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天子-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这结果,李隆基大为满意,笑道:“走!随朕去金殿!朕要见见他们。”
    就这样,李隆基率领姚崇他们来到金殿,群臣见过礼。
    “叫他们上来。”李隆基轻开金口道。
    早就等在金殿外的读书人,在太监的引导下,鱼贯而入。进入金殿后。有些人张望。有些人有些小惊惶。也有几个四平八稳,镇定自若。
    “见过陛下。”他们冲李隆基见礼,睁大眼睛,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一脸的惊喜。
    李隆基岁在弱冠,就有击破突厥,灭吐蕃,征服天竺、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功。就是唐太宗在这年岁,也没有如此奇功。在唐人心目中,李隆基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明”,若是能目睹李隆基的绝世风采,那将是人生一大快事。
    “免了。”李隆基挥手,道:“朕要亲自挑选人才,想必你们已经知晓了。”
    “你们瞧瞧,那是锦墩,是给朕挑中的优异者准备的。他们可以坐。若是没被朕挑中,只能站着了。”李隆基指了指前排的锦墩。
    皇帝赐坐。那是莫大的荣耀,这些读书人眼里一片火热,盯着锦墩,恨不得立时坐上去。
    “陛下欲以殊礼待我等,不知陛下欲要考我等何事。”一个读书人,二十五六岁,上前一步,问道。
    “嗯。”群臣大为讶异,这个读书人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问李隆基。
    “嗯。”李隆基也是惊讶,问道:“你姓甚名谁?”
    “韩休。”韩休通名道姓。
    “韩休?”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异彩连闪,把韩休好一通打量。
    只见此人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昂头挺胸的站着,气度不凡。他一张脸线条分明,颇有些冷峻。
    “好一个名臣。不说别的,光看这容貌就了得。”李隆基在心里暗赞一句。
    “韩休,你说说看,要何等样人才能得朕之殊礼呢?”李隆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一句。
    李隆基这一手颇有些巧妙,把“球”踢回给韩休了,也是对他的考验。
    “陛下,韩休以为要得陛下之殊礼,必欲有惊世之才。”韩休一点也不惊慌,仍是那般镇定,不疾不徐的道。
    “那么,你以为你能否坐上去呢?”李隆基再出一难题。
    这一问更难了,也更考验人了。若是说不能,那就是堕自己威风;若说能,就有自夸之嫌。若是不能让李隆基满意,韩休就完了。
    这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
    群臣眼睛瞪圆,打量着韩休。
    “能!”韩休只说了一个字,而且声调也不高,却是不容置疑。
    “韩休,你这是说大话了吧?”李隆基脸一肃,沉声道:“你有何德何能,获朕之殊礼?”
    “韩休别无长处,唯敢言。”韩休依然镇定。
    “敢言?”李隆基冷笑一声,道:“你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瞧瞧,满朝文武大臣,又有哪一个不敢言?宋璟刚直,你比得过?”
    经过初步革新,那些尸位素餐,拿钱不办事的官员已经被清退了。留下来的官员,都是正直无私之人,他们敢言。
    其中最敢说的就是宋璟了,韩休竟然以“敢言”自吹,还真是没几人相信。
    群臣看看韩休,不住摇头。
    “宋大人刚直,美名天下传,韩休甚为钦佩。”韩休话锋一转,道:“若说别的,韩休不敢自夸,若说敢言,韩休自认不会逊于宋大人。敢问陛下,有一敢言的宋大人好,还是再多一敢言的韩休更好?”
    宋璟这样的诤臣,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以刚直敢言著称。若是再有一个这样敢言的诤臣,那是无上美事,谁能说不好呢?
    “你的胆儿倒是不小,朕是见识了。”李隆基赞赏的点点头,道:“韩休,你坐上去吧。”
    “啊!”一片惊呼声响起,群臣有些不信,韩休几句自夸之言,就能获得李隆基的殊礼,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我?”韩休一愣,以为听错了:“陛下,为何让我坐?”
