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冠军的心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冠军的心_2-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 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进行联网,将1996年只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内部联网扩大到全集团,实行全面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
  7。 建立现代化的数据和信息管理模式。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根据时代的发展,集团将广泛收集国内外体育用品行业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加强信息的综合分析,力求做到及时、准确并对集团的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对以上两点,李宁公司当时恐怕没有想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他们当年的目标显然定得太小了。现在,〃李宁〃采用ERP和EPOS等技术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多年,是德国SPA的示范企业,也和IBM等合作多年。
  8。 建立员工培训计划。
  严肃处理违反集团规章制度的人员,净化工作环境,树立正气,纯洁员工队伍,并加强员工业务培训,使员工在道德上、思想上、专业技术上、业务素质上有一个综合的提高。
  9。 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收入水平,扩大职工住房规模,依次解决5年工龄以上职工的住房问题。
  …针对以上两点,李宁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2004年,公司内部就成立了〃学习培训与文化中心〃,进行规范、可考量的全公司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当选华信惠悦〃最佳雇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并且通过运动培养企业的文化。
  10。 投资建设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办公大厦。
  …李宁公司租用写字楼将近10年时间后,2007年年底全部搬进了新的办公园区。新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其规划和设施显示其不仅是一个建筑群,更体现了一个希望立足世界的公司的雄心。
  在对比和重新审视中,可以看到,当年在李宁公司全体员工第一次大会中定下的目标,经过长达漫漫10年、历经中国好几个经济发展周期之后,尽管有调整,但每一项都实现了。
  在这样的市场变迁中,〃李宁〃能够实现这10个详细目标,并非出于幸运和意外。其管理学上的原因在本书之前的篇幅多有介绍,除此之外,有一点可以肯定:李宁将曾经把自己上百次送上领奖台的特质,传递到了企业中,通过团队的努力,塑造了企业的文化和灵魂。
  站在2008年的开端,李宁公司又一次提出了新的企业目标: 2008年之前,借助奥运机遇,在国内精耕细作、夯实基础;从2009年到2013年,从品牌国际化向市场国际化转变,专注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从2014年到2018年,在同行业中将实现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市场格局。
  这一次,李宁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1。 李宁品牌定位介乎耐克、阿迪达斯这类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和安踏这类主打中低端市场的品牌之间。不上不下,如何能够准确实施产品定位? 2。 李宁公司内部管理结构组织化的结果是,公司更多的是管理人员,而它面对的是一个〃狼〃市场;同时,有着18年历史的李宁公司相对安踏等企业已经是成熟企业,开始出现官僚和臃肿的迹象。它将如何在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 3。 张志勇已经有过几次请辞经历,这位年轻的CEO如何长期保持学习和挑战自己的能力?〃李宁〃未来是否需要新的领军人物?有无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管理团队如何稳定高速地发展? 4。 在2007年体育用品渠道发生重大变化之后的阶段,如何继续保持渠道优势,用哪些新思维和办法面对新的渠道竞争? 5。 体育营销上,〃李宁〃现有的体育营销资源较多,但每个体育营销资源所发挥的效果还值得进一步改进,未来它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可考核的体育营销程序? 6。 李宁公司近两年开始进行的多品牌策略正迅速开展,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面临更多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如何控制风险,在高速发展和企业稳定间保持平衡? 7。 2008年我国奉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企业即将面临一场冬天,一直生活得比较舒适的李宁公司是对〃过冬〃有了足够的准备?已经经历过几个经济周期的〃李宁〃如何把以前的经验转化为优势?它是否能借助冬天在竞争轨道上〃超车〃? 未来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第十二章 提前奥运心头热(10)把视线再次拉回历史。
