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5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国民党只派“外乡人”去东北是搞不过**的,最好的办法是把张学良放出来,让他带着老部下去和**和苏共争地盘一一凭着张少帅的影响力,且不说能不能赶走“民主联军”,至少能够让**发展不起来一一这样的话,中央政府在东北既不花钱,也不费力,**可以把精锐部队集中在平津地区,先南北夹击、解决华北问题,再图谋恢复东北…….这个想法或许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抗战期间,东北受到的破坏比较小,比中国其他地方富裕得多,为了能去“满洲”发“接收”财,中央嫡系自己都争破了头,谁还会让这个美差落到“东北破落户”的头上?更重要的是,1946年,正是蒋总裁满怀壮志准备一统江湖的时候,他刚刚把拜把哥哥龙云软禁起来,又怎么可能再把拜把弟弟张学良放了出去。因此,盼望回家的东北军人们只能留在南京城里苦苦煎熬。一直熬到1947年底,陈诚预不住了,政府才赶紧组织“回乡总队”,把这两万多人送回沈阳去打仗。可这些人早就对“党国”寒透了心,一回家就去找**,还没来得及整编就跑光了,就连总队长张国威都投了**,打老蒋的劲头比正宗的八路还要猛。
    1946年4月,“第一届国民大会”的代表选举工作即将完成,这对渴望“民主”的人们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其实,早在1946年1月10日,全国备党派就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当时的代表名额为国民党8人、**7人、青年党5人、民主党派(民盟、民社党、救国会、职教社、村治派、第三党)9人、无党派贤达9人。这样,**和民主人士的联合力量就超过了国民党和“青年党”。结果,执政党提出的议案经常被在野党否决,而在野党的主张又得不到执政党的履行,“政治协商”流于形式。
    于是,制订宪法、召开“务之急的事情!
    这就使得所谓的国大”就成了当
    (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章 秘密访美
    就在国共两党于重庆展开谈判之时,中华民国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高飞却秘密的出现在了美国。wWw;
    这是一次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甚至连中华民国最高领袖蒋介石都并不知道这次访问的存在。
    对于早就知道抗战必然会胜利的高飞来说,当日本投降的那一刻终于到来,却并没有太多的惊喜,相反却有着深深的担忧。
    战后的中国何去何从?那让中国大地继续陷入混乱的内战怎么办?
    该解决的事情必须要解决!
    也许自己并不能避免内战的发生,但做为一个来自于另一个时代的自己,无论如何也都要去尝试一下,不管能否成功。
    现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是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继任美国总统位置的,他亲自下达了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命令,从而结束了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前,做为中美联军中方最高指挥的马德弼,悄悄的拜访了杜鲁门总统,并向其转达了高飞想要以私人身份秘密访问美国的要求。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之后,杜鲁门答应了这一要求。
    毫无疑问,在中美联合作战的战斗里,中国士兵表现出了他们的顽强和勇敢,他们得到了美国大兵们的尊重。而这一切,杜鲁门总统也并不是没有所闻的。
    至于到访美国的高飞,杜鲁门总统也早有耳闻,在中,国这是一个传奇的英雄。他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然后在中国远征军攻势受挫的情况下,于危急之中接任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一举摆脱了劣势,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
    在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之后,杜鲁门总统时于高飞此次以私人身份出访美国的真正目的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我为中国前途而来。”高飞开门见山地说道:“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但中国的战争却一触即发!”
    杜鲁门总统凝神倾听着高飞的话,然后接口说道:”不,高将军,我的看法与你正好相反。在你到达美国的时候,**也已经到达了重庆,并正在与蒋介石先生进行着会谈,新的和平协议很快就会出笼的,高,不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
    “真的吗?”高飞淡淡的笑了一下:“以您掌握到的情报和资料,您真的认为中国不会爆发内战吗?”
    杜鲁门总统沉默在了那里。
    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以及目前中国的情况,杜鲁门总统真的再清楚不过了。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究竟采取何种政策,具体地说是对中国**和中国国民党采取何种政策,这对于战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产生至关紧要的影响。
    二次大战的硝烟散尽,中国局势却一直剑拔夸张。
    自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脑溢血逝世后,在最高法院院长主持下,副总统杜鲁门宣誓就任总统。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担心他能否继承罗斯福的伟大事业。
    然而,他与前总统罗斯福相差太大了。他的经历,甚至连相貌都使人感到失望。
    杜鲁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讲起话来既像密苏里州的村野粗人,又像个炮兵队里的炮长。他看起来不像一个政治家,倒像个银行职员或者服饰商店的小伙计。
    但是,富有自知之明的杜鲁门懂得如何使用职权,知道为什么有的总统会成为坚强有力的首脑,而有的却软弱无能。7月初。他乘坐美国巡洋舰奥吉斯塔号赴欧洲,与邱吉尔和斯大林在已经投降了的德国波茨坦会晤。
    在会面中,身高只有5英尺10英寸的杜鲁门发现邱吉尔和斯大林两位巨人都比他矮,照相时他俩都喜欢站在高一级台阶上同他一起合影。杜鲁门大为诧异,他似乎因此增强了自信心。在波茨坦期间,杜鲁门获悉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向日本投放,以促使这个该死的东亚帝国早日投降。
    在横渡大西洋回国途中,他得到报告:8月5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造成了巨大破坏:四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果然,8月14日,日本投降了。更令人瞩目的是,二战后,杜鲁门使美国经济平稳地从战时状态转向和平建设时期,并没有因战争影响而造成经济萧条,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随着大战的结束,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到战后的世界上来。
    此时的杜鲁门不停地注视着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猖撅一时的法西斯主义和势力没落了,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全球性政治格局里,美国从战前有实力而无名分转为战后的既有名分又有实力的霸主地位,它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庞大国家无论在欧洲或者是在亚洲都形成了两大国际势力的对峙局面。
    在中国这块最关键而又最敏感的土地上,内战正迫在眉睫。复杂的是,经过二次大战,中国国内的民主力量增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和发展,中国内战的结局不仅有一个政治领导权转移的问题,而且有一个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交替的问题,因而也是这一地区今后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美国而言是关系到其战后在亚洲确立霸主地位的大问题,杜鲁门当然不会掉以轻心。然而,如果由美国明目张胆地卷入中国内战,帮助蒋介石消灭**、消灭**,这是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事。同时二战刚结束,立即武力干涉别国,也与美国的国际形象所不合。因此,如果直接出兵中国,美国会在国内外遇到太多的麻烦,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眼睁睁看着这位昔日的盟友由于**而被**和人民一步步推倒垮台,那也是杜鲁门所不愿看到的。此时的杜鲁门一直在搜索枯肠,思考着如何在中国实现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
