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骑士曾荫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三节、遇上伯乐——夏鼎基   
      
 
   
  曾荫权对待工作勤勤恳恳,正因为此,业绩引起了港英政府一位高官的注意,他就是当时任财政司司长的夏鼎基。就是这个关键的人物,改变了曾荫权的命运,后来被曾荫权称之为伯乐。  
  在香港现行财政体系中,夏鼎基占有很重的分量,一般的香港人认为,夏鼎基对香港今天的自由经济秩序的建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最为著名的理财思想,是“积极不干预”政策,这一政策,后来被诸多的香港人捧为金科玉律,且认定不变的定律。夏鼎基在香港人眼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他确立了一系列理财原则,还在于他不计国别不计身份不计民族,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华人高官。这些人包括了后来在香港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曾荫权、任志刚等人。  
  正是协助夏鼎基工作的这段时间,曾荫权的财理能力开始突飞猛进。  
  与行政主任不同,政务主任掌管政府的政策制定工作,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便调任不同部门,面对其它工作,可谓极具挑战性。曾荫权任职中离岛,这是香港公务员的一种轮岗制,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公务员都不肯前往条件比较艰苦的离岛或边远地区任职。三年之后,轮岗到期,曾荫权回到政府等待重新分配。香港政府有很多部门,此时,曾荫权有可能被派往任何一个部门。  
  对于曾荫权的新工作有调配权的,在当时的港英政府有几个人,一个是布政司司长,一个是财政司司长。布政司司长对于一个普通股级干部的任免,大概也不会操太多心。财政司长理论上和其他司长是平级的,但职权上,这个职务名列于香港所有官员的第三位,仅次于布政司长。所以,财政司长对公务员的人事安排,有着相当大的权力。  
  当年的财政司长夏鼎基对曾荫权在离岛时良好的工作记录非常满意,他指名将曾荫权留在了财政司,直接在自己的手下工作。一般人认为,在财政司工作,对于一名公务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机遇,多半都属于内定的重点培养对象。曾荫权在官场平步青云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步的。  
  说起这位恩师,曾荫权满怀尊敬与感激之情。而且的确,这段“学师”的日子中,他从夏鼎基身上学会了不少东西。  
  他清楚记得,财政司办公室位于布政司署五楼,有一张大班椅。每年圣诞节翌日,就是开始制订财政预算案的时间,办公室顿时变得热闹不已,除夏鼎基会端坐在办公椅上,其他财务部的官员总会分坐左右,开始忙碌的“度桥”生涯。  
  对于素有学者风范的夏鼎基,财政预算案俨如他的“学术著作”,就连在立法局宣读的演辞都由他亲笔撰写。而曾荫权这“小徒弟”只扮演“斟茶递水”的小角色:“第一年我只做斟茶递水,倒咖啡斟酒,到第二年才有机会协助写财政预算案的注脚、图表及附录等,这也是得到夏鼎基的特别关照了。  
  当时负责从旁辅助的官员,还包括程庆礼、谢法新及杨启等人,负责资料搜集,向夏鼎基提出意见。  
  另外,在曾荫权眼中,夏鼎基是位要求严格的上司。当年在财政预算案制订期间,从圣诞节到农历年,各财务部官员都要开工,没有休息。另外,由于当年整个办公室只有一个电话,即使曾荫权太太打电话来,也是由夏鼎基先接听,然后才递给曾荫权。  
  曾荫权在这一职位上工作了3年多,这段时间,他等于是读了一次大学的经济系,将所有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全都学习了一遍也疏理了一遍。和一名经济系大学生不同的是,他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所学到的每一种知识,立即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考验,印象更深,实用性也更强。  
  在财务部工作的日子,曾荫权有不少难忘的任务和经历,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七五年出任电话调查委员会秘书一职。  
  当时电话公司提出加价,掀起民间反对浪潮,港督麦理浩下令成立调查委员会,主席之职由白理渠爵士出任,成员还包括前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邓莲如等人,专责研究电话公司的营运。   
  委员会从成立至执行职务,都广受传媒注目,而麦理浩给予的调查期限只有半年。可是,委员会内成员意见不一,久久未能达致共识,主席白理渠更一度想独断独行,发表个人报告,不禁令曾荫权这个秘书感到战战兢兢,伤透了脑筋。幸好,他与邓莲如仍努力做好自己本份,居中斡旋,方令调查报告顺利推出,安然渡过。  
  从曾荫权在电话调查委员会的卓越表现,令夏鼎基对这位爱徒更信任有加,赞不绝口,加快栽培这颗“明日之星”的步伐。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四节、获得出国工作机会   
      
