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均2008杂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恒均2008杂文集-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民众,以及据说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三大精英(权力、知识和财富精英)来说,村民自治选举很可笑和滑稽,不值得一提,但却无疑地帮了全中国人民最大一个忙,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人不适合民主”的挡箭牌已经出现了最大的漏洞,中国素质最低的一个群体基本上能够接受、适应和享受一人一票选举的制度。

    接下来就轮到其他群体了,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常常把“中国人不适合民主”挂在嘴边的政府官员,也就是越来越得天独厚、炙手可热的公务员系统——人民的公仆。这些人无论从教育素质还是生活工作环境,正好和那些进行基层自治选举的农民站在两个极端。按说他们是适合民主的了,可是,不知道是利益问题,还是有更复杂的原因,其中大多数在说到民主的时候,都是非常沉重的,他们也不否认民主的好处,而且甚至比社会闲杂人员更深地认识到,民主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所有最大的问题没有民主绝对不能彻底解决。

    可是就是这些经常作报告的官员们在说起民主时经常嘣出一句:唉,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呀。而同样让人惊讶的是,话语中的“中国人”是绝对不包括他们自己的。事实上,不但不包括他们自己,也不包括他们的子女和家属,就连那些未成年的子女,显然也很适合民主制度。否则不会从上到下,党政官员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不是学习新知识(新知识哪里都学得到),也不是为了赚钱(傻子也知道,中国比美国更容易赚钱),而是想方设法,搞一本外国护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才有保障。毕竟,人家那里是自由、法制和民主的制度呀。

    写到这里,本来该打住了,不过,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东西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回到题目:告诉我,你适不适合民主?这口气很显然是在质问阅读我文章的每一位读者,特别是那些认为中国人民不适合民主的,我很想他们回答我:他们认为自己的素质是否适合民主呢。

    可是,我突然想,也许许多读者更想用这个问题来问我吧——杨恒均,你适不适合民主?

    按说答案很简单,我当然认为自己适合民主,否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怎么会像叫卖茶叶蛋的小贩,到处推销民主?可是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自己完全适合民主,特别是西方民主。这些年我用心良苦,花费自己的积蓄到处探寻民主实例,在美国不错过每一场民主辩论和脱口秀节目,到澳洲和那些选民一起去投票站观摩投票,而且凡是台湾有大的选举,我都屁颠屁颠跑过去,感受台湾人的失望和希望……可是,我真的不适合西方的民主,看到他们都当家作主了,我心中异常失落。那毕竟是人家的民主,不是在我的祖国,再好,与我何干?

    我在大陆体制内干过,这些年又崇尚说真话,我就多说一句吧。其实生活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也有很多不如意,很多失落感的。举例说,我喜欢开快车,可是,在美国和澳洲我就彻底老实了,为啥?因为一开快车就被照相,一被照相就要被罚款,还会被扣分,我没有那么多钱,更害怕驾驶证被没收了,于是我只好每次开车都十分留意路边的限速标志。可是在大陆就不同了,记得以前在国内时,哈哈,那多牛,想开多快就多快,就算被照了相,找一个熟人就搞定了。现在的情况当然也毫无改善。请问,在一个死板得连总理开快车都被罚款(新西兰)的民主和法制的体制下,我能活得像在大陆一样自在吗?

    别以为我又在搞笑了,不是的,我这里只是举这么一个小例子,不想把话说得太狠太死。说真心话,就我目前在中国大陆所处的阶层和地位来说,虽然不算高,但也大概算是一亿人之下,十二亿人之上吧(很粗俗的划分法),很多时候,你能够感到中国大陆的方便之处。这些在西方讲究民主和法制的国家,你是绝对享受不到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真心地理解,现在国内的精英为什么说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其实他们想说的是:他们自己不适合民主。

    我在这里向我的网友和读者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今后凡是有人在你们面前大肆说教民主,特别是说咱们这些小老百姓不适合民主的时候,你们务必记得追问他们一句:你适不适合民主?

    杨恒均2008…2…18广州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奥运精神?

