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开卷作文

    中国人闭卷考试相当棒,美国人开卷考试很厉害。    
    中国人甚至不拿美国人的闭卷考试当回事,什么“托福”,GRE,GMAT,SAT,ACT全不在话下。你美国人能考满分的,中国人也肯定能考满分;就是你美国人不能考满分的,中国人也照样敢考满分。有一年,中国竟然有14个人GRE考了满分,震惊了整个美国!不知那年美国是否有GRE考满分的?即使有,恐怕也不会有14个,否则不会震惊整个美国。中国学生考那么高分,但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又不强,以致美国人以为中国人考试作弊。    
    问题出在哪里?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实践就是一种最终极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但是中国的教育只强调闭卷考试,忽略了实践这个最终极、最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以致许多在GRE等闭卷考场上笑傲美国人的中国留学生学到的竟然是聋哑英语。    
    中国人闭卷考试相当棒,但是闭卷考试有其局限性:(1) 场所——考场;(2) 内容——已知的知识;(3) 检验的对象——主要是应试者的记忆力及其一定程度的理解力。    
    美国人用于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非常多,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有运用知识、面谈、综合考查、作业、实验和试验、实践……美国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把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闭卷考试,一类是广义的开卷考试。    
    所谓狭义的闭卷考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闭卷考试。    
    所谓广义的开卷考试,包括运用知识、面谈、综合考察、作业、实验和试验、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检测手段。    
    我对美国人说,中国天天讲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似乎又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美国人表示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太好理解了。    
    我对他们的难以理解表示难以理解。我说,有什么难理解?就像你们美国人天天讲耶稣,但耶稣到底什么样,又没有人讲得清。    
    其实,我是有点“民族主义”的胡搅蛮缠。    
    素质教育确实不易描述。但我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检测手段的多样化。反之,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检测手段的单一化。    
    如果我们把课题研究、试验、实验、实践等都看作是一种开卷考试的话,美国人开卷考试的功夫很厉害。而正是这种开卷考试,使得美国学生受益无穷。因为这种开卷考试既可以证实已知的知识,也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闭卷考试仅仅是去回答已知的知识。    
    说来也挺巧,正在写这一章时,一位朋友从国内打电话给我太太。朋友的孩子正在准备高考。朋友说,他的孩子高考的运气似乎还不错。因为“非典”,考场都变成了20人一个小班。孩子随机抽签,被分到远离主考场的一个分考场。    
    为什么到分考场会运气好呢?    
    朋友见妻子不开窍,一五一十地给妻子上了一堂“高考常识课”。    
    朋友的孩子在市里一所重点高中读书。在满是高才生的学校里,孩子排名中下。高考时,重点高中的学生基本上在主考场,分考场绝大部分是一般高中的考生。因此,整个分考场的总体水平将低于主考场。这样,在老师评卷时,由于分考场整体水平偏低,重点中学来的考生在评分上就可能会占些便宜。    
    答得对就得分,答错了就丢分,怎么可能占便宜呢?妻子还是没明白。    
    朋友在电话里哈哈笑了起来:“我说的是作文。作文评分,当然会受到整个考场水平的影响。因为作文评卷是分考场进行的,评卷老师会下意识地平衡整个考场的分数。重点中学的考生毕竟水平高一些,无形中就在评分时占了便宜……”    
    妻子跟我说了此事,不禁对中国考生及家长敬佩不已。人们对高考研究的功夫之深,可见一斑。闭卷考试,考生不仅受制于考试的时间、考试时的心情、身体状况、考场的设置,而且同什么样的人在一个考场都将影响考试成绩。这种考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让我们再把议论的焦点从闭卷考试转移到闭卷作文上来。    
    闭卷作文能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瞬间组织文字、结构文章的能力。然而,闭卷作文在培养学生上具有“煮豆燃萁”的七步之才的同时,也有许多弊病。    
    我并不是说不要闭卷作文。闭卷作文有其优点,但一是在练习的“数量”上要适当,二是在作文评分的“分量”上要适当,不能为了应付高考一味地练套路式的闭卷作文,更不能让闭卷作文占作文的主导地位。    
    据说,曾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第一名的金陵中学的费滢滢同学,尽管其佳作《平台》已被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但她2003年的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60分的25分,约相当于100分的40分,是一个很惨的分数。现在,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是不是错判”的问题上。其实,就是让王蒙去写这篇闭卷作文,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倒愿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智子疑邻》是一道开卷作文题,我深信费滢滢同学一定能技压群雄,献给大家一篇佳作,肯定不会弄个25分!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的高校录取只看闭卷作文,我们将排除许许多多的费滢滢。    
    因此,我认为,应该取消闭卷作文作为高考和高校录取的惟一作文成绩,代之以闭卷作文和开卷作文并存的形式。    
    为什么?    
