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式的“倒退”。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倒退”有着“精神考古”的作用。 尼采说,在人的梦中“存留着我们不再能径直到达的人性的原始部分。”

    弗洛伊德接着说:

    我们因而可以期望从梦的分析中获取关于古代人类遗产的知识,获取关于人类先天精神之物的知识。 梦和神经症保留着超出我们预料的精神古物。(《释梦》)

    潜意识中包含着最原始的“精神古物”

    ,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起点。“精神古物”

    论无疑拓宽了潜意识理论的域限,并给后继者以极大的启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得自于“精神古物”论的启迪。

    潜意识的原始性导致了它的冲动性。 我们在“三层楼房”的比喻中,已经描绘了潜意识的好冲动、不安分。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动”而需要大量的“能”。在心理结构中,只有潜意识(或我们下面要详述的“本我”)才能够从神经系统中获得本能冲动的能量,而前意识和意识只能借用潜意识的能量,才能得以表现。 弗洛伊德说人的“潜意识愿望,仿佛永不泯灭”

    ,恰似一台永动机,推动人类的精神生活。 它的势不可挡的内驱力,它的每每想冲

 49

    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上“三楼”的强烈欲望,不仅使它自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使意识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它不断冲击着意识,使意识不得不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止只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潜意识的入侵。潜意识是只知“快乐”而不要道德的。 我们知道,道德是社会范畴,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因为道德涉及人的行为的动机、目的以及指导思想。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人们说话行事,都要想一想,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与现实相适宜,是否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 然而,住在底楼的潜意识先生全然没有这些概念,它只知道按快乐原则行事,只知道一味地释放本能,至于这种“行事”与“释放”会导致什么后果,它可管不了那么多。 说到底,在潜意识那儿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无所谓善恶之分,更没有美丑之别。 为此,潜意识常遭谴责;特别是在潜意识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归结为“性”之后,人们更是视之为大逆不道。 弗洛伊德所记录的形形色色的梦之中,大多与“色”

    (性冲动)有关。 许多少男少女的梦,呈现出赤裸裸的性交情景。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梦均表现出被压抑了的性愿望的实现。“不道德”

    的愿望在白天被道德意识压抑着,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在“三楼入口处的警卫”放松警惕后,才能偷偷溜出来。我们这种比喻性描绘其实是有缺陷的。 因为在我们的描绘中,潜意识好像很狡猾,很有心计。 其实不然。 从本质上讲,潜意识是没有逻辑性的。 在潜意识中,相互矛盾的冲动可以并列存在,而不相互排斥——这种现象,对于理性或意

 50

    冰山下的神秘54

    识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因为后者受矛盾律支配,相互矛盾的命题是无法成立的。 此外,刚才谈到的非道德性,又表现出潜意识对逻辑的无知。 在意识领域中,个体要根据时间、地点、方向的选择和权衡,有节制地满足或完全抑制自己的愿望。 ——潜意识则正好与之相悖逆。 还有,您只要想想您所做过的梦,那种跳跃、零乱、前后矛盾、人物模糊、情节无序……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您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潜意识的非逻辑性了。潜意识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不仅不要逻辑,而且不要时间。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也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他在《释梦》中用大量的例子说明了潜意识的非时间性。 我们曾说过梦是一种“倒退”

    ,是人在潜意识中对童年的回归。在成年人的梦中,童年的生活场景、情感冲突,是以“现在时”展示在梦者的脑海中,如此生动,如此鲜明,如此生气盎然,就像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 这种关于童年生活与情感的梦,与其说是回忆往事,倒不如说是叙述现在。 潜意识中,时间被消解了,各种活动及人物,全然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或限制。 您一定读过意识流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一定读过王蒙的《夜的眼》或《蝴蝶》,书中大段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任凭潜意识如流水自由流淌、弥漫,完全舍弃“时间”概念——这便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过,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潜意识本身是没有语言能力的。 语言是人类心理和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产品,是人类

 51

    6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符号交往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形式。 从人类的心智发展(或进化)史来看,潜意识是最初级最原始的;而只有当个人的心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具备语言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反过来服务于人的心理活动,对心理现象进行有序列的、有区分的、有意义的表达。 潜意识对自身的表达,主要借助知觉材料,并无语言的参与。在梦中,即便是有抽象的东西,也要用意象性事物来表达。 梦常常用“浓缩”

    、“转移”

    、“象征”等手段表达潜意识内容。 因此,梦境的荒诞、悖逆、杂错、混乱,就是由潜意识的非语言性造成的。

 52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ailuosimoshi——kuashijideqiji

    他的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先驱,而继他以来的一切人格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反应罢了。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

    从拉丁语的persona,到本世纪末,在人格理论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他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

 53

    8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格“——无疑是一座丰碑。persona一词的诞生日,也就是人格探讨的开始之时。 然而,在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人将人格研究视作一个学术领域,没有人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探讨,更没有人倾其毕生精力,建构起一个人格模式——爱洛斯模式。这一模式在世人眼里如此显目,甚至有些刺眼。 有人赞美,有人怀疑,有人曲解,有人攻击。 弗洛伊德心理学有诸多的”模式“或”主义“

    ,但没有哪一个像他的人格概念那样为世人所熟知,为同行所看重,为后人所议论纷纷,解读不尽……孕育于十九世纪末、形成并成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爱洛斯模式,真正是跨世纪的奇迹!

    心理地形图,已经使爱洛斯模式具有了一个雏形。 面具已被摘下,但我们看到的——如果我们真的能看见的话——却是冰山下的神秘。 早期人格理论,尤其是“潜意识”与“压抑”两大概念,已经触及到人格结构的深层内蕴;但严格地说,心理地形图并非是真正的人格结构模式,前者尚具有广义性与泛化倾向。人格理论,从一开始起,就是“生成”的,而非“既成”或“现存”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更是如此。 倘若他满足于十九世纪末的心理地形图与潜意识理论,那么,“跨世纪的奇迹”就不会发生了。爱洛斯模式将如何生成?