    “因为朕信你!”李隆基笑着点头。
    “谢陛下。”韩休一愣,随即满脸激动,冲李隆基见礼。
    能被李隆基信任,那是何等的令人激动,即使以韩休的心性,也是心神激荡。
    然后大步上前,坐在锦墩上。(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大唐军事学院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比辉煌,能与之相比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辉煌,就在于李隆基发现并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等人。
    在这些名垂千古的开元名相中,论刚直肯定是宋璟最为了得。要论到敢“言”,就不是刚直的宋璟了,而是韩休。
    韩休的敢“言”到哪种程度了呢?说一件事,朋友们就知道了。
    韩休敢说别人不敢说,不敢言的事儿,哪怕触怒了李隆基,让李隆基暴跳如雷,当着韩休的面砸东西,他该说的还是要说,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因为李隆基发怒了就不说。
    若是换作别人,李隆基如此大怒了,肯定是闭嘴了,韩休却不如此,由此可见他敢言到哪种程度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尽管韩休多次触怒李隆基,李隆基也曾大骂过韩休,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对韩休的信任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信任了。
    有人就觉得这不可思议,就问李隆基,韩休如此过份,多次触怒陛下,不如把他贬出京去,眼不见为净,你为何要留着他?
    李隆基一听这话,大是不悦,把说这话的人给训了一顿。然后,李隆基才说明原因。
    他说,与韩休争吵,那是为了天下。这种争吵只有公义。没有私心。韩休敢于触怒于我。敢言别人不敢言,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那是因为他一心为公。
    你知道吗?我与韩休争吵了之后,睡得特别香。若是一天不与韩休争吵,我就会失眠,总是在想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开元时期,李隆基正是有着如此宏大的度量,再发现了并重用了韩休这样的能臣诤臣。才铸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
    后人指责李隆基没有度量,说他开元之世的几大名相都没有长期任用,其实,这话不对。应该说,这正是李隆基的精明之处。
    开元盛世的几大名相,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只当了几年丞相,就被李隆基贬出去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应该说李隆基这是一番好意,他为的是保护这些人。
    纵观历史。凡是长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干有多突出,大多难以善终。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因为理政的时间长了,就会门生故吏满天下,最后形成一种势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后,皇帝为了解决这事,不得不大开杀戒,清除他的势力。
    每一个丞相只当几年,差不多了就找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城,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这一点,不是李隆基的发明,而是汉光武帝的发明。汉光武帝光复汉朝,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功勋昭著,但汉光武帝几乎把他们全部保全下来了。
    因为汉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余的全部不再启用,让他们赋闲在家。处理国家大事,就启用一批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
    汉光武帝并没有忘掉这些功臣,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庆典,都会想到他们,让他们参加,还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
    若是有外国进贡的奇物异物,汉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臣,会赏赐给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功臣有功而无权,无法左右朝政。新进的官员有权,却还在建功,没有势力,也无法左右朝政。
    这就造成了汉光武帝不杀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来,在贬出京城,与抄家灭门之间,谁好谁坏,这不需要说了。
    望着坐在锦墩上的韩休,一众读书人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与他换换。
    韩休这是拔了头筹,谁不艳慕?
    韩休也是自豪,昂头挺胸,激动得很。这种际遇,一辈子能有几次?谁能不激动?
    接下来的考验,这些读书人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其中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最是超凡,李隆基大为满意。
    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这些开元年间的名相齐聚到一起,意味着盛世可期,李隆基能不满意?
    “你们很不错,朕满意。”李隆基对这些读书人很是欣赏,道:“你们已经知道了,大唐正在准备,要击破大食,解决西边的巨患。大食,是大唐遇到的最为强大的对手,是一个劲敌,不容小视。要想击破大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军队,还需要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官员,需要他们前去异域历练,处理政务,你们可愿前去?”
    李隆基决定把他们放到异域去历练历练,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经验,也让他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他们就会更加了得。
    “愿意。”韩休、张九龄他们欣然同意。
    唐人无不以立军功为荣,若是能到异域去出力,谁能不愿意呢?
