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牺牲吧,为了崇高的道德、美好的理想。 不要太实际太功利,为了远大的目标,为了高大的人格,您就牺牲一点现实吧。 ——当然,这番话“现实”先生不会理睬,这其实是自我对它自己的要求,是我们常说的“自我约束”。

    自我的第三位主人是超我(super—ego)。

    super-ego这个西文词,已经表明超我是高居(super)

    于自我之上的,是自我的名正言顺的主人。 本来,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反过来监督自我的活动,观察和

 67

    2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评判自我,为自我提供行为规范。 自我若不遵从,超我便要惩罚自我,使自我产生自卑或罪恶之感。 无奈,自我只好努力地与超我合作,靠服从超我的命令来获得自尊感和自豪感。本来,在超我产生之前,自我还只有两位主人。 自我可以依据现实的条件去部分满足或部分控制本我的冲动,以此在两位主人之间周旋,在本我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但超我产生之后,自我又多了一个更加严厉的主子。 这个主子把自我的行动和思想都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并将自己的标准规范强加给自我,使自我不得不在三个主子之间寻找平衡。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说超我:

    它观察自我,命令自我,评判自我,并以处罚来威胁自我,简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

    我们常常感觉到的“良心的谴责”

    ,其实就是超我对自我的谴责。作为道德与良心的心理实体,超我直接来自父母的影响,来自可以替代“父母影响”的师长、社会典范等等。但是,超我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了父母的作用,而且还加进了抵御“俄狄浦斯情结”

    (对此我们将用专章讨论)的力量——这就使得超我与本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超我与本我有时会结成同盟,共同压迫自我。可怜的自我。一仆三主,自我要同时满足现实、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并在三者之间进行协调。 同时,自我还要抵御这三者的过分的

 68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36

    要求,维护其自身的自主权,保存其自身的组织。 如果抵御不住,便会导致自我的焦虑,甚至酿成自我的解体。 我们常说的“心力交瘁”与“精神崩溃”指的就是自我的焦虑与解体。 弗洛伊德在后期认为,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拯救并强化人的自我。

    4道德硬币看两面A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

    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吃下去,就变成了海德先生。 这位海德先生的德行,与杰克尔先生恰好相反。 海德先生邪恶、淫荡、偏执、胆大包天,什么坏事都敢干,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样的快乐都要尝试,全然没有禁忌与顾虑。这个世界上如果到处都是海德先生,那将多么可怕。 于是,杰克尔又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吃了解药之后就会变回来,变回道貌岸然的杰克尔。 于是,借助这两种药,《化身博士》的主人公过着双重的生活,不断地变换他自己的身份,既保持着“杰克尔”的高雅、尊贵与矜持,又放纵着“海德”的淫逸、贪婪与邪恶……

    然而,好景不长。变来变去,“变”得成了习惯,上了瘾,以至于杰克尔根本不用吃药也能变成海德。 这样弄得杰克尔十分尴尬甚至恐惧,因为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他说不准会在一个最需要“正儿八经”

    ,最需要“道貌岸然”的场合或时

 69

    4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刻,身不由己地变成可恶的海德。最后,杰克尔走投无路,只好自杀。在《化身博士》这篇小说中,海德先生无疑是本我的象征,或者说是本我的现实化、行为化。 在海德先生的人格结构中,自我这位仆人完全劝说不了主人,只好任其为所欲为。那么,杰克尔先生象征什么呢?——超我。《一仆三主》已经介绍过“超我”

    :它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要素之一,它从自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个体的道德感与良心。 它不像自我那样左右周旋,上下调解,而是颇为强硬地压抑本我,管束自我。 当然,超我的权威时时受到挑战,有时甚至会败在本我与自我的手下。 杰克尔先生靠吃药化身于海德而放纵本我,这表明“杰克尔”作为超我的象征,对本我的骚动与喧哗已经无能为力了。超我是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组成,二者分别来源于孩提时代父母的奖励与惩罚。 例如,小孩总是因为整洁而受到奖励,那么“整洁”就成了这个孩子的理想之一。父母通过奖励孩子按道德规范行事,来向孩子传授道德标准,因此,所谓“理想”

