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纪元1912-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论是“明乡人”还是“清乡客”,无论再苦再难也不肯做的两种工作,一是马夫,一是象奴,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活。华人是要体面的,不甘引车卖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继续混迹底层,这显示出了华人的勇气及砥砺向上的决心。
对于华人来说,他们刚到南洋时,或为契约劳工,或为店铺伙计,但最终,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种机会,以摆脱贫困。经商,几乎是所有“番客”的选择,在这些“番客”身上充分展现着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背着货箱,赤着脚,深入雨林,向雨林内的村落出售各种商品,以换回当地的特产,再往城中出售,甚至获利不多,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这些华商慢慢的垄断着几乎整个南洋的零售业。
尽管这些华商在南洋各地出售着各国洋货。可只要有选择,他们就会购进同类的国货,洋货,对于这些心怀故土的华侨们来说,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后,随着国内工商实业的兴盛,南洋华商早在欧前就纷纷拒销洋货,而改销国货,可以说,正是这些华商的爱国心,使得国货在南洋畅销。
相比于艰难的海外市场开拓,在南洋,国货的畅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是在第一批国货涌入南洋之后,主掌着南洋市场的华商们,便主动通过“禁洋”的方式,承销着国货,一时间,中国货不仅成为了南洋华人的唯一选择,同样也是那些土著甚至西洋人唯一的选择。城市如此,乡间同样也是如此。
锡厂铺,是一座离吉隆坡四十多英里地处一片雨林中的小镇,因三十几年前一位刘姓华侨在这里开设锡厂炼锡而得名,虽说二十几年前,这里的锡炼尽了,可一部分华侨矿工并没有离开这里,反而在这里生活了下来,他们利用过去炼锡时砍伐的雨林间的空地,开垦出土地,种起了水稻,在这里过起了田原生活,或许,南洋一带的华侨鲜少从事农业生产,可并不意味着没有,就像这座锡厂铺内生活着的几百华侨,他们即不以工人为生,也不以种植园为业,而如广东乡间农民一般,在在这里务农为生。
十数年来一直如此,虽是农民,不过得益于英国人,或者说欧洲人为了便于统治殖民地所实施的特殊政策,即通过扶持优待“少数民族”从而统治“多数民族”的平衡政策,他们虽于此为农却独立于当地苏丹统治之外,虽为农民日子却远好过国内的乡农,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他们的这种务农生活往往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毕竟,按照英国人的设计中的“职业分工”华人应该是“城市居民”,至于当地土著则应该为“农民”,不过,这一刻意“职业分工”却在这里,发生了混乱,不过外界对于这个雨林小镇并不怎么在意。
更何况在最近一年来,中国驻海峡殖民地领事馆总领,更是多次强调“华侨合法权力”的情况下,英国殖民地官员,更不可能因为他们违反了“职业分工”,而迫使其“改业”,更何况,英国人亦清楚的知道,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华侨于海峡殖民地,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少数移民民族”,而是发展成为一个人口接近200万,占海峡殖民地全部人口45%以上的,无论是人口还是所占人口比例均超过当地土著马来人的“主体民族”,对于这个“拥有双重国籍”的主体民族来说,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或许这个国家刚刚崛起,但五年前荷属东印新生的中华民国表现出的护侨意识,足以令其考量一番。
而且,现在,在伦敦正在讨论是否仿效法国,引入中国远征军的特殊时期,任何“可能激化中英关系”的举动。都被严格禁止着,至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自然也就被无视了,比如华人购买“非种植园田产”的行为。也正因如此,在短短数月间,锡厂的人口,从过去的数百人,增长到现在的千人之多,人口的增长只使得这座雨林小镇越发繁华起来。
对于小镇的“繁荣”,作为小铺唯一一家杂货铺老板的孙开悟。这个老契约矿工出身的福建华侨自然是深有体会,过去,他的杂货铺不过是勉强唯生,而现在,每月或多或少的都会剩下几十元。
“哎,这些奸商……”
感叹一声,孙开悟看着眼前的货,感叹之时。脸上尽是无奈之色,之所以无奈,原因非常简单。他从批发商那进的这批货的质量很差,以至于有不少顾客退货,这下子可让他亏大了,因为那家供货商当时说的清楚——概不退货。
“真是的,为了挣钱,什么都不顾了!”