 
   
  当初,夏鼎基调他进入财政司的时候,一些同事便私底下向他祝贺,说是得到了夏鼎基的赏识,提升将会很快,或许,两三年之内,便会委以更高的职位。对此,曾荫权也颇有信心,却并没有因此有任何自得或者自满心理,反而觉得,和其他公务员相比,自己始终存在很大的弱势,那就是他少一张文凭。他只能以百倍的努力和良好的实绩,来弥补这一弱势,让更多的人认清他的能力。  
  在整个香港公务员系统中,学历水平非常之高,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大有人在,曾荫权一个中六毕业生,站在和这些人同等的位置竞争,是一件非常吃亏的事。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假若不是他的能力超卓又有夏鼎基赏识,他几乎是和这些人竞争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他明知自己的弱势,却无能为力。毕竟作为公务员,他已经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政府,除非政府需要他去学习,否则,他是不可能离岗的。  
  夏鼎基对此也颇为遗憾,他为了培养曾荫权,给他创造了很多机会。  
  1977年曾荫权去马尼拉工作一年,就是夏鼎基为他提供的机会。当时,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发展银行向香港政府财政司提出请求,希望他们能够派出一名财政专家前往马尼拉协助工作。夏鼎基将这一机会给了曾荫权。  
  马尼拉方面得到这一名单时,似乎有点不太高兴。毕竟,他们需要的是理财专家,尤其是在金融机构工作,如果没有世界著名大学的经济或金融学方面的文凭,至少也要在财政系统干过多年。面前这个中国人,仅仅只有在香港财政司3年的工作经历,他们认为港英政府是在敷衍自己。  
  可是,香港方面毕竟很慷慨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如果他们拒绝,那么,彼此的关系,将会出现十分微妙的变化。几乎是在很勉强的情况下,亚洲银行接受了曾荫权,安排他研究菲律宾和孟加拉的从水系统和铁路发展计划。  
  有时候,正因为学历低,才更能激发一个人。曾荫权十分清楚亚洲银行方面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点成绩来,让对方觉得港英政府派出自己,并不是在敷衍对方,而是精挑细选之后才作出的决定。离开香港时,曾荫权在政界的一些朋友为他预测,说这是他的一次机会,也是夏鼎基所采取的曲线提升办法。几次提升机会,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阻滞,夏鼎基才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只要曾荫权在马尼拉干得出色,获得一个良好的评语,夏鼎基便可以拿这个评语堵住很多人的嘴。对于这种说法,曾荫权十分认同,所以,他这一年的工作,比以前是更加的努力。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曾荫权就用自己的工作实绩证明了一切,让所有的同事以及上司对他刮目相看。一年后,他拿着一份极高的评语,回到了香港,重新坐回到他在财政司的位置。这一年中,专责地区财务分析工作,处理过菲律宾、印度的铁路及水利发展的大型基建项目,不但大大扩阔其国际视野,也有利于他更了解政府的财政运作。外调回港后,他加入铨叙科,工作了四年。  
  可是,预想的提升并没有实现,一切还是照旧。夏鼎基似乎也很担心这一切会影响他的士气,一再给他鼓励,告诫他,目前还年轻,未来还长得很,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将本职工作做好。  
  夏鼎基离开财政司司长职务后,升任布政司司长。当时,包括曾荫权本人在内,均有一种感觉,曾荫权升职有望了。  
  毕竟,港督的权力虽然大,毕竟对香港的情况不十分了解,尤其是用人方面,会更多地听取布政司司长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各司局长之外的所有人事任命,都掌握在布政司的手里。他如此欣赏曾荫权,又为他的升迁做过不少的铺垫,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曾荫权提升的问题上,仍然是困难重重。夏鼎基也开始认识到,如果就这样提升他,难度会越来越大。毕竟,香港是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后辈新人一茬接着一茬,手持博士甚至博士后学位等待着提升的,不知有多少,在香港乃至英国有着很深根基的,同样大有人在。   恰在此时,港英政府决定选派一批政务官前往美国等地受训。夏鼎基抓住这一机会,给了曾荫权一个名额。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五节、哈佛受训――圆梦之旅(1)  
      
