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喧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寂寞喧嚣-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声音戛然而止,我一惊,小和尚已经站在我身后。我连声道歉,说不该偷听。他却很欣然地一笑,您是北京来的记者吧,我白天在方丈室见到了你,来的都是客,屋里请。    
    进得禅房,却发现景致不俗,他在墙上订制了一套多宝阁,上面放满了茶叶罐和茶具。他顺手取了一个,问我,凤凰单枞可否?我只闻此茶名,却无缘得饮,自然欣喜。他取来茶具,很专业地泡起功夫茶来。边饮边表明来意,他听说我要采访他,颇犹豫了一阵,说自己是个鬼机灵,方丈没少批评他,这样的人写到书里会给寺院抹黑的。我连说无妨,您的琴声气韵如此高古,一定不是凡人!    
    他很诡谲地笑了,说,今天碰到知音了。然后,便讲起了他颇有传奇色彩的往日——    
    他出生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家长都信佛,自己从小也崇尚传统文化。他热爱古典音乐、诗词、书法,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他从五年级开始喜欢上了爬山,一个假期大部分时间都在爬。一方面是游山玩水,一方面是在一次次地征服大山。在他家附近的汕头大学,后面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山上有一个寺院,上面模糊地写着“青云岩寺”几个字。他上去了好多次,但没有发现寺院中有僧人的踪迹。后来有一天终于看到了一个僧人,上前一问,那僧人说自己在庙中刚刚住了几天,愿意留下来恢复香火。那僧人说的“庙”不过是一个破烂的茅草屋。恒智马上动员经常和他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把平日积聚的一点钱拿了出来,帮助那僧人修复破房子。房子修好了,他和那僧人也成了朋友,经常跑到山上去和僧人聊天,后来就在周末的时候夜宿庙中,和僧人谈天说地,星期一一大早再从山上跑下来,到附近的学校去上学。恒智在与僧人的交谈中知道了很多道理,并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谈起这段经历,恒智如数家珍,他说,“这就是我思想的启蒙,这段时间培养了自己的宗教感情。这种感情就像喝茶一样,我简直就是爱上了。比如许多人有好茶,自己却不会泡,那太令人心痛了,我是把茶当作我的另一种生命的……这就是我小时侯对宗教的一种理解。”    
    恒智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很多事情他找到一种感觉后就立刻去追寻。    
    1995年,他听说厦门有一位叫李禹贤的琴师,非常有名。是一个有着很高人生修为的人。他便想结识,在心中揣了一个梦——我要是能够和这样的高人在一起,哪怕是端端茶也好呀。他通过朋友四处打听李禹贤的下落,后来终于得知他在南菩陀山教古琴,是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满是热血的他得到消息后直奔南普陀。他和老人竟然是一见如故,后来成了忘年交。老人在他的要求下他插到了班上,整天和一群僧人在一起学琴,耳濡目染的,他觉得僧人的生活很好玩。    
    这期间,他认识了浙江省省佛学会会长妙善法师以及其他一些高僧大德。这些老人的年龄都可以抵得上他好几个,可是没有人会瞧不起他,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小朋友,经常把他叫去聊天。时间一长,恒智和各位大师便混得熟了。他上课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僧人的佛学课本,便拿来翻,虽然看不太懂,但觉得很有用,便萌生了要学习佛经的念头。向妙善老和尚一说,老和尚慈悲为怀,便破例答应了。通常情况下,佛学院是不接收俗世中人的,但是,恒智这个“俗世中人”与佛的缘份实在不小,方丈老和尚便为他开了绿灯。恒智戏谈这段经历时说,“朝中有人好作官,庙里有人好挂单”。他在佛学院认识了精通少林拳的武术大师,便和他学起了武术。那位大师是延字辈的,因此给他起名为“恒智”。恒智每天都去找他学习拳法,同时还学到了不少人生道理。现在想起来,他受益最深的是这位师父教他的一种处世哲学:中道。说起来,这和儒家的“中庸”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做人做事都不要出偏,掌握好火候为上。    
    在普陀山一年的时间,他学习了太多的东西,但是,正如一个人刚刚住进一间新屋子,会有新鲜感,住得久了也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他觉得那里太优越、太清闲了,于是决定摆脱那个环境。他向我讲述了那时候发生的一段传奇——    
    “1996年夏天,一个周末,我去了普陀山附近的一座山。那山上有一个小庙,依山势傍水而建,我便去挂单住着。那里风光很美,我一有空便四处去转,很想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看能否体验到前人在同样的风和同样的水下是如何修行的。有一天站在一块高台上,我猛得想起了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两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种登高望远的冲动溶上来。    
