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击败耿炳文后,朱棣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他便和徐氏商量。徐氏认为,宁王朱权,占据大宁,拥有骁勇善战的突厥族骑兵,倒是可以利用。徐氏提醒之下,朱棣恍然大悟,假如用现有的军队和李景隆作战,胜负难料,不如先攻大宁(今内蒙古宁县西)收编宁王军队,然后再迎击李军更有把握。燕王决定留下徐氏及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主力奔袭大宁。

李景隆“寡谋骄横,不知用兵”,他把数十万军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东去攻打通州,以防止通州守军与北平相呼应;一部分主力在北平与通州之间的郑村坝,准备阻击朱棣的回援之师;一部分攻打北平九门。从他的兵力布署上,不难看出,他把主要兵力放在对付朱棣的回援之师上,并且亲自坐阵指挥。这无疑减轻了北平城的压力。尽管如此,北平九个城门前的战斗,仍然十分激烈。朝廷军队人多势众,轮番攻击,日夜不停,作为北平城正门的西正门,战斗尤其残酷。平素端庄文静的王妃徐氏,面对危局,镇定自若,她一面鼓励将士英勇杀敌,誓死守城,一面组织城中健壮妇女,发给武器,上阵杀敌,她也亲自登上城墙督战。在她的影响下,守兵士气大振,拚命厮杀。徐氏又让妇女们端水泼城,寒天冻地之中很快结冰,更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在徐氏的带领下,燕军万余人终于守住了孤城北平,为燕王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十月十八日,朱棣率领着明显强大的军队回师北平。朱棣一到,李景隆败逃德州。第二年的四月初一,朱棣又率军南进,到公元1402年,攻陷南京城,朱棣终于在这叔侄争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取得了胜利。

国之贤后

公元1402年,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故称永乐大帝。同年十一月,册徐妃为皇后。

朱棣当上皇帝后,首先就是要清除旧朝廷中反对自己的人。看到朱棣乱杀老臣,徐皇后就力谏成祖在选拔任用时,不存新旧之分,要一视同仁,如此方能使得臣下只能忠心效命。

新帝初登基,百废待兴,徐氏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她体察民情,关心老百姓疾苦,常劝朱棣要与民休息。朱棣深以为然,当政不久就发布诏谕,安定人心:“帝王图治,必审于用人。或取诸亡国,或举于仇怨,惟其贤而已。”看到朱棣的告示,徐后也非常高兴,称赞道:“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就当破格录用,这样地方工作才有生气。如果一味论资排辈,那就会埋没人才。”

另外,在徐后的帮助下,朱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故而成祖时期,“为政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

徐后看到明成祖操劳国务很是辛苦,十分心疼。一次,明成祖下朝回到宫里,徐后便问:“陛下经常和谁一起商讨治国大事呢?”成祖答道:“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徐后于是请求让她召见六卿的妻子,成祖答应了她的请求。徐后和六卿的妻子一一相见,对她们说:“作为妻子,不但是给他们准备好衣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关键是要他无后顾之忧,事事都为他们多分担一点。朋友之间有些话可以不听,可是妻子的话,丈夫就比较容易接受。我朝夕侍奉皇上,我们之间就经常谈论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我的很多建议,皇上都采纳了。”接着又说:“你们的丈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成祖对他们都很信任,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要积极地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一心一意,精忠报国。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徐后最后赐给她们很多衣服和一些丝织的布匹。这些大臣的妻子,都非常感动,下决心要做丈夫的好后勤。徐后的召见收到了奇效,自此以后,朝廷内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徐后的功劳。

徐皇后还建议明成祖朱棣广纳贤才,可她始终牢记太祖马皇后的训示,严格约束外戚。徐增寿是徐后的弟弟,官至右军都督,曾随同朱棣出塞征战,素相友好。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前,徐增寿驻守南京城,建文帝对燕王谋求篡位的事已有所察觉,于是想扣留朱棣在南京家中的三个儿子。徐增寿知道后非常着急,于是他跑到建文帝那儿,大讲朱棣的好话,并说:“你要扣留他的三个儿子,不是逼他造反吗?”建文帝一听也有道理,就放弃了扣留朱棣儿子做人质的想法。等儿子们回到北平,朱棣也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另外,徐增寿在京城内部还常为朱棣通风报信。建文帝知道后,就杀了徐增寿,可以说徐增寿对朱棣霸业是有功的。等到朱棣为帝后,决定追赠他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并追加公爵。徐氏却不同意赠爵。朱棣自己私下决定加封徐增寿定国公,由增寿的儿子景昌世袭。在徐后在世之时,她没有为一个亲戚争官夺利过。

