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第3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他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这叫正受,这叫极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极乐世界很快乐,像我们人间一样」,那你全搞错了,那就不是真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忧,没有喜,那才叫真乐。苦乐忧喜是六道里头有,这种享受不是正常的,这种享受是错误的。你的心有起伏,喜乐的时候升高了,忧苦的时候下降了,你的心不定。极乐、华藏这一真法界,人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没有起伏,这叫真常。九法界的四圣法界有起伏,起伏不大,好像小风小浪,我们看起来他禅定功夫很深。六凡,尤其是三恶道,大风大浪,他的苦乐忧喜是大风大浪,也就是他的心很不清净。对於摄取有严重的分别执著,完全迷失了诸法实相,完全迷失了自性,自性的功能、德用茫然无知,所以在这里面起惑造业。
  诸佛菩萨这是明白人,所以说是自自然然应化在其中,绝对没有起心动念,你要认为我们求佛菩萨,佛菩萨也听到了,也马上感应来了,那完全是众生的情识。真的佛菩萨有感,但是不是我们想像的,我们永远想不到。所以世尊在世,有人问到这些问题,世尊用击鼓、敲钟来做比喻。我们击鼓、敲钟这就是感,钟鼓发出声音是应。我们击鼓、敲钟是有意,它应是不是有意?是不是我们敲它一下,它马上接收到了,赶快要应一声,是不是这样子?不是。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分别执著,你敲得重,它应的声音大,应的时间长;你敲得轻,它应的时间短,声音小,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十法界示现、应化,就像钟鼓回应一样,我们有情众生真的是有心去求,他是无心而应。他如果要是有心的话,他变成凡夫了,他也迷了。佛菩萨应现,「不可思议」这句话太深太深了,不容易体会,佛这一句话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能够体会得这句话的意思?大乘教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句话的意思你真正体会到;虽体会到,你见不到境界。境界是什么?能变、能现。
  心性是万法之体,《楞严经》上说的「诸法所生」,这个诸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连虚空都在其中。「唯心所现,世界微尘」,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系,我们讲的银河系,佛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华藏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跟华藏世界,比我们现代天文里面讲的范围还要大,我们现在天文学讲的范围是讲银河系,知道在太空当中,银河系太多太多了,数不尽,银河系为单位。《华严经》里面讲的大星系是以华藏世界为单位,华藏世界里头不晓得有多少银河系!
  黄念祖居士告诉我(他是个学科学的),他说佛经上讲一个单位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银河系。如果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那佛经上讲的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银河系,中千世界再乘一千,大千世界还要乘一千。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万亿个,十万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一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么大,这不是很大的,这很普通的。确确实实《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有佛愿力弘深,福报广大,他的教区是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还有十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个大千世界,这不一样。我们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这是讲的世界。
  世界怎么形成的?微尘聚集成的,就是讲物质,物质最大的单位是世界,最小的单位是微尘。微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粒子,最小的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佛法称它作微尘。说一个大,说个小,统统都包括在里头。这是说什么?「唯心所现」。然后底下一句是「一切因果」,一切因果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识所变。所现的跟所变的,「因心成体」,这句话重要!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心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因心成体,就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心在哪里?随便捻一物就是。这个时候才真正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
  禅宗大彻大悟之人说了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话什么意思?遍法界虚空界(沙门是自己)是我自己的一只眼,这个话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我自己,这个人叫大彻大悟;宗门里面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他怎么会不爱宇宙?他怎么会不爱众生?没有这个道理!他要不爱这个众生,就好像自己不爱自己的眼睛,不爱自己的耳朵,他是自身的一部分。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山河大地,统统是自己。现在他不承认,那有什么法子!他不承认就叫凡夫,他承认了就叫佛,就叫菩萨。
  所以佛家讲证,唯证方知,证就是证明、证实,证实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证实性是真的。心性,经上讲法性、佛性,性是永恒不变。性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听不见,这个心想也想不到,心能够想到的叫法尘,它不是法尘,所以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变出相出来就行了,变出相,就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全包括了,然后你晓得性相是一不是二。心性在哪里?所有一切现相就是。爱心,这个爱是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性德,叫一片慈悲。爱心充满宇宙,爱心遍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讨厌他,不爱他,那是什么?你迷了自性,你把你的性德扭曲了,把爱扭曲成恨。所以怨恨,怨恨是扭曲了的爱,迷惑颠倒的爱心,就变成了怨恨。谁把你扭曲了?是你自己的无明,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扭曲了,扭曲就不正常了。
  佛法教人没有别的,恢复正常而已,恢复正常,你是菩萨,你是佛。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众生,你说你多舒畅,多自在,多快乐!这就是你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菩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在佛眼睛当中,你还是一尊佛,可惜你是个糊涂佛,你迷了。所以诸佛菩萨对你尊敬,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还是佛,只是你现在迷惑,没有醒过来,所以他尊重你。可是你不会尊重他,你不会尊重他是当然的。为什么?迷!你要尊重他,你不就觉悟了。