 
 
  曾荫权也深知,自己没有文凭,对于今后的仕途,影响巨大,他也曾想过各种办法,结果都堵在了必须辞职这一个瓶颈上。 
  1987年6月,43岁的曾荫权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由于他工作出色,香港政府给了他最为渴望的馈赠。他因此成了港英政府派往美国学习的首位公务员。曾荫权又惊又喜,既是出差,又享受政府提供的学费,还享受公务员待遇。如果自己提出进修,那就得首先辞去公务员职务。想起当年为求学半工半读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和想法也完全不同。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机会。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玩,享受人生。可曾荫权不同,他毕竟不再年轻了。人一旦过了40岁,想法便多了起来。古人说,四十而不惑,那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经验总结。此时,最令人遗憾的是,那种人生苦短的感觉,似乎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没有做,可是,人生已经接近半数了。 
  对于曾荫权来说,这次的学习经历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未来的人生旅途中,确实是太需要一份学历了,此外,他目前所具有的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位硕士生,所以,他更需要的是与外界接触了解美国的机会。这方面的收获以及对他的意义,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个硕士学位。 
  曾荫权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可以说深受没有学历之害,吃过不少苦头。此时有了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他怎能不加倍珍惜?重要的是,他此次前往美国进修,虽然时间只有一年,但直接攻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直接跳过了学士。 
  只要能够学到真知,拿到真正学历证书,他再没有失去公务员职位之忧,也不会在同行面前自卑,实在是人生的一次巨大机会。没有大学学位的曾荫权被政府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修读公共行政硕士学位,进一步为他的仕途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美国攻读学位,和中国的模式略有不同,美国人在教育上更加的开放一些,他们规定,你可以任意选用适当的时间来完成你的学位,既可以选择一年,也可以选择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你取得某所学校某个学位的学习机会,他们并不在乎你用了多长时间。假定你一天不用便通过了他们严格的学位考试并取得了答辩成绩,那么,他们也照样给你颁发相应的学位。 
  当然,他们的学位考试是异常严格的,似乎不太可能有人不经过系统学习,便可以取得学位证书。曾荫权毕竟有了几年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平常又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有的理论,他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次的学习可谓天赐良机。 
  另一方面,曾荫权也异常珍惜这次机会。他知道,在香港,他所学的是英国人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方面,虽然有相当的共通性,但毕竟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此次来到美国,他需要更加系统地学习美国人的先进经验。家庭负担很重,生理方面来说,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已经过去了,毕竟已经渐入中年,记忆力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与20多岁时,都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加上多年来生活的规律性,猛然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又是在国外,确实有些不适应。 
  同时,他也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学习的动力比其他人都要强,自觉性自然是非常之好。和他一起上课的那些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他们似乎并不把这样的机会当一回事,想玩就出去玩,不是很努力。曾荫权则不同,他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更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将所有自己今后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学到手。 
  有关这一切,一年后,曾荫权用他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证明。许多和他一起攻读学位的美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仅仅只需要拿到那个学位,至少最终的成绩到底是A还是B,他们似乎不是太在乎。曾荫权不同,他以门门功课优秀的9A成绩,拿到了学位证书,而他的硕士论文,亦受到了导师极高的评价。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五节、哈佛受训――圆梦之旅(2)  
      
 
 
  在美国学习期间,曾荫权还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