    ,就是小孩从父母认为是道德的东西里得出的观念。良心正好相反,是小孩对父母认为是不道德的东西的观念。这类观念是在接受惩罚的经历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小孩,如果经常因为弄脏自己而受到惩罚,那么他就会把肮脏当作一件坏事。 自我理想和良心,就好像同一块道德硬币上的正反两面。 ——这枚硬币就是超我。为控制小孩的超我形成,父母常常采用哪些奖赏与惩罚

 70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56

    措施呢?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奖赏是小孩所希望得到的,如食物、糖果、玩具、爸爸妈妈的抚摸;而惩罚当然是得不到上述东西,而只能得到皮肉之苦,如打屁股。 精神上的奖励指父母的爱,这种爱,是指通过父母的语言或丰富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赞许。 赞许,成了爱的标志;而取消这一标志也就是取消了爱,因而后者成为精神惩罚的主要形式。 当然,物质上的或奖或惩,也意味着对小孩的或爱或不爱,二者共同构成一种力量,一种在幼小的心灵中塑造超我的力量。我们在绪论部分,已经指出:“爱”

    ,是“爱洛斯人格”的真谛与灵魂。 人格塑造,始于孩提时代。 因此,父母能否正确而恰当地给自己孩子以爱(“不爱”是以否定的方式给予“爱”)

    ,对个体人格的早期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位成年人的人格构成中,超我对于自我、本我的那种控制力,正好比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力。 像父母一样,超我具有实施其道德准则的力量,并通过奖赏与惩罚来实施它的准则。 这些奖赏与惩罚是由自我接受的,因为自我控制人的行为,所以自我要对一个人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负责。如果某一行为与超我的道德标准一致,自我就受到奖赏。而且,自我甚至并不需要让实际的行为真正发生才受超我的奖赏或惩罚。 往往是自我仅因为想做(实际上并未做)什么事就受惩罚。 在超我的眼中,思想与行为是相同的,主观与客观之间并无区别——在这一点上,超我与本我颇为相似。 现实生活中,道德意识越强的人,其忏悔意识越强;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是可能遭受良心上的极端痛苦。究其人格心理学根源,

 71

    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就在以超我对自我的“苛求”

    :即便是坏的思想并未衍为坏的行为,超我照样因为自我想到了这些坏的东西而惩罚自我。当然,超我也是奖罚分明的。 超我对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说:“这段时间,你表现不错,现在你可以放松放松,去享受一番了。”这种享受,可以是美味佳肴,可以是安静地坐在立体声音响或电视机旁,可以是较长时间的休息,也可以是性的满足。 比如,假期,通常就被看作是对辛勤工作的一种奖赏。对于道德上的罪人,超我会这样说:“近来你表现很坏,你将受到惩罚,你将遭遇不愉快甚至不幸的事情。”

    这种不幸,也许是肠胃不适、食之无味,也许是肉体受伤,也可能是丢失价值甚高的东西。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构成的这种既复杂又微妙的功能的见解,说明了人们为什么会生病,会造成事故,会丢失物品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所有的不幸,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做了错事的自我惩罚。这又分为两种情况:直接与间接。 你做了坏事,而你的超我(道德与良心)尚未泯灭,于是,你的痛苦就开始了。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或者你骑车上街,心不在焉,神志恍惚,闯了红灯,被交警罚款,最后又撞在汽车上,险些出了车祸……你有没有想过,你遭遇的事故,与你的负疚的良心,有直接的关系?

    香港发生过这样一件案子。 姐妹俩谋财害命,她们做得很谨慎,因此未被发现。 可是,几周后,二人驾车出游,莫名其妙地出了车祸,姐姐当场身亡,妹妹奄奄一息,临死前吐露真相,自叹老天有眼。

