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查到有三家报纸刊出来的这个讯息。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收到许许多多的,用现代人的话说,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给我们的警告,有些人茫然无知?其实这个事情不难理解,为什么?谚语常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要相信,他就会把这讯息传给你;你要不相信,他没有传给你的必要,这在佛法里面叫缘分。你能信,你能理解,你不会怀疑,这些讯息就很多。讯息传来之后,你要有能力判断,为什么?也有假的。如果假的讯息你也相信了,你就被鬼神作弄了,所以要有能力判断。
  传来讯息我要仔细的观察,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能相信。中国古人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远之」是什么意思?不能听他的话,要对他尊敬。为什么?他也是一类众生,他也有佛性。他说这个社会有灾难,我们想想这个社会上可不可能有灾难?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众生恶业做得太多,念头不善,这个念头就是意念,意念不善,言行不善,果报当然不善,那就很有可能。社会上现在资讯很发达,稍稍留意观察,总有一些蛛丝马迹,有一些痕迹可寻。什么讯息?灾难的讯息。
  最重要的是要把念头转过来,改过来,这个重要。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恶法不去想它,恶行决定不能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总的来说,圣贤人的标准。凡是利益社会的,利益大众的,利益众生的,这是善;凡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众生的,这是恶,这是善恶的标准。如果你是一个宗教徒,宗教里面都有戒律,与戒律相应的是善,与戒律不相应的,那就是恶。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是正道,在宗教里面,一般社会这称为正教,这个不是邪教。
  所以佛用这个德号「可忆念」,可忆念最殊胜的无过於佛,佛号里面最殊胜的无过於「阿弥陀佛」。大势至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能念贪瞋痴,不能念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不能念,念这个东西,佛在经上讲这是地狱五条根。你念这个是念地狱。「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心里常常念著这个,现前你得到一点点甜头,那一点点甜头是什么?是你过去生中修积的福报,如果命里没有这个福,念也得不到,那又何苦来?如果命里头有这一份福报,不念也享受,何必念它?为什么不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佛、念菩萨。一般佛经里面教我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施是布施,这个都是善;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可忆念」。
  【或名无上义。】
  『无上义』就是第一义谛,谛是真实,第一义谛就是第一真实,真实之理,真实之事,这也是如来果德上的名号。这个「无上义」到底是什么?要用古人的话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不可说」。这样的说法,让初学的人听到了,太玄了,没有法子能体会到。但是实实在在讲,他说的没错,确确实实说不出来,可是佛菩萨以善巧方便也能把无上义、第一义给我们说出来。
  「无上义」是真如自性,是宇宙万有的理体。宇宙所有一切诸法从哪里来的?它的根、它的缘称为第一,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心性,第一义;能说得出来的这个心性,那是名词、是名号。心性在哪里?性、识、心性、性识无处而不在,无时而不在,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为什么说它第一?因为它能生、它能变,这是第一,所生所变那是第二。六道凡夫知道第二,不知道第一,但是很想知道第一,用种种方法在探索、在寻求,想知道宇宙的缘起,宇宙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将来到哪里去?科学、哲学真的这是不分宗教、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人在寻求,但是始终不得要领,一直到今天还是不得要领。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方法错了,世间许多众生都是用识,用意识。意识能,佛在经上说能缘到阿赖耶识,真是不得了,就是缘不到真如本性,所以他不得要领。能用什么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用心意识,你就能契入第一义,你能够证得,不用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我们从相上讲大家比较容易懂,心是阿赖耶,阿赖耶叫藏识。藏是什么?藏是仓库、是资料室、是档案室。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印象,全部都放在这个资料室里头,这个资料室叫阿赖耶,所以它是个仓库。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个档案全在里头,一样也不会漏,打个妄想都有存档,这叫心,我们现在一般讲落印象。印象落在哪里?落在阿赖耶。末那执著,第六意识分别。
  那要不用心意识?不执著,不用末那识;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落印象,不用阿赖耶识,那就行了。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我们一般为了大众容易理解,我们常说「离妄想分别执著」,好懂。佛法里面的名词?离心意识。这个方法可以能够契入第一义,这个地方讲的「无上义」。只要用心意识,落在心意识的,那你就达不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离心意识叫参,禅宗叫参学;其实大乘佛法里面,教下也不例外,不离心意识,不能大开圆解;念佛法门不离心意识,你得不到理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差别不等,事一心不乱可以,他还可以用心意识,理一心不乱达不到。但是你要晓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只能够生凡圣同居土。但是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虽然它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这个现象在任何诸佛刹土里面都不平等,一切诸佛刹土要到如来地才平等,佛佛道同。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纵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平等,这是一切诸佛赞叹,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能不能得到真实利益,那就要看你能不能把这个缘分抓住,锲而不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真实的利益你就得到了。第六个名号:
  【或名常喜乐。】
  欢喜,『乐』是爱好,这句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由此可知,这个喜乐,喜不是忧喜之喜,乐也不是乐好之乐,为什么?忧喜乐好是凡情,这个地方是圣号,「如来於彼,或名常喜乐」。由此,我们就可以晓得这个名称是性德的名称,就如同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你要把它解作善恶的善,那就错了。善恶两边都离了,都没有了,那是真善。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喜,忧喜统统没有了,真的可喜;苦乐也没有了,那真是乐,这是自性正受,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讲,自性的正受。
