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宗棠评传-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相助,也使他领略到了家庭的温煦。中举之后,左宗棠的下一个目标是参加第二年春季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左宗棠贫不能治装,周夫人则“出百金治行”。此时左的姐姐“贫不能举火”,他又将旅费百两“悉举以赠”。亲
戚闻讯,又凑积“百金”以赠,才使左宗棠得以北行。
    道光十二年(1833年)春,左宗棠在北京参加了癸巳科会试,在三场考试中的三篇四书文、一首五言八韵诗、五篇
五经文、五道策问文虽被考官评为:“首警透,次、三妥畅,诗谐备”,“气机清适,诗稳”,②却与进士无缘。出闱
后,左宗棠积所见闻,写成《燕台杂感》诗八首,用“报国空惭书剑在”,“谁将儒术策治安”③等诗句,抒发了忧国
忧民的情感。在归家途中,他对沿路各地的“时务”做了考察。谓:“春榜既放,点检南归,睹时务之艰棘,莫如荒政
及盐、漕、河诸务。将求其书与其掌故讲明而切究之,求副国家养士之意”。④左宗棠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再度北
上应试。这次会试,他本可榜上有名,但临揭榜时,考官发现湖南多中一名,竟取消了他的进士资格,仅给他一个“誊
录”。左宗棠不甘心做一名为史馆注籍的誊录,毅然南返湘潭,在周夫人的协助下,潜心于地理学的研究,并“以图为
之本,以诸史为之证”。
    ①两年之后,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召主讲醴陵渌江书院。该书院有学生 60 人,左宗棠对他们从严要求,每日查阅
功课,对“旷废不事事及虚词掩著两次”
    的学生,将其“本课膏火除去,加与潜心攻苦之人”。他还于每月初一“会订功课日记,为之引掖而督勉之,其有
不率,则朴责而斥逐之”,使学生“俱知勉强学问”。②左宗棠在醴陵结识了时任两江总督,后来成为其亲家的陶澍。
陶澍任两江总督期间,在江苏巡抚林则徐、布政使贺长龄及魏源、包世臣等人的协助下,在吏治、河工、漕运、盐政、
荒政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并以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受到世人的赞誉。一次,陶澍在前往江西阅兵的路上,
转道醴陵回安化省墓,醴陵知县在为陶澍安排馆舍时,请左宗棠撰写楹联。左宗棠出于对陶澍政绩卓著的敬慕之情,挥
笔写道: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到这副楹联后,“激赏之”,急忙
询问此联的作者,经知县引见,作为渌江书院主讲的举人左宗棠,终得与大名鼎鼎的陶澍会面,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
纵论古今,为留一宿”。②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会试榜发,他仍然未能取中。南返
途中,他到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陶“即留住署中,
    ②癸巳科会试文“注”,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6页。
    ③《癸巳燕台杂感八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7页。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六。
    ①[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5 页。楹联中“印心石”指陶澍少时读书于安
化石门潭之滨的石屋,潭心有石即“印心石”。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与陶澍。
    ②[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5 页。
    日使幕友、亲故与相谈论“。③陶还为其子陶桄(字少云)求婚于左的长女左孝榆。表明陶澍对他这个会试落第而
又具真才实学的举人非常器重。左宗棠也在三次会试失败之后,决计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诚如他所说:”比三次礼部不
第,遂绝意进取“。④他在家乡不仅”于农书探讨颇勤“,而且钞录了十数册的《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及各省通
志,增长了地理学与军事学等方面的知识。
    道光十九年(1839年),左宗棠抵长沙,居次兄宗植家中。他俩常切磋学问,“或谈国故,指列时事”。“每剧谈
竟夕,争驳不已,家人乃温酒解之。酒后或仍辩难,或遂释然”。⑤左宗棠为克服“气质粗驳”的缺点,注意从“寡言,
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①这一年,陶谢逝于两江总督任所,遗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贺熙龄之托,并因与
陶澍“有一日之雅故”,遂在次年初前往安化小淹陶家,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并在陶家教书八年中饱览了丰富的
典籍。对此,陶谢之婿胡林翼曾做过如此评说:“左孝廉品高学博,性至廉洁。在陶文毅公第中读本朝宪章最多,其识
议亦绝异。其体察人情,通晓治体,当为近日楚材第一”。②
    ③《清朝野史大观》,第 7卷,第 90 页。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页。
    ⑤《〈慎盦诗文钞〉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8页。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
    ②[清]胡林翼:《启程晴峰制军》,《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四,光绪六年刻本。
    三、“海邦形势略能言”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左宗棠方在陶家教书,战争的炮火牵动着他的心。
    还在道光十九年,左宗棠已开始留意唐、宋以来的史传、别录、说部以及官私各书对“海国故事”的记载。因此,
当英国挑起战争,英军犯浙江、陷定海、进逼天津海口等消息传到湖南后,左宗棠以朴素的爱国热忱,对战况表示出关
注之情,数次贻书贺熙龄讨论战守机宜。他指出:“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愁愤何可言?”认为“军兴以来,
大小十数战,彼族尚知出奇制胜,多方误我,而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实在令人痛心。
    于是,他提出的固守持久之谋为:“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
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数者实力行之,“以之制敌,即以之防奸;
以之固守,即以之为战”。①左宗棠的这些主张恰与林则徐在广东的备战御敌之举颇有相似之处。林则徐注重加强广东
海口的防御,添建炮台,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对广东水陆各军进行整顿与充实,招募渔民疍户编练成水勇,并组织人
力翻译外国书报以了解敌情。因而取得了九龙之战、穿鼻洋之战、官涌之战、长沙湾之战、磨刀洋之战、关闸之战和矾
石洋之战的胜利。
    然而,由于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昧于世界大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导发
出昏愦的举动。当英军在广东受挫而掉转船头北上逼至大沽口时,昏庸的道光皇帝把英军来犯的原因归咎于林则徐“措
置失当”和“办理不善”,决定以罢免林则徐而派琦善赴广东同英军议和来换取英国退兵。身为乡曲布衣的左宗棠闻知
后深有感触,他致函贺熙龄说:“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
