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_形包围 戴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_形包围 戴旭-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欧洲的部队,表达欧洲的政治声音。欧洲此次救灾的军事表现表明,欧盟真要成为能与美
国平起平坐的政治一极,还是遥不可及的事--因为政治的声音在今天是通过军舰和战机的
轰鸣声来表达的。欧盟如果没有一支随时可以全球部署的独立军队,它就怎么也不能称之为
全球性政治力量。海啸事件证明,和美国的膀大腰圆比起来,它目前还是一个缓慢成长中的
政治幼儿,年幼的欧盟想在军事上与美国或亚洲军事大国平分秋色还为时过早。
俄罗斯在这次赈灾的政治大角逐中几乎被忽落,其在军事救灾方面的“出镜”更少。它
派出了3 架伊-76 运输机,甚至不及一直想在地区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澳大利亚:它出动
了6 架C-130 运输机和一艘两栖战舰。这次事件反映了俄罗斯无力南顾的战略窘境和国际
影响力的进一步衰退。
海啸军事赈灾行动表明,此后很多年,美国仍然是没有战略意义上的军事对手的。美国
将继续快速推进其建立世界帝国的步伐。
不管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出于什么动机,其动用的军队基本都是海空力量。一支军队应对
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保卫国家海外利益的大区域行动能力,是一个国家性命悠关的大
事,这是此次海啸事件给我们最重大的启示。海啸事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面对不
可预知的灾害(或战争)突然威胁我们不断扩大着的利益边界,应当建设或拥有一支什么样
的军队?一些强国军队的救援行动显示了海空力量的机动性和信息时代军队的快速反应能
力,也再次证明,一个国家的利益不只是局限于本土,一支军队的使命也因此不应该仅仅是
陆地防御,军队的远程投送能力,应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C 形包围第三章、冷观〃反恐〃 第一节、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导读:
2005 年的时候,作者就预言美国反恐战争必然失败。和那些被美国话语洗脑的人不一
样,作者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观察,比如他认为〃恐怖主义是霸权主义的影子〃,
这就找到了病因,也由此成为本文的逻辑:只要霸权主义存在,恐怖主义就不会消失。
特别是作者提到,美国根本就是打着反恐的幌子,抢占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这只会激
起更大范围的恐怖主义。
其实,仔细地分析一下,美国所遭遇的恐怖主义,只是*世界对它的不对称抵抗而已。
而其他国家的恐怖主义,其实是这股针对美国发起的袭击狂潮卷起的逆流。
如果美国能够实现和*世界的和解,恐怖主义将会减弱,顺便地,其他地方的恐怖主义
也将式微。
但是,美国人似乎不这么看,于是,本文断言,这也许会是一场愚公移山式的战争。2009
年来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巨大爆炸声,依旧折磨着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作者已经在另外的文章中预言,美国在阿富汗快顶不住了。
当今世界,谁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人?是美国。谁是惟恐美国不乱的人?是本·拉登。
〃9·11〃事件四年后,人们普遍的感受是:恐怖主义是霸权主义的影子。自从这两大黑色的〃
主义〃形影不离地走进21 世纪,美国和世界就开始乱成一团,让好不容易走出20 世纪50 年
核阴云的人们,又笼罩在新的阴霾之下。
2005 年9 月11 日,纽约教堂钟声齐鸣。面对当年的废墟,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说,4 年
来纽约市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反恐任务更加艰巨。同一天,大多数美国报纸都含蓄地认为
美国未能实现预期的反恐目标。国外的评论则或奚落嘲笑,或尖酸抨击,让美国人又一次感
到说不出的〃痛〃。西班牙《起义报》以数字罗列的的方式,历数四年来美国的反恐〃成就〃:
2000 年美国本土以外的恐怖组织有43 个,2004 年有80 个;2004 年〃基地〃组织训练了18000
名恐怖分子;2004 年全世界共发生651 起恐怖事件……
还是2005 年9 月11 日这一天,美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盘录像带,一名美国籍〃基地〃
恐怖组织成员威胁将在洛杉矶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发动袭击一名自称亚当·加达恩说:〃昨天,
伦敦和马德里。明天,洛杉矶和墨尔本。
半个月前的8 月27 日,专门审查美军基地重组工作的委员会通过投票,同意五角大楼
周围的大部分军事和情报机构搬到远离市区的地方。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正在规划将包括
联邦调查局在内的一些敏感的政府部门,分散搬迁到华盛顿郊区。以确保下一次恐怖袭击发
生时政府能够继续运作。
所有事情联系起来看,给人的印象甚至是:美国在退守。
〃911〃刚一发生,美国高层和社会各界就本能地将其与60 年前的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
但是,当年的美国只用了不到4 年的时间,就将珍珠港事件的元凶山本五十六击毙,并彻底
摧毁了实施这一阴谋的日本联合舰队,征服了制造此一阴谋的国家——日本;而现在四年过
去了,美国既没有抓住〃911〃的罪魁祸首本·拉登,也没有摧毁他领导的基地组织,甚至没
有改善美国的安全状况。
曾几何时,美国高举着反恐战旗,从阿富汗打到伊拉克,打散了塔利班和本·拉登,活
捉了萨达姆,并制订103030 战略,踌躇满志,准备一年打赢五场战争。至今依然对伊朗
和朝鲜剑拔弩张,并在亚太、台海和中亚地区咄咄逼人。
C 形包围第三章、冷观〃反恐〃 第一节、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一边是连续实施世界性的战略攻势,一边却又在大张旗鼓地构筑最后的防线。怎么解释
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战略和举世无双的军事力量,没有取得应有的反
恐成就,给美国和世界带来期望中的安全感?
