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清凉大师为我们注解的这三个意思,我们在这里认识如来藏身,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理体,十法界依正庄严之所依,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大乘佛法里面称为「如来藏性」,或者「如来藏身」。称如来藏性,偏重在理上讲;称如来藏身,是偏重在相上讲,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总要懂。为什么?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能够断疑生信。信,在世出世间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根,你要不信、你要有疑,你怎么能成就?有疑,不但障碍你契入,障碍你解悟。你听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你有疑,疑是障。不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都在一个疑。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读到的,普贤菩萨所入的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如来藏,清凉大师以「广」、「大」、「生息」三个意思来解释,意思还没有尽。大师在下面跟我们解释,给我们解释这个本性,「言本性者,谓即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故。」我们看这一段,这桩事情义理甚深深广,我们要仔细的来听,细心的去思惟、去体会;如果实在体会不得,你就放下。为什么?体会不得,勉强的去研究,全落在意识里面,那就错了。不如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智慧开了,这样的文字你一看就明了了。所以佛法古大德常讲参究,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违背这个原则,不能研究。研究是什么?是你用意识心,用意识心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这是大乘法难懂的真正原因所在。什么人能听得懂?不用意识心,也就是说不用执著心、不用分别心、不用妄想心,你听能听得懂,你能听得出味道出来;心里要是满满的充遍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听也听不懂,怎么想都把意思想偏差了。可以听,不要去想,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理会,阿赖耶识里落种子,这是大乘佛法修学的重要法则。
  清凉在《钞》里面,《钞》是《疏》的注解,解释本性,说「本觉现量」,本觉就是所证的本性,唯有真现量你才能证得,我们做不到。这是什么人做的?等觉菩萨做的,等觉菩萨以真现量能证,所证的就是本性,这就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见的无上正等正觉,他已经舍等觉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哪里是我们的境界?大师引《起信论》上的话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这我们在《起信论》上常念的。什么是觉?觉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不觉,不要以为我们已经觉了,你看看《起信论》这个标准,自己就晓得了。「心体离念」,那我们离念行不行?不行!我们离念,离念是无明,不是觉。我离念好,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在那个地方去打坐、去入定,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入的是什么定?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哪里?在四禅的无想天,你这个修行修成外道了,无想天是外道天,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不知道。
  无想定里面跟诸位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没有,所以出不了三界。定功失掉了,就是他的寿命到了,往下坠落,他不能往上提升,往下坠落。为什么?无明覆盖了真性,修行证果不容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这到底怎么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是六根不接触六尘境界,离念离什么念?离分别执著。我们初学,那个妄想不要理它,为什么?太深了。我们一下想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离掉,那是顿根的根性。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根性,那个顿根是顿超,不是迟钝的钝,不是利钝的钝。所以我们不要去谈那个妄想,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分别执著。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念头没有了,分别执著念头没有了,你的心清净,心里头的障碍没有了。障碍破了之后,你的心量大了。
  心量为什么不大?是因为你有分别,分别是思,执著是想。你看中国的文字,分别心上面就画了很多界限,那个田字是代表界限的;想,心里头就有个相。想是执著,思是分别。把那个分别拿掉,把那个想相拿掉,剩下来的那是真心。所以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没有思也没有想,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量跟刹土众生也合而为一,这个境界就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本觉是这个意思。「故以等佛而释大也」,这是解释「大」这个字的意思,这个解释比前面那个解释更清楚、更明白。前面的大是讲的智慧无上,《起信论》里面用觉义来解释大,觉是真实智慧。
  其次,他用「新新生者」来解释生息,新新生意思是取「即生而息」。我们前面跟同学们解释过生灭同时,新新生者意思就是生灭同时,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跟灭的时间太短了,简直没有办法分别,才生即灭,即灭又生。我们用《仁王经》上讲的这个比喻,刹那生灭,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你怎么能算得出来?这个说法还是方便说,真实说不止,超过这个十倍都不止。要是十倍,一秒钟二百一十六万次的生灭,无法想像。佛在经上用方便法说,相当於我们今天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两个十万八千,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相。从这个地方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一些,觅生灭了不可得,所以佛在经上讲不生不灭。生灭既然没有了,哪有来去?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你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在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才能亲证如来藏身。清凉大师下面注解说,「上约本净,今约随缘」,上是指前面所讲的觉义,就是大的意思,大的意思是从本性上讲的;生息是从随缘上讲的。「言染净苦乐所不能动者」这一句话,上面是就随缘说,这个地方是不变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两个字调转一下,意思不一样。