    “我把一块被海水冲得很干净的岩石作为登山的起点,开始往上爬。由于我经常爬山,心情又好,所以爬得很快。突然在一处,我踩空了一块石头,连忙顺手抓住了头顶一棵小树,稍稍定了定神。侧身往下看,当时大约爬了有十多米,如果跳下去,极有可能摔在岩石上,可是不跳,又该怎么往上爬?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强迫自己静下来,慢慢舒了一口气,把自己学武术时学到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记了起来,一只手抓住牢固的岩石,看准了以后,脚下稍微一用力,借了个巧劲儿便远离了危险区。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每爬一步都可能掉下去,但是不爬的话,早晚一定得掉下去,所以又爬了十多米。那时候我想了很多很多,终于明白了生命无非是在呼吸之间。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了,就索性和命运做一次抗争吧!我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找感觉,找弧度,找平衡,这样不断地向前爬了一个钟头,终于接近了山顶。    
    “我为什么会冒这个险?这难道是命运中故意安排这样一次考验?你看这世界,多么美好!唉!可惜没有人和我一起看了。山风伴着海腥吹来,我有些陶醉了。我觉得如果这时候出现出条毒蛇,我也会和它善意地相处——因为毒蛇对我的生命已经没有了任何威胁。我依稀可以看到在海边打鱼的渔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景色。    
    “马上就要看到山顶的时候,我差点儿气得掉了下去——一块大石头是往外倾斜的,角度大概在100度。这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力气了,只好把山头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我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了一条路——扑上去!大石头足有两米多高,我的身体贴在上面,像个硕大的壁虎。一点一点地蠕动着:两米、一米八、一米五、一米……我觉得自己时刻在接近一个崭新的生命。最后,一块平地出现在眼前,我顾不得一切后果了,瞬间把双手松开,像燕子一样扑了上去……”    
    经历了生与死,恒智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以前的恒智了。    
    后来他到了少林,或许是机缘已到,他的率真与精明颇得方丈永信大师喜爱,便留在身边做了个侍者。我还有一个特长呢!我是潮汕人,还可以为方丈充当潮汕话的翻译。    
    提起方丈,他赞不绝口,大师是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他也爱喝茶,有时我会给师父沏茶,然后谈天说地,他能讲出许多有关茶与壶的知识。但是由于他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对喝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生活也比较随缘。比如徒弟们争着给他打饭,只要大家辛苦给他端上来,他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从来不会说什么东西不合胃口。大师的见识之广,佛性之高是他所接触过的僧人中极少见的,而且大师非常平和,自己又是大师的嫡传,所以他在这里,十分心安。    
    他禅房的墙上有一首诗,很有味道,今录于此:    
    泠泠七弦上,静处听松寒。    
    古调虽独爱,今人多不弹。


第四部分第39节 释恒福:雪地爬山觅高人

    释恒福:雪地爬山觅高人,练得超群武功    
    俗名白明福,土族,1963年生于青海西宁大通县城关镇青林乡白土村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19日下午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恒福禅房    
    恒福法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些,他盘坐在那里,微睁二目,俨然一个得道的高僧,让人看着顿生几分敬意。    
    他的禅房设施比较简单,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图当屋挂着,下面是一个佛像,佛像面前烟香弥漫;再就是一套紫砂的茶具。一台21英寸的彩电是他的禅房中惟一称得上大件儿的家电。    
    早听人说恒福武功超群,曾任少林武僧团第二武僧队队长,并在大型电视连续剧《少林血禅》中担任重要角色。我们便要他给讲讲拍电视的情况,他说,这没什么好讲的,你们看VCD吧,然后就把VCD打开了。《少林血禅》的片首,一个小和尚跪在一个老和尚跟前,很虔诚地问着问题,老和尚一脸慈爱,声音浑厚地回答着,不久,老和尚在一块巨大的石头旁边打起拳来,开始还很慢,看得出一招一式的优美和遒劲,后来就不行了,越来越快,最后成了一个陀螺……这个老和尚就是释恒福扮演的。    