    “那好,朕就派你们去异域。”李隆基当即下旨,安排好后,这些读书人赶去异域。
    韩休、张九龄去了天竺,张嘉贞和李元绂去了西域。张柬之虽然了得,毕竟年纪大了,难以支持几年,派两人前去很有必要。
    国策方面铺开,进展顺利,又招揽了人才,李隆基认为应该处置军略了。
    这天,李隆基把姚崇、宋璟、张说、狄仁杰、王孝杰、钟绍京和刘幽求召集到一起,商议军略。
    “张说入主兵部后,大力革新,风生水起。各项措置顺利推进。朕满意。”李隆基肯定了张说的努力。
    张说的才干真的没得说。他入主兵部后,得心应手,在他的推动下,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最为主要的就是用蓦兵制取消府兵制,让唐朝的兵员更广。
    “嗯。”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许。
    就是与张说不对眼的姚崇,也是出奇的没有挑刺。
    “可有一件,张说忽略了。”李隆基道。
    “敢问陛下。何事?”张说一愣。
    他入主兵部后,大力整顿,凡能想到的方面都在做,怎会有他忽略的呢?
    “是呀,陛下。”众人也是一愣。
    “朕以为,你忽略了训练将领、校尉。”李隆基提醒道。
    “这……陛下,将军是需要天赋的,也需要明师。”张说想了想,道:“卫国公把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再传给裴行俭。方有三代名将。若是没有明师,要培养将军。不容易呀。”
    将军是很难培养的,读几部兵书就会用兵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成为一代名将,不仅需要过人的天赋,更是需要明师指点。在唐朝,最有名的就是李靖兵法的传人了。
    李靖是盖世名将,他的兵法非凡了得,唐太宗就曾让他传授给诸将。侯君集以为李靖藏私,到唐太宗面前告状。李靖就说,他所传兵法足够用了,侯君集还不满足,他这是要造反。唐太宗把这话当笑话听的,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后来,侯君集还真的造反了,唐太宗这才知道李靖竟然有未卜先知之能。
    后来,李靖把他的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由此而成为名将,灭了西突厥。苏定方再把李靖兵法传给裴行俭,裴行俭也成为名将,黑山一战打得突厥伤亡惨重。
    李靖兵法,造就出三代名将,这是美谈。
    “张说,你说得没错,却并不全面。”李隆基既赞成张说的话,也点出其缺陷。
    众人的眼睛瞪圆,耳朵竖得老高,静听李隆基解释。
    “你想想,天下间,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学而优则仕的又有几人?”李隆基开始剖析,道:“大唐大建学馆,每个县都有学馆,学风鼎盛,能成为朝廷顶梁柱的并不多。但是,却可以培养很多吏员,很多能做实务的官员。这些人,并不是大唐的顶梁柱,但他们依然能发挥作用,为大唐出力。”
    略一停顿,道:“是以,大唐可以借鉴学馆,办一所专门培养将领、校尉的学馆。培养出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名将,却会使得他们更加了得,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
    成为名将,是需要天赋的。若是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是没用的。
    但是,一个名将若是没有一帮子用得顺手的部下,那也不可能成功。办军事学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这些部下。
    “有道理。”众人齐声赞同。
    “王孝杰,你曾经一度,想要把你的兵法传给朕……”李隆基冲王孝杰道。
    在当初李隆基初上战场时,王孝杰就想收李隆基为徒,传他的兵法。
    “陛下,你这是取笑臣。臣是有眼无珠,不知陛下殆天授。”王孝杰有些不好意思,老脸一红。
    他当时想要收李隆基为徒,却是没有想到,李隆基竟然不比他差,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王孝杰这才息了此念。
    “不!”李隆基摇头,道:“你这一想法很好。若是能让更多的人学到你的兵法,那就更好了。”
    “陛下的意思是说,大唐要办一所这样的学馆,由臣来授徒?”王孝杰眼睛放光。
    “没错。”李隆基肯定一句,道:“不仅你可以授徒,就是刘幽求、钟绍京、张说都可以去授徒。”
    刘幽求能掌管万骑,其才能不是盖的,在军事方面很有一手。
    钟绍京虽是文士出身,毕竟在万骑多年,学到不少东西,由他来课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说更不用说了,他亲自指挥了很多大战,比如说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灭吐蕃一战,打败古太白,都是他指挥的。
    他既有大局观,又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他来授徒,会有很好的反响。
    “陛下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办起这样的学馆,凡在兵道方面有所建树者,都可以授徒。凡想立军功,头脑灵活者,都可以学习兵法。”张说是一个不错的总结者,一语概括。(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 龙武军
    张说的概括能力不错,把李隆基的意思准确的说了出来。
    “说得不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