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本大唐-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哪里?”杨暕有些惊讶的问道。

“吕宋和林邑!”李愔伸出手指,一脸淡笑的说道。

“嘶~”杨暕听后倒吸了口凉气,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外甥的胃口还真大,流求大岛还没有彻底掌控,就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到更加遥远的吕宋和林邑了。

“六郎,你知不知道吕宋和林邑到底有多大,那里可不比流求,无论吕宋还是林邑,都有统一的国家,你若是想要掌控这两个地方,必须做要打一场大仗的准备啊!”杨暕显然还不太相信李愔的实力,毕竟那也是两个不小的国家,想要灭了他们,以李愔现在的这点实力来看,实在有点难以想象。

“嘿嘿,舅父你别着急嘛,我又没说现在就去灭了他们,毕竟我自己的实力我心中有数,在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前,绝对不会贸然行动的,怎么着也得先把流求初步发展起来,而且我在北方还有一摊子的事,那里也要花费一些时间处理一下,所以我给自己留了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力量。”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他也深知贪多嚼不烂的后果,所以吕宋和林邑那里还只停留在纸面上,若不是今天杨暕问出来,他根本不会向别人提起。而且吕宋和林邑这两个地方,他可不是只单单做为粮食产地来用。

杨暕听后也是点了点头,的确,现在李愔的首要目标是把流求发展起来,至于粮食的问题,可以从内部种植一部分,若是不够还可以从大唐购买。况且在初期时,流求的人口肯定不会增长很快,所以只靠流求岛上的粮食,估计也足够食用了。

“六郎,你不愧是心思慎密之人,事事都想的十分周到,只可惜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杨暕拍着李愔的肩膀,一脸感慨的说道。

杨暕本以为自己看破生死,除了女儿之外,再无可牵挂之事,只是没想到今天听到李愔的雄心壮志之后,却忽然想亲眼看看自己这个亲外甥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可惜老天不会再给他时间了。

看到杨暕又提到这自己时日无多的事,李愔脸上也是一阵黯然,采儿虽然对他们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过倒也一直听着,现在听到父亲的话,小嘴立刻一扁,看样子就想哭出来。

李愔一看,急忙岔开话题道:“舅父,林邑和吕宋的事有点远了,咱们还是说一下眼前的事吧,流求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机构,对此我还真没有什么经验,不知舅父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暕也看到了女儿要哭的样子,一听李愔的话,立刻反应过来,笑着将自己想到的一些建议讲了出来,并且还将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陈宫推荐给李愔,告诉他此人是个行政方面的高手,有他帮李愔的话,肯定能省不少的事,对此李愔也点头称是,同时心中打定主意,找个机会一定单独召见一下这个陈宫。

就在李愔和杨暕的这场对话结束没几天,李愔苦苦等候的王安终于回来了。王安做为李愔的第一智囊,这次之所以要他亲自出马,而且一去就是这么久,主要就是带着人围着流求大岛转了一圈,当然这可不是去观光,而是拿着陆青等当地势力提供的流求地图,实地去勘察一番,看看有没有错误,顺便再大概了解一下当地的地形、土质、气候等问题。

这些事情看似并不是件难事,而且也不需要王安这位齐王府的王傅亲自跑一趟,不过这却关系到流求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毕竟这么一个大岛,自然不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全权管理,必然要分成数个县区,可是流求好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没有人能提供当地的资料,所以只得派人亲自跑一趟,并在地图上大致标出各个行政区域的边界,以此做为李愔划分的参考。

王安带着人回来了,相应的资料也全都带回来了,李愔也终于可以开始对流求进行一些军政方面的重大改革,不但重新划分各个行政区域,而且对于流求的行政及军事机构,也将进行极大的调整,其中虽然有许多地方都是参照大唐的那一套,但也有不少创新,特别是李愔自己想出来的一些机构和措施,让杨暕、王安和燕北这些人都有些看不明白。

 第二百五十六章 行政与司法

流求和登州虽然都在李愔的管辖下,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流求并不是大唐的领土,确切的说,这里应该是李愔的私人领地,完完全全的属于李愔。可以说他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谁也管不了他,如此一来,李愔就不必再像登州那样束手束脚,只能在大唐体制内进行改革。

