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宗棠评传-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所辖并非滨江、沿海地方,不在饬议之列,但总理衙门认为他”留心洋务,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将筹议海
防的 6条措施等函寄左宗棠,希望他能”筹议切实办法,以为集思广益之助“。①内地督抚将军中,受总理衙门之器重
者唯左宗棠一人而已。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三日(1874年 11 月 21 日),左宗棠收到了总理衙门的来函。他函复总理衙门筹议海防的 6条
措施可谓“因应之妙,道合自然”,“闳远精密,无少罅隙”,认为就“海防言之,凡所筹画,宜规久远”。这表明左
宗棠对加强海防是完全赞同的。同时他感到用兵新疆主要依靠沿海各省协济军饷,担心“沿海各省因筹办海防急于自顾,
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拨之饷,大局何以能支?”②左宗棠如此估计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他在
督办陕甘军务时常常遇到沿海省份应拨协甘之饷拖欠的情况,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复奏中不仅是要停
止西征之饷,而且竟谬提放弃新疆,实令他为之寒心和气愤。
    十一月初二日(12月 10 日),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论及“筹饷”一条时公然提出放弃新疆的主张。他认为
乾隆年间统一新疆是“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己为不值”,而且新疆已被俄、英势力围困,“即勉图
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何况“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因此,他强调只能重视海防。他指出:“新疆
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他建议对西征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
匀作海防之饷”。①
    ①《敬筹移设粮台办理采运一切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119—121 页。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78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八,页一九。
    ①《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䜣等奏折附片》,《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1册,第 105—
106 页。
    ②《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四六、四七、五二。
    ①[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四,页一九。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875年 3月 6日),清廷下“旨”令亲王、郡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等廷臣对沿海、
滨江各地方大员的复奏和左宗棠致总理衙门函进行“廷议”,限一月内复奏。二月初三日,清廷不待廷议复奏汇集之前,
又“密谕左宗棠通筹海防、塞防全局并关外兵事粮运”。清廷将李鸿章停西征之军和西征之饷的奏议转寄左宗棠,令他
统筹全局,酌度机宜,妥筹具奏。清廷在“上谕”中认为:“如可暂缓西征,节饷以备海防,原于财用不无裨益。惟中
国不图规复乌鲁木齐,则西、北两路已属堪虞;且关外一撤藩篱,难保回匪不复啸聚肆扰近关一带,关外贼氛既炽,虽
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②看来清廷在海防和塞防孰重孰轻问题上尽管模楞两可,但为维护其统治的目的,其规复乌
鲁木齐的用意主要是防止“回匪”。从这个目的出发,清廷加强塞防的意图在这个“上谕”中是显而易见的。清廷不仅
令左宗棠统筹全局,还将协助左宗棠办理粮台的户部侍郎袁保恒因“彼此龃龉,殊失协和之道”而撤回北京,并以左宗
棠“老成谋国,素著公忠”,令其专司粮运事宜。清廷还令左宗棠就关外景廉等统帅及兵力的情况予以密陈。
    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接到军机处的密寄“上谕”后,于三月初七日(4 月12日)呈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
情形折》和《遵旨密陈片》。左宗棠批驳了李鸿章的论调,提出收复新疆与加强海防并重的主张。他指出:“时事之宜
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肯定了乾隆皇帝用兵新疆,统一祖国的功绩,认为“圣意闳
深”,“拓地二万里”。
    他针对“论者拟停撤出关兵饷”而放弃新疆等条陈,强调指出:无论乌鲁木齐未复,无撤兵之理;即乌鲁木齐已复,
定议划地而守,以征兵作戍兵为固圉计,而乘障防秋,星罗棋布,地可缩而兵不能减,兵既增而饷不能缺,非合东南财
赋通融挹注,何以重边镇而严内外之防???今若画地自守,不规复乌垣,则无总要可扼。即乌垣速复,驻守有地,而
乌垣南之巴里坤、哈密,北之塔尔巴哈台各路,均应增置重兵,以张犄角,精选良将,兴办兵屯、民屯、招徕客、土,