  我在早年讲经,把这一句话说成了四句,四个不同的境界。那个时候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赵默林老居士常常来听经,听我这个说法他非常欢喜,「法师,你这个说法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想想是很有道理。不变随缘是如来,法身菩萨乘愿再来,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跟一切大众和光同尘,他不变随缘。不变就是对於这个世缘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不受影响,这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的。随缘不变,这是菩萨,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五十三参随缘。随缘里头练什么?练功,练不变。六根随顺六尘境界,在这里头锻炼不受影响,也就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修。第三种「不变不随缘」,这是什么人?这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证得偏真涅盘,算是不变了,他不随缘,他不教化众生。佛说堕无为坑,自己是证得了,证得不起作用。第四种「随缘随著变」,那是什么?我们凡夫,凡夫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起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凡夫是随缘随变的;二乘人是不变不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随缘里头学不变;佛是不变随缘。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不变是真如,随缘是生灭。
  所以大师讲这就是「在缠名藏」,缠是烦恼,烦恼习气缠裹你的如来藏,你的如来藏在烦恼习气里面,藏在里头,这是解释「藏」字。法身在缠是凡夫,法身出缠是菩萨,这个缠就是烦恼。法身在烦恼里面,你叫凡夫;法身要出了烦恼,离开烦恼习气,这是菩萨。他下面讲「谓空不空」,空是如来藏,不空也是如来藏。如来藏这有三个讲法,「空如来藏」是讲如来藏的体,是讲自性;「不空如来藏」是讲它的现相;「空不空如来藏」,觉悟了,空与不空没有妨碍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空如来藏讲的是体,不空如来藏讲的是相,空不空如来藏讲的是「性相无碍,理事一如」。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很多,有意去研究的,要细心的去读、去体会,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必细说,细说耽误很长的时间。
  这里头有几句话可以提一提,「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这个意思说得深,也说得非常好。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这些东西与如来藏性不相应。为什么?如来藏性里头完全没有,所以说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妄想习气非常的重,这些妄想习气与如来藏性毫不相关,所以叫空。虽不相关,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障碍你能觉空性。能觉是智慧,障碍你智慧,你没有智慧,你见不到自性。所以修行头一桩大事情是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我们常讲不但你不能够契入境界,你不能入,你解都不能够。悟有两种:解悟、证悟,证悟你是入境界、证果,那个深;你现在连浅的,连解悟你都做不到,都没有分。由此可知,业障习气之深,业障习气之重。听教闻法一闻就明白、就理解,就觉悟了,烦恼习气轻。二障里面讲所知障轻,他解悟,为什么他不能够证悟?烦恼障重。
  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阿难尊者就示现给我们看。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讲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阿难尊者开悟了。富楼那尊者疑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阿难开悟了,他没有开悟?阿难是初果须陀洹,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为什么初果听佛说法悟了,四果不悟?我当时也有这个疑惑,提出来向老师请教,老师一句话把我们这个疑惑点破。阿难尊者广学多闻,他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闻法很容易开悟;但是断烦恼很困难,烦恼障重,不容易断烦恼。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所以容易契入境界;所知障重,所以听教他不开悟,我们才知道这个原因。最好这二障都轻,二障都重那就难了,不但你不能证果,你听也听不懂,二障重。
  像这些道理跟事实真相,非常值得我们自己反省,为什么?认识自己的根性。古人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这句话非常重要,自己知道自己根性,你就知道应当选择哪个法门。在世法里面讲,就像读书读学校,你就知道自己应当选择哪一个科系,将来毕业在社会上,应当选择哪一种行业,你会有成就,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所以他在一生当中,他不走冤枉路,他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管他的速度是快是慢,他总是往前进,他不走迂回路,他不会退转,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那一无所成的人是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不晓得自己的根器,他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修学都很辛苦。为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常常走迂回的路,常常退转。几次退转,人老了,一事无成。知道自己根性,你才晓得这个关系有多大。
  这个经上常讲真心、常讲本性,清凉大师在此地也举例给我们说。譬如布施德,真心本有,欢喜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这是自性本具的。现在变成什么?变成悭贪。自己没有的,很希望得到,得到之后,赶紧收藏起来,不愿意供养别人。本有的持戒的德,也就是持戒守规矩这是性德,从什么地方能看见?从小孩。两三岁的小孩,你教给他的规矩,他真的遵守,他真的很听话。大了不听话,大了他学坏了,看到别人都不听、别人都不守,他变坏了。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很听话的,很守规矩的,你就晓得本性。本性本来具足六波罗蜜,本来具足十波罗蜜,现在随顺习气烦恼,把自性本具的布施波罗蜜变成了悭贪、吝啬;把持戒波罗蜜守规矩、守法变成造业;把忍辱波罗蜜,都是自性里头有的,变成嫉妒、瞋恚;把精进波罗蜜,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变成了懒惰、懈怠;把禅定波罗蜜变成散乱,把般若波罗蜜变成了愚痴。错了!大错特错!
  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六度,度什么?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悭贪断掉了,本性里面布施波罗蜜圆满的现前。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六条是我们的大病,都是性德随染缘、随不善的缘、随恶缘变质了,变成了造业、受报。果报是什么?三途六道。三途六道自性里头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叫自作自受,佛称之为「可怜悯者」。如果真有这个,那不能说可怜,无中生有,有还无。但是苦似乎是真受,就像作恶梦一样,梦醒了,吓得一身冷汗,那叫可怜悯者。什么时候我们真正醒悟过来,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的是「梦幻泡影」。真正醒悟过来的人放下了,知道是梦幻泡影,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里面学不变,这一觉悟就是菩萨。如果我们还是随缘随著变,自己一定要知道,依旧是凡夫,依旧没觉悟。这些事、这些理,经论上、古大德的注疏上说得很多很多,真的是古大德常说,「世间好语佛说尽」。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段落,清凉大师注解的段落,「若以光明遍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这个下面还有,「本有真实识知,遍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这是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二段,解释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光明遍照,用光明遍照解释毗卢遮那,那毗卢遮那就是能观的大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来藏身,那就是所观的深理。我们要晓得,能观之智跟所观之理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很难懂,我们得用比喻,诸位从比喻上细心去体会。
  譬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