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证明〗实体的存在据第一部分命题七包含必然存在。所以假如实体的存在属于人的本质,则承认实体的存在,同时又必须据第二部分界说二承认人必然存在,因此人将必然存在,据第二部分定则一这是不通的。所以实体的存在不属于人的本质。此证。 

    〖附释〗这个命题也可以根据第一部分命题五来证明,该命题证明没有两个具相同性质的实体。因为既有多数人可以存在,所以构成人的形式的不是实体的存在。再从实体的别种性质看来,这个命题也很明白,如实体按其本性来说,是无限的,不变的,不可分的等等,这是人人很容易看到的。 

    〖绎理〗由此推知,人的本质是由神的属性的某些分殊所构成。 

    〖证明〗因为实体的存在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不属于人的本质。所以据第一部分命题十五人的本质是某种在神之内的东西,没有神则它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或据第一部分命题二十五绎理人的本质是在某种一定方式内表示神的本性的一个分殊或样式。 

    〖附释〗人人必须承认,没有神就没有东西可以存在,也没有东西可以被理解,因为没有人不承认,神是万物本质及万物存在的唯一原因,这就是说,神不仅是万物生成的原因而且是人们所常说的万物存在的原因。但是许多人说,一物的本质这是那物所赖以存在并赖以得到理解的本性,没有本质则一物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因此根据这个定义,他们或者以为神的本性即属于被创造之物的本质,或者以为被创造之物可以没有神而存在或得到理解的,其实可以比较确定地说,他们并没有一贯的见解。我相信他们陷于混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遵循哲学思考的程序。因为神的本性本来应该首先加以考察,因为就知识的次序和就事物的次序说来,神的本性都是在先的,而他们却把它放在最后,反而相信,所谓感官对象的事物是在一切别的事物之先。因此当他们观察自然事物时,便对于神的本性,毫不理会,但是当他们后来从事于观察神的本性时,又从不想到他们所借以形成对自然事物知识的最初假设,以为这些假设无补于对神的本性的了解。所以他们老是陷于自相矛盾,实无足怪。但是这点我姑且撇开不提。因为我这里的目的,只在于指出我的理由为什么我不说:属于一物的本质的,乃是这样一种东西,即没有它则那物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因为我认为个别事物没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但是神却不属于个别事物的本质。所以我说:所谓一物的本质,即有了它,则那物必然存在,取消了它,则那物必然不存在;换言之,没有本质则一物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反之,没有那物,则本质也既不能存在又不能被理解。 

    〖命题十一〗构成人的心灵的现实存在的最初成分不外是一个现实存在着的个别事物的观念。 

    〖证明〗人的本质据前命题绎理是由神的属性的某些样式所构成,亦即据第二部分公则二是由思想的样式所构成;在所有的思想样式中据第二部分公则三,就本性说来,观念总是在先的;假如,一个人有了一个观念,则据同一公则将必随之具有其余的样式对于这些样式,就本性说来,观念是在先的。所以观念是构成人的心灵的存在的最初成分。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观念。因为这样据第二部分命题八绎理这种观念本身就不能说是存在的;所以它必定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事物的观念。而且它也不能是一个无限的东西的观念。因为据第一部分命题二十一及二十二无限的东西总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据第二部分公则一,这是不通的。所以构成人的心灵的现实存在的最初成分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个体事物的观念。此证。 

    〖绎理〗由此推知,人的心灵是神的无限理智之一部分,所以当我们说,人的心灵看见这物或那物时,我们只不过是说,神具有这个或那个观念,但非就神是无限的而言,而只是就神为人的心灵的本性而言,或就神构成人的心灵的本质而言;而当我们说神具有这个或那个观念,不仅就神构成人的心灵的本性而言,而且又就神同时借人的心灵而具有别一事物的观念而言,于是我们说,人的心灵只是部分地或不正确地认识事物。 

    〖附释〗读者至此将无疑地不免踌躇,且将不免想出许多东西,妨碍前进;因此,我请求读者,随我按照次序缓缓前进,在未读完全书以前,不要遽下判断。 

    〖命题十二〗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有了什么变化,必定为人的心灵所觉察;换言之,那个对象变化的观念将必定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这就是说,假如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是一个物体,决没有这个物体上起了些甚么变化而不为心灵所察觉的。 