    1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 A心理地形: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

 54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94

    ——自我——超我二“图”各有三个概念,是否一一对应?

    我们曾用了两个比喻来“图解”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与“三层楼房”。读者会发现,这两种比喻都具有由下至上的层次感。 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就是要描绘心理的深度层次,就是要揭示不同心理层次或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地形图中,我们看到,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相互作用,被放在不同层次或水平之间进行。三层楼房,各有其主。 虽然潜意识先生不那么安分守己,却不太容易跻入上层。 ——您看,这种描述多么形象,多么具体,多么层次分明,像真的一样。真的是这样?

    首先是弗洛伊德自己开始怀疑这种描述的真实性。 他分析了许许多多的病例,他以一位临床医生兼理论研究者的双重的严谨,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 他发现:心理活动(包括冲突——相持——调和)

    ,如此地错综复杂,并非只是在“三层楼”的不同层次间进行,而且还在同一层次之中进行。 三位先生并非是“各居其屋”

    ,而往往是,在同一层楼房中,你会同时发现三位先生: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于是,弗洛伊德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模式。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其人格理论是要探索冰山下的神秘。 潜意识的幽深、骚动与诡谲,如此强烈地吸引了这位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触角直指潜意识而无暇它顾;即便是涉及前意识与意识,也是为了在一种对立或比较中,更深入地探

 55

    0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讨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对潜意识的过分专注,使得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缺乏完整性,缺乏系统化及其整合。 进入二十世纪,弗洛伊德开始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平衡完整人格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不再是“三层楼房”

    ,已不再是被海水分割为上下两截的“冰山”。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是深度层次的关系,而是动力关系(或动力系统)。因此,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又被称之为人格的动力结构。弗洛伊德以三个部分取代前期的三个层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理地形说。 准确地说,他是在早期“心理地形图”的背景之上,叠绘出他的人格结构图——二者简直是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前者的层次分明衬托出后者的系统完整;后者的错综复杂又弥补了前者的平面简单。 为了使读者对两种模式的“叠合”有直观的印象,我们特绘制出《叠合图》(见图Ⅰ)。

 56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15

    图Ⅰ弗洛伊德前期“心理地形”与后期“人格结构”之叠合。 转引自赖奇拉克著:《人格与心理治疗导论》,1981年英文版第49页。从图I可以看出,潜意识与本我是完全重叠的,也就是说,本我完全处于最深层的潜意识水平。 但是,自我与超我则跨越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深度水平。而且,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调和,既可以在不同的层次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层次内进行。同潜意识的发现一样,爱洛斯模式的建构,也得力于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 我们在上一章谈到,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时,常常产生“抵抗”。无论是“理智的抵抗”还是“情感的抵抗”

    ,都具有双重内涵: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潜)意识的。 可见,意识自我不但由前意识和意识构成,而且还包含了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治疗中还发现,病人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抵抗,还表现为自责、自罪甚至自戕。 这种自我惩罚具有明显的忏悔意识。 它本来是来自道德的约束,却采取了潜意识的形式。可见意识与潜意识在“自我”

    中搅成一团。面对这一事实,弗洛伊德认识到,“如果我们坚持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我们就会处于一片朦胧和无穷无尽的困难之中。”

    “无穷无尽的困难”之威胁,还来自于对“本能”的不同理解。 心理地形图中的潜意识,其主要内容是性本能;而在性本能之上的自我本能则构成意识的主要内容。 潜意识——性本能;意识——自我本能。 两两相合为一体,上下互不干涉。性本能是保存种族,自我本能是保存个体,各司其职,像

 57

    2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三层楼房”那样明明白白。 自我本能,作为意识的内容,高居顶楼,与外界直接联系,并按照外界现实的要求行动。 这样一来,心理结构中的冲突和矛盾,主要来自外界现实与潜意识中性本能的对立。弗洛伊德在后期对他的本能学说作了重大修正。首先,他将分属不同层次的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合并为生本能。 有生必有死。 于是又创造出一个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共同构成本我,也就是构成潜意识。 作了如此修正之后,心理结构中的矛盾,就不再是外界与潜意识的对立,而来自潜意识内部生与死之本能的对立了。本能理论的修正,直接导致了人格理论的演进:层次结构演变为动力结构。 本我所包容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永不止息的矛盾运动中,从而构成爱洛斯人格的动力过程。同时,自我和超我的一部分也降入潜意识,分别成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代表。后期人格结构图的三大部分,为两种本能的表演,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大舞台。

    2一锅沸腾的激情A标题中的这句话,是弗洛伊德自己对“本我”

    (id)的形容。在他的后期人格结构模式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因而是最不容把握的部分。没办法,我们只得再次借助于比喻,用“拉摩的侄儿”

    来比喻本我,就像当初我们用“海底冰山”或“底楼”来比喻潜意识一样。

 58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35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出版于1762年;这本书在十九世纪受到思想界泰斗们的普遍赞誉:歌德将它译成德文,马克思将它作为贵重的礼物赠给恩格斯,肖伯纳颇受这本书的影响,弗洛伊德满怀喜悦地阅读了它……

    书中主人公小拉摩是著名作曲家拉摩的一个侄子。 小拉摩简直就是一个卑鄙无耻、遭人唾弃的无赖,他淫荡而贪婪,像个幼儿一样。他既骄傲而又自卑,既精明又常常出岔子。小拉摩还很机智,他打碎了一切正统的社会价值,再用碎片拼凑出新的花样。 狄德罗对小拉摩的描写充满矛盾,他并不指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