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孩第一次发现女孩的性器官不一样,他先是试图否认这种感觉的真实性,继而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骄傲感和爱显示、爱炫耀的心理。 男子人格中的大丈夫气,豪爽气等等,似源于此。 与之相反,小女孩于此时种下“自卑”

    、“自怜”的人格种子。 即便是日后成为“女强人”的女性,其人格元点,也是幼儿爱洛斯冲动中的“阴茎嫉羡”(penisenvy)

    ,这种女性婴儿所特有的力比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移成竞争意识,而竞争的对象当然是男性,或者说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最终,通过战胜或超过男性而获得一种补偿性心理满足。四五岁之后,幼儿人格中的爱洛斯冲动则开始进入“俄狄浦斯情结”阶段。

    3生本能,死本能A爱洛斯(Enos)

    ,作为爱神,作为爱和生命的象征,与塔

 85

    0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纳特斯(Thanatos)——死神,死亡的象征——是相对立的。但是,爱洛斯作为爱欲本能,作为个体人格之源,却包含着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正是这两种本能的冲突、碰撞、结合、交融……才酿成爱洛斯的永不枯竭的活力。 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将维系种族延续的性本能与维系个体生命的自我本能,合并为生本能,与生本能既相悖逆又相交接则是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共同构成潜意识或本我,二者之间的“生死”

    大战,为人格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动力或能源。大体上说,“死本能的本性是缄默的,生命的喧嚣大部分来自爱的本能。”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就其发展演化而言,人格生成之初始期,生本能指向于内(即原始自恋)

    ,死本能则指向外。 随着人格的分化发展,这种指向发生了倒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生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于人类生命体中的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它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的活力。 死本能则表现为生命发展中的另一种对立的力量,它代表着潜伏于人类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与自毁性。 生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地建立更大的生命存在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亲和、聚合与和谐;与之相反,死本能的目标,在于分解、破坏甚至毁灭这种生命体的亲和。 弗洛伊德指出,死本能的最终目标,是要使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最后回归于无生命的无机状态。 就后一点而言,死本能从本质上讲也是保存性的:

    因为两者都致力于重建一种由于生命的出现

 86

    爱洛斯——人格之源18

    而遭到破坏的存在状态。 由此,生命的出现将是生命继续的起因,并且同时还是奔向死亡的起因;而生命本身是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冲突或调和。(《弗洛伊德全集》英文版第18卷第41页)

    从个体生命开始存在的那一刻开始,爱洛斯之中的生本能与死本能亦同时存在,并以它们之间生生不息的调和与冲突,引发生个体人格的生成与发展。爱洛斯的目的,在于使生命复杂丰富,在于保护生命,在于将漫无边际的微粒结合为生命物质的扩展。 因此,生本能与死本能,它们的最终目的,应是保存性的。地球在进化,宇宙间各种力量作用于无机物并使它成为生物体,与此同时,死本能就在生物体中形成。 生命的本质就是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扰动状态”

    ,这种扰动一旦平息,生命的火花也随之消失。我们应该看出:“死本能”与日常话语中的“死亡”是有区别的。 死亡,是一种形态学的考察与表述,它标示的是生物体在特定时空中必然要走向死亡(即形态之消亡)。

    死本能,作为人格心理学术语,它指称的对象“不是生物体,而是在生物体中起作用的力。”

    这种力具有原始性与神秘性。在原始人的意识与思维中,没有“自然死亡”这一观念。 原始人将每一次死都看作是敌人或恶魔产生影响的结果。 这种影响类似于死本能之中所隐含的“起作用的力。”从根本上说,死本能并非要将个体导向死亡,而是导向对现实世界对世俗生存的超越,也就是导向对生与死的超越,进入那种佛学意义的

 87

    2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涅槃”

    (nirvana)。

    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他之所以提出生与死之本能,是受到佛教“圆寂”思想的影响。 他将佛学的“涅槃原则”引进人格心理学的本能概念。 在人格生成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占优势的心理倾向:努力使那些因刺激而产生的内部张力减弱,或使保持恒定,或将其排除。 这种对宁静、安详、玄寂、虚无的心理追求,便是死本能之积极意义在人格建构中的表现。涅槃是死与生的永恒性同在。 形体消失了,灵魂却获得再生。 死,成了生的起点,在涅槃中,生与死无差别,二者同一。 因而涅槃是对生与死的玄学超越,是个体生命所能达到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境界。 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有一句戏谑性的台词:

