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命运的抉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4.命运的抉择- 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基础,北方地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发展道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民风彪悍的土地便能与南方的鱼米之乡并驾齐驱了。作为一个君主孙露自然是乐意看到国家南北均衡发展。可是作为一个来自三百年后的人,孙露的心中却隐约有着另一种不安。这种南北差异对于帝国来说日后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
  当孙露在南京的皇城之中为南北两地的差距而感到不安之时,远天津塘沽船厂的黄宗羲却正完全沉浸在北方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自从晋察冀栈道工程的招标尘埃落定之后,身为工程发起者的黄宗羲这些日子更是越发英姿勃发起来。虽然工程的启动代表之后的几年,他的工作将更为忙碌。但黄宗羲对于这种忙碌却显得乐此不疲。而今的他早已一扫当年刚被调往燕京时的沮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庆幸。
  虽黄宗羲自中华朝建立之后便一直出任河北省政使兼燕京府府尹,但他对南方诸省消息的掌握却一点都不比京城来得差。这不,在北方地区的多数官僚还尚未得到南方公社事件的具体消息之时,黄宗羲却已然得知东林党俜请董志宁为刘富春一案打官司的消息了。其实,对于刘富春一案本身黄宗羲并不怎么感兴趣。他虽知东林党正在利用此事大做文章,但并不认为陈子龙等人真能凭借这桩案子改变明年国会大选的最终结果。至少现在北方诸省的省议会均已毫无悬念地落入了复兴党的囊中。因此就算东林党能通过一些小手段得到江南、河南等省份的议席,也难撼动复兴党在全国的地位。
  刘富春一案之所以会引起黄宗羲的注意,完全是处于其背后涉及的公社问题。众所周知帝国的公社有百分之七十都集中在北方地区。农村公社制度不但在过去的五年之中帮助饱受战乱蹂躏的华北、辽东等北方地区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在东北黑山白水的深处、在蒙古草原大漠之上,一批又一批的中原开拓者更是通过公社凝聚力量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家落根。而这些公社的上缴的粮食更是北方诸省官仓粮食的根本来源。
  当然有关公社制度的诸多弊病黄宗羲等北方一系的官员也十分清楚。但在他们眼中,这些弊病比起公社带来的好处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记。最主要的是公社制度有效的保持了土地的国有化,使北方的地区的土地没有像南方那样被私人大量购并。至于土地国有化带来的好处,相信只要将这五年来南北的发展速度做一下对比,任何一个人不用解释都能明白。
  不过,黄宗羲也并没有就此想要一成不变的保持现有的公社制度。相反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北方的同僚尝试对公社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其在建立之初所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在黄宗羲看来河南的事情完全是因为当地官府不知变通改进,某些官员不作为造成的。他认为这种事情若是放在北方绝无可能发生。因为北方诸省大多都像黄宗羲所治理的河北省那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公社制度漏洞的地方条例。说起来,若是在南方在地方议会的干涉下想要同过这些硬性条例官府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在北方地区,这一切进行起来却十分简便。北方的地方议会无论是在职能,还是在心理上都更像是官府的下属的一个机构,而不是与其抗衡的势力。因此对官府的决定言听计从也就没什么好意外得了。
  现在黄宗羲唯一担心的就是女皇陛下会不会受南方舆论的影响就此废除公社制或是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来便于私人收购公社土地。好在就目前从南京传来的消息以及陈邦彦给自己的书信上来看,前者并不会成为现实。可后者就很难说了。在这一点上黄宗羲十分了解女皇陛下的心思。他知道海商出身的女皇是偏向契约说的,甚至还有一点自由主义的倾向。事实上,整个岭南地区都有这种风气。而黄宗羲本人受其也曾一度将契约论视做一种能一扫中原颓丧之气的学说。然而这些年南北发展速度的差距,加上他本人治理燕京等地的经验,却让黄宗羲越来越怀疑起契约之说来。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他心目中日渐成熟的“社稷为贵”论。