子之良母

徐后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她因人施教,为稳定明室江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为徐皇后所生。四子朱高爔,不幸早亡。长子高炽,生于公元1378年,他自幼体弱多病,性格柔弱,沉静好文,为人仁厚、豁达。徐后深知其秉性,为了让他将来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徐皇后注意从小培养他遇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并且经常教育他要体恤百姓,待人宽厚。

公元1395年,长子的地位,使朱高炽被册为燕世子。

徐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儿子成就大业,决定给儿子找一位贤德的王妃,因此,她没有注重门第,而是选中了出身农民家庭的张氏。张氏聪颖贤慧,待人和蔼,举止端重大方,做事细心。张氏入宫后,徐皇后对她言传身教如何为后为妻。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张氏,仁宗的帝位方得保住。

朱棣本性刚毅,不喜欢拘守礼法,朱高炽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并不喜欢这位世子,总想废长立幼,改立二子朱高煦为世子。朱棣多次在高炽与高煦之间权衡,拿不定主意。

徐皇后认为高煦即位必是暴君,因而主张立高炽为太子。也是徐皇后教育有效,高炽很通爱民之道。太祖朱元璋健在之时,曾命他与秦王、晋王、周王等四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卫卒,其他三个世子,很快检阅完回来交令,唯独他迟迟不见回来。等他回来后,朱元璋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朱高炽回答:“早晨天气寒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饭才检阅。”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就故意问他:“古代尧、汤时候,如果发生水旱灾害,百姓们靠什么生活呢?”朱高炽毫不犹豫地说:“靠的是圣人恤民之政。”朱元璋不由对高炽另眼相看。另外,朱高炽跟徐后也学了一些带兵打仗之道,北平保卫战也有他的功劳。

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正式册为皇太子。他就是以后的仁宗。

对另外两个儿子,徐皇后也极是关心。因为他们性格比较暴躁,恃功骄横,徐皇后就经常教育他们要顾大局,兄弟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不能任意胡为。因徐皇后的努力,高煦、高燧虽早有不臣之心,但在母亲在世之时,终没有敢胡作非为。

贤明遗世

徐皇后还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极力主张女子入学读书。

明朝教育制度、机构已经比较完备了。可是绝大多数学校都为男子学校,而女子可读的书很少。为此,徐皇后决定编一部适于女子读的书。于是,她广泛浏览有关女子教育的资料,并结合孝惠马皇后的一些言论,像“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等,著成《内训》20篇,主要内容涉及德性、修身、谨言、慎行等方面。该书一开篇便提出了对待子孙的教育要宽严适度的原则,指出“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恪。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她把自己对子孙教育的经验也写在了书里。

另外,她还派人广泛搜集古人的佳言善行,集成一个集子,命名为《劝善书》。明成祖看后,深为满意,下令颁行天下。

公元1407年夏天,徐皇后因身染重病而去世。终年46岁。最后按照徐皇后的要求,丧事从简。朱棣对于徐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斋仪式。群臣对徐皇后都十分敬仰,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所有大臣都来祭奠她,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贤后而悲伤。朱棣追赠徐氏谥号为“仁孝文皇后”。

公元1409年,朱棣在北京天寿山营建了陵墓长陵,工程很宏伟壮观,公元1413年方始完工。然后把徐皇后安葬在里面。

徐皇后的死对成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忘不了和他志同道合的妻子。徐皇后死后,成祖朱棣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仁宗即位后,追尊徐氏为“仁孝慈懿成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后人简称为仁孝皇后。

第三百四十五章 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皇后

姓名:张氏

生卒年:?~1442年

籍贯:明朝永城(今河南永城市)

婚配:明仁宗朱高炽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24年

一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氏,兵马副指挥张麟之女,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的喜欢。