 72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76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在我们国家妇孺皆知的道德箴言,通俗地表述了超我的惩罚性力量。换句话说,如果你相信这句箴言,超我对于你来说,就具有了权威性与控制力,你的自我与本我就会因恐惧超我的道德惩罚或良心谴责,而时时收敛一己之冲动。超我的奖惩,还有一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那就是自豪感与自卑感。 自我做了有道德的事或产生了有道德的念头之后,就会因自豪而喜形于色;而当自我在诱惑面前屈服时,它就会自觉羞愧。 自豪与自爱相等,自卑与自恨相等。 这种自害和自恨,则又是父母的爱惜在个人心理上的内在反映。弗洛伊德指出,小孩的超我,并非就是父母品行的反映,而是父母的超我的反映。 成人可以口里说的是一套而做的却是另一套;有时,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他们自己并不打算或者不可能去做。 因此,真正能对小孩的道德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父母不仅说了,而且还用威吓或奖励给予支持的东西。不仅仅是父母,社会的其他成员对儿童超我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 教师、领导、警察——实际上任何一位可以管教孩子的成年人——都可以起到父母的作用。 当然,小孩对这些权威人士作何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他从自己父母那儿所吸收的东西。超我时时处处管束着本我与自我,却时时处处服务现实。我们知道,本我的冲动,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宁,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按照现存的道德规范,调皮捣蛋,惹事生非,对性行为好奇心过重,这类儿童被看成坏孩子、不

 73

    8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道德。 同样,性生活混乱,违法乱纪,破坏性很大,这类成年人令人厌恶。超我的职责,就是管束或压抑这类人的本我。然而,超我的过于苛刻过于严酷的压抑,有时可能酿成对人格的伤害。 因为本我的冲动,以其巨大的能量,常常潜藏着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如果引导得法、疏泄有方,便可成为对社会有益对文明的进程有推动作用的力量(如审美创造、文化建设等等)。因此,我们对超我的道德力量不可一味肯定。 道德的约束,对人类社会当然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若将“约束”升级为“扼杀”

    ;或者,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与道德并无关系的目的,而滥用“超我”的力量,对个体的乃至整体的人格塑造,是有害无益的。这也是“超我”这块道德硬币的“两面”

    ,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两面”。

    本书的《绪论》已告知读者:我们将从“静态建构”与“动态流变”两个不同的角度,先后阐释“爱洛斯人格”。行文至此,我们已大体上完成了“静态建构”的任务:即在两千年人格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背景下,依次评介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地形图”

    ,和后期的“人格结构图”。而对这两幅“图”的叠映(见第68页图1)则可视为对爱洛斯人格理论轮廓的勾勒。人格是生成、流变的;人格理论亦然。人之心灵,也是一片旖旎的自然。

 74

    爱洛斯——人格之源ailuosi——rengezhiyuan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中国民歌

    《爱洛斯(EROS)

    ,永恒的话题》已经从词源学、古希腊神话体系、柏拉图主义、现代心理学史、弗洛伊德主义等各个层次或角度,对“爱洛斯”作了全方位的介绍,使读者对“何为爱洛斯”

    、“爱洛斯与人格心理学有何关系”

    、“何为爱洛斯人格”等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75

    07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冰山下的神秘》所讨论的潜意识,其主要内容是幼儿性欲,——这已是爱洛斯的题中之意,虽然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更是直接讨论爱洛斯对于弗洛伊德后期人格理论的决定性意义。 本我的核心是性本能,性本能与爱洛斯是可以划等号的。当我们转换视角,从“动态流变”的特定角度剖析爱洛斯人格模式时,我们发现了“爱洛斯人格”的源头——爱洛斯。源,在这儿有双重的含意:起源与能源。 人格生存,始于幼年,按弗洛伊德的观点,始于幼年的爱洛斯,所以我们称幼儿性欲为“人格元点”

    ;人格的流变发展,需要能源,需要动力,能量之源就是本我,就是本我中的爱洛斯,可以说,若没有爱洛斯,人格的生成,既不可能肇始,更不可能发展。源,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双重内涵”

    :爱洛斯,既是个体人格生成之源,还是整个人类的整体性人格的生成之源。

    1重返爱洛斯A我们已经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爱洛斯,如何由古希腊神话大家族中的爱神,演变为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爱欲与性本能。我们要说: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爱洛斯仍然是爱之神。这是因为,弗洛伊德辞典中的“性”与我们日常话语中的“性”并非是一回事。我们先来看看弗洛伊德自己是怎么说的。 本世纪二十年

 76

    爱洛斯——人格之源17

    代,功成名就却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