德于是果断地决定将自己百货商店的营业对象限定在女性身上。    
    这次,他把所有的营业面积全部用上,全部摆上女性的用品。不过,精明的埃默德这次想出了高招:把正常的营业时间一分为二,白天他摆设家庭主妇感兴趣的衣料、内裤、实用衣着、手工艺品、厨房用品等实用类商品;晚上则改变成一家时髦用品商店,将朝气蓬勃的气息带到商店,以便迎合那些年轻的女性。这样,最有消费实力的女人被他的经营方针给覆盖了。    
    尤其是针对年轻时髦的女孩子们,埃默德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光是女孩子们喜欢的袜子就陈列许多种,内衣、迷你裙、迷你用品、香水等都选年轻人喜欢的样式和花样进货。凡是年轻女性喜欢的、需要的,能够引起她们购买欲望的商品,他都尽量满足,并把它们摆在柜台显眼的位置上。他甚至对别人自吹,“在这里,年轻女孩子喜欢的东西,我是应有尽有啦。”    
    最绝的是,他从美国进口了最流行的样式,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宣传:“本店有世界最风行的新款女士内衣,包您穿了青春靓丽。”没过多久,埃默德商店有世界上最流行的内衣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女性真的如风一般地赶来,争相购买。人们不解,纷纷求教其中奥妙,埃默德大笑:“其实,我只是让这些内衣更加性感而已!”    
    埃默德的商店成了女性常来光顾的地方,不久,其分销点就已经达到100多家,狠狠地赚了女人一大笔钱。    
    犹太人更厉害了,他们在那些富丽堂皇的高级商店里,专门经营那些昂贵的钻石、豪华的礼服、价格不菲的项链、戒指、香水、手提包……这些无一不是等待着女性顾客的。犹太商人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赢利。世界最有名的高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就是犹太人施特劳斯亲手创办起来的。他就是靠着经营女人的商品,仅仅经过30年,就把一间普通的街头小店办成为世界一流的庞大企业。    
    女人的钱好赚,关键就是要抓住女人的心理。    
    有人说,女性是最喜欢触摸的动物。女人的触摸欲在购物时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以购买衣料为例,她若是没有摸一摸,揉一揉,是绝不可能下定决心购买的。如果说买衣料等跟身体触觉有关的东西当然要先用手摸一摸,但衣服之外的每一样东西,她也要用手先鉴定一番,这就颇耐人寻味了。反正女人就是喜欢触摸,未经她摸过的东西,她是绝对不会放心购买的。    
    即使是买孩子们吃的糖果、饼干,她们也不是用嘴品尝的,而是用手去捏捏,以此来鉴定品质的好坏。反之,若是用不透明的纸袋包装,不论外观设计得多么精美,销路往往也很有限,主妇们总是不敢去进行新的尝试。明白了这点原因之后,那些销售量不佳的商品,可以借此检讨自己的产品是否包装得过于周全了?如果是的话,建议你将产品的一部分露出来。


第一部分  犹太商道女人和嘴巴(2)

