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6-2006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96-2006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佳作。文章的标题“三生有幸遇见你”,就富含感情色彩并带有悬念,开篇题记,以精练的语句诠释了三生,并强调突出了“你”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这样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段,笔锋一转,简要叙述回忆失去母亲的痛苦经历,第四段开始详写“有幸”遇见一位仁慈温柔而关爱学生的老师,特殊的背景下的情感经历,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最后抒发对老师那种母亲般的关爱的歌颂之情,对人生情感的体悟和认识,水到渠成,余音绕梁。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文章扣住“三生有幸”来立意,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切合题意。    

    

    

感情真挚    

    

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使感情的抒发自然真切;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让感人的情景历历在目,震撼心灵,催人泪下,这些凸显了本文以情动人、感情真挚的特点。    

    

    

发展    

等级    

    

丰 富    

形象丰满    

    

第四段作者详写“有幸”遇见一位仁慈温柔而关爱学生的老师,从外貌、服饰、谈话、写信、送考等细节着笔来描写,使充满母爱的老师的形象丰富感人。    

    

    

有 文 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真挚感情的抒发,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充满感情的词句,“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却更近了”,“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这样的词句颇具表现力。    

    

  '满分作文2'    

  堪思量    

  湖北一考生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有关“三”的哲理典故比比皆是,如“三省吾身”、“三缄其口”、“三思而行”等,不胜枚举。这些短语中的“三”,大都不是确指,而是包含有“多数”“反复”等含义。可以这样说,在传统文化中,“三”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省吾身    

  荀子曰:“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看来,君子与凡人的差别不在于是否行无过,而在于是否能反思行为,反省自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一般的人呢!有了过失,没有什么害怕的。关键在于过失者要有时刻警醒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要在多次的反省中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不贰过”,这才是获取成功人士的关键。    

  然而,反思自己是严格解剖自己的艰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次次痛苦的考验。“三省吾身”是循环往复的检讨,经历着恒久的折磨。反思愈频繁彻底,也就愈能达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地。    

  三思而行    

  这个词出自《论语》。鲁国的大夫季文子,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地考虑。孔子知道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像鲁国大夫季文子这样的人,有智慧,有才华,遇事再思就可以了,孔子认为用不着“三思”。后来,“三思而后行”,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一般地讲,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动脑想一想。一思,确立做事的目的、方式、方法及原则;再思,从相反的方面去推敲做事的方式、方法和结果;三思,通盘考虑,全面衡量,筛选出最优方案,确保万无一失。只要是把问题考虑得周到了,想得仔细了,做到稳妥了,那么,也就达到了思考的真正目的。    

  应该看到,人们的过失大部分是由于莽撞不计后果造成的。特别是我们年轻人血气方刚,更易丧失理智,感情用事。所以,长辈教导的“凡事多动脑子,三思而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此,不禁让我想起了《篱笆·女人·狗》中的主题歌的歌词,因为它对生活中的人们的劝诫很耐人寻味: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就是一种由此及彼,以已知推理未知的方法。这个词语正好体现了在事物的纷繁复杂之中探寻一般规律的特征,所包含的“一”,即一条适用于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经验和规律,体现无限的生活现象中蕴含有限的规律、有形具体的物象里面潜藏着无形抽象的生活哲理和智慧。因此推求规律先要尽可能穷尽其“三”,抽象其本质特征,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指导实施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字是一台显微镜,让我们窥视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智慧,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三”字涵义,堪思量哟!    

  '名师点评' 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三省吾身”、“三思而行”、“举一反三”三个成语,组合谋篇,挖掘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反省要恒久,事前要慎思,推求要深入。用例准确,分析还比较充分,最后的结尾语言不仅引人思考,把分析辐射到了文外,更显情趣深长。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内容充实    

    

文章扣住“三”字,选取了“三省吾身”、“三思而行”、“举一反三”来写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文章开头引用老子的话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以三个成语作小标题,结尾部分以精练的语句归结全文,这种“总—分—总”式的结构,章法严密,结构严谨。    

    

    

发展    

等级    

    

深 刻    

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将三个成语各自不同的含义,归结到“思维方法,哲学思想,人生智慧”上来理解,观点具有启发性。


2006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2006年高考四川卷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今年,是改革开放后高考四川的第一次自主命题。这第一次亮相,四川可以说是向国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命题者以诗意的思维点亮学生作文的灵感,颇具美意。    

  一、平中见奇,平中见深。有哲人说,“问”乃成长之父,真理之母。人生的成长与成熟,世界的繁荣与富强,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问”的历史。翻开古今中外的史册,君不见,所有的世间人事、发明创造、智慧谋略、哲理规律……哪一样不是孕育在好“问”之中,哪一样不是产生于善“问”之后?“问”不但能让人冲破朦胧混沌的牢笼,打破禁锢思想的桎梏,还能让人腾飞奇思妙想的翅膀,点亮神奇智慧的明灯,燃起关爱世界的热情。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四川高考作文题是一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轨迹,紧贴人类文明时空和精神文化热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馨香,平中见奇、平中见深的好题。    

