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录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兵: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录音-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

  陈兵居士讲于乐至报国寺(录音整理)

  我今天讲的跟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主要都是在家居士,今天在座的有法师,佛教基础很深厚,也为别人讲,讲得比我要好。所以我要讲就不太容易了。我要讲的题目是《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

  此处的三乘与一般所讲的三乘不大一样,一般说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我在此处所说的三乘主要是小乘、大乘、密乘这三乘。

  净土宗的信徒从历史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是属于信仰型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愚夫愚妇型”的,文化程度也很低,了解的佛法也很少,但信仰的需求非常强烈。尤其在厌离人生,希望后世能够获得永恒的幸福,这方面的要求非常强烈。这种信徒在女性里面大概占多数。解放前,印光大师就曾经说过,中国的佛教徒,女性大概占到70%以上。这当然与过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完全改变。这种净土宗的信徒,往往修行是很好的,尽管懂的道理不多,也许不识字,没看过什么佛经。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太太,她修行的效果非常好。这是一类。

  另一类就是精通佛法,精通三藏,比较了各个宗派,各个乘的修持道以后,他最后选择了净土法门。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大德大都是这样,都是精通经教的。比如印光大师,他是净土宗的十三祖,他在普陀山阅读《大藏经》阅读了二三十年,看了好几遍,他对佛教的历史、掌故等都是非常熟悉,而且他非常熟悉禅宗,因为当时的普陀山是禅宗的一个道场。明代的莲池、藕溢大师全都是对各宗各派的教理非常通达。另一种,他的教理也不一定非常深,但他是参禅开悟的禅师,这个在宋代以来特别多,尤其是在曹洞宗的门下,大概曹洞宗的人都是力修念佛,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兼修净土的。其它的禅宗宗派,在宋代以后,修净土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好多著名的禅师都是兼修净土。这种人他不是凭着一种信仰,他是在研究了教理、精通了教理以后,或者在参禅开悟以后,从深广的佛学知识的基础出发,对比发现,净土法门是了生脱死的最为可靠的一个法门。

  今天的情况跟古代有点不一样,今天的社会,整个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对宗教的质疑也大了,怀疑点也多。即使信仰佛教的人,他的怀疑比古人也要多。古代的人听了大法师、大和尚的话就踏踏实实修行,很少怀疑。当今的人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净土法门,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型的,即使信仰了,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往往是学习一段时间的教理,然后学习密宗,然后再去参禅,这种人修行几十年,到最后一般都不可能成就的。我觉得今天要接受净土法门、要能升起深信、要修行得力的话,还是必须首先要了解三乘的道次第。

  关于道次第,汉传佛教讲得比较少,藏传佛教则很讲究。实际上,汉传佛教也讲,比如像《修行道地经》的“道地”就是道次第。唯识宗最著名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它的“师地”就是一个修行的道次第。就是整个的解脱道,从开始修行到最后证道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修学的各个过程,每一个过程修学的内容,佛教的好多大论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写作的。由此可见,汉传佛教也不是没有道次第,古人也还是讲的。净土宗、禅宗也还是有它的次第,但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有点不大一样,也可能是由于藏人的根器与汉人不一样,藏人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相同的次第修行。汉传佛教不是这样,汉传佛教非常灵活,因为各人的根器不一样,是不是必须要一个次第呢?

  从《阿含经》来看,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有一个次第的,大概在四、五个经里面,佛陀自己说他摄受弟子的教育过程,有的分为八个,有的分为十二个,《瑜伽师地论》里面总结为十二个次第。但是也有的人没有,如摩诃目键连、舍利弗这些上根利智的弟子,都是听到别人转述的佛所说的一首偈子,当时就达到见道,他们就不需要什么次第。有的人需要持戒,有的人不需要,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说已经不需要什么持戒的问题了。还有,《阿含经》里有个说法,光修行四念处的话,有的人修行十二年乃至三个月,可以证到两种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虽然道的内容有三十七道品,但只要修四念处的这一处,也可以达到解脱。有的人则需要严格的按照道次第,把三十七道品全部修完,即使全部修完也不一定能达到解脱。有的人不必要全部的修它,甚至仅仅根据一个四句偈,他就可以达到顿悟或者达到见道。这种人毕竟是比较少,对一般人来讲,还是需要一个次第的。

