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麻省理工 95     4。9    98%          58%        16% 7月1日             1410~1560    
    斯坦福 95     4。9    98%          69%        14% 7月1日             1360~1560    
    宾大 95     4。5    97%          70%         8% 7月1日             1310~1490    
    杜克 93     4。6    97%          69%         7% 9月1日             1300~1500    
    哥伦比亚 89     4。6    98%          68%         9% 7月1日             1310~1510    
    达特茅斯 89     4。4    96%          57%        11% 9月1日             1330~1520    
    芝加哥 89     4。7    94%          68%         3% 4月1日             1280~1490    
    西北 88     4。4    96%          69%         8% 7月1日             1290~1470    
    莱斯 88     4。3    96%          68%         9% 7月1日             1310~1510    
    康奈尔 87     4。6    96%          49%        21% 1月13日             1270~1460    
    华盛顿 87     4。1    96%          71%         9% 7月1日             1290~1450    
    布朗 86     4。4    97%          58%        14% 10月1日             1290~1490    
    霍普金斯 86     4。7    96%          53%        18% 10月1日             1300~1480    
    艾莫利 84     4      92%          65%         7% 5月1日             1300~1460    
    诺特达姆 83     3。9    98%          54%        11% 12月1日             1270~1430    
    伯克利 82     4。8    95%          58%        16% 1月17日             1200~1450    
    其实,在各个国家的大学排名中,什么数据算分,怎么算分,大有玄机,从中甚至可以看出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上表中,“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很有名堂。乍一看,中国读者可能还不容易把“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的数据与大学排名连在一起。实际上,这正好反映了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的高校是允许甚至鼓励自由转学的。如果某校的新生在该校读了一年书后,第二年转学的人很多,造成“返校率”低,这就表明该校存在问题。因此,“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成了计算大学排名的一个数据。当然,有转学现象是正常的,没有转学现象才不正常。比如,不适应学校的学风、不适应学业要求的难易度……都可能是转学的原因。从上表看,这些顶尖级的大学都有转学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大量的转学,就说明这个学校有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大学的排名。国内高校的排行榜,往往只考虑“学术声誉”或“学术成果”。而所谓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成果”主要是计算各个学校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篇次,等等,甚至博导的人数也成为排名的数据。    
    我们总是说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差距在哪里,众说纷纭。也有人说关键是缺乏一流的师资。    
    根据美国迈阿密大学前校长玛莱博士的观点,高等院校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社区)。    
    如果对照一下美国高校排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学排名竟然严重忽视“教学”这个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在美国大学里,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大师级教授也必须亲自授课,甚至包括本科生的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大师级的学者尽快接触学生。理由很简单:学生从大学者处受益越早越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读初中时,我曾任校足球二队队长。有一年,学校通过校友关系把当时中南五省最著名的球星请到学校来和我们踢球。虽然仅一节课时间,但第二天我觉得自己已突飞猛进。现在想来,是心理上而不是技术上的飞跃。当时我打后卫,我想:“连某某球星我都防守过,还怕什么人呢?”当你的偶像从神坛上走进你的生活,你还有什么不敢想像、不敢超越的呢?为写这本书,我曾考察美国几乎所有最顶尖的学府,学生们眉飞色舞地叙述选修诺贝尔奖得主的课程的情形,深深地震动了我。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名师的某一次报告或授课,其内容、其风采,甚至是其中的某一句话,让人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中国的高等教育总是把最高段位的学者留给最高段位的学生,叫作博导,在国内都成了一种“学术职称”。殊不知,等到学生熬到最高段位,可能早已定型,也可能已失去激情和兴趣,甚至已失去可塑性。于是,变成老教授面对老沉有余、激情不足的学生。其实,大师也需要从激情四射、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那里获得生命的火花和激情。人们常说,人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学术年龄”。有些学生自然年龄不大,但“学术年龄”已暮气沉沉。我认识的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虽然自然年龄已达古稀,但心理年龄恐怕并不比矿矿他们大多少,而“学术年龄”似乎正当壮年。一次,他在得意忘形时对我泄漏了“天机”:多和年轻人接触,多和那些无知无畏的聊发“少年狂”的学生撞击学术的火花……    
    说到底,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也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无奈行为。或者说得直白些、俗气些,教学搞不好,“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就低,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排名。    
    国内则大不一样,“博导”,“博导”,只有熬到“博士”阶段才能见“到”(导)。更有甚者,连博士都不指导,只是在博士发表文章时签名“搭顺路车”才看“到”(名字)。如果一流的师资只搞科研,不搞教学,那是一流的研究员,而不是一流的师资,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学生。退一步说,即使有不少研究成果,充其量是一流的研究所,难以成为一流的大学。    