  李宁在20年前从事体操事业时并非一个胆大之人,他要教练在身边才敢做高难度动作,在比赛场上,他在关键时刻会失误甚至一败涂地。可以看到,没有一个人能够天生无坚不摧。但他一直在学习,并且一步步地走下去。而且作为一位常胜将军,他已经习惯了登上最高领奖台,他心里明白:冠军非我莫属。他也明白自己应该为此做出哪些努力、付出哪些代价。
  李宁公司在之前的18年里,同样历尽坎坷。
  但是,李宁本人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有着: 不断面对挫折的勇气; 坚持到底的毅力; 信念、理想; 大局观; 不惧外界变化的气魄; 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 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 还有取得胜利的决心。
  尽管企业曾经失去了第一的宝座,但是他们仍然有勇气很快调整,为自己心里的目标去迎接挑战,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去达成所愿。对于李宁和他的团队而言,第一的奖杯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不在自己手中,但是冠军的心态、精神和灵魂却始终在心中激荡。
  他们已经通过这些特质在过去赢得了历史的挑战,他们现在仍然坚信: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是,冠军的心。
  后记这本书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出版,对我本人有一个特殊的意味:随着国内通胀紧缩出现,以及欧美经济发展放缓,我个人对未来中国经济宏观局势的看法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过去持续高增长将局部放缓,而企业将面临〃冬天〃。但尽管如此,我认为仍不必过于悲观。从微观局面来看,市场里像李宁,还有包括本书中提到的安踏、中国动向等公司,它们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勤奋踏实、凝聚企业文化并回馈社会,已经在过去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成长与积淀,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特质与企业家精神。市场上更多的企业,应该不断学习与借鉴其他类似企业的优秀技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能力;企业家也可以借鉴李宁本人的经历,锻造自己勇夺冠军的企业家精神。这些企业管理、市场判断技能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为〃过冬〃而做的准备,并可以此作为起点与基础,在未来的市场洗礼中派生出更好的技能与企业家精神。
  在本书中,我的关注点是:在市场经济转型和构建时期,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角,企业长成了什么形状,具备哪些特质?是哪些因素、如何作用引导它们成为此形状的? 本书的写作过程,同时也是我解读李宁公司〃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我希望不断厘清这家公司在不同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与分量。为此,我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从战略、管理、财务层面尽量用数据对李宁公司做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而在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我尽量把这些枯燥的分析与大堆的数字隐藏在故事背后。
  在结束这次写作之际,我得承认,健康发展的李宁本人和李宁公司是很好的观察标本。
  由于做商业记者的缘故,我在过去几年里得以有机会持续观察、采访李宁公司,参与他们的内部讨论,参加该公司的一些重大活动与新闻发布会,随时关注他们的发展进程。在此过程中,我多次采访过张志勇先生以及李宁公司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并且与李宁先生进行过交谈。与此同时,我也持续报道与关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内的主要公司。以上工作为本书创作储备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在本书创作之初,我以记者的身份进行了大量调查式采访,包括对李宁公司部分员工的私下访谈,对体育营销咨询机构、市场营销和品牌策略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其他行业内企业、体育用品行业制造端和销售端等相关链条上的其他企业、运动员、消费者等的采访,这两部分内容同时构成了本书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还参考了上百万字的二手资料,包括报道、专业文章与书籍。
  以上是本书的写作基础。本书独立完成,书稿没有经过李宁公司任何形式的审阅。
  尽管这本书的实际进度比我最初预计的时间有所推迟,但是我的出版商〃蓝狮子〃自始至终对这本书充满了信心。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出版人,〃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吴晓波老师,他给予我宝贵的支持、鼓励和建议,使本书的完成成为可能。他的判断与专业意见表明,他不仅是位出色的企业史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商。
  第十二章 提前奥运心头热(11)感谢《财经》杂志的创始人兼主编胡舒立女士,她在10年前富有远见地创办了以推动财经新闻行业发展为目的的〃《财经》杂志记者奖学金〃项目。当我在商业记者的道路上探索时也得到了这个项目的有力支持,此次,她为本书写了推荐语。