    因为开卷作文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长处。与开卷作文比较,闭卷作文的一些短处也就显现出来了。    
    闭卷作文的思考仅一瞬间,考的是速度,不是深度。做开卷作文,孩子思考的时间较长。这个思考的过程,往往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孩子的思维逐步成熟的过程。由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闭卷作文要宽松许多,学生有机会在横向上自由放纵自己的思维,在纵向上挖掘思考的深度。    
    闭卷作文一定是单干,但开卷作文可以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当然,这种合作不一定指“合著”,而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火花、取长补短、利己利人。    
    开卷作文,能培养孩子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与人探索、交流、合作的心态。闭卷作文往往培养孩子一种封闭的、防范他人的心态。    
    闭卷作文以其“闭”使之更具考试的意味,孩子往往患得患失,甚至无所适从;开卷作文以其“开” 使之更具作业和练习的意味。因此,美国孩子做申请大学的作文时,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一种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机会,一种练习、一次作业而已,很少人把它看作一次考试。    
    当然,所谓的长与短,有时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比如,闭卷作文思考的时间短,开卷作文思考的时间长;前者考速度,后者考深度。孰优孰劣?似难武断。但是,不管怎么说,最终的论文、最高级的论文、最权威的论文、代表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论文,应该是开卷作文。君不见,人类文明的经典著作、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都是开卷作文!    
    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开卷作文的作用,更不能以闭卷作文作为高考和大学录取的惟一作文方式。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我们在等谁(一)

    满天的彩霞总是始于一抹晨曦    
    在国内作报告,几乎每次都有听众问我:“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改革高考?”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实施素质教育?”    
    “你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抱不抱希望?”    
    ……    
    我说道:“大家说说看,这个问题应该问谁?”    
    听众愣了一下,然后七嘴八舌……    
    我又说:“我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应该问谁。”    
    听众安静下来,等候我的回答。    
    我把手向台下一指:“这个问题应该问你们自己……”    
    听众哗然。    
    我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大家的事,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如果我说‘从今天晚上开始,大家回去给孩子减负’,这有作用吗?连教育部说了都不起作用。许多人都说,减负减不下来,是因为有高考卡在那里,如果取消高考,谁也不愿给孩子加负。真是这样吗?美国并没有中国这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但是有许多人到了美国后照样给孩子加负。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大家的事,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因此,等谁都没有用。也所以,谁也不要等谁。如果真要等谁的话,就等我们自己。”    
    有观众鼓掌。    
    有一次,我就着这个问题反问听众:“请赞成取消高考的举手!”    
    许多听众你望我,我望你……    
    有的人举起手来,望望别人,又放下……    
    这一来,引发许多问题。    
    有些人主张立即取消高考,至于用什么办法来代替,完全不去想它。    
    也有人主张等中国走后门的现象消失了,才改革高考。否则,会污染这片净土。    
    我说:从空间看,走后门的现象全世界都有;从时间看,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走后门的现象就从没有消失过。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将来,走后门的现象将会一直存在。这是不是说高考将长期存在,将长期无法改革?更重要的是,走后门的现象不会因为我们的等待就自动消失。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净化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改革教育的过程,就是净化的过程……    
    人们议论纷纷。    
    更多的人,虽然主张取消高考,但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代替高考。    
    那么,什么是代替中国目前的高考的最好办法呢?     
    今年,中国有22所大学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额度为5%。这一举措,在中国造成轩然大波。请看一篇报道:    
    谁会成为幸运的5%——22所高校自主招生    
    这几天,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每天咨询自主招生的电话接连不断。“你们5%的名额是怎么定的?”“是不是不用经过考试,学校自己可以决定要哪个学生?”     
    ……    
    在这次教育部宣布22所高校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后,很多学校的招生办电话与政法大学一样,成了热得不能再热的热线。“我们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招生原则。”一些学校先后给媒体打来电话,还把自主招生准则上了网。     
    谁会成为5%     
    所谓自主选拔录取,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有权自主决定招收学生。同样,高校也有权力划定自己的招生范围,不是所有的中学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5%。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同样,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用足5%的名额,比如;北京大学只用了2%的指标,约50人;而中国政法大学决定自主招生60人,占3%。     
    从各校已经公开的自主招生准则看,“德智体美”依然是主要考核指标,不过分别被各校细化,或是加上各自独特的选人标准。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人才观就是:政治思想方面突出,某一学科成绩突出,具有创新能力、文艺特长、体育特长,并各学科分别达到学校的规定。     
    北京大学则将自主招生的生源条件划定为5种类型:学习综合成绩特别突出者;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者;思想道德品质有优秀表现者;其他具有特殊才能者。与中国政法大学相比,北京大学多了一条“其他具有特殊才能者”,为不在一般才能考核范围内的优秀学生留了一条退路。     
    清华大学没有这样细化,它规定一个大纲,即学校招生实行“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多元化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经清华大学指定的中学推荐,并由清华大学考核测试后,可认定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认定人选。实际上,在今年的自主招生选拔工作中,清华大学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冬令营活动,已对考生进行了各种测试,并在统筹考虑测试成绩的基础上,初步认定了150名学生作为自主招生的后备人选。     
    复旦大学则把指标留给3类人:一是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的特长生,主要指没有奥林匹克竞赛这样的途径展示自己才华的文科生;二是综合表现优秀的尖子生,主要指那些在成绩、能力等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优秀学生;三是传统眼光中所谓的“偏才”“怪才”等。    
    大学信誓旦旦保证“三公”    
    招生学校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近几年,保送生丑闻、特长生丑闻、高考舞弊丑闻频繁见诸报端,学校的诚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保送生名额被压缩80%,“三好生”加分被取消,高校招生“自主调配指标”在一些地方被取消。现在,教育部门又授予一批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这一权力会不会再度被滥用?“很多人把自主选拔录取误解为自由招生。”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处长张奇向记者澄清了这个概念:后者是学校权大无边,完全由它说了算;而前者则是在刚性条件和严格秩序的监督下,学校只是具体执行者。     
    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各学校非常谨慎,生怕权力运用不当而影响学校声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