  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用什么?我们不是用自性,我们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有受,这个受不叫正受。佛在经上常讲,这个受有五种,五种受,这五种受经上常说「身有苦乐受,心有忧喜受」。其实身是物质,它哪里懂得什么苦乐,真正受是什么?受是识,八个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以我们这个五根有苦乐受,这个受是前五识跟第六意识联合起来在受。心?心就是心意识,心意识有忧喜,它这个东西都不是真的。真的怎么?真的不生不灭,苦乐忧喜有生有灭,当它灭的时候,苦乐忧喜都不现前了,这个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但是它保持不长久,一瞬之间或者是里面烦恼生了,阿赖耶里头习气起现行;另外一个,受外面的影响,六根受到外头六境的影响,勾引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起苦乐忧喜受。
  但是这个地方你要看名号里头的「常」字,如果没有这个常字,用世间苦乐忧喜来解释还能解释得通,有这个常字就不行了。常是没间断,没间断的不是八识,八识是有间断的,这个受是有间断的,是有变化的。那只有性德,性德里面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生灭这两个字加不上,它没有生灭,它也没有常,它也没有断。这些字样就是凡是相对的,对它统统用不上,它不属於相对的,这叫真常。这个真不是真假的真,这个常不是常断的常,我们只能用这些话,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一些云彩,当中空一块,让你觉得那是月亮。这么多的言词,这是云彩,希望你从这些言词里面体会到里面真正的意思,真实义,那是「常喜乐」。我们学佛,这一句特别对我们现前,非常有受用。
  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断,自性里面这一分的性德怎么个求?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好学。无论你学什么,只要好学,你就能得其中三昧,那就是真乐。当然好学里头最殊胜的圣学,跟圣人学,跟圣人学这个范围很大,佛菩萨是圣人,读佛经真正契入了,法喜充满。那个法喜虽然不是常喜乐,可是很接近、很相似,受用已经不可思议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的典籍只要好学、专心、精进都能得到法喜。
  世间圣人东方西方都有,东方孔孟老庄,西方有诸多的大哲学家,连科学家也包括在其中,你看科学他们这个研究也是全神注入,他有法喜。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法喜,就是此地讲的常喜乐。孔老夫子学什么?学圣人。他所学习的圣贤就是儒书里头所讲的尧舜禹汤,他的心确确实实念兹在兹,夫子心里头所忆念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古代的圣王。集这些大圣人教诲之大成,他成就了,他真的学成了。孟子继承孔子,能把孔子的精神学说发扬光大。他对儒家的贡献很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可思议。
  南宋时候出现了一位朱子,朱熹,你看后人对他的尊敬,把他尊敬跟孔子、孟子一样称他为朱子,这个尊称这是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朱子对儒家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孟子以后第一人,他把孔孟的学说条理化了,做了一番整理,把它的纲领原理原则用极少的文字叙说出来,让后人学习很容易就掌握著纲领原则。伦常八德,这是儒家能够一直维系到今天,现在又有一线曙光。前天中国大陆那边的同学,传给我一份资料,这份资料是中国儿童读经,我们看到非常欢喜。
  儿童读经是好事情,可是在童蒙的时候,真的就应当把朱夫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让这些小朋友们背得滚瓜烂熟才好,这篇东西不长。前清陈弘谋先生他做过两广总督,他编了一套书叫《五种遗规》,在《五种遗规》第一篇,他把朱夫子这个《揭示》放在《五种遗规》第一篇,用意很深。正如同《论语》里头展开第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用意太深了。这三句话就是孔老夫子的一生。
  所以朱夫子白鹿洞的《揭示》,学什么?圣人教人教什么?五个科目,「父子有亲」一个科目,「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谁说的?尧舜古圣先王教化人民,教什么?教这个,教你做人。科目有了,怎么个学法?也有,教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学问的顺序,学习的程序。然后教你怎么对自己,怎么处事,怎么待人,把圣贤所说的原则,真正做到简要详明,说出来了。你一生依照这个去学习,圣学;纵然不能做到圣人,贤人君子,你会有成就,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教童蒙这一篇很重要,真正把圣学的纲领抓住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第八段微妙地,名号第七句:
  【或名性清净。】
  这句德号很重要。佛在经论上常讲,众生迷失了自性,所以他才会造业,业感苦报。如果对於自性不迷,他决定不会造业。为什么?本性是清净的。不但是清净的,我们这些年来常常讲,本性它原本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正觉的、是慈悲的。所以儒家讲一句「性本善」,你想想看真诚是善的,本来是真诚,清净是善、平等是善、正觉是善、慈悲是善,性本善。要不迷失本性,他怎么会造业?不但不会造恶业,善业也不会造。这个诸位听了这句话,怕大家产生误会,恶业不造,应该!善业不造,那还有什么意思?
  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给我们表演的、教导我们的断恶修善,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这叫净业。净业,清净性现前,一现一切现,清净现前了,平等当然就现前了,正觉当然现前了,真诚、慈悲也现前了。不但如是,十善现前了,众戒现前了,六波罗蜜现前了,三学六和现前了,一切诸善统统现前了。虽现前,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真善真净。
  所以这两年我们常常提示的,纯净纯善,尤其是我们修净土的,我们清楚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有量的),佛为我们归纳了,归纳到最后,三门。契入如来境界到最后只有三门,如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这个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在中国古大德跟我们说,禅宗、性宗他们走觉门,觉而不迷,顿悟,确实快速,成就快。但是这个法门一般人进不去,门槛太高,从前方东美先生跟我讲,他说这个门叫一步登天,你能上得去当然好,上不去要掉下来的话,粉身碎骨。这一步你要跨得上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佛法里面所说的,上上根人才有这个能力,不是上上根人决定做不到。
  方先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哪一个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个人。方老师跟我说明之后,特别嘱咐我不能学,学不到的,没有那个本事。惠能大师以前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惠能大师以后,从来没有见到第二个这样的人,那真的是一步登天。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开悟,二十四岁,就入佛境界了,以后他的一生就是表演。从契入之后,就是说五祖把衣钵传给他,给他做证明,他确实入佛境界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往后都是为人演说,连在猎人队里面避难十五年也是为人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