打开一盒清凉油,却几乎没有多少清凉油的味道,甚至就连同火柴那种不值一提的东西,质量也不比从前,照这么下去。即便是他“专售国货”恐怕……
“孙老板,您瞧这鞋子……”
听着话声,孙开悟便知道是在胶园当胶工的梁二诚,只见他的手中拿着一双布胶鞋,却只看那布胶鞋的鞋底已经断了底,显然又是一双劣质胶鞋。
“这……”
虽说有些不太确信。可孙开悟还是认出,这是个一个月前卖给的梁二诚的布胶鞋,原本这布胶鞋一双可是能穿一年的,现在到好,这一鞋不过才穿了一个月。
“孙老板,你这该不是进了东洋货了吧!”
手抖着那双鞋,梁二诚的脸上全是嘲讽之色,东洋货不经用,这是众所周知的,相比于那些质量低廉的东洋货,国货的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经久耐用,可偏偏最近一段时间,寻思着儿子考上了德华大学的孙开悟,想多挣两个钱,便想着进些便宜货,便从其它人那拿了一些“更便宜”的货物,可没曾想,质量差的超出他的想象,甚至比“麻烦极了的日本货”还要次。
“东洋货,什么东洋货……”
一听着别人说他卖东洋货,孙开悟那张老脸顿时给呛的通红,原因很简单,从两年前“胶澳事变”起,大家伙可是拿着祖宗的立的誓,绝不卖东洋货。
“你瞅瞅,这鞋上打的可是咱们中国字码,正经的广州货!”
像是怕他不信似的,孙开悟指着鞋边内里的印鉴说道着,像是为了证明什么的,又拿出一些货来。
“你瞧瞧,这可没啥东洋货,一色的国货,就连西洋货都见不着!”
“那……老孙头……”
梁二诚嘿嘿一笑,抖着鞋说道着。
“什么富家牌,这要是国家,那里是富家,买这鞋,分明就是败家……”
一句话,孙开悟只给鳖的说不出话来,而梁二诚却是不依不饶的继续说道。
“不是东洋货,这鞋怎么可能连一个月都穿不了,你瞧我脚上的这双三角牌,可是穿了半年了!”
“我……我,我那不是让那些个奸商给坑了吗?”
吱呒着,或许,这是孙开悟唯一能想到的回答了,
“那还不是你自己个贪心嘛……”
“我,我……这鞋,我给您留下来,等我进的三角牌来了,到时按半价,折给您一双,你看行不!”
虽说不是自己的错,可鞋毕竟是从这卖出去的,为了自家的信誉,这个亏孙开悟也只能自己个给认了。
奸商,现在,若是造这鞋的奸商出现在他眼前,只怕他连想吃了对方的心思都有,可这山高皇帝远的,他又能吃了谁。
而在欧战爆发之后,西洋货源断绝的同时,国内实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每年产销会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国货,尤其是那些针对南洋的商品,更是充分满足了南洋市场上的需求,每年数以亿万的出口额,直接造就了近水楼台的广东珠三角一带的实业兴盛。
富春服装工厂是广州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工厂,这里不过只有百多个女工,在简陋的厂棚之中,日夜回响着电动缝纫机的轰鸣声。
虽说在早在二十几年前,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胜家。就制造出了第一部电动缝纫机,由此开创了现代制衣业,但是现在,胜家的光彩越完全被连云港的“飞人”缝纫机公司所掩盖。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后,全世界动员了数以千万计的军队,由此也进入了大规模的军装生产的时代,尽管各国的成衣制造商普遍采用电动缝纫机,但那种电动缝纫机却远不足满足军装生产的需要,而“飞人”缝纫机公司则适时的推出了无级变速电动缝纫机,新式电动缝纫机加快了生产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断线以及其它各种缝纫故障,借助新式电动缝纫机的帮助,在中国各地涌现出一座座现代化的成衣工厂,他们接受贸易公司的定单为各**方生产廉价的军装,与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衣也开始被市场接受,在大中型工厂生产着各类军装以及西式成衣的同时。很多规模稍小的工厂,则纷纷生产着各种服装,而其中最为畅销却是那种仿自江苏陆军的短袖衫以及“一美元衬衫”。
前者的畅销是因其样式简单、廉价而受到南洋各地的那些华人的喜爱。至于“一美元衬衫”却是与前者的“简单”不同,此时衬衫是西方男人的必须品,在美国平均每个男人的衣柜之中至少有十件以上的衬衫,不过那些衬衫中,即便是最廉价的亦需要3美元以上,而这“一美元衬衫”,正是现在最为畅销的,同样也是“利润最大”的产品,至少对于富春服装厂的田富春来说,就是如此。
“田老板。您看,这布料……”
戴着眼镜的小森庆一指着两块样布,对田富春展示着,作为庆本株式会社的广州分社社长,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一直在推销着日本产的“特极布”。这种特级布是为“中国工厂”特产的,用的是最差棉纱和最次的人造丝混纺而成,成本远较使用高织棉的中国混纺布低廉,甚至,就是这种布,亦是他特意向国内提请研制的。
从三年前,第一批中国制造的“一美元衬衫”在美国上市,并打开美国市场之后,面对庞大的市场,日本也曾试图同中国竞争过,可日本制造,却很难同中国制造相提并论,中国人通过掺人造丝降低布料成本,而日本的人造丝工业,那时甚至还未建立。即便是在一年前,日本成立了人造丝株式会社,可生产出来的人造丝质量仍无法与中国相比。
可就在日本成衣业受困于“质不如人”而不得发展的时候,小森庆一却意外的发现,在广东以及中国的沿江一带,有很多小厂,用质量更差的布料制造衬衫,他们是借“中国制造”的东风,在国内和南洋售卖低劣产品,广东一带的商品,主要是销往南洋,而这些在南洋多亲朋好友的广商,福商,则有自己的渠道,将那上低劣产品发往南洋行销,这一发现,只让小森庆一的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于是立即回国同国内的企业商议,研制一种“至少在外观上不逊于中国混纺布的布料”,至于市场嘛,就是中国市场,客户自然就是像田老板这样的唯利是从之人。
“手摸着和普通的衬衫布,可没什么区别啊!”