以实边塞,然后兵渐停撤,而饷可议节矣。??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
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
思审处者也。
    ①从李鸿章、左宗棠的见解来看,就塞防与海防的关系而言,李鸿章单纯强调海防是片面的,主张放弃新疆亦是错
误的。左宗棠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着想,虽身处西北,仍关心东南沿海的防务,他坚持用兵新疆是从维护国家领
土主权的角度考虑的,其“海防与塞防并重”主张的提出,无疑丰富了国家总体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
之议中,左宗棠的主张是正确的。
    左宗棠还建议对关外统帅加以调整,认为景廉“泥古大过,无应变之才”,请求“以景廉之任改畀金顺”②,由金
顺任乌鲁木齐都统,以统驭关外诸军。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被清廷所采纳。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 月 3日),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
筹办海防塞防的奏疏“所见甚是”,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仍帮办军务,调景廉等来
    ②《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154—155 页。
    ①《复阵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188—191 页。
    ②《遵旨密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196—197 页。
    京供职,授左宗棠关外用兵、粮饷转运等各项权力。这样,身兼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又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
新职踏上了规复新疆的征程。这对于左宗棠来说,他多年甘愿引边塞之苦为荣,决心收复新疆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可谓英雄有用武之地!
    就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而言,清朝最高统治者不仅对海防与塞防同样予以重视,而且一改
以往任用旗员节制、统辖新疆的惯例,不是以金顺接替景廉负责关外用兵事宜,而是赋予左宗棠以督办新疆军务全权去
收复新疆,表明一向在反侵略战争中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此时也强硬起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难得做出的一次正确
抉择!
    对于左宗棠的新使命,署两江总督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在致左宗棠函中称此为“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
之至难”。①这一评说是合乎实际情况的。左宗棠本人在接受新任两年后的回顾中也说:臣本一介书生,辱蒙两朝殊恩,
高位显爵,出自逾格鸿慈,久为生平梦想所不到,岂思立功边域,觊望恩施?况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长,乃不
自忖量,妄引边荒艰巨为己任,虽至愚极陋,亦不出此!而事顾有万不容己者:乌鲁木齐各城不克,无总要之处可以安
兵;乌鲁木齐各城纵克,重兵巨饷,费将安出???伊犁为俄人所踞,喀什噶尔各城为安集延所踞,事平后应如何布置,
尚费绸缪。无疑,左宗棠用兵新疆,并非要为个人利益去“立功边域”,他甘愿“引边荒艰巨为已任”的“不自忖量”
之举,恰出于对祖国边疆安危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尽管征途坎坷,困难重重,但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规复新疆的历史重
任。
    ①[清]刘坤一:《复左宗堂》,《刘坤一遗集》,第 4册,第 1823 页,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②《新疆贼势大概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422页。
    二、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可以说是为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幕。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承担
起收复新疆重任的唯有左宗棠。
    对此,就是左宗棠本人也是十分清楚的。他在家书中说: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
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顾”。??此
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左宗棠预筹出关的举措主要包括进行军事部署和充分考虑、实
施后勤保障问题两个方面。在军事部署方面,左宗棠注意从制订战略战术计划和整顿营伍以提高战斗力两点入手。还在