  二乘道次第

  这个次第,我打算把它分为三乘道来讲,首先是二乘道,汉传佛教把二乘合起来——声闻与缘觉合起来称为小乘。当代的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认为它是小乘,他们不接受,你说他是小乘,他们一般不大高兴,叫二乘比较好一点,这个他们是接受的。但从汉传佛教的判教来讲,它也确实是小乘,与大乘相比,它也的确是小乘。小乘的部派原来有二十多个,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流传到现在的有两个,一个就是北传的说一切有部,一个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南传上座部。南传上座部的修学次第是依据《中阿含经》。《中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七车经》,用七个车子来比喻乘着什么样的车子,一步步达到解脱的七个过程。它分为七种清净。比如南传佛教的《清静道论》,以及其他的经典,都是按照七个清静的次第来论述它的修学道的内容的。

  七清静,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持四种清净的戒,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第二个是心清净,心清静的意思是修禅定的意思,是三学里面的增上心学,通过修行禅定达到静心定与安止定,静心定就是我们汉传佛教所说得未到地定,安止定就是四禅八定。第三步是见清静,第四步度疑清静,第五步道非道智见清静,第六步行道智见清静,第七步智见清静,后五步的内容都是修观——毗婆舍那,用四谛十二因缘的智慧去修四念处等观。修观的过程是有一个次第的,修观的过程中,是有一个次第的。一共有十六种智慧。见清静是第一种智慧——名色分别智。到智见清静的第十四种智慧的时候,“道智”,就是已经证到须陀洹果。这十六种智慧也与汉传佛教的《阿含经》一样,传到现在的南传佛教,修行次第大概有两派。

  一派以阿江查为代表,这一派主要是通过修四念处中的心念住进去,当下观心,当下观心先得到一个正见,通过这个正见修观修禅定,认为这样可以达到见道。据说也有一些达到见道的,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但是据南传佛教有关的可靠的史料记载,大概从一千多年以前,当时从斯里兰卡全国范围内来说已经没有阿罗汉了。佛教的修证肯定是有一个心心相印、相传的一个内在的传承。见道与禅定的体验它纯粹就是一种主观的、不可言说的体验,如果只是根据经论上的描述的话,有时候很难与自己的体验对上号,所以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指导,这是所有的论典——小乘也好,大乘也好,讲定慧二学都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指导,就是毗婆舍那(观)起码也要在善知识的印证之下才可以。要修禅定(奢摩他)也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要不然身体很容易出毛病,甚至修死。所以必须要有有成功经验的禅师来指导。如果我们考察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传承实际上在几百年以前就已经断了。这个和密法一样,只要断了,只要有一代断了,一代缺乏真正达到见道位以上的人,这就不可靠了。禅宗就是如此,是不是见道了,是不是证到阿罗汉果了,谁能够评价他,谁能够印证他呢?都是自己认为是这样,或者他的徒弟认为是这样。所以对整个南传佛教来说,已经不太可靠了。只传下一个方法,方法是很具体的,而且方法很多。

  另一个是以帕奥禅师为代表的,这一派的人数比较多,他是从很扎实的禅定功夫进去,禅定一共有四十种,所以叫做四十业处。这种禅定一般是很难修的,一般都是从数息观,阿那般那进去,从升起禅相慢慢证得未到地定,然后从未到地定证入四禅。然后用禅定之光去照,这样来修观,修毗婆舍那。比如你要修身念处,你要把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结构,微观的结构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解悟到人的身体是空的。他的这个整个修行过程非常复杂,所以汉传佛教的佛教徒要修这种很难,实际上南传佛教中可以修成就的也很少。

