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为道-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耽误大家的时间,而且还误导他人。    
    关于“神”,我们要学到出神入化,要领略到那神奇的境界,要领略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略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能演讲时传神,倾听者入神。    
    清代学者张潮说:“在善于读书、钻研者的眼里,世上万物没有不可阅读、学习的。如山水风光是自然之书,棋枰醇酒是愉悦性情之书。对善于观赏游历山水的人而言,世界万物没有不是山水的。经史子集是山山水水,优秀的诗文和美酒佳酿也是山水。”他认为对于善于游山玩水的人,万事万物就是山水,连五经、四书、诸子百家的书、那些文集都是山水,就连美酒、花容月貌也是山水,这就是神奇之处。当然这里讲的酒,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酗酒的酒。    
    什么是神奇    
    李白饮酒又是何等境界!他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是一种有诗意的酒。如王羲之喝酒之后,大笔一挥就是天下华章。这种喝酒是神奇,他们在酒中得到了神奇的意境,领略了一种神韵,使他们诗兴大发,使他们挥毫泼墨,即兴而来,能写出千古绝句。这就是一种神韵,一种神奇。    
    张潮这句话,对我们明年的工作很有借鉴。他讲:“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这意思是讲,能领略、感悟大自然无穷奥妙之书的人,你就能得到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好词,能融会贯通艰深涵曲道理的人,你就能参透天上的禅机理趣。这段话对我们甘肃、云南之行的准备工作也是有一定启发的。因为我们的行动名为“中华民族文化拾荒行”,目的就是要到自然、原朴的生活中去体验,去读懂大自然这本“天书”。    
    西方有位哲学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天国和人间存在的东西,要比哲学家和科学家所能梦想的多得多,也要比人类书本上所描绘的多得多。”我认为谁也不敢讲他这句话说得不对,谁都会点头赞成。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神”在大自然中,还有那么多未知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九点多是未知的,那我们人类知道的只有那么一点点,而未知的却是无穷大。孔子称未知的为“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对世俗的所谓“鬼神之类”,则“敬而远之。”那么多未知的东西都是“神”,等待我们去探索、去领略,太多、太多。如果我们真正想学,真正肯下功夫,就大有发挥的空间,大有用武之地。    
    我有一个学生也在北京工作,有次回家过春节,回来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家乡许多年轻人认为没事干,想来北京找份工作。其实,农村要干的事很多,一是素质低干不了,二是目光短浅,看不见潜伏的商机,三是体制的约制,难以施展。我也认为这是一种反差:一方面是要做的事等着人去做,却没人去做;一方面是许多人没事干,到处找事可找不着。就是这么一种反差。我认为,现代好多人都不愿去领略那一种神奇的境界,只想拿一些可观的收入,端一个现成的饭碗,过一天是一天,过一年是一年,将这一辈子的饭吃完就完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人家领略了许多的神奇,那是他人的事。    
    


第二部分为道求“三度”之为道的高度——神(2)

    把“神奇”请下神坛    
    最后我再讲一个问题:“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讲的。实际上这种概念,在培根之前1500多年,我们中国东汉时期就有了。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里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不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先驱吗?可到了现在,这句话却成了培根的。王充在《论衡》中还举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知识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他列举了许多实事,如:世界上有许多力所不能及的事,只有靠知识才能办成,如一条沟、一条河你跨不过去。靠力是不行的,用知识架桥就能过去。用脚的力量走不快,走不远,就动脑子,做出车子代替行走。也许这是些通俗的例子,如果将王充请下神坛,他举的例子会更多,不过他还要从电脑学起,也和好多老年人一样有学不尽的东西。但我讲这个意思就是讲我们古代人太神奇了,他能在比西方人早1500多年前就有这种慧目和远识。等你再将这话用当今语言说出时,他已经成为了神奇的东西了。    
    我希望我们这些人,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多去领略一些大自然的神奇,能够为后代、为社会留下一些神奇。我们不是创造神奇的人,我们应该去发现神奇,领略神奇。神奇是什么?就是大自然那些未解的秘密。    
    关于神的概念,《荀子·天论》中说得很形象。他说:“群星追逐着循环运行,日月交替着照耀大地,四时轮转着向前递进,阴阳造化普及于四方,风雨布施于万物,万物得到自然的滋养而生长,万事得到自然的和气而成就,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可是看得见它的功绩,这就叫做神。”荀子的观念与《易经》中的《系辞传》是一致的,在古圣先民们眼中,神就是自然界中未知的东西。    
    