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前的有关加强塞防的奏折和函牍中,他已陈明先歼灭阿古柏匪帮,然后索还伊犁的战略构
想。他还认为实现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应分为两步走,即首先平定北疆,接着再底定南疆。他分
析新疆地形时说:“天山南北两路”,“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①他督办新疆军务后,认为必须布署周妥,乃可定
师期,令刘锦棠“自定出关马步二十余营,以缓进速战为义”。②左宗棠召集各军“分统来兰会商办法”③,共同讨论
军事问题。随后,左宗棠确定了消灭阿古柏势力的具体步骤。他指出:“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如大军攻剿古牧
地乌垣、红庙一带,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军猛打数仗,自可挫其凶锋。将来下兵南路,声威已张,或易著手。”④
“官军出塞,自宜先剿北路乌鲁木齐各处之贼,而后加兵南路。当北路进兵时,安集延或悉其丑类与陕甘窜逆及上回合
势死抗官军,当有数大恶仗。如天之福,事机顺利,白逆歼除,安集延之悍贼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势较易。
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也。”⑤在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左宗棠还依照“整军乃能经武”的古训,一面对已出关和准备
出关的军队予以整顿,将金顺、景廉、穆图善等部加以裁并,一面强调“精择出关之将”,任用“英锐果敏,才气无双”
的刘锦棠总理行营事务,对其他“统领、营哨各员,均酌简相信员弁乐事赴功者用之”,⑥并对各军严加训练。在筹划
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把精力主要用在筹粮、筹饷和筹转运上面。左宗棠认为行军打仗离不开粮食的供给。他说
:“师行粮随,事豫则立。”因此,“师行北路,宜用北路之粮,不但节费,亦免粮耗。”他建议北路于归化(今呼和
浩特市)设立北局,南路以肃州(今酒泉市)为南局,负责北、南两路的粮食补给。他还命令已出关各军在巴里坤、哈
密等地办理采粮、开垦,并对“蒿武军”统领张曜“在哈密办屯垦水利,事必躬亲,不惜劳瘁”的做法给以肯定,认为
“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戎藩,可
    ①《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3—194 页。
    ①《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191页。
    ②《答曾沅浦》,《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三九。
    ③《答刘岘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四○。
    ④《答张郎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二○。
    ⑤《新疆贼势大概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421页。
    ⑥《请敕两江迅解老湘全军月饷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330页。
    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①左宗棠为筹饷问题在议论海防、塞防两者并重时强调应保障西征用饷。西征军的军费每
年支出约 800万两,但实际收到的各省协饷只有 500万两。后来”各省之协济洋防者,又皆以洋防为急、塞防为缓“,
以致西证军”出款日增,入款大减“,光绪元年西征军”每年只发一月满饷“。
    ②因此他多次上奏请求敕下各省如数拨解协饷,并主张暂借洋款以补不足。西征军饷源匮缺的情况受到清廷重视。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督率大军出关之际,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
壮军威而张挞伐。各营将士踊跃前驱,尤深廑念。各省协解西征饷银未能足数,致有积欠口粮。此次远道进兵,粮饷必
须充裕。??加恩着于户部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银二百万两,并准其借用洋款五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
三百万两,以足一千万两之数。”①左宗棠对此“感激涕零”,“不能自己!”②出征将士总算有了物质上的保障。除
筹粮、筹饷之外,左宗棠还十分重视粮食和军火物资的转运问题。西征之师须驰骋数千里,筹划转运也并非易事。左宗
棠主张关内运粮以车驼为主,关外则以驼运为主,解决了粮食转运的难题。他还通过上海采办转运局、汉口后路总粮台、
西安总粮台等转运军火物资,并由兰州机器局自造枪炮供应前线。
    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年 3月16日)离开兰州西进,三月十三日(4 月 7
日)抵达肃州(今酒泉市),就近指挥收复新疆的战略决战。
    从四月初开始,左宗棠与刘锦棠“熟商进兵机宜”之后,令刘“率各营长驱大进”③,开赴新疆哈密,旋进至古城。
五月,“蜀军”徐占彪部出关进驻巴里坤。此时,张曜部“蒿武军”已先期驻扎哈密,金顺所辖军队在济木萨、古城一
带活动。左宗棠目送出关各军,心情格外激动。他说:“前军已陆续开拔,大约五月内始有战事。万里长驱,每营仅发
四个月盐菜,无却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