    〖证明〗对于每一观念的个别对象上任何变化的知识必然存在于神以内据第二部分命题九绎理但这是就该对象的观念被认作神的思想的分殊而言,这就是说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一只就神是构成任何一个存在的思想而言。所以关于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有什么变化的知识必然存在于神之内;这就是说,只就神是构成人的心灵的本性而言,这种知识存在于神之内,换言之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一绎理对于这物的知识必然是在心灵内,或者说,心灵觉察这物。此证。 

    〖附释〗据第二部分命题七附释这个命题更可明白推出,且更易于了解,读者请参看。 

    〖命题十三〗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或某种现实存在着的广延的样式,而不是别的。 

    〖证明〗因为假如人的心灵的对象不是身体,则关于身体的感受的观念据第二部分命题九绎理,就神是构成我们的心灵而言,将不在神内,而就神是构成另一事物的心灵而言,将反而在神内了。这就是说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一绎理关于身体的感受的观念将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内了。但是据第二部分公则四我们具有身体的感受的观念。所以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是一个身体,而且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一是一个现实存在着的身体。再则,除身体外,如果心灵还有别的对象,则据第二部分命题十一这个对象所造成的结果的观念,必然应该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因为据第一部分命题三十六没有存在的事物不会产生某种结果的。但据第二部分公则五现在并没有这种观念,可见我们心灵的对象是一个存在着的身体,而不是别的。此证。 

    〖绎理〗由此推知,人是心灵和身体所组成,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正如我们感觉着那样。 

    〖附释〗因此我们不仅认识到人的心灵与身体联合,而且知道如何正确理解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但是在对于人们身体的本性没有正确了解以前,决不能正确地明晰地了解什么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因为我们前此所证明的,乃是共同于一切事物的说法,其适用于人并不较适用于其他个体事物为多,因为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心灵的,不过有着程度的差异罢了。因为一切事物的观念必然存在于神内,而神就是这个观念的原因,正如人的身体的观念存在于神内,也以神为它的原因。所以凡是我们所说的关于人的身体的一切,必然可以适用于任何其他事物的观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观念正如事物自身,各个不同,一个观念较其他观念更为完美或所包含的实在性更多,正如一个观念的对象也较其他观念的对象更为完美或所包含的实在性更多。所以为了判断人的心灵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及其优胜于其他事物之处起见,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有如上面所说,人的心灵的对象,换言之,即人的身体的本性。我不能在这里解释这点,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要证明的也没有必要。但是我将概括地简略说一说:正如某一身体较另一身体更能够同时主动地做成或被动地接受多数事物,则依同样比例,与它联合着的某一心灵也将必定较另一心灵更能够同时认识多数事物:并且正如一个身体的动作单独依赖它自身愈多,需要别的身体的协助愈少,则与它联合着的心灵也将更了解得明晰些。于是我们便能明了一个心灵所以胜过另一个心灵的地方了。同样便见到何以对于我们的身体,只有一些混淆的知识,以及我将在后面推出的许多东西了。所以我认为上面所说的道理很值得加以正确的解释与证明,因此我必须首先约略说明身体'或物体'的性质。 

    〖公则一〗一切物体或是运动着或是静止着。 

    〖公则二〗每一物体的运动,有时很慢,有时很快。 

    〖补则一〗凡物体间的相互异同是由于动静快慢,而不是由于实体。 

    〖证明〗我以为这个命题的前一部分是自明的。但是物体的区别不由于实体一层,据第一部分命题五及命题八是很明白的,而据我在第一部分命题十五的附释内所说,尤为明白。 

    〖补则二〗一切物体必定有若干方面是彼此相同的。 

    〖证明〗因为一切物体所以相同据第二部分界说一即在于彼此都包含有同一属性的概念。此外,物体间还有一相同之点,即一切物体都能或动或静,并能动得有时慢有时快。 

    〖补则三〗一个物体之动或静必定为另一个物体所决定,而这个物体之动或静,又为另一个物体所决定,而这个物体之动或静也是这样依次被决定,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证明〗物体据第二部分界说一即是个别事物,而这些个别事物间彼此的异同据补则一是由于动静,所以据第一部分命题二十八每一个物体之动或静必定为另一个个体事物所决定;这就是说,据第一部分命题六为另一物体所决定,而这一物体据公则一也是不动必静。但是根据同一理由,这一物体若不为另一物体所决定,必不能动或静,而且这一物体的动静,依同理,必为第三物体所决定,如此递进,以至无穷。此证。 