  这个道理很深,你要能够尊重佛,你就能够尊重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地狱众生也是佛,蚊虫蚂蚁也是佛。不但动物是佛,植物也是佛,山河大地、泥沙都是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法性。你能够明了,你能够觉知,你能够不迷,那叫佛性,佛是觉的意思,你真的觉了,佛性现前。所以,佛性是真性里面的一分,般若智慧,这是自性本有的。迷了的时候,这一分东西把它扭曲了,扭曲成什么?烦恼,我们讲烦恼习气很重。断烦恼,实在讲这个意思你要搞通了,真的烦恼要断了,你自性般若不就断掉了!所以你要晓得,烦恼是断不了的。那怎么办?一觉悟,烦恼马上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般若智慧。
  我们再从一个比喻来说,好像一块布,这一块布是平平坦坦,一丝毫皱摺都没有,这就好比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在你把它揉成一团,展开来之后,它皱皱的,那就叫烦恼。你能把它烫一烫,烫平了,它又变成般若智慧,就是这个样子。智慧为什么会变成烦恼?这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把智慧变成烦恼,变成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大的皱纹,皱在一团去了,非常难看。一旦觉悟的时候,等於说我们用熨斗把它烫平了,它又恢复正常。
  性不生不灭,性是相之体,所以再跟你说,相也不生不灭,大经上讲「生死即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人怕死,为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死很恐怖,其实没有生死。你什么时候能证得,证得你没有生死,这就叫入般涅盘,你就证得大涅盘了。你证明了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这就叫证得大菩提。什么时候证明了生死跟不生死是一不是二,你就叫入大涅盘。佛在一般经论上方便说,方便说是随顺众生,他懂,你给他说真话他不懂。方便讲是缘聚缘散,身是物质,缘聚的时候,这身现前了;缘散的时候,身灭了。聚的时候,不生;散的时候,不灭。从什么地方看?我们讲从基本的物质上看,现在科学家证实物质不灭。
  这在我们人身上来讲还是不好懂,我们用一个物体来说,大家就容易懂了。譬如一栋房子,这栋房子造起来,这房子生了,房子的相现前;咱们把房子拆掉的时候,房子没有了,灭了。如果你要看看这个房子里面这些材料,你才晓得它不生不灭,把它架起来是这么多材料,把它拆掉还是这么多材料。这个房子多少瓦,多少砖,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堆在地上一堆,我们叫建筑材料;依照图形把它架起来,这是房子。你迷惑了,「房子生了」,拆掉的时候,房子灭了,你看了一堆材料,不生不灭。所以生,缘聚,架起来是缘聚;拆掉的时候,缘灭,只有缘生缘灭。实际上,实际上不生不灭。你从这个比喻上细心去思惟,你能想通了,你就知道这个身不生不灭。
  所以,身有缘聚缘散,灵性,灵性不是物质,就没有生灭,灵性永远存在。灵性迷了,现在怎样将他破迷,慢慢恢复到本觉,从不觉恢复到本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灵性的提升。人生真正的目标就在此地,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像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们从十信提升到十住,从十住提升到十行,从十行提升到十回向,从十回向提升到十地,你的路走正了。这叫反妄归真,返朴归真,成无上道。可是迷惑的人,他走错路了,他走反方向,愈迷愈深,愈陷愈不能自拔。十法界,我们知道,走反方向,是走到三途地狱;走正方向,那你是走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叫一念之差,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发现这一条光明的大道。我们在这个道上确实,真的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是逐步在提升,一年一年不一样。不但一年不一年不一样,一月一月不一样,所以才法喜充满,不亦悦乎!前途一片光明,真的晓得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刚才给你讲这个话是世间人说的,契入境界的人没有生死。经论里面所说的,前途一片金色光明,诸法实相你见到了。真正见到能看得出来,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言语、你的行为,这里头确确实实充满了,我们常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五句是什么?这个五句是真性的性德,真心的心相。
  决定没有自私,决定没有偏爱。没有偏爱,看到你怎么对这个人这么好,对那个人好像就距离远一点!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这个情形是善导大师说的「遇缘不同」,实际上是平等的。譬如下雨,雨水从空中落下来落在地面上,树木花草吸收的水分多少不一样,小草只吸收一点点,大树就吸收多。决不是雨水有偏心,而是一切众生善根、福德不相同,有人能接受多一些,有人不能接受。譬如老师教学,这就是最明显例子,老师上课,我们学生二十多个人共同学习,都一样听,没有差别,可是每个人接受的,体会到的,理解的,各个不相同。你能说老师对这个人有偏心吗?对这个人多一点,对那个少一点,没有!各人根性不一样,老师平等教诲。
  平等里面还有差别,老师对待每个学生态度不一样,这我说过了。有的老师有打、有骂,有的老师对他很客气、很恭敬,即使他有过失,老师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性不相同,各个都得利益。所以要晓得,平等里头有差别,差别里头有平等,那叫真平等。用错了,用错了麻烦就来了。小草你给他很多水,他淹死了;大树,你给他很少的水,他活不了,不能用错。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的应用,他会用得恰到好处,什么样根性用什么样的方式。用得恰到好处,世间里面才能摆得平,才能够(现在的话说)化解冲突,化解矛盾,那就是智慧应用得非常恰当。
  所以摄取里面有不摄取(不摄取就是不著相),不摄取里头有摄取,那就通了,问题就真正解决。偏在任何一边,都不通,都要受苦报。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集圣谛第八句:
  【或名著处。】
  这个名词也是集谛的名称,看来集谛什么样的名称好像都能讲得通,这里头意思就很深了。『著处』实在是没有,世尊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著处」就是住,这是真正修道人一个关键的问题。
  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代大家向世尊请教,他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应云何住」。第一个问题,这个心是妄念,这是我们每个人现前的事情,妄想太多了,妄念纷飞,怎么能把它伏住?伏不住,肯定就是随业流转,这就苦了。三途六道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妄念太多,把一真法界变现成三途六道,这一真法界扭曲了。所以真正修道人,他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怎么样能把妄念伏住?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我们的心要放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一本大乘法。
  如果这两个问题,当机者是净宗法门的话,这个问题好解决。「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你说对不对?比《金刚经》上简单多了。用一句佛号把你所有一切妄念伏住了。念头才起,立刻就转变成「阿弥陀佛」,不管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不要去管这些,都不相干,把念头赶紧转变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心里头只有这一个念头,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所谓说是「以一念止住一切念」,这个法门妙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