    2008年是奥运年,媒体和网络上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奥运精神”。按说国际奥委会对奥运精神早有定论。但一旦到了媒体上,所谓奥运精神则是众说纷纭了。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奥运精神有了不同的解读,再换句话说,不同的人从奥运精神中各取所需,发扬光大。

    于是我们看到环保组织来了,决心要靠奥运把北京的天空变蓝;政府出动了,要借奥运宣示和平崛起,让世界认识中国;民众激动了,心想能不能在奥运精神鼓舞下维护自己的权利;好莱坞的导演也起劲了,适时地展现了美国式的政治正确……当然,更让人兴奋的则是为数不少的公民要借奥运会精神宣扬普世价值!……奥运会历来都是和政治绞缠不清的,特别是在非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就算用“政治奥运”来称呼也不为过。

    在关于中国奥运的各式各样的议论中,让我想到奥运会还是一场体育比赛的则是时不时传出的北京当局积极备战,准备抢金夺银的消息,以及网友们怀着激动心情的各种预测。

    我是无法预测中国这次能够拿到多少金牌的。但我可以推测,这次中国运动员每夺一块金牌的成本绝对不会低。四年前有人统计过,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的每一块金牌,政府几乎都要投入八百万人民币,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

    这次中国运动员的成绩是否会打破世界纪录我不得而知,但中国运动员夺得每一块金牌,纳税人需要付出的钱则绝对会继续上升,而且也很可能再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我想,这是不是也应该是一种奥运精神?不是中国运动员勇夺金牌的那种奥运精神,而是在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贫穷国家之列,老百姓和政府却能够拿这么多钱出来花费在奥运金牌选手身上——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绝对应该成为奥运精神中不可多得的一种。

    不过,大国崛起也好,政治也好,金牌也罢,我总觉得在大家伙把奥运精神弄得炙手可热的今天,实在是忽视了一些什么重要的东西。春节期间碰上的几件小事触动我思考这个问题。

    回到家乡湖北,好几位上高中的学生来看望我,由于大雪封路,于是号召这些年轻人一起铲雪,结果发现这些戴着厚厚眼镜片的高中生活动了几下身子骨就大汗淋淋。于是谈起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和体育锻炼,这才发现,为了高考,这些高中生每天早上六点半爬起床上学,然后就是一天紧张地学习,直到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更可笑的是下晚自习前,老师竟然还布置课外作业——要知道,他们课外的时间就是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半!至于体育课,已经被精简到只剩下早上的体操,有些毕业班甚至连体操都省掉了。

    我原本以为高中生是这样,问了一下,发现初中生和小学(五、六年级)几乎也这样,高中生要考大学,初中生也要考高中,小学五、六年级就要准备考初中。而在各种考试中,体育成绩都不用计算在内的。据说,国家定的体育达标标准,只要不是身体有严重缺陷的,几乎百分之百能够通过。

    初中、高中阶段不但是孩子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可是现在的教育制度,为了升学,牺牲的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身体。

    儿子在澳洲刚刚进入中学读书时,我曾经对澳洲中学的教育制度心存疑虑,要知道哪怕是高考的前一年,所有澳洲中学的上下学时间还是雷打不动: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三点以后学生们就可以任意撒野了。而就在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还有多得让我这个中国人不解的体育和娱乐科目。我掰指头算了一下,儿子每天在学校大概也就学习两到三个小时,那能学到什么东西?

    当然我不能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西方的教育都是这样下来的,然而,现在他们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都比整天让孩子在埋头“学习”的中国先进了20到30年。

    我和一位外国朋友谈起我们高中孩子如何刻苦学习的时候,他半开玩笑地说:很理解你们要赶英超美的心情,但是你们也不能这样折腾你们的孩子呀。

    这样折腾孩子不但无法赶英超美,有可能培养出为数不少的病夫也说不准。我们人为地设立了一种教育制度,让“很傻很天真”的孩子们没有时间去锻炼发育中的身体,逮到机会就拼命向他们灌输那些除了用来考试就几乎毫无用处的“知识”,我们就是这样折磨我们的孩子的。当然,我们折磨的不仅仅是孩子。