第二部分为道的传说(1)

    ——蚕——蛹——蛾    
    一则传奇的童话    
    今天讲蚕、蛹、蛾。一讲到这三个字,大家都知道,它们是三种动物,但实际上又是一种动物。    
    蚕从幼虫长成为成虫,然后又到蛹;蛹到蛾;蛾产卵又变成了幼虫。幼虫又到成虫;成虫又变成了蛹;蛹作茧自缚以后又变成了茧,以后又变成了蛾,就这么循环。    
    这与我们讲的“为学”“为道”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前面讲过,道在自然中,在事事物物的方方面面,蚕也不例外。蚕每天啃噬桑,昼夜间分秒不停,这就是蚕的“为学日益”;当蚕吃饱了,便开始吐丝,同样是昼夜间分秒不停地吐呀吐,直到作茧自缚,这就是蚕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什么是“道”?吐丝为道,吃桑叶原来就是为了吐丝的。蚕变成蛹了,不吃不动,这就是蚕的“无为”,是真的无所作为了解吗?不是,它在长翅膀呢?想要飞出更大的世界里去,想要大有作为呀。当蛹咬破茧,便展翅飞翔,变成了蛾,这就是蚕的“无不为”。“为道”的目的是什么?哦,原来是为了大有作为呀!    
    今天讲讲它们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身世?它们这个身世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传奇故事吧。故事是这样:    
    蚕是天上的蚕姑娘,也算是仙里面的一种吧。为什么?她也没有什么职务。神,有职务,雷神要负责打雷;河神要负责河里的事;门神必须负责看守门。仙,是悠闲阶层,她就是享受供养,没有具体的职务。蚕姑娘是仙里面的一种。    
    有一天,这群蚕姑娘正在花园里玩耍,听说人间有一种知识,如果能学到这种知识的话,就能得到幸福。她们也真想学到这种知识。她们约好以后,就偷偷跑出南天门,跑到下界来了。来干什么?到人间来求学知识。但她们不知道知识是什么?就到处问,问这个问那个。问到河边,问一只老鳖,老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河岸上那头老水牛吧。问它去。”老水牛回答说:“我只知道犁田,我也不知道知识。河那边有片桑树林,你们去问它们吧。它们正在开会,能开会,可能也知道知识。”    
    哦!蚕姑娘们蹦蹦跳跳来到了桑树林。这时,有一棵桑树拦住了她们,说:“我们正在开会,你们不能进去。”    
    蚕姑娘说:“我们想学知识,想问知识是什么东西?你能不能帮帮我们?”    
    “不行,现在正开会。”    
    “哎呀!求求你,你帮我们去说一说吧。”蚕姑娘们很活泼,一个一个地缠着它。    
    “好吧,我进去帮你们说说吧。”    
    桑树正在开什么会?原来,树神发了一道指令,树神是管树的。指令:“明年春天,要竞选这一区域的树王,条件是看谁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了什么奇迹,对大自然有什么奉献。”桑树正在开会讨论:“我们有什么优势?与其他树种相比较,我们没有什么优势,我们的树干比不上松树,它们的树干可以做家具,是栋梁之才;我们的树叶比不上柳树叶,柳树叶阿娜多姿,给人以欣赏。那我们的优势在哪?”    
    这时候,有位老谋深算的桑树讲:“我们的优势还在叶子上啊,我们除了叶子好像没有什么别的优势了,我们的叶子能创造奇迹!”叶子能创造什么奇迹?他一时也说不上。正在这个时候,听外面来报:“来了一群天上的蚕姑娘,她们想问知识是什么?想学知识。”那位老谋深算的桑树一听,有了。就将他的主意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蚕姑娘既然是从天上来的,来学知识,那我们就骗骗她们吧。让她们将我们的叶子吃下去,桑叶就是知识,吃下去不就有知识了吗?这不就行了。那我们将天上的蚕姑娘喂饱了,这不就是奇迹吗?天上的蚕姑娘都来吃我们的叶子,我们不就发挥了我们的优势吗?明年,我们就凭这个当选为树王!”大家一听,有道理。赶紧请她们进来吧。    
    于是,蚕姑娘们高高兴兴进了桑树的会场。整个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她们问:“知识是什么?知识在哪里?”其他树也不会说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来说?还是让那位老谋深算的桑树不慌不忙地开了腔。    
    


第二部分为道的传说(2)

