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让你如此美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熟让你如此美丽-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迹象就是:听众僵硬的笑容和呆滞的眼神。我们在讲关于小威利的趣闻时,注意到听话的人,好像越来越像僵尸,最好别再说往下说了。当然,这给了他一个机会活过来,把他孙子跟牧师的对话,一五一十地重复给我们听,但是,我们还是做对了。    
    另一个迹象就是:偷偷摸摸地看手表。如果他还使劲地摇那块表,拿到耳边听它还走不走,那你更不用怀疑是时候闭嘴了。咒语已经解开了,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做公开讲话的人,对这种手表测验特别敏感,或者是应该特别敏感才对。    
    游离的眼神也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谈话应该停止。在忙乱的鸡尾酒会上,我们抓到一个倒霉蛋儿,温柔地把他拉到角落里,用密不透风的谈话把他困在那,他惟一的求生工具就是他的眼睛,他用哀求的眼神,向来往走过的哥们求助。一般很少成功,因为没人愿意同这个小囚徒交换位置,不是他们帮不了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我们应该有点慈悲心,立即停止谈话,放了人家。    
    某些爱找碴子的人可能会问:烦人和成熟心智、精神健康或是精神有问题,有没有什么关系。可能有这种事,比如某人过着不错的日子,爱老婆孩子,有百万身家,也不偷税漏税,但他是个十足的大闷人。可能有,决不是一定有。因为,烦人,意味着他缺乏智慧,没有想象力,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而这些,正是塑造健康人格,从别人那里收获积极回应必不可少的品德。    
    招人烦的人,既不了解自己、不爱自己,也不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的基本需要,更别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了。因此,在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也不懂得对方的基本需要。为了补偿内在的空虚,他加倍关注琐事,关注事情的无关紧要的那方面,把这些东西不合比例地放大。他的交情像他的精神一样的乏味。他一点也没趣——飘在社会里,没有坚实的锚地,没有可以参照的固定坐标,他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式的现代人。    
    招人烦,仅仅是病态人格的一个症状,他的个性停止发展,静止不动了。    
    个性成熟、健康发展的人,有能力宣讲任何事,决不会让听众感到烦闷,因为他赋予他的想法以深刻的意义。同样的话题,大闷人讲起来,可能既闷又没生气;但他讲起来就不同,通过他的话,这个题目变得鲜活起来,因他而闪耀着光辉。    
    大闷人,也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的陷阱,因为大闷人是太可怕了,如果我们不小心,自己就变过去了。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1)

    在成人世界里历险    
    1956年二月,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专访,接受访问的人名叫艾萨克·普雷斯兰。普雷斯兰先生是一名售货员,他刚刚完成四年的夜校学习,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普雷斯兰先生立即报名参加了布鲁克林学院夜大部的学习,他打算学习法律。在新生英语课的一篇题为“什么是幸福?”的作文中,普雷斯兰先生写道:    
    “拿到了高中文凭,可以继续进大学深造,将来有望做一名律师——对我来讲,是最大的幸福。”    
    “向前看,我内心充满快乐,” 普雷斯兰先生说,“我打算在夜大学习五年或更长的时间,这主要取决于我学得怎么样,然后我打算进法学院再读五年。”    
    听起来像一个年轻人雄心勃勃的计划,对吧?可你想到了吗,普雷斯兰先生在去夜大注册前,刚刚庆祝完他的六十岁生日。像很多具有成熟心智的人一样,他知道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历险过程,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随时开始。    
    受教育,不仅仅局限在高中、大学的校园里,或局限于一套课程表提供的正统书本知识。    
    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A·洛厄尔博士,曾经写道:大多数学院或培训机构能为我们做的事,就是帮助我们学会帮助自己。他说,归根到底我们都得自己教育自己。教育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要通过自觉自愿地用心,来实现这一过程。    
    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教育和自我完善,就会成为一种激动人心的体验,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开始。人生最好的投资,莫过于培养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它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给我们回报。    
    我遇见的最可爱、最有趣的人当中,有一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评论员洛厄尔·托马斯的父亲。洛厄尔的父亲,老托马斯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绅士。他聪明睿智,充满探索精神,心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他所关心的问题。诺曼·皮尔博士有一次去看他,那时他已经病得快要不行了。他的身体很衰弱,但他的心却还是那么地热诚、活跃。客套过后,老托马斯先生问皮尔博士说,“诺曼,你对亨利八世怎么看?”    