  第二个大派别北传的,主要是说一切有部。汉传佛教的小乘所依据的论典主要是说一切有部的。说一切有部的修学体系与南传佛教有所差别,基本内容差不多,但他的四十业处我计算了一下,汉传佛教的禅定要比四十种要多,大概有四十九种。当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大同小异。修学的次第实际上也差不多。汉传佛教讲得很清楚,《俱舍论》把它分为四个道:四个道之前有一个资粮道,资粮道就是达到解脱所应该具备的资粮。《俱舍论》把这一部分的修行叫做顺福分,主要是修福报的。指受三皈依,受五戒,奉行五戒十善,先做好人,过好生活,尽到做人的责任,积累生于人天的善根,这个阶段大概相当于南传佛教七种清静当中的第一戒清静。在此基础上,再观察人身难得,生死轮回之苦,然后发起超出生死的出离心,然后才有资格进入加行道。加行道叫做顺解脱分,顺解脱分主要修对欲界的厌患,主要观察苦圣谛,升起深刻的出离心。第三个就是无间道,叫做顺抉择分,抉择为确定的意思,选择、确定的意思。主要用佛教的教理,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主要是观察四圣谛。开始断烦恼,但是还没有断,已经形成确定的一种见解,这叫无间道。最后解脱道,就是见道以后呢,从见道开始,再一步步拿见到的道断烦恼,最后达到圣境道,再一步还是修观,断更深细的烦恼,证到阿罗汉果。

  《瑜伽师地论》中的声闻地分的更细一些,它分为十五个阶段,分为两大阶段,七个贤位,七个圣位。首先是修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戒差别观、数息观,这五种观不是所有的都必须修,根据各自的烦恼不同,方法对治也不同。“停心”就是通过修习,把粗乱的、躁动的心停止下来,比较平静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四念处。四念处又分为两个方面,两种修法。一种是别相念,就是一一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很细地观察它的无常、苦、空、无我。这是第一个阶段。然后修总相念住,还是修四念处,但是他总起来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总的来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通过这样的修持然后进入“顺抉择分”,进入加行位。加行位一共有四位。

  第一位就是暖位,根据经里面的描述,暖位就像生火一样,钻木取火一样,虽然火还没有出,但是木头已经发热了,就是说修行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按照《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说法,修到暖位的人,首先一个,修行所具有的正见,非常确定的正见,闻思慧的正见,他具有了。其次,他进入禅定,《瑜伽师地论》讲的很清楚,从暖位到世第一位,初禅到第四禅,起码是初禅,而且不是偶然的进入初禅,而是一天从早到晚,多数时间都住在初禅里,才能进入暖位。在加行位整个都是修观,随着功夫的增长,然后到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这个在身心上都有不同的反应,在《禅密要法经》中都有描述。比如修到暖位的人,他的身体经常感到暖热,实际上主要指丹田发热,如果有天眼的人就会看到他每一个毛孔里面会经常放出红色的光,像火一样的光。现在南传佛教讲,观察一个人见道没有,或者证到加行位没有,他也是拿天眼观头上放出的光。作为一个修行人的话,从暖位修到世第一位,修到四加行位,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因为他整天都住在定里,有的五种神通都具备了。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如果是参禅的话,应该是达到开悟了,起码是初步的开悟。从这个基础之上,从世第一位的基础之上,再继续的修观,深观四谛、十二因缘,才能忽然一下子有所突破,进入见道。见道的这一位叫做须陀洹向,叫做初果向。见道了一共有十六种心,就是见到十六种智慧,须陀桓向见到的是前十五种,见到苦集灭道各个方面的内容。苦集灭道可以分为三界,三界各有不同的内容,这种非常直观的,非常深刻的了解,这是非常仔细的一种观。

  据《俱舍论》等论典里面讲,修到暖位的人,“暖必至涅槃”。为什么说他必至涅槃呢,因为在他的心识里面已经种下了确信佛法的种子。这种种子不是仅仅听人家讲的,听人家讲的、从书上看的,经过再转生很可能就没有了。今生可能是虔诚的佛教徒,来生可能还反对佛教,这都很有可能。修到暖位,才能有保证,有一个种子在里面,将来才能必定达到涅槃。

  修道顶位的话,是“顶中不断善”。顶位中不断善根,再也不会造五逆业,比如诽谤佛法等非常重的恶业。

  修到第三忍位的话,“忍不堕恶道”。不会再生于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里面。按照这个标准的话,要想一定不堕恶道,要修到忍位。忍位的标准非常具体,四禅八定,起码证到四禅,对佛法有非常深刻的体证,每天都住在定中。外在的表现是基本上没有烦恼,这个是非常不同不容易的。古代出家人的话,如果有明师指导,闭关修行,三五年也有可能证到。但是现代社会不大可能。如果不能证到,显然是不能避免堕入三恶道。我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大概90%的人还不能避免堕入三恶道,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你没有到忍位的话,是不能够避免的。

  各个时代见道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