    它讲:“知是什么?我给你们看一看。”就取下自己的一片叶子递给蚕姑娘。    
    “你们尝一尝,用牙齿咬一咬。”    
    蚕姑娘用牙一咬,就发出“吱吱吱——”。    
    “这就是知。”    
    “那识是什么?”    
    “你们吃饱了就有识。”    
    “哦,这样啊。那我们就吃这个。”    
    “你们认为好吃吗?”    
    “好吃,挺新鲜,甜甜的。”    
    “那样,就是知,知是甜的。我们愿意将这片桑林的叶子全献给你们。”    
    “哎呀!太好了。”    
    “那你们就开始吃吧。”    
    蚕姑娘们开始吃桑树叶子,“吱——吱——吱——”。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停息地吃,一个个吃得壮鼓鼓的。以后,吃得肚子已经大了,装不下了,怎办?    
    桑树对她们说:“你们睡一觉吧。醒来再接着吃。”    
    她们就这么“呼呼”酣睡一个晚上,打起了呼噜。醒过来一看,自己又变大了,蜕了一层皮,又能吃了。她们就这么连睡了三觉,长得越来越胖,长成了大姑娘。她们想我们只有知,还有识呢?这时候,桑树叶子全被吃光了。再问桑树,桑树都不回答,问到老谋深算的桑树,它也不回答。    
    这时,旁边有一群小草正叽叽喳喳地说着悄悄话。    
    “你们在讲什么?”蚕姑娘问道。    
    “你们将桑树的叶子吃完了,桑树就不会说话了。”小草回答道。    
    “哎!——”蚕姑娘们一下子愣了,“我们不就犯大错了吗?原来桑树是奉献给我们,把它们的知识全给了我们。我们吃饱了,它们就不会说话了。”    
    哎呀!一个个都很难过,蚕姑娘心地都很纯朴,很善良。感到对不住桑树,觉得必须将叶子还给它们。大家都围在一起,商量怎么办?“我们把吃进去的桑叶都吐出来吧!”“好吧!”    
    于是,大家都各自跑回树上去,将自己吃的吐出来。吐出一看,怎么是白色的?小草说:“白色的,太阳一照就变成绿色了。”她们就接着吐啊,吐;绕啊,绕。绕成像叶子的形状。吐出来的真的是丝。吐完后,抬头一看,“哎!我们怎么看不见天呐。也看不见叶子,叶子在哪?”    
    一个个你问我,我问你;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这是怎么回事?出也出不来。    
    “哎!我们都挂在树上了。”    
    “啊,我们知道了。”    
    “原来,我们以前知,现在是‘识’啊,丝把自己缠住了,裹住了。怎么办?”    
    想向人请教吧,请教谁?又听不见其它声音。    
    这时,听见树上有蝉叫的声音:“知了,知了”。    
    蚕姑娘感到很奇怪:以前听说蝉是叫“知道,知道”,怎么它们唱“知了,知了”?    
    她们就大声问蝉:“你们以前是唱‘知道’,为什么现在在唱‘知了’,这是怎么回事?”    
    秋蝉讲:“因为你们来了,我们改词了。”    
    


第二部分为道的传说(3)

    “那是怎么回事?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蚕姑娘不明白。    
    “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教我们唱‘知道,知道,’”    
    “那‘道’是什么意思?”    
    “道,天地日月运行的路线就是道啊。”    
    “哦!现在怎么是‘知了’?”    
    “因为桑树,它们想做树王,知道做树王的好处。那位老谋深算的桑树知道好多的知识,所以,就叫你们吃它们的桑叶。它们现在当上树王了,把你们给骗了。你们得到了‘吱——’,现又被‘丝’捆起来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传下话来了,怕我们被别人所骗,被别人所伤害。要我们知道后,就了。不能老是‘知道,知道’,我们先要把自己了了啊。”    
    大家都感觉是这么回事,都在想着怎么了。有个蚕姑娘发现自己长了翅膀,于是告诉姐妹们,大伙都发现了自己长了翅膀了。于是她们就商议如何出去,出去就可以飞呀,就可以飞回天上去呀。    
    有位蚕姑娘试着用嘴咬了一下茧,发现能咬破钻出来,于是告诉姐妹们:“我们一起来咬吧,咬破了就能飞出来。”“那就赶快将丝咬开吧。”大家都开始咬起来,发出“吱——吱——吱——”“丝——丝——丝”的声音,就这么咬。啊!咬开了,一个个伸出头,一看,都后悔了。哎哟!我们的头小身子大,还长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