  《荀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认为,“群”是人先天的禀赋,能够正确地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能力。虽然如何去“群”,荀子没有进一步谈到。但黄宗羲却将“群”这个古老的概念引伸为了“社会”和“国家”。因此他认为国家不是人民根据契约的聚合,而是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有它的意志和行动,与人无异。在这一点上孙露虽然与黄宗羲有着同样的想法。在中华帝国的宪诰中亦明确宣称“社稷为贵、民次之、君为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黄宗羲认为帝国受到了海商自由主义的影响,其政策往往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出发点的。在他看来这是违背宪诰初衷的。既然是“社稷为贵”,那就得主张国家至上,国家是最高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个人在确保国家安全的时候,有必要服从国家利益甚至作出牺牲。
  当然黄宗羲心里也清楚由于目前南方财阀势力的影响作祟,契约说在帝国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并且还时不时左右着女皇的决断。为此他一边在北方广为传播自己的“社稷为贵”论,一边则以北方诸省的实际政绩来向女皇证明,“社稷为贵”远强于所谓的“民为贵”。一想到这次内阁在南方所受到的压力,黄宗羲的心头不禁又燃起了熊熊斗志。
  “黄大人原来一个人在这儿啊。仪式快开始了,大伙儿可就等你一个人呢。”一个雄厚有力的声音突然打断了黄宗羲的思绪。他蓦然回头一看,却见一个三十岁左右,身着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的年轻将领正笑吟吟的站在他的背后。此人的到来,让黄宗羲先前的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了开来。却听他哈哈一笑道:“哦,原来是李虎将军啊。能请到将军您与贵夫人的大驾光临整个塘沽船厂也是蓬荜生辉啊。”
  “那里,黄大人说笑了。其实今日的下水仪式,有大人您和海军尚书陈大人两人来就足够了。俺一个陆军中将跑来凑这个热闹实在是有些不论不类啊。”李虎故做苦笑的打趣道。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李将军乃是辽蓟路督统出席塘沽船厂的下水仪式天经地义。待会儿,这头香还得由将军你来烧呢。”黄宗羲说罢便潇洒地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第二部 89 蛟龙出水惊煞四邻 半岛生乱烽火骤起
  长达七十多米宽约十五米的舰身,高达三层的炮甲板,以及那直插入云霄的三根高大的桅杆。此刻耸立在黄宗羲面前的这艘战舰已然不能简单的用庞大等词来形容了。他从未见过如此雄伟的杀人利器,也从未见识过如此华丽的舰船。是的,华丽。不同于中华朝以往装饰朴素的战舰。眼前的这艘战舰堪称雕梁画栋华美非凡。就连素已巴罗克风格著称的欧洲战舰在它的面前亦不得不自惭形秽。特别是那尊黑色盘龙船首像上所散发出的与生俱来的泱泱大国王者风范,更不是一有点闲钱就忙着在船身贴金箔镶宝石或是在船首挂裸女雕像的红夷爆发户可以比拟的。饶是黄宗羲博学多才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脑中残留的形容词也只剩下了“震撼”二字。而一旁的海军尚书陈奇策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道:“蛟龙,这便是我中华的蛟龙吗。”
  “陈将军说的好,从今天起我天朝的将士便能驾驶着这艘战舰,蛟龙出水,纵横四海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声音大笑着附和道。众人回头一看来者正是帝国皇家工程院的总设计师刘逢庆。而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发明纺纱机的铁匠小子了。多年的学习与摸索成就了他今天的地位。或许在理论上他比不上工部尚书方以智等学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拥有着超越其年龄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战舰设计方面更是堪称鬼才,帝国四分之三的战舰均出自他之手。
  “好个蛟龙出水。刘学士,这艘战舰便是取了北海龙王之名的‘敖顺’号吧。”黄宗羲抚须问道。
  “正是。此间的‘敖顺’号与隔壁两间船坞的‘敖钦’号和‘敖闰’号均是以四海龙王命名,取威震四海之意。这三艘战舰均由榆木、橡木制成。平均每艘耗用二千多株优质木材树,相当于60亩的百年老林。三艘龙舰之中又以这‘敖顺’号最为庞大,其排水量为3000吨,帆具36面,航速达10节。共置有火炮108门,下甲板30门32磅炮,中甲板30门24磅炮,上甲板46门12磅炮,艏楼2门68磅近程臼炮。可载650名炮手,260名水手。至于‘敖钦’号和‘敖闰’号虽不及‘敖顺’号,但其排水量也分别达到了2500吨和2000吨,两船均配备了百门大炮。”一说起自己设计的这几艘宝贝来,刘逢庆的脸上便洋溢出了难以言喻的得意之情。