  二、独辟蹊径,亮人眼眸。多年来,高考作文题多为“关系型”话题作文。今年,四川题一改“关系型”话题作文的传统命题思路,只用一个平凡凝练而又颇具历史厚重和人文底蕴的“问”字作话题,让莘莘学子在人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去仔细梳理个人成长的羽翼,冷静总结自己和他人入世求学中“问”的成败得失、辛苦甘甜,不但亮人眼眸,给人满眼春光的快感,而且还给人一种既在情理之中,而又出乎意料的强烈震撼,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三、继承创新,宽泛深刻。文题既有继承创新,又显得宽泛深刻。它属于“启发型”话题作文题,三大要素一样不缺。既凝练概括,又充满诗意。导语共两句话,第一句话采用并列对举的手法,指明了“问”在生活中存在的情状,第二句话将文义引向纵深,指明了“问”的范围,强调了“问”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对于“问”的性质、目的、意义乃至作用这些审题立意的重点和关键,则有意避而不谈,全留给考生作文时去思考、引申、发挥。对于话题和写作要求,命题者将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用了三句话作了明确的阐述与界定,对字数、立意以及为文的道德准则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善意的提醒。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明确了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的这些亮点后,我们再来谈如何审题立意,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去审题立意呢?关键在于抓住导语,深入挖掘。要透过导语的字面去看生活,看世事,看人生,看自然,看科学,看真理……并循着导语“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的指引,深入探究,或作单向思维,或作正向思维,或深入一步,作双向思维、多向思维,写出与众不同的华章。    

  导语的第二句话很精彩,不但将文义引向了纵深,指明了“问”的范围,而且暗示了选材的空间,强调了“问”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就给我们选材立意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行文中,可以适当摘引诗词佳章,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最后,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文题的导语在行文上还不够简洁凝练。开头说了“生活中”,结尾又说“‘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啰嗦重复。    

  '满分作文6'    

  学海无涯 好问是帆    

  四川一考生    

  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    

  ——题记    

  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这个道理我知道,是在昨天。今天,我更懂得,世上有些时候不妨多问,有些时候不妨静思;有些东西随处可问,有些东西却无从询问。    

  顾城说得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仓颉造字,告诉我们“问”得将嘴关在门内,就是说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必须学会用眼睛、用头脑去思考,学会“问”的技巧,不要盲目地有疑就问,要三思后再问。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站在汨罗将畔的屈原,你苦苦找寻着挽救楚国的途径,你问天问地问世人,然而,尽力呐喊无人听,豺狼当道天欲倾。能回答的只有你那“九死其犹未悔”的心,能做的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一个胸怀大志,满腹经纶的政治家诗人。你才华横溢,本可以兼济天下,命运却将你贬到偏远的黄州。你举杯问天,把酒望月,然而,天空阴云密布,月亮深藏宫中。能回答你的,只有你那颗扑扑跳动的为民之心,只有你那宽广豁达的胸襟:不公的命运,何须去问;不幸的遭遇,何必操心——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问”自己,却听到了历史苍凉的声音;我“问”自己,更听到了现代的强音……    

  面对黑暗的社会,毛泽东“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大地无语,湘水北去。面对失败,毛泽东向世界发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苏联人说,“城市包围农村”。再次失败,毛泽东无语,他问自己­;——革命的出路在何方?无数次血的教训终于在他心中凝成一句强音:农村包围城市……    

  在那条曲折的小路上,有一个老人在踽踽独行。他目光深邃,心情抑郁。社会主义已走了二三十年,为什么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人民生活长久窘困?他问。云不语,草萋萋,鸟儿无忧无虑……小路上留下他一行行坚实的脚印。终于,一个声音震撼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在,中国经济崛起,令世界称奇。然而,外国人说:最好的工厂在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在我们手里。说得好,说得对。求佛求仙求神灵,不如求自己;问天问地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最先进的技术何处去问?要拥有只有靠自己,靠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上帝给了我会说话的嘴,我会用它去问自己,问他人,问人生。    

  是啊,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心中时时有风,才能像庄子一样游得逍遥自在;人生路上处处善问,我们才能够渐行渐远!    

      

  '名师点评' 文章下笔炼出一方比喻“学海无涯,好问是帆”,用作文题,亮出主张,彰显主旨,犹如树起一面旗帜,给人鲜明的指引。    

  然后,作者用题记,总领全文,直奔主题。将目光投入现实和历史的星空,关照自身,触摸历史,旁征博引,纵横驰骋。从问的起源、问的技巧、问的作用和伟大历史意义等方面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所引事例典型而翔实,精彩而有力,所说道理,入理入心,令人颔首,表现出作者深厚的阅读和积累功夫、扎实而灵巧的写作功底。    

  文章起承转合,灵活自如,引证说理,有力有理,毫不拘泥。由于作者多方调动一切积极的语言因素,刻意打造自己的语言,使文章辞彩飞扬,铿锵响亮,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文章开阖有读,首尾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亮点透析'    

    

    

    

    

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