而种种迹象显示,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比四年前显得更强大。那么,在过去的四
年里,美国所谓的反恐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一步美国将何去何从?这场世界性的较量将如何
演变?
一、道高一尺魔高一仗的较量:四年五个回合
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把4 年来发生的针对美国及其随从的主要恐怖事件与美国的应对
行动罗列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出双方的攻防态势:
第一个回合:2001 年9 月11 日,恐怖分子对纽约发动袭击;
第二个回合:2001 年10 月20 日,美国进攻阿富汗;
第三个回合:2003 年3 月20 日,美国进攻伊拉克;
第四个回合:2005 年3 月11 日,恐怖分子袭击西班牙马德里;
第五个回合:2005 年7 月7 日和25 日,恐怖分子两次袭击伦敦。
五个回合中,除了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以外,基本上都是基地组织在进攻(或反攻)。
即使不算伊拉克不分昼夜的袭击,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恐怖活动,也几乎数不胜数。美国
及其盟国枕戈待旦提心吊胆自不必说,余波所及,一些亲西方的*国家如印尼、土耳其等也
未能幸免。
其实,只要将双方五个回合的较量做一个整体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表面
上看起来,美国与基地组织的〃拳击赛〃似乎很热闹,双方高声喊杀,你来我往;但细一琢磨,
双方除了在个别时间——2001 和2003 年;个别地点——伊拉克(阿富汗)战场——短兵相
接以外,在其他时间和空间里,基本上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击溃了塔利班和基地分子之
后,美国根本没有穷追猛打,把本·拉登捉拿归案,从而了结〃9·11〃事件的意思;反而别有
用心地将军队进驻中亚数国,在那里搞起了颜色革命,和俄罗斯展开战略角逐,惹得当年大
力支持其进攻阿富汗的俄罗斯极大不满。更有甚者,此后,美国又以反恐为名,进攻伊拉克。
这一次连一向对其言听计从的联合国和欧洲诸盟友也觉得太过分。本·拉登袭击美国,美国
却拿萨达姆试问,让人不得不感叹新一届美国政府外交手法的粗糙和保守分子的厚颜无耻。
这边美国〃指桑骂槐〃,那边基地分子因为美国本土戒备森严,一时无从下手,于是就对
美国的随从国们祭起了屠刀。从土耳其、到西班牙再到英国的首都,爆炸声此起彼伏。由于
地理范围和时间间隔的扩大,使得美国和基地双方的过招看起来很像隔山打牛:一些军事理
论家将美国在常规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总结为〃三非〃——非接触、非线形、非对称,其实,基
地组织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阵,才是真正的〃三非〃!
