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 作者:李海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 作者:李海明-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嫌百分比过高而作罢,事情当然很简单,另外也可以找百分之三的美国公司技术合作。但是除那个问题以久,松下先生还是觉得飞利浦比较适合做为合作的对象。内心固然很希望能和飞利浦技术合作,但总认为百分之七难以接受。深一层考虑的话,虽然美国与飞利浦的技术大致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可是价格却有那样的差异,这应该不属于技术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活用技术,来获得成果方面有所不同。

  松下先生也曾想过不如拖一拖再说,料想对于技术的转让,也不致于就造成如何不良的后果。在这里可以举个也许不尽恰当的例子:譬如说学校的老师吧,教师一定有是非观念,但学生却不一定如此。不论老师教得怎么好,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懂,一些不十分懂;有些学生很调皮,有些学生很操心。飞利浦是个好老师,所以一概要百分之七,但是却一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如何。

  所以他告诉飞利浦公司:“如果和我签的话,你一定获得比任何已经跟你订约的公司更大的成功。假定其他的公司能够得到一百分,那我一定能够得到三百分。松下电器的经营指导也有它相当价值。我看这样吧,松下电器的经营指导费只拿百分之三,飞利浦的技术援助费拿百分之四·五,你看如何?”对于松下这样的交涉,对方好像吓了一跳。“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付过什么经营指导费,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呢。”飞利浦提出了各种反对意见。经过松下先生一再说服解说,最后飞利浦总算也了解状况,依照他的方式:飞利浦的技术援助费百分之四·五,松下的经营指导费百分之三而达成协议。

  这并不是单纯的对技术援助费杀价的问题,技术能不能获得有效的利用,也得看经营如何而定,因而为了达成优良的经营效益,付一点经营指导费,难道不应该吗?而飞利浦本身因负有与美国公司不同的技术指导责任,不也获取了很高的技术援助费吗?

  把技术引进之后,为求促进企业活动的经营成果,松下先生认为应该有很好的理由,收取经营指导费。他终于也让飞利浦认同了无形的经营指导价值。

  当然,这个有价值的经营指导费,同时也对松下电器发生约束作用。这百分之三不是好拿的,责任异常重大,松下先生也充分认识这一点。而飞利浦方面,也必然经过很慎重的考虑,一方面毫不留情地凝视,另一方面则抱一分期待。

  总之,在与飞利浦交涉过程中,经营的价值就这样重新被人认定。后来,松下电子工业在不断努力下渐渐向上发展,终于在飞利浦所有技术合作的公司中出类拔萃,成为第一等公司。

  在一个公司中,每个员工的实力要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公司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如果认为单独培养一个职员的实力,公司就能发展,那就错了。这个观点很重要:公司成长的并键不在一两点突出,而在整体程度的提高。

  有一些财大气粗的公司,认为钱可以滚钱,所以一开始就忽略公司的经营管理,只坐享其成。一旦公司在意识上松懈,迟早总会走上衰败的道路。所以公司一方面要培养员工个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设法将培养出的个别实力予以妥善综合,整个运用。这种情形就象打垒球时,一垒手和捕手随时保持警戒,准备互相补位;担任其他守备位置的人也相互支撑,毫不松懈。如此,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而整体的力量,更足以对公司和社会都发挥更大的贡献。

  身为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是要对他的公司怀着信心;而好职员更要经常抱着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想法。这样的公司很少会失败的。不论经营者或从业员,都应该觉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的公司,甚至于有影响社会的可能。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员工在心理上,也要重视主管交办的工作。譬如说,主管交待你打电话取消一个约会,那么在打完电话之后,就算主管没再问起,也就该把结果告知。虽然这只是件微小的事,却可以由此逐渐赢得信赖。主管也往往人这些小事来判断他的员工值不值得信赖,能不能托付大事。

  连寻常小事都办不好的人,偶尔完成一件大事,绝对不可因此骄傲。因为平凡的事比困难的事重要。公司的成长,往往是从一连串平凡的琐事中,累积起来的。根据松下先生多年来的经验,也只有在处理自己的业务时,智慧才能充分活用,并且没有风险。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二 策略经营细水长流