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不识谋国者复将何以待之?此草莽之臣所为日夕皇皇而不能自释者也。”②左宗
棠对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表示出愤慨之情。他指出:“洋事为琦善所误”,实为“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其结果是
“遂使西人俱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琦善“其罪不可仅与一时失律者
比”。他主张:“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将琦善“斩首军前,数其输国之罪,布告中外,庶有以壮三军之气
而寒彼族之胆,庙堂战胜之策,无逾此者”。同时,左宗棠对林则徐“恐未必即能复任”
    又表示叹息,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希冀朝廷能“若何殊恩,毅然图旧”,重新起用林则徐,如此,“上足
昭天子虚怀善任之明,下足固岭南千里之守”,才不致负天下人之望。左宗棠还认真读了林则徐“前后各疏”,自以为
“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①又以“海邦形势略能言”②的诗句自勉,期待着战局能有所好转。
    但是,左宗棠的愿望与事态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林则徐不但未被起用,却又加罪发送伊犁军台效力;琦善不仅没
有被斩首军前,却因是满清贵族而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一。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一二至一三。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六至一七。
    ②《感事四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9页。
    受到开恩释罪。道光皇帝似乎要挽回战败的面子,派出皇侄奕山、奕经分别为“靖逆”将军和“扬威”将军分赴广
东、浙江,结果奕山在广东竖旗投降,奕经在浙江靠梦幻同英军交仗而大败溃逃。道光皇帝甚至对奕山把自己求降说成
是英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是商欠的谎报信以为真,批答,“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朕谅汝等不得之苦
衷,准令通商”。③奕经在浙江溃败后,道光皇帝决定不再进行抵抗,一变忽战忽和的政策而转向对外妥协。因此,左
宗棠的一腔热血只能付诸东流。可贵的是,他对清政府的腐败给予了痛陈:“洋事日寝不佳,浙西复作败局。??以一
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令天下事败坏至此。凡尔君子,未闻有以公是公非,诵言于殿陛间者。仕风臣节如此,古今
未有也”。①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政府步入了丧权辱国的岐途。左宗棠对
这一严酷事实发出了“远殊深怅”之慨,表示:“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虽有善者,亦无从措手矣”。
②于是,他产生了“买山而隐”的想法,试图通过“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③
    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册,第 1046 页,中华书局 1964 年版。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九。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二六。
    ③《答吴桐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
    四、自号“湘上农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举积年修脯”所得,买田 70 亩于湘阴东乡柳家冲,并决定“明年移居湘上,
此为有家之始”。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左宗棠携带妻小由湘潭周宅移居湘阴东乡之柳家冲,署其门曰柳庄。他
“每自安化归来,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⑤,打算从此做一个“太平有
道之民”。
    ⑥
    左宗棠视“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注重农学,于道光二十五年(1835年)撰写了《朴存阁农书》,“以诏农圃”。
⑦他“自耕之田,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甚良。??茶园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逐渐增加,于人事不无裨益。
倘更桑竹之利成,其可以存廉耻广惠爱者大矣”。①对此,左孝同记述称:“府君于柳庄艺茶、种树,期尽地利。湘阴
产茶,实府君为之倡”。
    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南在连年苦旱之后遇到大水灾,饥馑遍野。左宗棠四出奔波办理赈务,劝富有人家
捐赈。他认为“捐赈是古今通义”,他于“授徒之暇,亦曾办过,统计长沙、善化、湘阴、湘潭、宁乡各属所捐银钱谷
米,不下五十余万”。③他还“劝族里储谷以备荒”,并对络绎经过柳庄的饥民,罄其所藏,与周夫人“散米俵食,并
丸药乞病者”。④第二年,左宗棠来到长沙,于朱文公祠开馆授徒,所带的学生如周开锡等人“颇能刻苦立志,为有用
之学”。⑤这一年,在长沙湘江舟中,左宗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林则徐。这次会面对左的一生都有着意义非凡
的影响。林则徐早年于江苏为官时曾被两江总督陶澍所赏拔,他在遣戍伊犁释回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担任云贵
总督。其间,他视部下胡林翼为左右手。陶与林的同事关系及与左的亲家关系,胡与林的上下级关系和与陶的翁婿关系
及与左的同窗好友关系,都构成林与左会面的因缘。特别是左对林则徐伟人品质的一向倾慕和林从胡处得悉左对经世致
用之学的追求,更促成了此次湘江之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林则徐因病卸云贵总督职回福建原籍途中经过长
沙,遣人至柳庄约请左宗棠相晤。左宗棠赶至长沙,在湘江见到了他所崇拜的林则徐。早在这次会面的前一年,胡林翼
已向林则徐推荐了被视为“楚材第一”、“究心地舆兵法”的左宗棠。由于左宗棠已为“陶婿预订读书之约,未能忽然”,
无法离湘赴滇去做幕宾,惟有“西望滇池,孤怀怅结”而已。他在复胡林翼的信中表述了对林则徐的倾慕之情:
    少穆宫保爱士之盛心,执事推荐之雅谊,非复寻常所有,天下士粗识道理者,类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页。
    ⑤[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
    ⑥《答张玉夫》,《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三三。
    ⑦《与罗研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六。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八。
    ②[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
    ③《答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四三。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