    犹太人生意经的另外一个赚钱的目标就是嘴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就是吃喝吗?有人干脆就说:“人生一世,吃喝二字。”    
    善于观察的犹太人发现:凡是入嘴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必被胃酸消化而最后排出体外。小到一个一美元的雪糕,中到一盘5美元的炸鸡腿,大到百元、千元的餐饮,无不是经过几个小时之后,变成了废物排泄而出。想想卖出去的东西,通常当天就会被消费掉,这种东西除了食品以外,还能有别的东西吗?人们的生存总是需要连续不断吸收能量、消耗能量才可以支撑,能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只有食品,人要继续活下去,食品就要不断地被消费。    
    因此,食品的突出优点就是,它的获利是经常的,也是长久的,因为口腹之欲是人要生存的最起码条件。人的胃口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黑洞,更没有一样消费品能像食品这样,需要天天消费,让人顿顿马虎不得。所以,犹太人认为嘴巴的东西绝对赚钱。正是看准了这点,很多犹太人在长期的漂泊中站稳了脚跟。于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和口腹之欢的食品生意一直红红火火、长久不衰。大者如宾馆、饭店;中者如餐馆、酒楼、菜馆、酒吧、卡拉OK;小的如水果店、蔬菜摊、肉铺;还有再加工的食品,火腿肠、汉堡包、牛肉馅饼、三明治、肯德基;饮料则有可乐、汉斯啤酒、儿童饮料、雪饼、奶粉。尤其是现代人,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因为现代人都知道了营养和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现代科学甚至说:“你食用什么样的食物,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更是把这个浪潮推向了极至。为了自己的健康,人们更讲究天然的绿色食品,这一新兴的现代理念不知道又成就了多少企业。食品永远是商人巨大财富的重要来源。    
    一个犹太人靠经营土豆也发财了,并且跻身当今世界上100位最有钱的富翁之列,他就是大名鼎鼎“土豆大王”辛普洛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辛普洛特获知作战部队需要大量的脱水蔬菜。他认准了这是一个绝好的赚钱机会,于是买下了当时全美最大的一家蔬菜脱水工厂。他买到这家工厂后,专门加工脱水土豆供应军队,从这以后,辛普洛特走上了靠土豆发家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初,一家公司的化学师第一个研制出了冻炸土豆条。那时许多人都轻视这种产品。有的人说:“土豆水分占3/4还多,假如把它冷冻起来,就会变成软糊糊的东西。”可是辛普洛特却认准了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产品,即使冒点儿风险也值得,于是大量生产,果然不出所料,“冻炸土豆条”在市场上很畅销,并成为他赢利的主要来源。    
    后来,辛普洛特发现,“炸土豆条”并没有把土豆的潜力彻底地挖掘出来。因为,经过炸土豆条的精选工序—分类、去皮、切条和光传感器去掉斑点,每个土豆大概只有一半得到利用,余下的通常都被扔进了河里。辛普洛特想,为什么不能把土豆的剩余部分再加以利用呢?不久,他把这些土豆的剩余部分掺入谷物用来做牲口饲料,单是用土豆皮就饲养了15万头牛。    
    1973年年底,石油危机爆发了,用替代能源代替石油是形势的需要。辛普洛特瞄准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用土豆来制造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燃料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以提高汽油的燃烧值和降低汽油燃烧所造成的污染,颇受用户欢迎。为了做到物尽其用,辛普洛特又用土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糖量丰富的废水来灌溉农田,他还把牛粪收集起来,作为沼气发电厂的燃料。    
    辛普洛特利用土豆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每年销售15亿磅经过加工的土豆,其中有一半供应麦当劳快餐店做炸土豆条。他从土豆的综合利用中,每年取得12亿美元的高额利润。如今辛普洛特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计数。    
    瞄准嘴巴,就是在给自己淘金。


第二部分 冒险致富冒险致富

    有一次,两个法国人和两个犹太人乘火车旅行。    
    法国人很单纯,每人买了一张票;而犹太人精打细算,两个人只买了一张票。法国人见到这种情形,就问犹太人:“你们只有一张票,那等列车长来查票,你们怎么办?”    
    犹太人神秘地笑而不答,上了火车不久,便传来列车长查票的声音,只见两个犹太人挤进一间厕所。    
    列车长查票,来到他们的车厢,敲了敲厕所的门,说:“车票看一下!”    
    门开了一条缝,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伸出来。列车长怎么也想不到,一间厕所内,竟会躲着两个人。    
    他看过了票,说道:“嗯,好了,谢谢!”又把票从门缝中塞了回去。    
    到了目的地,他们4人玩得很尽兴。踏上归途买票时,两个法国人心想:“早上来时,犹太人的方法真不错……”    
    于是他们几经讨论后,决定也买一张票,轮到犹太人时,只见他们摇摇手,说这次就不买票了。    
    上了火车,两个法国人期待着:不知道又有什么好方法。说时迟,那时快,列车长又来查票了。    
    法国人顾不得观看犹太人的新招式,两个人赶紧钻进了厕所。    
    又是“叩、叩”两声,犹太人敲了敲厕所的门,门应声而开,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从门缝中伸出来。    
    犹太人:“嗯,谢谢——”    
    两个犹太人拿了票,立刻往前一节车厢的厕所奔去。


第二部分 冒险致富敢与风险做游戏(1)

    “风险往往是和收获成正比的。”    
    ——《羊皮卷》    
    善于冒险,这是一个褒义词,很多犹太人都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每一次风险也都含着等量的成功的种子。风险越大,回报越高。    
    犹太商人历来背着一个投机家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是贬义词。现在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给“投机”换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雅称,名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由原来的“投机家”变成了“风险管理者”。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以来不仅是在做生意,而且也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使自己措手不及。所以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能准确把握“山雨”的来势和大小。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而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而犹太商人则不然,他们大多具有乐观的风险意识,并常能发大财,犹太大亨哈默在利比亚的一次冒险成功,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利比亚的财政收入不高。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这里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眼“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    
    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有很多是“空架子”,他们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它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哈默虽然充满信心,但前程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但是,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以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来了,他们在4块租借地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非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而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有许多人开始把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固执己见。在和股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里,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另外8口井也出油了。这下公司的人可乐坏了,这块油田的日产量是10万桶,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探测法,钻出了一口日产7.3万桶自动喷油的油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等到利比亚实行“国有化”的时候,他已羽翼丰满了。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了。    
    哈默的一系列事业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当然,另一个大冒险家洛克菲勒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洛克菲勒踏入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