二 策略经营细水长流

  经营的诀窍就是:在知道它之后,便能大干一番事业,由此而产生的安全感,便是力量的源象。

  一旦抓到事情的诀窍,是很难忘记的。由于体会到经营的诀窍,经营事业将会不断发展。

  松下先生对于如何经营松下电器公司,体会到这么一种诀窍,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说:“经营的诀窍就是我检讨它、知道它之后,便能大干一番事业。这样我会有一种安全感,即使人类只剩下五万人,我也有信心再干下去。一旦有了这种安全感,就能变成一股无限力量,产生飞跃性的成果。”天灾是无法预测的,但能够预先计划,将损失减至最低程度,才是优秀的经营者。

  新泻县地震,松下公司的损失,单就商品一项,就相当可观。可是其它同行却损失轻微;为什么只有松下电器会受到这样大的损害?因为他们把大量的商品,都集中到新泻县。如果能不断地造出适量的产品,定量的供给各经销商,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庇漏。

  此时此地,我们往往会想到这是发生地震,受到不可抗拒的损失,是没办法的,也就不予检讨,就这样让它过去。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假如有天灾地祸时,有损害较少的经营法和损害较大的经营法,所以应该时常注意这一点,对吉凶、未来,先有应付之计划,能减少损害至最低的程度。这样才是优秀的经营者。

  企业要不断做适当地调整,才能生存,尤其在传播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

  从前,由于社会上仍存有封建思想,所以产品一旦有了名气,在价格、品质方面,便占尽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封建思想消失了,消费大众开始注重实质。

  有这样一件事,英国一家历史悠久,称霸世界的K照相器材公司,最近已濒临破产边缘。其原因在于它受到德国制相机和日本制相机的两面夹攻,不止是国外,连国内的市场都丧失了。

  尽管一直信誉甚高,也很有实力的公司,若无法不断提供新的好商品,以及用合理价格去销售,那么就会发生经营困难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不例外。从前要大约三年时间才能肯定好坏的商品,最近,几乎可在瞬间获得肯定。因为透过新闻、电视、无线电广播等,能把产品的好坏、价格的高低、宣传技巧的优劣等,很快传达给消费者。

  原来可能有一年销售寿命,现在一瞬间就停止销售的情形愈来愈多。所以经营上丝毫不可掉以轻心。

  尤其象日新月异的商品公司,更要具备坚强的竞争力,经营上必须迅速果敢地经常做适当地调整,才能竞争胜利。即使是卖甘薯,也要检讨卖不好的原因。不累积今日平凡的经验,就没有明天非凡的进步。

  即使是卖甘薯的简单生意,一天的生意做完了,也要将当天一共卖了多少,正确地算出来。如果卖得少,要检讨为什么卖不出去,进一步推敲如何采购、如何烤甘薯,并且反省在服务上有什么缺点,鼓起明天做买卖的意念,这便是卖甘薯生意兴隆的秘诀。

  何况,买卖很多物品,接触许多顾客的生意,如果忽略了每天的反省与检讨,怎能求得明天的进步呢?

  这件事情,乍看之下,非常平凡,但是,这种再平凡不过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却需要相当的锻炼。

  世人常说:“平凡通非凡”;所谓“非凡”,其实是对平凡的事情,能够平平凡凡地累积起经验,所得的结果。

  事业要配合社会前进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成长,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要扩展事业,应该是随着社会的成长而扩展,只求自己公司的成长,那是不可能的事,制造社会不需要的东西,一定是卖不出去的,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司才有进步,又为了引导社会,以早一步的形式来经营公司也是必要的。