    〖绎理〗由此推知,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将继续运动直至为他物所决定使其静止,反之一个物体在静止时将继续静止直至为他物所决定使其运动。这当然是自明的。因为假设一个物体,譬如说甲,在静止着,如果我不注意别的物体是在运动,则我除了说物体甲在静止外不能说别的。假如后来物体甲变成运动状态,则其运动当然不能是前此静止的结果,因为从一个物体的静止,除了该物继续静止外,不能推出别的。假如物体甲是在运动,单就甲之本身而言,我们所能确认的唯一之点,即是甲在运动。如果物体甲后来变为静止状态,则其静止当然不能是前此运动的结果。因为从一个物体的运动,除了该物体继续运动外,不能推出别的。所以物体甲静止必定是甲以外的物体的结果,这就是说必定是一个外因的结果,它为这个外因所决定,使其静止。 

    〖公则一〗一个物体被其他物体所激动的一切状态,出于能激动的物体的性质,同时也出于被激动的物体的性质,所以同一物体可以被许多性质不同的物体使作种种不同的运动,反之,不同的物体可以被同一物体使作种种不同的运动。 

    〖公则二〗当一个物体在运动时撞击着另一个静止不动的物体,则该物体必定反射转来,使其继续运动,而这反射运动的线与所撞击着静止物体的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将等于投射运动的线与同一平面所形成的角度。 

    以上所论都只是涉及最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相互间的区别,只以动静迟速为准。现在让我们进而讨论复合的物体。 

    〖界说〗当许多具相同或不同体积的物体为别的物体所压迫,而紧结在一起时,或当许多物体具相同或不同速度在运动,因而依一定的比率彼此传达其运动时,则这些物体便可以说是互相联合,而且总结起来便可以说是组成一个物体或一个个体,它和别的个体的区别,即在于它是多数物体所联合而成。 

    〖公则三〗依个体或复合体的各部分相互紧接的面积较大或较小,则促使构成此个体的各部分改变其位置也必定因而较难或较易,因此促使个体改变其形状也随着较难或较易。于是凡是各部分间紧接的面积较小的物体,便称为柔软;凡是各部分互相流转动的物体,便称为液质。 

    〖补则四〗一些物体如果从多数物体组成的物体或个体中分裂出来,而且其地位为相同数目及相同性质之别的物体所代替,则此个体将仍保持其固有的性质而其形式也没有任何变化。 

    〖证明〗物体区别不由于实体据补则一,但是据前界说构成个体的形式的东西乃是多数物体的联合。据我们所假定的前提,虽然各个物体不断变化,而个体的形式,仍然保持如故。所以就实体而论以及就样式而论,个体将仍然保持其从前固有的性质。此证。 

    〖补则五〗如果组成个体的各部分或变大些或变小些,但是仍然保持其原来彼此间同样动静的比率,则这一个体也将仍然保持其固有的性质,而其形式也没有任何变化。 

    〖证明〗与前一补则的证明完全相同。 

    〖补则六〗如果组成一个个体的若干物体被迫而改变其原有运动方向,向着另一方向运动,但是它们仍然能继续运动,并且能够保存其相互间如象以前的同一比率状态,则这个个体将仍然保持其固有性质,而其形式也将没有任何变化。 

    〖证明〗这是自明的,因为个体即是被假定为能够保持着按照界说构成其形式的一切东西。 

    〖补则七〗再则,这样组成的个体无论就全体而言或动或静或循这方向而动,或循那方向而动,只要它的各个部分能够保持其自身的运动,而且能够传达其运动于其余部分一如从前,则这个个体将仍然保持其性质。 

    〖证明〗从补则四前面的界说看来,这是很明白的。 

    〖附释〗由此可见,一个复合体如何能够在许多情形下被激动,但仍然能够保持其性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