    杜鲁门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其历史知识并不缺乏。他记住了先贤们的“中国梦”。自美西战争开始,美国十字军就扛着代表了“最广泛的自由、最纯洁的基督教和最先进的文明”的星条旗,踏上了向西扩张的征途;正当美国兴冲冲地准备跳上中国大陆大干一场时,却迎头碰上了列强在中国掀起自勺割地狂潮。在这场弱肉强食的混战中,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以便在无力参与瓜分的条件下,从列强向中国的勒索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自日俄战争结束后,美国被沙俄和日本携手排挤出中国东北大门之外。到了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更是把美国苦心经营的华盛顿体系搅得七零八落。此后,美国的绥靖幻想,又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形成不死不活的局面达10年之久。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庄严地对这个弹丸小国宣战了,并大幅度地调整了远东政策,决心最终打败日本,取得对远东的支配权,以保证美国在这里的繁荣发展的前景。
    杜鲁门一直牢记着他的前任罗斯福的对华策略。罗斯福在致力于粉碎日本7“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一方面时刻警惕苏联势力在战后“从亚洲东北部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对犹如蓄势欲发的火山一样的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忧心忡忡。
    这是当时美国处理亚洲事务中的两大难题。
    1943年罗斯福把先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发展为“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的新对华政策,以便使中国成为支撑美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的台柱子,成为抵消苏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这一决策既然定下来了,罗斯福便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把中国望造威美国想象中的形象。1942年1月,在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不断向苏联外长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承认美国赐给蒋介石的头衔,使中国政府得以在四国宣言中签名。
    11月下旬,罗斯福、邱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召开三国首脑会议。罗斯福又接待了“四强”
    大厦的第四块“基石”。自然,美国与蒋介石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
    问题在于,当罗斯福头脑形成“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幻想时,美国正面对着蒋介石统治中的中国既不统一,也不民主,更谈不上强大的问题。就在罗斯福拼命树立蒋介石国际地位时,中国的国内国共两大党的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由于美蒋战略关系的确立,使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可供选择的余地。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虽然有缺点,但却不能取代他;而**方面则控制着许多地区并集合着一批愿意抗日的爱国者。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自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召回了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信心,同时又对**延安政权寄予较大希望的美国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印缅美国空军总司令、中印空运补给司令史迪威上将,而改派美国前陆军部部长赫尔利少将赴华后,情况又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在罗斯福眼中,赫尔利是忠实于他的好老头。1944年9月,罗任命赫为总统私人代表赴华,不久又任命他为驻华大使,全权代表总统推动上述对华政策。
    可惜的是,赫尔利在执行罗斯福的调整后的对华政策时,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罗斯福,他过多地偏向了蒋介石,赫氏一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随后,一方面推动国共接触,企图找到一个“以**交出军队”为条件,给其。
    “合法”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向国民党以外的军事集团提供美援,赫尔利的赴华,使美国在华的主要工作目标,变得遥遥无期了。
    赫尔利在1944年12月24日致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中明确提到自己来华的目的是:
    (一)防止国民政府崩溃:(二)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队统帅;(三)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四)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五)为打败日本统一所有中**队。
    赫尔利的赴华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重点已放在支持蒋介石来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上了。此种人事更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积极加强中国抗战力量而转变为扶蒋**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扶蒋抑共政策。
    赫尔利于1945年4月2日还发表声明明确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合作。”随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美国所持的这一对华政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剧。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国人也根本没有料及。面对突如其来的战后中国局势,对杜鲁门是一个措手不及。而赫尔利则采取“授蒋内战”的政策,认为大力加强国民党,支持蒋介石,才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避免内战。**会因为蒋介石力量的增强而避免与国民党打仗。
    显然,赫尔利的举动与美国对华的主要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1945年10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宣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合作解决其种种问题,鼓励并协助其发展为统一、强大、合作与民主之国家。
    11月19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题为《中国:什么是和平的代价?》,内称:
    “美国应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协助中国完成统一独立……….,’第二天,美国纽约《太阳报》刊载了赫尔利对《生活》杂志社论的评论文章,在这一评论中赫尔利再次重申了全力支持国民政府的立场。
    在对蒋介石政权援助方面,美国政府并没有因为抗日战争的结束而停滞。翻开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日程表,对于美国援蒋**的既定政策就一目了然了。
    在军援方面:8月28日美国政府送给国民党政府租借舰艇8艘,是日,中国接舰军官在美国迈阿密正式接收赠舰8艘,计有护航驱逐视2艘、驱潜舰2艘、布雷扫雷舰4艘,分别命名为:“太康”、“太平”、“永兴”、“永泰”、“永胜”、”永顺”、“永定”、“永宁”。
    9月5日杜鲁门根据美**方的建议,批准继续向国民政府提供6个月的租借物资。其中包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