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7-五胡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37-五胡录-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来东海王越也不是聪明人,依照常理,一个白痴皇帝应该是权臣最满意的摆设,没有除去的必要。但必要不必要不是由我们下判断,而是由当权人下判断,司马越也一定有他自以为非下毒手不可的理由,世界上正因为有这么多浆糊脑筋当权,才显得十分热闹。)     
    东海王越自封为太傅。因为司马腾作战有功(呵呵,这个理由真搞笑),封他为东燕王,命他到邺城负责冀州军事。另派八王之乱中英勇善战的刘琨为并州刺史,但没给刘琨兵力,刘琨只纠集了五百人在并州打游击战,在版桥碰到了汉军大将刘景率领的五千名驻守部队。刘景没把这支游击队放在眼里,半夜被刘琨偷袭了营寨,吃了个小败仗(晋朝总算打赢了一回),刘琨偷偷地跑到晋阳空城里建立了小根据地。刘渊觉得刘琨只凭五百多人瞎捣鼓实在无聊,就没去管他。(他万万没想到刘琨后来竟然成为匈奴背后的重大威胁。)    
    刘渊现在开始对近在咫尺的洛阳城产生了兴趣。他先后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和平阳(今山西临汾),占领了山西全境。在黄土高原上囤积重兵,俯视着位于平原的洛阳城,成为晋朝的心腹大患。     
    二    
    晋怀帝即位后,刘渊的老对手司马腾一直在邺城镇守,自以为安全得很,就放松了警惕,生活极其腐化,平时的工资肯定是不够用的,就开始大肆贪污军饷,士兵的粮食都不能及时供给,将士们个个叫苦连天。这时候有一小股由羯人汲桑、石勒指挥的独立反晋势力(其实就是乱世里的土匪,呵呵)偷袭了邺城。司马腾赶紧赏赐给每个将士几斤大米,一丈布,让他们卖命打仗,众将士一看这不摆明了寒碜人嘛,干脆跑到他府上抢点东西逃跑算了,司马腾见制止不了,只好也跟随乱军弃城逃跑,半路上被石勒截杀,连邺城中成都王颖的尸骨都被叛军抢走作为战利品了。     
    汲桑攻破邺城后,一把火烧掉了皇帝的行宫和曹操建的铜雀台。大火四处蔓延,连烧了十几天,整个邺城陷入一片火海,汲桑和晋朝的乱兵趁机大肆抢劫,屠杀逃难的老百姓,先后有一万多人死在乱兵的刀下和熊熊的大火中。     
    汲桑和石勒抢完了邺城,就准备流窜到兖州(今天的山东兖州一带)继续抢劫,东海王越赶紧抽调兖州刺史苟晞前来清剿。     
    汲桑、石勒的部队和苟晞在阳平(今山东阳谷一带)进行殊死的搏斗,经过了三十多场激烈的拉锯战,汲桑、石勒的骑兵部队竟然始终攻不破苟晞以步兵为主的防线。(步兵虽然野战不如骑兵,但是坚守时的效果倒是挺好的,再碰到苟晞这样的狠人作统帅,天才石勒竟然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到了七月份,东海王越亲自领兵进驻官渡,威胁汲桑、石勒部队的右翼。苟晞趁机对汲桑的部队发动拼死一击,苟晞把全部的兵力都压在战斗力较弱的汲桑一方,汲桑抵挡不住,大败了几十里路,把石勒的部队孤立在重重包围之中。     
    苟晞的部队主力是步兵,追不上汲桑的部队。到了晚上,汲桑直到看不见追兵才下令安营。哪知道苟晞下令部队急行军,沿着汲桑部队留下的足迹追了上来,到了半夜终于到了汲桑的大营前。     
    苟晞赶紧集结好赶到的部队,向汲桑的大营发动突袭。连续攻破汲桑九道营垒,杀死一万多人。这时候,孤单的石勒从后面赶过来,从背后夹击苟晞,总算救了汲桑一命。苟晞处变不惊,把部队集结到汲桑布置的营垒里抵抗了一阵,借助凌晨的暮色从容撤离战场。(这个苟晞实在是晋朝一流的名将,别人都把他比做韩信,白起一样的人才,是天下除了刘琨以外惟一能和石勒过招的人物。他还擅长政务,刚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前任积压三尺高的无头公文他只用半天就处理完了。苟晞的姑妈投靠他生活,苟晞对她如同自己的亲母亲一样孝顺,后来她儿子想当参军,苟晞以自己执法无情而拒绝,苟晞的堂弟就让母亲向苟晞说情,苟晞不得不同意。后来苟晞的堂弟犯法,苟晞亲自监斩,他姑妈磕头求饶苟晞仍然不听,斩完后再换上丧服厚葬,很有当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的遗风。不过后来……)     
    这一仗汲桑、石勒的主力损失殆尽,两人商量着准备投靠并州的刘渊。半路上又遭到晋军巡逻队的袭击,部队被打散了,汲桑被乱军杀死,石勒只身逃跑到并州上党。     
    上党有一支几千人的土匪,石勒走投无路,干脆加入土匪过活。后来这支土匪被汉王刘渊收编,石勒也混在这群人里谒见了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传奇人物刘渊。     
    这时候的石勒才三十岁,在人群里面站着很不起眼,而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汉王刘渊却一下就发现了他。     