  这也难怪,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当属英国的“海上群王”号。此舰是由英国造船大师彼得&;#8226;佩特于1637年为查理一世所建。据称其排水量为1500吨,并装备有104门火炮。但与中华帝国龙舰之中排水量最小的‘敖闰’号比起来还是小了一截。如此差距怎能不让刘逢庆引以为傲。
  在场的众人虽不清楚现今世界军舰的排名,但听了刘逢庆如此一番眉飞色舞的介绍,亦已将此战舰视做了天下第一舰。特别是在听闻这样一艘战舰竟需要耗费二千多株上好榆木、橡木,更是一个个惊讶得何不拢嘴了。不得不暗自惊叹这龙舰的造价确实不菲。就在众人为此唏嘘不已之时,却听身后有一女子柔声叹息道:“没想到这样一艘船竟需耗费如此多的木材。想来船厂这些年为造战舰亦砍秃了辽东不少山头吧。”
  听那女子这么一说,众人不由寻声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发出这番感叹之语的乃是李虎的夫人宁国夫人李凤儿。在两地分隔整整八年之后,李虎终于在中华朝建立后不久得尝所愿地迎娶了李凤儿。作为约定已然成为女皇的孙露在南京皇城亲自主持了他们的婚礼,并赐予了李凤儿宁国夫人的头衔。两人之间的浪漫故事也一度成了中华朝的一大美谈。婚后不久李凤儿便随李虎一同来到了燕京。居住在燕京的这段时间里,她除了潜心完善燕京等地的卫生系统外。还与当地的杜&;#8226;洛瓦神甫一起开办了一所育婴堂收留弃婴孤儿。因此在燕京等地虽然她的丈夫李虎乃是能吓得小孩不敢哭闹的剥皮将军。可李凤儿本人却是百姓口中的活观音。因此众人深知道这宁国夫人最是仁慈。故而才会为了几棵数而如此动容。于是,李虎当下便安慰自己的妻子道:“这树砍了,日后还可以种嘛。总不能为了几颗树而放弃如此巨舰啊。”
  “是啊,夫人多虑了。其实塘沽船厂的多数舰船都是用倭国的木料建造的。当然论材质倭国的木料还是比不上我朝辽东的木材。因此类似龙舰这样庞大高级的战列舰还是得用咱们辽东的上等榆木和橡木来制造。”刘逢庆如数家珍的解释道。
  “哟,这么说来,辽东的山头没砍秃,倒是这倭国的山头先给咱们给砍秃了。”黄宗羲半开玩笑的说罢,转儿又神色一正道:“其实这几艘龙舰的耗费比起历朝君王所建的宫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朝女皇不好大兴土木,而是专攻武备,此正是我中华国强民富的根本啊。”
  “黄大人说得对,与其砍秃一座座山头来兴造什么殿阁庙宇,还不如多造几艘这样的龙舰来开疆拓土,扬我国威来得实在。”李虎点头附和道:“不过,刘学士既然说是以四海龙王之名来命名龙舰。怎么只见南、北、西三海龙王,惟独不见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敖广’的踪影呢?”
  “李将军你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刘逢庆眼睛一亮跟着更为得意的应和道:“我军确实建造了‘敖广’号。而且在下也不瞒诸位,‘敖广’号的排水量比眼前这艘‘敖’号还要大,达到了4000吨,此外还配备了130门火炮。”
  众人听刘逢庆这么一说,当即心中又是一惊。虽说吨、米之类的单位乃是帝国工程院、研究院、兵工厂之类的特殊机构所使用的单位。在场的不少人对此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但仰视着面前的这艘龙舰,想象还有另一艘比它还要大出三成的庞然大物。众人不由一个个都跟着倒抽冷气起来。却听李虎头一个反应过来道:“这世上真有如此大的船啊!”
  “李将军不必如此惊讶。据载前朝永乐年间的建造的宝船可比这‘敖广’号还要大上数倍。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上下共有8层。换算下来的话排水量要近万吨呢。”一提到当年郑和的那支传奇舰队,刘逢庆心中便充满了自豪与向往。
  “什么!比这船还要大上数倍!那不是同一坐小山似的了。这么大的船在海上行驶不是很笨拙?”李虎又是一惊道。他虽是陆军将领,但早年在广东之时也曾接触过海军,因此对木制帆船多少还是有些概念的。
  “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的内容。可惜由于海禁、战乱等原因,前朝并没有留下宝船的图纸和实物。虽说只要有钱就能造大船。不过据我分析,书中记载的这种大船应该不是远洋船只,而是用来在浅海检阅远洋舰队用的司仪船。毕竟木制帆船也是有极限的。船体过大的话,龙骨便会承受不住风浪的打击。这么大的船光靠风帆做动力,其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当然也不排除前人发明了什么特殊方法来克服木制龙骨的极限。”刘逢庆说到这里又不无感慨的补充道:“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4000吨排水量的战舰已经快接近木龙骨的极限了。若想建造更大的战舰的话,就得找到比木材更优质的龙骨材料才行。我也时常在想不知用钢铁制作船体龙骨效果又会如何呢。”
  钢铁!?在场的众人被刘逢庆的这句喃喃自语着实吓了一大跳。在众人印象当中木材在水中是能浮起来的,因此用木材造再大的船都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