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b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就派不上用场,也就失去皇上的宠信了。失去皇上的宠信,我们在朝中说话还会算数吗?为你们的前程考虑,我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尽一切办法弄到钱财,以备皇上使用。只要你整天把皇上拴在声色犬马上,叫他每天只想着吃喝玩乐,极尽人间的享受,不让皇上有一点空闲,这样皇上就不会留心读书,对朝中的政事也就懒得过问了。皇上不管,凡事就全靠我们。这样,那宠信、权力还能跑到哪里去!”这就是仇士良之所以要千方百计投皇帝所好的底牌,就是凭这一点,这个别无所长、别无所能的老宦官竟在大唐皇宫中作威作福、为所欲为了二十多年。他不但历侍数帝而不倒,并且权力越来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这真是奇中自有不奇之理。
  这种抓住皇帝弱点,投其所好,献媚讨好的做法,一经仇士良总结,后世宦官运用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明代魏忠贤就是演绎仇氏招术的专家之一。为了讨明熹宗的欢心,他常常引诱皇帝与戏子、歌伎厮混,纵狗策马,射箭打猎,让皇帝不得空闲,而却把国事抛在一边。比如他教唆皇帝选粗大宦官300人,手拿黄色龙旗,列队在左,又选宫女300人,手持凤旗,列队在右,大搞内操演练,效仿当年吴王宫中练兵之法。谁都知道,宦官是被阉男子,割除男根,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因此,宦官不仅体态上发生变形,不男不女,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的,迈小碎步,声音尖哑,显得易老,40岁太监看上去犹如60岁老人,而且大多体胖无力。所以300名宦官手舞三角黄龙旗,阵势很大,却缺少男子铁军的阳刚气势。而300个宫女更是弱不禁风,手执六角红凤旗,穿插往来宦官队列之间,飘飘摇摇,还不时引逗出妖媚的欢乐之声。因此这种宫内操练,显得不伦不类,只是取笑胡闹而已。可熹宗皇帝却觉得很是有趣,常常亲临场阵,摇旗指挥演练,皇帝的喜好,使魏忠贤更加胆大,后来竟然以练兵戍卫为名,把内操队伍扩大到上万人,滑稽之极,吴王莫比。因此时人写诗讽刺说“春晴殿阁鼓声高,宣召中宫御内操。不似吴王军令肃,美人欢笑拥旌旄。”又云“天子宫中肆六韬,红妆小队舞蛮刀。一闻炮火心惊战,昨日言官谏内操。”当天启皇帝在操练声中乐而忘返的时候,魏忠贤浑水摸鱼,乘机大力排斥打击在朝的东林党人,把韩扩、赵南星、高攀龙、陈于廷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数十人,先后革职斥逐,还不遗余力地迫害南方知识界领袖,造成震惊朝野的“五人喋血案”。与此同时,他处处安插私党,扩大自己势力,围绕在他周围的竟有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
  ”、“四十孙”之多。魏忠贤在镇压了一大批在朝的反对派之后,更加趾高气扬,也更加专权和腐化,他的私党对他也极尽阿谀吹捧之能事。至明熹宗天启六年,浙江巡抚潘汝祯在西湖首创为魏忠贤建生祠以示“尊崇”,从此,全国各地寡廉鲜耻的官吏争相仿效,魏忠贤生祠差不多遍布天下。事情做到这一步,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其势重、其意得,真可以说是达到极致了。
  由上面仇士良和魏忠贤两个例子看,宦官投皇帝所好的关键在于摸清皇帝脉搏,弄清皇帝心理,在明白了皇帝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之后,便对症下药,投合其意。如果能哄得皇帝老儿高兴,宠信、权力和好处便都会不求自来。仇士良是很明了这个秘密的,魏忠贤也效尤仇士良并如法炮制,两人各显手段又各有千秋,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得意和受宠的程度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 84 */