    我一生下来,就已经死去。

    如果将“死”视为“涅槃”

    ,这句台词倒是歪打正着,蛮富有哲理。同样具有“保存性”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在人格中的表现形式是大不一样的。 食、色、性也,人之生存的本能,以食、色两种欲望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人类种族的延续,便建筑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之上。 当然,更需要爱!因此,生本能更多地是以“爱洛斯”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青梅竹马,花前月下,刻骨铭心,白头偕老……还有西厢偷情,草桥结拜,红楼痴梦,十娘沉箱……爱洛斯成全

 88

    爱洛斯——人格之源38

    了多少美满姻缘,又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死之恋。死本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外向型,即能量向外投放,如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殴斗、战争等等。 一是内向型,即能量向内投放,如自责自罪、自残自戕、自我惩罚、自我虐待、自我毁灭等等。所谓“外向”与“内向”

    ,在单个的人格结构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一般而论,当死本能倾向于对外界的侵犯或破坏时,个体就没有必要毁灭自我。 但是,一旦这种向外的侵犯受阻或遭挫,个体则可能退回自我,将心理倾向转为自我毁灭。有时,自我为了求得生存,尤其是在对待“死亡威胁”

    时,个体会力图通过改变本能对象的选择来转移危险。也就是说,将死本能的能量从自身引开,外泄于个体之外的对象,转换为与外界竞争或向外界进攻的欲望,以此来摆脱“死亡威胁”。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其人格心理学根源便是对“(广义上的)死亡威胁”的切身感受,是对自我受到侵犯的一种人格回应。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死本能与生本能一样,都具有保存性。而且,生与死这两种本能,也是可以相互转换、交融或抵消的。 比如食,生命靠吞吃食物来维系,而吞吃的食物又被撕咬、咀嚼和吞咽而“惨遭破坏”。又比如性,种族靠性行为延续,而性行为是肉体向肉体的进入或进攻,这种肉体的进入从生物学角度看,具有某种程度的破坏性或摧残性。最能说明两种本能之融和的,是爱与恨的难解难分。 爱与恨在同一深度。 爱可以产生恨,反之亦然。 甚至,爱与恨可以同存一体。“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穷斯”

    ,白居

 89

    4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易的《长恨歌》,其实是《长爱歌》。恋人对恋人,妻子对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是“恨死你了!”其潜台词是“爱死你了!”

    爱之极至,是恨;恨之极至,是爱?——难说。 爱是生本能的情感表征,恨是死本能的心理符号,二者相缠相渗,共存于爱洛斯之中,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输送着不尽的能源。不仅仅是能源。爱与恨的交响,还构成一种生命的节奏。正是因了这节奏,个体的生命才有春天的妩媚清纯,夏天的炽热滚烫,秋天的深沉丰硕,冬天的旷辽宁静;个体人格的展开才有晨晨勃勃、午午炎炎、暮暮燎燎……

    爱洛斯,你是人生的诗意之泉,你是人格的诗性之栖。

    4神秘的欲望谷A倘若将“欲望”视为一个中性词(不带贬意)

    ,那么,包含了潜意识(或本我)

    ,包含了性本能(尤其是幼儿性欲)

    ,包含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爱洛斯,是一个神秘的欲望谷。漂浮于海面的冰山,三层楼房,骑手与马……这诸多的意象,已从不同角度,涉及到爱洛斯这一欲望谷的神秘。 当个体人格,从爱洛斯中孕育出来时,她便在这欲望谷中的蠕动、挣扎、成形,她同时从中贪婪地吮吸养料与能源,她要长大,她要独立。欲望谷,当然是一种比喻。 我们用它来表述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系统的能量流程(参见图Ⅱ)。细心的读者,您一定发现这幅“流程图”包括了本书图Ⅰ(见第66页)的内容: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地形”与后期的“人格结构”。而图Ⅱ的