公元1387年,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其妻张氏被封为世子妃。时朱高炽18岁,张氏年约18岁。

公元1398年,张氏生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据说,瞻基出生前夕,皇祖父成祖夜间梦见太祖朱元璋,太祖亲授之大圭一个,上面镌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成祖醒来,听说张妃为他生了一个嫡长孙,联想夜间做的梦,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颇为高兴,等到小孙儿满月,成祖争先恐后地抢着先睹小孙儿的真面目。这一看不觉喜出望外:“孙儿英气溢面,正符我梦中所见。”遂视孙儿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及至成祖考虑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时,成祖左思右想都有意于朱高煦。但又怕遭到大臣的反对,事先他秘密召见阁臣解缙,问他有何高见,当时解缙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一定会使天下归心的。”成祖一听没有应允。解缙灵机一动似自语:“好一个圣贤的孙子啊!”成祖知道“圣孙”指的是那位受他宠爱的朱瞻基,果然为之所动,马上决定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被封为太子妃。太子虽立地位却并不巩固,“靖难”之时,成祖曾令世子朱高炽与朱高燧协守北京,朱高煦随己征战,高炽有守城之功,曾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于坚城之下,为成祖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居守不如从征功显,高煦凶悍善战几次救成祖于危急之中,成祖平日就有宠于他,曾对高煦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此时以权位相许,高煦认为自己将被立为皇位的继承人是确定无疑的了。没想到却因一个女人和小儿就立朱高炽为太子,封他为汉王,而且封国远在云南。朱高煦因此心中怏怏。埋怨说:“我何罪之有?斥于万里之外?”赖在南京不去就藩。成祖也感到自己食言有负于高煦,故改封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又托故不肯离去。且不惜设构离间加害太子,阴谋夺嫡。

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监国期间,他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形象。其间虽历尽艰阻,但朝无废事。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问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朱高炽严词道:“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可是,高煦图谋不轨,联结宦官、酷吏谗言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几欲废皇太子之位。他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朝臣以为:朱高炽为世子是太祖朱元璋所立,今为皇太子又是按“祖训”嫡长之议按序而立,如果废除就等于破坏祖宗之法。也必然引发皇权再纷争。于是,朝臣纷纷奏请皇上保留原议,勿轻信谗言。成祖勃然大怒,遂将这些竟敢违忤其本意的大臣一个个下狱治罪。原为宠臣的解缙因上谏汉王“礼制逾嫡”而成罪囚,不久致死,受牵连的大臣多人也死于狱中;以敢言著称的大理寺丞耿通也因屡谏成祖“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改”(《明史·耿通传》)被置于极刑。阁臣黄淮、杨溥皆因亲近太子,设由获罪下狱。一时谁也不敢再为太子求情了,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成祖惩治了这么多亲近太子的大臣,为高煦、高燧夺嫡阴谋敞开方便之门,他们的活动更加频繁。这又引起成祖的警觉,他联想到最近围绕着太子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总觉得有些蹊跷,为万无一失,他想先命侍郎胡濙暗中调查清楚,再来决断皇位继承人的归属还为时不晚。胡濙奉命明察暗访之后,密奏成祖说:“太子诚敬孝谨”。正好此时高煦、高燧的阴谋先后被揭穿败露,成祖方幡然醒悟,太子之地位始安。

公元1411年,即永乐九年,成祖又立“圣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就是皇位的第二位继承人。自此之后,成祖有心专门培养瞻基,每当巡幸征讨之时,也皆令瞻基相从,还特命学士在军中为皇太孙讲经论史。如果有谁一提起这位皇太孙,成祖总是情不自禁夸道:“这个孙儿,他日必定是个太平盛世天子!”所以说,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保全,除靠他的努力及诚敬获全外,也有赖于其妃张氏和长子朱瞻基。有史为证:《明史·张皇后传》载:成祖恨太子太胖,甚至减削太子膳食,“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这“后”即张氏。而《明史·宣宗纪》又说:“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这太孙就是朱瞻基。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即仁宗。册立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太子。

仁宗审时度势,勤于国政,信任内阁,重用能臣“三杨”(杨溥——仁宗老师,杨荣——多谋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