  宦 官
  邀宠的诀窍:2。小忠小信



  由前述可见,宦官们研修好皇帝需求心理学,从而使用“投其所好”之手段,就会大获其利。但如果宦官遇上一个生性精明而又欲励精图治的皇帝,仅靠献媚求宠就不一定灵验了。每当此时,宦官们改用小忠小信手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小忠小信”是从小事做起,既显其忠诚,又掩其大奸或大恶。不信你想想看,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一旦登上君位,统御四海,什么成为最重要的问题?那不用说是用人。所用之人是否忠信可靠,这是帝王君主所要关心的。而宦官们恰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皇帝欲得忠良的迫切心情,随时随地献上些小忠小信,以赢得皇帝的重视,进而取得其信赖。感情拉近之后,再利用机会以售其奸就不困难了。
  比如明代三大宦官之一的王振就深通此道。他曾在东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9岁太子继位为英宗,王振便想通过控制年幼的皇帝来专权摄政,为所欲为。凭着曾侍从太子的特殊身份,他暗地里不断教唆皇帝如何摆威风,如何显示自己的英明,一步步加紧对英宗的引导和控制。但在当时,英宗处于富有政治才干的张太后管教之下,又有“三杨”辅政,因而为了不引起太后疑心,王振处处小心翼翼,他做司礼太监,每次到内阁传旨,都假模假样地装做不敢进去。当“三杨”请他进去,请他落坐时,他才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坐下。王振就是用这种谦卑谨慎的态度出现在朝中当事大臣面前,其实他内心里却并不这么想。在张太后和“三杨”面前装出的谦卑和胆怯是为了躲过他们的监视和关注,而另一方面,他还要在英宗身上下功夫。因为当时英宗年纪很小,他对英宗需要首先建立起正直的威严感。有一次,王振见小皇帝英宗在院子里和小太监一起打球,王振灵机一动,认为自己制造形象的好机会到了。第二天一早,英宗进入内阁,“三杨”和各位大臣刚刚就座,准备议事的时候,王振诚慌诚恐地走了进来,双膝下跪奏道,“启禀太后,奴才有一句话要说。过去先皇帝为打球几乎误了天下,陛下现今又跟先帝一样,特别喜欢玩球。陛下现在年纪还小,理应严加管教,如不管教,任他个人随便自由下去,那江山社稷可如何是好?”这英宗皇帝毕竟年纪太小,还没见过这样的阵势,经王振这么一说,竟羞愧得脸色通红,头也不敢抬起了。王振这话明着是说给太后听的,同时其中既有震慑小皇帝的想法,又有在大臣中间建立威信的愿望。张太后听了这话以后只是瞥了英宗一眼,没有开口,在场的“三杨”却大发感叹,他们说,“陛下年纪小打打球也没什么,只是没想到宦官中居然还有这样忠贞而且有见识之人,真是可喜可贺!”不用多做分析,王振的这个举动不过是一次略表忠诚之心的小小表演,通过这个表演,他既在朝中大臣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忠诚形象,又在小皇帝心目中造成了威严印象,而且给张太后的感觉也会是:把英宗交给这么个宦官服侍是可以放心的。真是一石三鸟,王振此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般说来,人的思维判断往往受早期获得的印象与经验的制约,所谓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既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事后出现的另一个同类印象又会加强人的最初印象,强化这种先入之见。宦官们正是利用这种先入之见的道理,不断用小忠小信,伪装自己,掩人耳目,使人由他的一好二好,得出他所企盼的三好四好,最终获得个不错印象,赢得大家一致信任。比如明代汪直就是这样获得宪宗宠信的。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京师日食,人们以为这是天帝示警人间之兆,因此民间传说京城有一个金睛长尾怪兽,状如狐狸,出入行走有黑气萦绕,能破窗入室,所到之处人即昏迷,轻者残废,重者死亡。这个消息一传出,弄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惊乱不已。这宪宗原本是个企图有所作为的皇帝,对此类神鬼之事十分厌恶,便派汪直乔装打扮,装成一般百姓,身边带上两个随从,秘密出宫去访察民情、查证神鬼之事。汪直听到皇上吩咐,马上应命而去。汪直感到这是皇帝让自己干的第一件事,务必认真仔细,这是向宪宗表示忠心的一次极好机会。汪直很快把访察的结果仔仔细细向宪宗做了汇报,证明所谓神鬼作祟完全是子虚乌有。宪宗听了这个报告,对汪直十分满意。到第二年,宪宗便任命汪直做锦衣卫提督,带领百余个将校,在灵济宫旁建立西厂,以监察民情。这个消息一宣布,汪直马上意识到,这是他去年访察民情的结果,第一次忠诚已经有了收获,而且这次担任锦衣卫提督,更为自己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机会。于是他暗自思忖,一定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以便再显身手,也再为靠近皇帝创造一个条件。
  对于有思想准备的汪直来说,机会总是要来的。有一天,有报告说,南京镇监覃力朋进京给皇帝进贡归来,用上百艘大船装载私盐,沿途勒索州县,骚扰百姓,所过之处肆意妄为。经过武城县时,县里典史出来盘问,覃力朋依仗进贡得皇帝嘉奖,正值豪横荣宠之时,于是把手一挥,示意打人。他的走狗爪牙,便挥棍舞棒,蜂拥而上,当场打得典史遍体鳞伤,还用弓箭射死一名前来护卫典史的小校。汪直认真查处,将查证实情一五一十、认认真真向宪宗做了汇报。宪宗根据汪直调查的事实,下令逮捕覃力朋,判处覃力朋死刑。后来宪宗虽然由于其他原因赦免了覃力朋,但汪直却给宪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宪宗看来,汪直身为西厂提督,对朝廷忠心赤胆,对官吏不包庇,遇事认真负责,以公心检举不法行为,是十分称职的。从此以后,宪宗皇帝对汪直更加宠信,也更放心地重用起来了。
  其实,汪直认真地处理这几件事,心里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盘的。在他看来,只有头三脚踢得好,让皇帝领略到自己的忠诚,以后的路就会一帆风顺,事情也就会容易办起来。果不其然,等到宪宗对汪直的信任达到顶峰时,汪直的飞扬跋扈也达到了顶峰。汪直控制下的西厂不仅人数远多于东厂,而且权力也远大于东厂,朝廷大臣中有数十人遭到汪直西厂的陷害。当时人们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叫作“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由此你就不难了解汪直的所作所为了。
  从王振和汪直的发迹史来看,他们一开始都是从小事、显小忠小信做起的,由小忠小信给人造成忠诚正直的印象,而逐渐爬上高位。有了权力,有了皇帝做靠山,他们便一反常态,大胆地在朝廷中逞兴纵情了。