  一个公司,必要的措施就是不断地进行“消费者的教育”,有东西而不知其用法,就是暴殄天物了。“现在我们生产的这种新产品,你们使用看看,必定带给你们生活上许多的方便……”这种早一步的消费者教育,在促进公司成长上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以太过超前的教育,来唤起消费者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早两步的事情让人消化不了,所以公司一定要配合社会的成长,为求进步得更快。不能该早一步的早两步,这样大家反而不能接受,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成长也要有它的步伐。由此而论,所谓“所得倍增”的问题,思想上是正确的,但在其内容与进度上应先考虑到步调快慢的问题,不要有一次进两步或三步的情况,只能一次一步,稳步前进。每一步的程度可以快些,但绝不能一次两步或三步,这样,“欲速则不达”。这就是松下先生的处世方法,我对将来常抱有美好的希望,但他的脚步总是一步一步的,享受一步步地接近希望的喜乐,如果二步并做一步地走,中途定会摔跤的,就可能会使社会陷于混乱,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经营者而言,能看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除了事业的公共性之外,也要常从公司本身做自我检讨。要做一件新的工作时,一定先做好考虑,绝不能立刻着手,今天要着手的只是合乎自己胃口的东西,其他即使别人说再好吃,也不能去动它。食欲可以自己调节,可是事业欲就不同,只能靠自己的自觉,因而常需自我反省,结合公司综合力量,来做最适合公司的工作,虽然麻烦,其安全性还是很牢固的。虽然这样想,但有时还是会操之过急的,这时应该立刻回头,但是很难发现这个关键,所以经营者应特别留意,如果发生错误,经营就容易招致失败,经营的失败大部分因此而起,所以,经营者要经常反省。

  当大家开始一窝蜂制造的时候,就该激流勇退,因利润再高的产品,也会自此骤跌。

  一般人都有很多欲望,只要发现一种事业可以赚钱,大家马上一窝蜂地经营。短时间也许还不错,但一段时间之后就立刻陷于恶性竞争,弄得大家都赚不了钱,甚至停业或破产,这种事情真是太多了。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情形,还是可以办到的,那就得适可而止。

  松下先生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那是公元一九二五年的事情。当时他到东京办事处巡视,办事处里面摆着真空管,他第一次看到“真空管”。那时候装置在收音机里,非常畅销。办事处主任对他说:“这是最近东京最畅销的东西。大阪方面是不是要卖卖看?”

  松下先生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希望能够尽早在大阪发售,因此当场就指令和真空管制造厂交涉。结果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很小,资金也不雄厚,生产根本赶不上订货,就当场先付出价款三千元购买一千个,想多买一个都有困难。

  回到大阪,松下先生就和真空管的批发商接触,当时因为来货很少,大家都急着赶快订货。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五六个月,而松下电器也因此多了一万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后来制造真空管的厂家慢慢多了起来,各种厂牌渐渐出现,价格自然也逐渐便宜。

  看到这种情况,觉得非认真考虑一下不可,因为照这样下去,松下电器可能增加的利润必然会很有限,虽说还有一些利润,而且销路也还可以,但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和前一阵子已经大不相同了。重点在于如何掌握演变的趋势而不安于现状,因此,先见之明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目前卖真空管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松下先生却不想干了,这样似乎有点可惜,何况还是在没有赚到更多钱的时候。但是话说回来,做生意不能不注意情况的变化,必须要有应变的本能,这就是让他萌发撒手念头的理由。况且已经赚取一万元的利润也应该是收手的时候了,再贪心就不太好。结果,真空管的贩卖情况是不是在自己的预测之内呢?

  松下先生真的就这样决定从真空管收手,也把自己的意思通知生产工厂和客户,工厂方面因为可以无条件获得大阪地区的客户,心里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而客户方面自然也不会有反对。于是,松下就从这个还没有创造可观利益的真空管贩卖事业上撤资了。

  过了四五个月之后,收音机配件的售价急转而下,使一些获利还不错的工厂和贩卖店一起陷入困境。

  松下电器因为收手得快,因此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所以凡事都必须适可而止,否则反受其害。

  还有,恶性竞争并非好事,如果想到可以赚钱就什么都不顾了,那自然就容易忘掉“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很可能就会陷入恶性竞争而使得彼此都焦头烂额。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时时加以提醒的话,恐怕还是不易做到。

  企业经营必须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与能力,并且应该把握着运用各种外力的原则。

  经营的方法是无限的,其中尤其必须注意的是独立自主的经营,也就是在资金、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等方面,都必须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次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及私人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不久已经赶上欧美各国,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他们。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了不少外来的力量,也就是资金来自贷款,高级科技也从欧美各国引进,然后加以活用而产生的结果。战后的日本,企业和经济因为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