    在和父亲谈起学校的体育课时,父亲也来劲了,他说,不要只说孩子,大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你现在到城市和乡镇走一下,看看各地的体育设施怎么样了?篮球场还剩下几个?父亲还说,按照人口平均下来,现在的体育设施包括篮球场可能远远比不上三十年前中国经济最差的时期。

    父亲的话提醒了我,其实我也感觉到父亲所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很严重了,例如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篮球场等免费的体育场所却越来越少。建筑商们最多按照政府的规定,勉勉强强弄出一些绿化带来。

    现在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少了,单位内部和单位之间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种体育友谊赛也被越来越多的聚餐和旅游所代替。当然,官员和老板们喜欢的高尔夫球场倒是越来越多……

    为了升学,孩子们不体育了,为了赚钱,成年人也没有时间锻炼了,为了发展,我们的体育设施和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我想,在奥运发展的历史上,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的国家:奥运金牌的数量和成本与民众(包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成反比。

    离开湖北回到广州后打开电视看香港新闻,正好看到香港街头在举行一个慈善筹款活动。画面上一些我看着眼熟的香港名人正在玩接力赛跑,但跑起来却很滑稽,原因是他们必须边跑边拍一个篮球——困难的是,这个篮球是用麻线团胡乱卷起来做成的,形状不规范,弹性不佳,拍起来跳不高,而且还随时改变方向……原来这是一个为内地贫困地区孩子们捐款购买日用体育用品的慈善活动。

    随着播音员的介绍,我心情越来越沉重,中国内地竟然有上千万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体育用品,很多地区的学校竟然买不起篮球,孩子们只好用麻线团就地取材,做一个极其不规范的“篮球”,还有孩子用木板做成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播音员继续说,一些边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没有看到过篮球是什么样子的……

    热心的香港市民在这一次慈善活动上募集到几百万港币的善款,这些款项将专门用于帮助中国大陆贫困地区的学校购买最基本的体育用品:乒乓球拍、篮球……播音员最后总结道,虽然这一点善款相对于中国大陆广大贫困地区的儿童是远远不够的,但反映了港人的爱心,也反映了在奥运之年,港人积极关心内地贫苦地区……

    使用公共事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我是认同和支持的,更何况这些年没有一个公共事件大过奥运会。所以,对于那些从奥运会和奥运精神中各取所需,来为自己关心和追求的事业推波助澜的个人和团体,我举双手赞成,并表示敬意。对于国家加大投入,让我们的运动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上抢金夺银,纳税人都没有意见的话,我也不愿意多说。

    然而,让我有些沮丧的是,和奥运会关系最大的一重奥运精神显然被忽视了。奥运会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奥运会是一场旨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奥运会的精髓应该是体育吧,奥运会最原始也是最大的精神应该是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吧。

    可是,看看我们乡村的孩子!竟然在用自制的篮球锻炼身体,用木板作球拍……,我们都无动于衷,等着香港人在那里筹款帮我们的孩子买最基本的体育用品。再看看那些走出了乡村上了初中、高中的孩子,他们的体育课已经被减少到不能再少了,他们为了考试几乎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了,再这样下去,光靠那一小撮被国家包养起来的运动员拿金牌抢银牌,其意义又在哪里?

    我想,我也要借助奥运会的东风呼吁重视青年一代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在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课本的时候,也要为他们送去必须的体育用品。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多划拨一些空地建成公众免费享用的球场和运动场,少一点开发既破坏环境又劳民伤财的高尔夫球场,还有,在中国还有那么多孩子连基本的体育用品都买不起的时候,千万别让人知道我们的奥运体育场是历史上最奢华和造价最高的……

    杨恒均2008…2…22

 柏芝、阿娇和许霆都是我的老师

    我一直想当老师,可混了半辈子,至今还没有大学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降人才,眼看当老师的理想灰飞烟灭,突然听到人家叫起了“杨老师”,真是大喜过望。毫无疑问,现在最流行的称呼除了“老板”,就是“老师”了——不论尊卑,无分男女和老幼,见面了口一张就是老师长、老师短的,叫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平民找到了表达的平台,话语权不仅仅掌握在首长、领导和老师们的手里,每个人都能够传播新的知识和各自不同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