    而实际上,恒福法师还不到四十岁。按说有高功夫的人应该比一般人显得年轻些才合常理,可是,恒福生就一副大师相,让人不由得总往高深莫测那方面想他。    
    恒福对自己的过去谈得比较多,他觉得,虽然那些都过去了,但是,毕竟曾经发生在他的身上,不管是磨难也好,还是简单经历也好,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必夸大也不必隐瞒。    
    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主要是因为家境困难。后来到处给人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几年之后又去离家不远的煤矿干活,主要是干一些清理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他当时和煤矿签了3年合同,3年之后可以转为正式工,但他没有干满就碰到了自己现在的师父延菩。    
    白明福在煤矿工作时,还经常到附近的山上去玩,他小时候听爷爷说,山上有一个武术大师,那大师的师父在少林寺,武术极高。恒福对那位大师神往已久,可是,几次上山,哪里有什么大师的影子?一个冬天的下午,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明福又上山了,他这次走得非常远,尽管背后的脚印深深浅浅已经看不见了,他还是继续往上走,他觉得雪地爬山是对自己毅力的磨练。不觉间,已经接近山顶。他累得不行,想找个地方歇歇,可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他突然听到近处有动静,定睛一瞧,就在他面前,有一个陀螺在转,这可不是小孩子们玩的陀螺,是个大大的陀螺,足有一人高!怎么回事?他慢慢接近大陀螺,看得出了神。突然间,陀螺转速慢了下来,站在他面前分明一个人!四顾一片白,只有那个人的周围两米的范围内露出黄土。    
    这就是爷爷说的那个高人吗?    
    明福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一下子跪倒在那人面前,叫了一声师父,便激动得晕了过去。醒来时,自己躺在山阴一间屋子里,屋里有两人,一个人那位“陀螺”,另一个是个和尚。    
    后来,他知道那个“陀螺”果然是爷爷说的山上的高人。而那个和尚正是那人的师父,少林寺的延菩大师。白明福立刻提出拜师,表达了自己多年的想法。    
    延菩法师没有马上表态,只是答应他可以按时来学功夫。从此,明福就把煤矿的工作辞掉了,每天都跑到山上学功夫。一晃过去了几个月,明福明显感到自己的功夫在增长,他先后多次向延菩表达自己想拜师的迫切心情。延菩始终没有答应。不久,延菩突然不辞而别,走时留下一个字条,说自己几个月后还回来,希望他好好练习功夫。    
    恒福很怕延菩法师不再回来,但又无可奈何,他便常常跑山上来和那位高人学习,几个月一晃而过。延菩法师果然回来了,他说,这次回来,是专为带明福上山。明福兴奋异常,就和延菩一起到了少林寺。    
    那一年,白明福22岁。在少林寺呆了小半年的功夫,他成了延菩法师的皈依弟子,赐法号恒福。或许是暮鼓晨钟对人心灵的教化,早年学功夫为了健身和出名的愿望渐渐在恒福的心里荡然无存,他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在寺院中先是做打板僧,负责每天早上叫醒众僧上早课。后来,由于他的武学上的精进,永信大师安排他来带武僧二队,负责教练年轻众僧。恒福教得异常认真,为此,没少得到方丈的表扬。方丈曾派他带队去台湾,还在几年前由他带队应邀去人民大会堂表演过。    
    现在这阵子,他不带武僧队了,想潜心多研习佛法。便向方丈讨了个敲钟的差事。每月初一十五,他去钟楼敲那个重约万斤的大钟。他说,敲钟时,你会想到:闻钟声,烦恼净,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钟声是代表光明的,当你敲钟时,你会觉得自己在发光……    
    他去过一些寺院,学习每个寺院的规矩、禅学。我们问他,你对寺院的关注仅仅是这些吗?对于美丽的风光是不是很在乎?他说,不是很在乎。正所谓佛家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恒福说,其实怎样出家并不重要,如何发生缘份也不是最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虔诚的心,你的信仰是不是很坚定。他讲起了一个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人被逐出寺院,政府要求僧人还俗,结婚。可是,一个中年僧人说什么也不肯还俗,他因此受到打击,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后来没办法,只好装疯了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恢复宗教政策,消息传到那个疯子耳朵里,他激动得找到自己当时的师兄弟,哎,你听说了吗?咱们又可以当和尚了!他的两个师兄居然放弃了已有的家庭,毅然和他一起重返寺院……    
    恒福在说的时候,眼睛中流露出无尽的自豪,为有这种虔诚信仰的人。


第四部分第40节 释延斌:弘扬中国武学

    释延斌:弘扬中国武学    
    释延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