王安回来之后,李愔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流求这个名字虽然不错,而且认同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却有一个歧义,那就是在流求大岛以北有一条岛链,也就是后世的琉球群岛,不过在大唐这个年代,也被人称为流求,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汉人的眼中,后世的台湾岛和琉球群岛是一个地方,这显然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所以为了区别这两个地方,李愔决定将台湾这个明朝才出现的名称提前,定为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有乱改地名的恶趣味,一个地方从古至今,可能有不下七八个名称,因此李愔将流求改为台湾的举动在王安和燕北这些诗书人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况且李愔还拿出了正当的理由,所以倒也没有人反对,以后李愔治下的所有官方文件中,统一用台湾代替流求这个称呼。

名称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了,台湾全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顶多也就比大唐的一些上州面积大一些,所以最后还是将台湾定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域,下辖着台北、台南、台东、澎湖等数个县,这些县名称虽然和后世的一样,不过每个县的面积却要大的多,毕竟现在岛上人口极少,大部分都是荒芜之地,根本没必要划分的那么精细。

行政区域划分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律法的实施,这点根本没有什么困难,大唐的律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拿过来修改一下就能用,关键的则是官员的任命。和大唐一样,台湾的最高行政长官依然是刺史,不过现在这个刺史之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个崔巍虽然表现不错,但在台湾这个地方却没什么资历,若是贸然提拔成刺史的话,恐怕会让陆青手下的人不服,所以最后还是由李愔暂时兼任台湾刺史,然后任命崔巍为别驾,李愔不在台湾的时候,就由他代理刺史之位。

其实说起来李愔在近两年内,估计很少时间会来台湾,所以崔巍这个别驾几乎就是刺史了,不过只要没有正式任命,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台湾的治所暂时定在基隆市,刺史府就是李愔暂时居住的地方,另外刺史之下的司功、司仓、司户等曹也一应俱全,县级的行政机构也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不过在整个台湾的行政机构中,李愔却做出一个根本性的改革,那就是消除了官与吏之间的差别。

所谓官,有品级者才是官,从一品到最低等的九品为止,每一品又分为正与从两级,而自四品以下,每一品又分为上下两等,也就是说,大唐的官员一共有三十级,每一级与上下两级都是差别极大,可谓是等级森严。不过李愔感觉这样的分级制度实在是太麻烦了,干脆把那些正、从、上、下等全都给去掉,只剩下一品到九品这九个级别。

而除了上面的正式官员外,一个行政机构想要运转起来,就需要另外一个不是官员的官员,那就是吏,说起吏这种官府里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说一下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统,以大唐为例,最小的行政单位就是县,县里设有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加在一起也就四个有品级的官员,可是一个县想要运转,四个人肯定不行,所以就要进行招募,其中一些文书、六房管事之类的人,就是所谓的吏了,地位相当于后世的那种中低级公务员,衙门里办事的主要就是这些吏员。

只不过吏与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禄也是由朝廷发放。可是吏就不一样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报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这些,而且这些吏的俸禄也是由地方官发放,与中央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中央朝廷会默许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税收,做为这些吏的俸禄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费用。

可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就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后世的明清两代贪污成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地方官对税收有截留的权力。另外吏在政治上也颇受歧视,比如和商人一样,后代不能参加科考等等。

李愔一开始还真不知道古代的官和吏还有这么大的区别,直到在登州做刺史时,才慢慢的搞清楚其中的差别,当时他就想对这种现象进行改革,可惜登州毕竟是大唐的领土,他虽然是皇子,但也依然没办法改变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政体,所以只得作罢,直到现在有了台湾这么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他才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首先,李愔将官与吏的俸禄发放权全都收回,统一由齐王府发放,对吏的招募也由齐王府统一招收,同时也消除了对吏的一些歧视政策。另外最重要的是,李愔以台湾读书人少为由,将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做了改变,不再学习大唐的科举制,则是直接从吏中选拔官员,打通了吏与官的升迁渠道。