    中国大学的排名,正像中国的高考指挥棒一样,驱使人们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为了排名靠前,想方设法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上动脑筋……    
    科研有功,科研无罪!同样,考试也是无罪的,只不过教育如果以考试为中心,变成考什么,学什么,就表明出了问题。所谓“教育”,必须有“教学”的功能。如果高等教育只搞科研,那就成了研究所,而不是高等教育。    
    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大学,是跛足的,而跛足的大学是难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的。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求学指南(六)

    怎样先把一只迈进美国大学    
    一只鞋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很多“惊心动魄”的手抄本和口头故事,什么《第二次握手》、《兰宝石》、《海盗》、《梅花党》,等等。一家人关门关窗小声地交流各种版本的故事,也有人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通宵达旦地阅读好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的各种手抄本……    
    在那个“文化沙漠”的氛围里,这种“民间文学”确实给人带来一种无尽的“读书”的享受。    
    当时,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一对绣花鞋》的故事。我没有读过手抄本,但听过各种版本的口头流传的故事。大概是在流传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有人信息流失,有人情节错漏,有人张冠李戴,有人添油加醋,有人移花接木……最后都有点像串味的火锅,竟然扯到某个无关的人身上。    
    美国高校招生,有千奇百怪的事情。    
    我在网上看到《纽约时报》上公布的一只与申请大学有关的“红鞋子”,让我想到了《一对绣花鞋》的故事,还不算恐怖,充其量是有点黑色幽默罢了。    
    RICHARD PERRY/THE NEW YORK TIMES     
    FANCY FOOTWORK: Some students go to outrageous lengths to impress college admissions mittees。 This shoe (left) arrived with an application to New York University; with a note from the applicant。 It said now that she had one foot in the door; she hoped the other would soon be allowed to follow。     
    (原文大意)一只摩登鞋:有些高中生千方百计吸引高校招生办的注意。这是一只左脚的鞋子,是一位女高中生寄到纽约大学招生办的。该申请者还附上一张条子:现在“我”的一只脚已经进了纽约大学的门,希望另一只很快也被允许“跟进”来。    
    虽然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的行为奇奇怪怪,但不难理解。美国青少年嘛,好新奇,爱整蛊,因此无奇不有。有个高中生为了丰富自己申请大学的材料,竟然去参加市长的竞选。当然,美国一些小镇的所谓市长,恐怕还没有国内的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委员有权威。    
    总之,怎样先把一只脚伸进招生办公室的大门,申请者们都各想奇招。    
    如实包装    
    “包装”似乎总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    
    在美国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Made in China”的商品,虽然价廉物美,但缺少到位的包装,往往表现不出自己的品位。比如,一些很高雅的丝绸巾,装在很简易的塑料袋里,既没有产品的知识性介绍,也没有商品的用途说明,常常使许多不识货的顾客无所适从。如果有到位的包装,有关于丝巾的知识介绍,有商品的用途说明,许多男士会心甘情愿地多花近10倍的价钱,在圣诞节或情人节的时候悄悄给有关的女士选购若干条的。    
    我见过一个美国朋友,把她从市场上买来的装在简易塑料袋里的高级中国丝绸被面,挂在墙上,让人哭笑不得。    
    “包装”也像一个人的衣着,折射出人的性格、爱好、气质和职业。    
    找工作需要“包装”,申请美国大学,同样需要适当的“包装”。    
    据说,纽约市有一位考生,SAT得1300分,申请了两所大学的提前录取,其中一所大学拒绝了他的申请,另一所大学给了他“deferred”(延迟决定)。这就是说,他的申请基本上没成功。    
    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就读的高中是一家较大的公立学校,学生顾问要顾及的学生太多,根本没有精力专门考虑他的个案。由于他的提前申请都没有成功,于是,大家认为他在常规申请阶段,应该把申请大学的档次再降低一两个层次……    
    有一位很了解他的长辈非常同情他,就对他说:“我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我很看重后代的教育。我也不懂大学招生的事,我把孩子的申请都交给咨询公司去办理,个个还都上了大学。这样吧,你的事也请他们帮办一办。至于费用嘛,你先不要管,将来大学毕业有工作了,你还记着这件事的话,就请我们吃餐饭吧……”    
    于是,那位长辈直接联系了原来帮他孩子办申请的咨询公司。    
    这家咨询公司仔细研究这个考生的材料后,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于是重新帮他设计了申请材料:    
    1。 考生的父亲是消防队员,“9•;11”牺牲在世贸大厦下面。这一点必须在填申请表时进行强调。    
    2。 作文要围绕这一点重新写,着重强调父亲去世后,在困难的家境中,如何一边打工减轻家庭负担,一边坚持学习。    
    3。 要突出考生所参加的与“9•;11”有关的社会活动。    
    重新设计申请材料后,或者说得商业气些是对申请者重新“包装”后,到了常规录取阶段,他再报了五所大学,并且把重新设计的申请材料又寄给提前录取时给他延迟决定的那所一流大学。结果,不同档次的五所大学,再加上原来那所一流大学,全都录取了他。人是同一个人,材料也是原有的真实材料,只不过经过高手的策划,将申请材料的重心凸显出来,结果却完全两样。    
    这是听来的故事。我曾打电话询问传说中的那家咨询公司。也许是出于商业机密或其他什么原因,对方只是笑了笑,既不肯定也没否认我转述的故事。    
    今天,读《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18日头版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吴悠那封“爸爸,女儿等待你凯旋”的信,很有些感动。听说,这封信还感动了许多人。中国人民大学甚至表示,今年要优先录取那些在第一线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的子女。    
    其实,这是发生在两个不同国家的同一个故事。考生的名字不同,大学的名称不同罢了。相同的是某一个社会热点,触动了敏感的大学招生的“神经”。    
    什么叫“新闻眼”?同样一件事,有人看出其新闻性,写出爆炸性的新闻来;有人啥也看不出,让它从眼前默默地流过。    
    什么叫“生意眼”?同样一件事,有人看出它的“钱”途,做出辉煌的大生意;有人啥也看不出来,天天当一个普通人,永远发不了财。    
    同样的申请材料,怎么去“做文章”,大有学问。    
    虽然“触动大学招生的神经”这门学问很大,但非常关键的一条是知道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材料和大学的“需要”,做相应的文章。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知道大学“不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材料和大学的“不需要”,做相应的文章。    
    我们来看比尔•;保罗先生在他的书里介绍的一个例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