    石勒也看见刘渊在瞪着自己,在他们互相对视的第一眼起,两人就都为对方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吧。五十多岁的刘渊竟然亲自走下台来,握住石勒的手,连声说:“这就是英雄啊。”随即单独召见石勒,封他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竟然有一种和上千年前的古人心灵相通的感觉。无限的感慨在心头荡漾。刘渊给石勒的两个封号都是级别很高和寓意深长的职务,而此时的石勒只是个隐瞒了自己曾经加入上党土匪的经历,且作为土匪里面人人都看不起的羯族小兵。刘渊居然能发现石勒身上不平凡的地方,也许是身经百战的人身上才有的杀气,也许是历尽磨难的人身上才有的镇定,让这两个不同民族的大英雄一见面就成为忘年之交。)     
    石勒在刘渊处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劝降乌桓张伏利度部落。在晋阳北部居住着两千多乌桓族人,首领叫做张伏利度,是匈奴的旁支。刘渊很想收编这个部落,但是伏利度不愿意受刘渊管。石勒就假装犯罪被刘渊通缉,逃到了乌桓部落投奔张伏利度。张伏利度就和石勒结拜为兄弟,让石勒率领部下抢掠。石勒领军,所向无前(所向无前的出处?),而且他为人慷慨,抢的东西都分给了手下,很得将士们的拥护。     
    某天开会的时候,石勒站在张伏利度后面,突然掏出一根绳子把张伏利度捆了起来,然后说:“我今天就是造反了,你们觉得我和他谁能当你们的头?”众人都拥立石勒,于是石勒放了张伏利度,率领众人投靠刘渊。     
    青州(今山东青州)也有一支独立的反晋土匪势力,首领叫做王弥,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造反,不久就聚集了几万人,如同蝗虫一般,从青州一路杀向洛阳,经过兖州、徐州,路过的城池都被他们烧为废墟。苟晞在徐州和王弥相持,一天夜里王弥发现了苟晞防守上的空挡,于是突然抛开苟晞,一直杀过许昌,兵锋直指洛阳城的东门。     
    这时候,凉州刺史张轨的部将北宫纯来洛阳执行公务,因为怕路上不安全,就带了一百多名凉州勇士随行。     
    张轨来到洛阳正好碰到王弥进攻东门,一百多大个子的凉州勇士手持利刃,他们身披重铠,不怕弓箭,杀得洛阳城下王弥的部队一片大乱。城里的卫戍部队趁机突袭王弥的大营,王弥大败,沿黄河往东溃逃。


《五胡录》 第一部分第二章 匈奴复兴(3)

    这时候刘渊听说王弥形势不妙,有心收编王弥的部队,就派人给他送信招降,王弥几万人的部队归了刘渊。     
    刘渊实力大增,侍中刘殷、王育进言道:“陛下起兵已经一年了,现在还局促一方,真是可惜。现在实力正强,士气正旺,最好四面出击,北攻刘琨平定后方,南攻长安作为都城,然后从关中进攻洛阳,则大事可成。”刘渊采纳了这个建议,亲自领兵南攻平阳(今山西临汾),令王弥、石勒东攻邺城,两下的晋军都不战自溃,于是刘渊就地称帝,大赦天下 (这时候刘渊控制的地盘其实也就只有并州这么一块地方,他也敢说是大赦天下?!),任命大儿子刘和为大司马,刘欢乐(名字有意思,呵呵)为大司徒,呼延翼为大司空,随后迁都平阳。     
    我们的正统晋朝对此似乎毫无感觉,太傅东海王越在荥阳前线防备匈奴汉军可能的进攻,而这个时候晋怀帝联络散骑常侍王延、中书令缪播、太仆卿缪胤等十几名高官准备撤消东海王越的兵权,不知怎么搞得东海王越就发现了怀帝的密谋,突然率领三千铁甲步兵赶回洛阳,把十几名高官全部逮起来砍头,连守殿卫士也换上自己的亲信,并下令凡是对朝廷提意见的,一律赐死。一个官员规劝了东海王越两句也立即被勒令自杀,皇帝只有在一旁看戏的份儿。(东海王越干这些事儿的效率倒是蛮高的,总让我产生不恰当的联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吧。)     
    晋朝的左积弩将军朱诞叛变投敌到了汉国,泄露了洛阳城防的弱点。刘渊就命令朱诞为先锋,刘景为大将发兵洛阳做试探性的进攻。汉军很快就杀到了河南延津,隔着黄河就能看到洛阳的城门楼子。并掠走了三万百姓,刘景把这三万人全部沉入黄河淹死。     
    在冀州作战的石勒攻占了巨鹿、常山一带,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石勒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把那些被俘的书生单编成一个君子营,作为自己智囊团。有个叫张宾的人很有才华,常常自比张良,后来听说石勒对文人很尊敬,就对亲友说:“这个胡人将军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人,我一定能协助他成大事!”于是他在石勒营前舞剑(这样子推销自己的人,古今未尝有也!),等石勒出来看热闹的时候张宾过去就求见他。石勒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到了后来才发现他计无不中,立即另眼相看,把张宾当自己的老师一样对待。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长江、汉江、黄河、洛河不约而同全部干涸,过河的人不需要渡船直接蹚水就能过河(船夫们的饭碗没了)。难道上天也要降罪于这已经是多灾多难的人间?     