  感谢茅于轼先生多年来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他让我坚信一些更纯粹而美好的精神与风范,这是我很少能从这个时代中获得的。此次,他为本书写了推荐语。感谢周其仁老师,他所教授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思路让我受益良多,其中一部分成为我在本书分析时使用得最多的工具之一,他为本书写了推荐语。
  感谢我的编辑之一,〃蓝狮子〃的崔璀的认真和负责,我很高兴能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时与她分享我对李宁公司新的发现以及写作时的喜悦;感谢我的另外两位编辑…中信出版社的蒋蕾、沈家乐,她们是很好的合作者。
  感谢很多以前对李宁公司进行过采访报道的记者们,他们对该公司的深入采访和准确描写让我此刻能够对李宁公司进行更为全面的观察。
  年复一年,我与一些人交过心、欢笑过并且依靠他们。本书的写作也因为他们而变得顺利。感谢目前远在挪威的柯细松、屈夫妻,他们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很强的行动能力,多年来,他们始终给予我强大的支持与关心;感谢钱珉,她曾在我最需要帮助时给予我支持,让我能够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感谢在杭州的朱亚男,作为一位成功的现代企业家,他与我就企业问题进行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他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无可替代;感谢在重庆的陈冬艳,她对我的关心与支持曾帮助我走上了专业记者之路,这种支持在我与她相距遥远之时尤感可贵;感谢李志恒先生,无论是6年前还是现在,他对我的建议和鼓励都帮助我明确自己心中所想并于我力量;感谢程苓峰,他以其洞察力与认真的态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业务上需要完善的关键之处;感谢陈欢,她以勇敢、公平的作风给予我关心与支持,并为本书提供了采访对象;感谢温荣辉,他以自己专业的管理学知识为本书创作提供了理论建议及诸多帮助;感谢刘燕军,他用一贯的认真态度为本书采访提供了帮助;感谢段涛、张娅夫妻,大铁槌、杜积西、刘婷、邵国整、王涌等好朋友的支持和关心。
  我希望将考量企业的坐标放置在全球范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健帮助我完成了对阿迪达斯公司德国总部的采访,他同时对本书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袁越和《商务周刊》记者曾娜分别在印度和巴西帮助我完成了对这两个国家体育用品市场的采访;北京大学历史系2006级本科生高旭帮助我完成了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及制表工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魏聃博士以其专业知识为本书中涉及财报的分析表格提供了建议与帮助。还有众多接受过我采访的人士甚至不愿在此留下姓名。以上这些朋友们为本书长达大半年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的支持与帮助,谢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奶奶张乃恒女士,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她仍然是位坚持个体独立的人,她善良、坚强、可爱且心胸开阔。她的爱和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所凝结的可贵品格,在任何时候都给予我巨大的力量与支持。
  感谢我的母亲邓雁萍,她是位聪慧、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她一直支持我的选择与行动。感谢我的父亲虞锦杭,他幽默、正直而乐观,他至今仍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给予我无尽的爱与支持。凡事因他们的存在而更美好。
  虞立琪 2008年4月9日 于北京 李宁个人大事记 1971年 8岁,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集训队。
  1980年 17岁,入选国家体操集训队;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年 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由体操和鞍马冠军,全能第五名。
  1982年 第6届体操世界杯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第9届亚运会体操全能和吊环冠军、双杠亚军、男子团体冠军。
  1983年 第22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跳马亚军和自由体操及吊环第三名;同年入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跳马银牌和全能铜牌,男子团体银牌;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军功奖章、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所完成的〃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动作,1984年被国际体操联合会以其名字命名,并列入男子体操评分规则中。
  1985年 第23届体操世锦赛吊环冠军,鞍马、自由体操和团体亚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 第10届亚运会体操全能、自由体操和吊环冠军;入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第7届体操世锦赛全能、鞍马和自由体操冠军。
  1987年 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成为亚洲地区唯一代表。
  1988年 在汉城奥运会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