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美国已经找到用战场上的〃三非〃战胜军事对手的方法,但面
对无形的对手的战略〃三非〃,美国目前尚无法有效应对。美国《纽约时报日前说,在经过多
年斗争之后,布什政府终于明白,反恐任务就长期而言除了是一场军事行动之外,也是一场
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在内的长期斗争。现在布什政府正在改变措辞,〃反恐战争〃已经被〃反对
暴力极端主义的全球斗争〃这一新术语所替代。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表
示,虽然目前美军方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反恐任务,但解决恐怖主义威胁的方法是〃更多地采
用外交、经济和政治手段,而不单纯是军事手段〃。
C 形包围第三章、冷观〃反恐〃 第一节、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从〃战争〃到〃斗争〃,一字之差,反映出美国已渐渐意识到,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军
事打击作为国家安全策略和反恐战争原则,已快要走到尽头。伊拉克每天的爆炸声响亮地宣
告着,美国只是打赢了一个伊拉克战役,而基本输掉了以此为标志的反恐战争。而面对当年
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邪恶轴心——伊朗和朝鲜,美国表现出的百倍耐心实际上正无声地宣告—
—如德国《每日镜报》所说——布什主义的终结。今天,美国民众和学界对反恐前景越来越
感到迷惘和困惑,反对伊拉克战争运动正在美国兴起,大有超过当年反对越战之势;同时,
由于〃卡特里娜〃飓风的过于惨烈的破坏,更使美国人对小布什〃攘外〃胜于〃安内〃的做法感到
厌倦。有人预计,随着〃卡特里娜〃飓风的过去,美国政治上将掀起另一场〃倒布〃飓风。当年
老布什在海湾战争中创下赫赫战功,但仍然被关注自己生活状况的务实的美国民众抛弃,今
天小布什又走上乃父热衷于海外建功的道路。以至于已经有人在悄悄地预言:小布什会在同
一片沙漠上重蹈老布什的覆辙吗?
二、美国反恐的〃醉翁之意〃
在美国,〃9·11〃事件一发生,这个商业国家的领导人和智囊们,就以一种商人式的精
明,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新机会。正如珍珠港事件给了一个美国充当二
战渔翁,收获欧洲、亚洲和世界海洋控制权,从而奠定霸权基业的机会一样;此次高举反恐
的大旗,也必将为美国建立全球帝国,占领世界地理和政治制高点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怀
揣着这样深远的动机,美国向着阿富汗的方向进发了,并很快挺进到梦寐以求的全球战略要
地中亚。本来本·拉登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但美国却生拉硬扯地把萨达姆与恐怖主义
捆在一起,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又抛出〃中东*样板〃的说辞。从〃9·11〃到伊拉克,不仅地
理上偏差甚远,法理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此一罔顾民众鲜血而眈眈于石油——国内政治集
团和美国利益的*动机;其捏造、栽赃、强词夺理的无耻手法;其一意孤行,置联合国和国
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不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蛮横,均为二战后世界各国所无与伦比。很
显然,从一开始美国就根本没有把基地组织当成主要对手,其所谓的〃反恐〃只是醉翁之意不
在酒。
那么,美国的醉翁之意在哪里?如果说四年前阿富汗战争开始时人们还将信将疑,今天,
当美国一脚站在中亚一脚站在中东,一手指着伊朗,一手指着朝鲜,一会示意日本大闹亚太,
一会又对印度频送秋波的时候,人们应该看出些端倪了。
小布什政府被称为战争政府,上任三年连打两场大仗。必须指出,小布什进行的那两场
战争并非简单地是在为自己政府创造〃政绩〃,而是符合美国收获美苏当年冷战成果、全面压
缩俄罗斯世界势力范围的大战略的。南联盟被美国撕碎之后,苏联超级大国的〃遗体〃已被肢
解得七零八落,伊拉克、伊朗、叙利亚成为苏联留给俄罗斯硕果仅存的政治遗产。趁俄罗斯
崛起尚早〃一统江湖〃,毕其功于一役,将为自里根和老布什总统以来美国称霸世界的夙愿画
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在美国政客的逻辑里,不管有没有生物武器,不管和本·拉登有没
有关系,伊拉克都应该被拿下。只有如此,才能为解决伊朗和叙利亚提供前进基地,为彻底
扫除苏(俄)势力,打下基础。总是有些天真的理论家批评美国不放弃冷战思维,可是,冷
战给美国带来如此巨大的战略红利,而美国尚未完全掠收冷战成果,它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悠
关霸权事业的思维?它不仅不会放弃,在可以预计的时间里,它仍然是以此思维处理和各大
国的关系。俄罗斯是美国主要的现实敌人,不管俄罗斯怎么对美国表示善意,它都不能改变
这个宿命般的定位。因为这是维系北约的需要,因此也是美国控制欧洲的需要。美国怎么会
为了俄罗斯这一个朋友,丢掉整个欧洲呢?美国宁愿忍受俄罗斯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在军事上
威胁它的国家。它要做的是,不断地逼迫、挤压以至最后肢解俄罗斯。美国进驻中亚和占领
伊拉克以及下一步改造中东的首要目的,均在于此。
C 形包围第三章、冷观〃反恐〃 第一节、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美国醉翁的眼中另一个目标是中国。中国的迅速发展是美国的一块心病。美国惟恐中国
乘它遇到战略麻烦的时候,在台海出手,从而洞穿其精心构筑的全球联盟体系,并进而威胁
到其对亚洲的统治地位。不管中国怎样表示永远不称霸,无意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美国也不肯接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