    三    
    匈奴出身的刘渊当上了皇帝,昏庸的晋朝对此竟然毫无反应,司马氏的高官们还迷恋于同室操戈的手足相残之中。第一次试探性进攻的结果让刘渊坚定了消灭晋朝的决心。等到石勒巩固冀州后刘渊就把他调回来,命令石勒为先锋,王弥为参谋,刘聪为大将,率领四万精锐骑兵,由壶关出发,摆脱刘琨游击队的骚扰,目标直指千里外的洛阳。     
    刘聪的骑兵来势汹汹,东海王越急忙命令淮南内史王旷,副将施融、曹超率领两万人马前来抵挡。王旷准备渡过黄河防守,施融、曹超则建议就地防守,双方意见不统一,还没看见敌人就自己扯皮起来。王旷自行领兵过了黄河爬上太行山准备伏击刘聪的部队,正好看见石勒的先锋骑兵过去,后面是浩浩荡荡的刘聪主力。王旷自以为得计,就命令施融、曹超发动攻击。哪知道手下都不听使唤,刘聪、王弥一看有人伏击,就急忙兵分两路进行反击,一直冲到晋军阵地里面,晋军大乱,王旷、施融、曹超全部被乱兵踩死,两万人死了一万九,这一战让汉军的声势大振。刘聪下令抓紧渡河进攻洛阳。    
    东海王越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这时候晋朝的弘农太守桓延率领五千人假意投降刘聪,刘聪命令降军驻扎在自己大营旁边。到了晚上桓延在刘聪的大营里四处放火,东海王越的部队趁机派兵进攻刘聪,刘聪只好命令全军撤退,本次匈奴南攻就这样失败了。     
    可笑的晋朝小朝廷发现敌人这样容易就能被打败,东海王越顿觉可以高枕无忧、蒙头大睡了,给文武百官都涨了一级工资。大家相互贺喜,共同庆祝这一辉煌的胜利。     
    只是敌人并不想让这些蛆虫活得舒适一些,只过了半个月,刘渊就派出了更强大的部队向洛阳发动了进攻,这回刘渊只留下石勒在后方防备刘琨游击队的袭击,其他精锐尽出。命令刘聪、刘曜、刘景、王弥率领骑兵五万为主力,刘渊的岳父司空呼延翼率领步兵三万为后卫,八万兵马可没人敢动手拦截,汉军耀武扬威地杀到洛阳城下,把洛阳城团团包围起来。     
    上回解洛阳之围的凉州部将北宫纯可巧又来洛阳办事(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哇),这回他率领了一千多人的护卫部队。还是那种重甲步兵。北宫纯听说洛阳被围困的消息后,半夜命令手下的凉州勇士突袭汉军阵营。受袭击的是司空呼延翼的步兵,汉兵在夜里搞不清敌人有多少人,只见一群大个子拿着大刀片子四下里到处乱砍,营里顿时大乱,呼延翼竟然被乱军踩死。三万人的部队一见主将死了,就发生暴动,逃了个一干二净。     
    刘渊听说自己的老岳丈死了,急忙命令刘聪退兵。刘聪没服从他老爸的命令,而是下决心要放手一搏,命令刘曜攻击东门,王弥攻击南门,刘景攻击西门,自己在黄河旁边的北门亲自督战,因为没有步兵帮忙,连攻好几天都没什么进展。     
    刘聪眼看攻城不下,心里十分焦躁,就异想天开地去嵩山祷告山神。洛阳城里的守将看到北门攻势减弱,趁机派三千部队打开城门突袭刘聪的部队。刘聪的部队没有主将组织抵抗,只好四散奔逃,三千步兵竟然轻易地杀死一万多敌人,刘聪长叹一声,只好退兵,这次精心准备的进攻又不得不告吹。     
    刘渊接到前线传来的儿子刘聪兵败的消息后,心中极为忧虑,不久就生了重病,临终前命令太子刘和继位。     
    刘渊共有四个成年的儿子,老大是刘和,下面还有刘裕(跟后面出场的东晋大将刘裕可是松花江和松花蛋的关系)、刘隆和刘聪三人。这四子里面前三个都是只懂舞文弄墨的花花公子,只有老四刘聪文武双全,诸子百家无一不晓,擅长书法诗文,还出了一本《刘聪文集》。由于出身将门,他从小膂力过人,能开三百斤的神臂弓,长大后刘聪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蹲在家里吃闲饭,而是走出家门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