手摸着两块布,田富春并没有发现这布料和那些大厂用的布料有什么区别。
“这种布,不行啊……”
虽说布料不错,田富春却有些遗憾的继续说着。
“诺是我这厂里的技术和春明厂的技术一样,我早就用衬衫布,制一块钱衬衫了,用这布,太费了……”
技术,或许,从没办过工厂的田富春能一咬牙卖了两千多亩田办下了这间工厂,可在造衣技术上,却远不能同春明厂,这个前广东省军装厂的技术相比,人家的技师可都是在连云港培训过的。
“不费,也不贵!”
小森庆一认真的回答道。
“这布的价格,虽说比您用的布,贵上一成,可现在你们厂的衬衫,出厂价多少钱一件?利润有多少,那布料用手一摸,就卖不上价,可这布料……至少摸着就像是优质衬衫,价格自然也就高了点……”
至少摸着……小森庆一如此想着,在手感上相似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的相同,在如何降底成本的问题上,最近两年,日本企业可谓颇费一番心思,而这种布,就是得益于纺织业的最新新成果。
“嗯,这……”
嘀咕着,摸摸布,然后田富春又看一眼小森庆一。
“该不会,一洗就现原型了吧!”
“田老板,反正,洗过了的衣服,也不退货了不是!”。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第122章 晋身之道

田家内堂,清晨刚一起床,田富春便斜躺在一张烟床上吸着大烟;同他睡觉的那个刚从妓院赎回的六姨太则在为他烧烟;一边做着千般娇媚的样子;但田富春没有什么兴趣;对于年岁大了的他来说,这六姨太不过只是个样子货。
吸一口大烟,心满意足的吐出烟雾,田富春的心里却又开始寻思着大烟起来,过去,这大烟可是满地的生意,就是他田家的地里也种着大烟,一亩田收稻子才能挣多少了,要想富,还是得种大烟,不过现在可好,打从那国务院里换了人,这大烟就给禁了,这禁可不是过去什么“寓禁于征”,而是全面查禁,而且全不见一丝放松的意思。
这一查禁,烟价更是突飞猛涨,一天一个价,价高了,自然有人冒险,或是将存烟售出,或是走私大烟,可最后却落得个人财两空,那中央警察局广东分局的缉毒署可眼巴巴的盯着,那个什么“特赦期”一过,贩卖两斤大烟的人可就是没收全部家产,至于人嘛……拉出去打靶了。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烟龄”的人,田富春可不想像那些人似的,烟瘾上来时,难受的流着哈啦子,这不,家里的存货,他自个拿着钥匙,生怕别人给偷了,这大烟不比其它,越阵越香,库里的那几十担大烟,足够他吸到二百九十岁的。
“哎,回头,请陈家的老东西过来品两口!”
心下得意着,田富春倒是佩服起自己的远见来,从在广州城见过李致远那天起,他就知道,这人那,和过去的那些人不一样,当官的有几个不爱财的,可若是钱太多了,他还爱什么财啊。恐怕,到时,他也就爱名、惜名了,也正因如此。他才在知道那国务院要禁烟,恐怕不像是过去,只是嘴上说说,或者什么捞钱的法子,要不然,也不会出台什么细则,由财政部补偿地方的烟税损失。现在禁了烟到好,这烟市一紧,他家里的那些存烟可就金贵了,自然的,请客吃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