    皮尔博士多少有点感到意外,承认说他没怎么想过亨利八世的问题。老托马斯先生接着问他,最近有没有研究和思考过都德王朝的问题。老托马斯先生说,他认为历史学家对亨利八世的评价有失公正。接着他以极大的学术热情,阐述了他对亨利八世的的评价。    
    虽然他的身体缠绵病榻,但是托马斯先生的心,却仍然充满生机、活力四射,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尽头,他仍想着纵横几个世纪的问题。    
    心灵是我们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滋养它,锻炼它,它就会成长;如果我们不理会它,不给它养料,它就会停止成长,因为不用而退化。    
    仅仅让自己的心灵被动地受教育的影响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用心,让自己的心灵对这些影响起反应。一个人参加读书俱乐部,参加培训班,买季票听歌剧,听讲座,如果他不用心,这些活动对他的影响,很可能还赶不上某个Party上的一场小小的谈话。一个人可以给自己镀上一层“有文化修养”的膜,或是撕掉某层自己不喜欢的外膜,就像穿、脱他的外套一样。但外套里面,心灵仍然是生涩的,未开发过的,一如从前。    
    参加有益智力的活动只有一个理由: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心灵就像身体一样,要用,方能成长。    
    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谈到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    
    “所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一个:修养,”他写道,“成熟的心智,丰富的个性,一种控制和完成的感觉,一个更高意义上的所有能力的综合,一个更大的能力,为了智力上的兴趣和情感上的享受。”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2)

    这些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位女士来找我先生,她想听听他的建议。她看上去就像被艾伯特·特修揍了一顿的牧羊犬。她有什么问题呢?原来她发现她丈夫对她没兴趣了。她丈夫是一个事业颇为成功的经理,兴趣广泛,而且很有品位。她承认说,她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他的步伐了。    
    她哭着说就因为她没机会上大学。孩子们出生后,更是没时间听音乐、看画展或是读书了——而这些事情,恰恰是她丈夫最渴求的。    
    “现在他嫌我烦了,”她问,“就因为我没法儿和他那些有文化的朋友谈到一块去。这公平吗?”    
    我先生问她,现在孩子们都大了,结婚了,她怎样打发她的时间呢?她解释说她打桥牌,每周看两场电影,也读一点书,主要是言情小说。    
    很明显,这位女士感兴趣的东西只有那么一点点,她一点也没尽力扩大她的兴趣范围。她不缺乏自我完善的机会,她缺的是精神和愿望。她完全可以把打桥牌和看伯特·兰卡斯特的时间,用来拓展她的兴趣,让自己跟那位才华横溢的丈夫比翼双飞。    
    有些人像这位妇女一样,不思进取,于是被遗留在狭小的世界里,他们为自己画地为牢。他们抱怨说太迟了,他们太老了。他们总以为,他们的岁数让他们错过了人生站台上的末班车。他们不明白,对那些想学习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    
    很多年前,大学很少、学费又贵、离家又远,因此,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大学。甚至书也很不容易买到,夜校更是闻所未闻。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就有机会受教育。奶奶上大学,拿文凭也不是件稀罕事了。    
    我认识一个住在得克萨斯城的妇女,是一位律师的太太,她养大了五个高大威猛的儿子,送他们上大学、接受技术培训,看着他们成长为专业人士、企业经理等等。等到最小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这位妇女已经五十多岁了,做了奶奶。她报考了得克萨斯大学,做了四年的旁听生,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了。现在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丈夫过世后,她一个人住。先等等!千万别为她伤心!她活跃、迷人,做很多社区工作,她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多得她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对任何一个走进她的生活轨道的人,她都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他的儿子、儿媳们都很喜欢她,欢迎她来家里小住。她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种,如今她享受她的收成。美国公众意见研究所的创办人、罗兹奖学金新泽西州委员会主席乔治·加洛普相信,“有太多的人当他们拿到文凭后,就停止了学习。但对我来说,” 加洛普先生接着说,“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从生延续到死。”    
    大学为我们做的事,是给我们一段时间,提供一个地方让我们学习;以后我们就要自己帮自己。所以不管我们是什么学历,首先,都应该明确我们有必要继续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开发我们的心灵,以免我们在将来的日子里饱受枯燥、孤寂折磨的第一步。    
    然后呢?一个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夜校的酷爱自学的人会做什么呢?    