 90

    爱洛斯——人格之源58

    关键之处是人格生成的三大原则:唯乐原则,唯实原则,至善原则。

    图Ⅱ  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系统的能量流程

    转引自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第345页

    前两个原则,我们在《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一章中已初有涉猎。 而“至善原则”

    ,是借鉴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第八章的提法。早在前期人格理论的草创中,弗洛伊德就提出了唯乐原则,并将它视为潜意识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到了后期,弗洛伊德以新的人格结构说修正了原有的心理地形说,他就顺理成章地将唯乐原则看作是本我的活动所应遵循的了。欲理解唯乐原则的基本含义,还得先从爱洛斯能量的变化说起。 爱洛斯能量的大小,决定着心理的紧张程度;而心

 91

    6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理的紧张程度,又决定着个体内心的体验。 这就是说,兴奋量高,心理的紧张状态就高,这便被体验为不快乐。反之,兴奋量降低,心理的紧张状态便消除,这便被体验为快乐。 用《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中的原话来说,便是:

    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大相一致;而愉快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

    但是,弗洛伊德又指出,不应该将“是否快乐”与“兴奋量(或紧张度)之绝对量(或强度)”完全等同。 事实上,是否快乐,与兴奋量之大小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与兴奋量或紧张程度的变化节奏相关。 也就是说,能够被个体体验为快乐(或痛苦)的,是兴奋量的下降(或增长)

    ,而不是原有兴奋量的小(或大)。

    弗洛伊德本人很看重唯乐原则,正如他很重潜意识或本我。他将唯乐原则视为支配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因为他相信,“心理事件的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必定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这种过程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最终使这种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即达到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的结果。”

    这番话是对的。 您想一想,您的每一次情感经历,您的每一项工作经过,您的每一次心态的流变,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如果去其枝蔓,存其主干,大体上都可以表述为

    (1)需求→需求之实现→满足

 92

    爱洛斯——人格之源78

    (2)紧张→紧张之下降→轻松(3)痛苦→痛苦之消除→愉快

    这三种表述,方式各异,实质相同。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而本我奉行的原则是避苦趋乐,因而这也是人的本性。 人格的生成与发展,对本我的唯乐原则,可以修正甚至改变,却不可能放弃或取消。 向本我的唯乐原则提出挑战的,是自我的唯实原则和超我的至善原则。正如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唯实原则是从唯乐原则中分化出来,并作为前者的对立面为自我所遵循。 本我的快乐,在心理过程中只能达到幻想式满足,个体人格当然不会对此满意,当她企图在外界现实中获取满足时,便获得并形成了关于“现实环境”的概念。 于是,一条新的原则诞生了,它不再是“唯乐”而是“唯实”

    ,即使这种“唯实”会令人不愉快。顾名思义,唯实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主体人格对生存条件的适应与服从。 适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est)——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个体的生成,人格的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因此,人格结构的特征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自我通过感觉知觉去了解现实,通过意识活动去理解现实。 不断探索,不断熟悉,并将其作为记忆存储起来,以备使用。 更进一步,自我抑制本我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直接发放运动,而是加进思考过程,制定行动规则,将本我的爱洛斯能量约束起来,按照现实可行性加以管

 93

    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制,待到条件成熟时开闸放水,满足本我的爱洛斯冲动。唯实原则的目的作用,与唯乐原则也是不同的。 唯乐原则的唯一目的是寻求满足而不顾其他;唯实原则却是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 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的本能满足可能不切实际,甚至给个体带来威胁或危亡;受唯实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则从现实出发,在保证个体生存和有利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去达到满足。 因此,随着人格的发展,唯实原则将会取代唯乐原则支配人的心理活动。 然而,取代不等于废除。 唯实原则并不放弃快乐,而只是策略性地暂缓满足的实现,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快乐彼岸的漫长而曲折的航程中的过渡性步骤。作为人格元点的爱斯洛冲动,在婴幼时期是通过自身得到满足。 然后,人格的发展离开元点,爱洛斯满足的对象由自身转向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