其实大唐也有由吏升迁到官的做法,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流外入流内,流外就是指吏,流内就是指官,其实就是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而,而且由吏升为官的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职无法担任,不能进入三品等等,可以说颇受歧视。不过现在倒好,李愔直接将吏升官做为一种主要的选拔机制了,虽然这让崔巍等一些传统官员有些不满,但因为大唐也有先例,所以倒也没有坚持反对。

由吏中选拔官员的好处是,提拔上来的官员大都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像那些死读书之人,做官之后根本不知如何行政,还要向身边的吏员请教。当然了,这样做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文化水平不一,而且也容易结党营私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李愔也做了相应的准备,那就是在台湾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这就是台湾都察院,院长由杨暕推荐的那个陈宫担任。其实说新也不算新,这个都察院的功能其实和大唐的御史台差不多,都是监督考查官员之用,只不过它的功能更加单一,只有调查取证权,想要抓人的话,必需交由刺吏批准,再由专门的机构去执行,而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新的部门,那就是警察院。

前面已经说过,行政机构中的吏也由齐王府统一任命,不再由地方官招募,而除了吏之外,还有衙役这个特殊的阶层。吏虽然没有品级,但好歹也是正式的官方人员,而衙役则不同,几乎是属于贱民一类,与奴婢的地位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身上的责任却一点也小,身负着治安、收税、征粮等等繁杂的工作。

对于这个特殊的阶层,李愔做的改动更大,直接将衙役最大的工作职能,也就是治安职能剥离出来,专门在基隆成立一个警察总院,每个县里设有分院,统一管理全岛的所有警察,这些警察身负治安的职能,分院的院长虽然名义上是县令的下属,但却有独立执法权,甚至若是接到刺史签署的逮捕令,可以直接将治下的任何人当场拿下,包括县令本人。其中警察总院的最高长官称总长,与都察院的院长平级,仅在别驾之下,现在暂时由杨暕推荐来的朱猛担任。

其实说到底,李愔成立的都察院和警察院,就是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开来,与一州六曹之中的法曹形成一个完整的司法机构,而之所以让陈宫和朱猛分别担任两院的最高长官,也是为了与崔巍和陆青这些原班人马形成牵制。本来李愔还想成立法院的,不过后来一想,台湾的才只是一州之地,本来就有法曹,若是再设立一个法院的话,权利就有些重合了,所以只是加强了一些法曹的职能,等日后地盘扩大了,再设立更高一级的司法机构也不迟。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导致原来政府机构的权利都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其中有不少部门的权利都被消减了许多,若是放在大唐那种政治机构成熟的体制内,肯定会遇到无穷的阻力,而台湾这里本来就是一穷二白,甚至原来在陆青治理之下,好多机构根本没有成立,所以李愔上面的那些改动,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也只有崔巍和那些被流放来的官员提出一些异议,不过全都被李愔压服下去了。

行政和司法的事搞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改革,这可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为此李愔还特意将陆青、虎力和周龙三人叫到一起,一连商议了几天之后,最后终于有一个大概的结果。

 第二百五十七章 请杨暕回长安

军队是统治者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统治的基础,对于这方面,李愔自然是十分万分重视,和陆青他们商量了几天,最后终于敲定一个方案,那就是先海后陆的原则,毕竟台湾这种岛屿,发展陆军基本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只有海军才是正途。

本来陆青手下就有一万多军队,再加上在岛上吞并了其它势力后,又有杨暕手下势力的加入,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

不过这三万人里的水分可是极大,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甚至还有一些年纪都已经严重超标,对此李愔不得不和陆青他们将军队淘汰一部分,最后挑选出一万五千人的精锐,这些人都是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将官的年龄可以适应放宽,而且这些精锐全部都被编入海军之中。

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后,编制完全被打乱,然后进行统一的划分,现在暂时分为营、队、什三级单位,长官分别为校尉、队正、什长,其中每什十人,十什为一队,十队为一营,每营也就是一千人。至于营以上的编制,则暂时没有设立,因为按李愔的描述,以后就算是有战争发生,最多也只是与小股敌人战斗,太大的编制也没什么用,营这个编制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在校尉之上,还设有郎将、将军、大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