    非常简单——读书。英国劳工党著名的领导人赫伯特·莫里森15岁时,在伦敦的一间杂货店当跑腿儿的,那时他听到了“我听过的最好忠告”。一天,街头那位颅相学家让他花6分钱看相。然后问他都读什么书。“大部分是讲凶杀的”,年轻的莫里森说,他是指街上书摊上卖的那些廉价书,“还有言情小说。”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3)

    “开卷有益嘛,总好过不读书”颅相学家说,“但是你天份太好了,不应该浪费在这种书上。为什么不选点好书读——历史、人物传记?读你喜欢读的书——记住要培养读严肃书籍的习惯。”    
    莫里森先生说这条忠告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说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他的学校教育在小学毕业后就停止了,但他可以通过读书,让自己继续受教育。15岁的赫伯特·莫里森找到的通往图书馆的路,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他读有意义的书,这些书塑造了他,让他长大后有机会开始他在众议院的事业。“我有时候也会听广播,” 莫里森先生说,“偶尔也看看电视⋯;⋯;但我从未听过或看过一个节目能和一本权威性的著作相比。”    
    想想吧,我们忽视自己的心灵到了如此地步,尽管知识的宝库近在咫尺!好书现在又便宜又多,公共图书馆向所有的人开放,但是,我们还是让自己的精神忍饥挨饿,我们或是随便拿一些流行小报熬成的薄粥喂自己,或是给自己一些完全没有营养的漫画来对付。从知识的层面上讲,我们确是穷困潦倒啊。    
    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知识和表现出的智慧,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我们想学习、了解的东西,正在某个图书馆、书店或是朋友的书架上,静静地等着我们。通过书,我们能够同那些伟大的心灵亲密接触。唯有通过书,我们能够回顾历史或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不理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生活在心灵塑造的真实世界里。    
    弗兰克·杰宁,是新泽西州布鲁弗尔德市初中老师,也是一个阅读专家。用他的话说:“在人类的历史中,文字是深刻影响了人类心灵的事件之一。它通过篝火旁的说书人让文化得以延续。它使柏拉图和耶稣穿越千年时光来指导我们。它将心灵和时代连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我们的世界。它有时很抽象,就像一个好的想法;有时又很具体、很精确,就像门上的插销。它是一条金光大道,让人走向高尚,成为真正的人。”    
    是的,所有的东西都白底黑字地写在那些伟大的书里——人类精神之花,人类智慧、希望和灵感之本。如果我们私下里认识我们同时代的某个伟大的男人或女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远不及那些读他们写的书的人。我们可以和苏格拉底一同散步,和雪莱一起梦想,和乔治·伯纳德·肖辩论,或是同马克·吐温一起开怀大笑。同这些伟人做精神上的交流,是大多数人死后的梦想,但现在,就在地球上,只要我们跑,这种经历唾手可得。记住哦,不是走,是跑——跑到最近的图书馆就是了。    
    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则,把我们限制在宇宙空间的狭小一隅。同时间和永恒比较,我们生存的六十年、七十年,甚至九十年又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仅仅靠自己这一生,或我们这个世纪,我们怎么可以了解清楚人类和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经历呢?没有书,没有利用书的愿望,我们将生活在狭小的时空里——我们只能生活在当前,注定无法逃脱。    
    生活在“十二个凯撒的罗马”时代的人都怎样想?在瘟疫大流行的伦敦,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这样的叫喊“把你家的死人抬出来啊”,那时的伦敦该是什么样?我们从书上了解了当时的情景,不是冷冰冰的事实,而是鲜活的人类社会的经历——人生的片断。    
    在读了托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以后,神秘的当代俄罗斯人也似乎变得容易理解了,从他们的笔下,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