  /* 85 */




  宦 官
  邀宠的诀窍:3。立功求宠



  虽然人们常不乏幽默和调侃地吟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一个朝代更迭结束以后,还总是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在一个皇朝的相对稳定期,围绕皇位的传承,皇族内又不免展开新一轮的争位斗争。已经夺得皇位的人,总是利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防范来自宗室内部的颠覆与威胁,或分封安抚或采取不温不火的软控制,如果宽严有度,赏罚得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但是,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失败的一方有时也并不甘心屈居下位,因为他的失败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走好下面的棋,他还有可能挽回败局,有可能夺回帝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便需要网罗和他同样失意的人才,以培植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这时,也正是那些一向默默无闻或失宠宦官们的邀宠进身的好时机。他们要投靠暂时失意的主子,急新主之所急,想新主之所想。只要看到新主具有未来占据尊位的可能性,他们便不惜孤注一掷,靠心明眼亮、心黑手狠为新主建盖世功勋,也从此获取特殊的尊荣和宠信。
  比如说东汉的孙程吧。此人净身入宫的时候,正值樊丰、江京、李闺等大宦官得宠安帝、势倾朝野之时,在这种当口,尽管孙程也经过了百般努力,但仍未受到朝廷重用。出师受挫的孙程第一回合败北,自然在心理上产生压抑之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孙程感到日暮途穷之时,新的机会又走近了他。先是安帝去世,阎太后和外戚阎显立北乡侯刘懿为少帝。时隔不久,这弱小的北乡侯又大病不起,渐渐显出下世的征兆。当时各诸侯王大都在各自藩地,而只有被废太子济阴王刘保,正幽居德阳殿西钟下。如果少帝突然夭折,征召诸王子弟以应主选,无疑往返需要时间。宫廷政局变化常在瞬息,关键时刻,时间就是政权。此时孙程个人却另有算盘,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时正是迎立济阴王、推倒阎氏外戚的绝好机会。孙程也思虑再三,觉得与其庸庸碌碌一生,不如趁机铤而走险,如苍天助我,事情成功之后,受新皇帝宠幸那是不在话下的。主意打定,他便暗地与济阴王府谒者兴渠谋议迎立之事。他们联合济阴王心腹王康、孙程挚友王国,相约各自联络私党故交,相机而动。延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少帝夭折,孙程急忙纠集私党共18人,约定十一月二日共至德阳殿西钟下闹事。届时18人俱到,密谋大事,计议已定,截衣为誓。第二天夜里,众人各持利器,闯入章台门,直登崇德殿。当时江京、刘安、李闺、陈达4人守卫殿中,突然见孙程率众持刀拥入,不知出了何事。江京仗着威势,出来呵止,未及出言,已被砍去脑袋。刘安、陈达等惊慌向内逃跑,也被孙程、王康追上杀死。李闺吓得抖做一团,众人正要下刀,被孙程止住。因为李闺久在宫中,善用权谋,内外畏服。孙程便利用李闺之望,号召大众,迎刘保入宫,登立皇位,并假皇帝诏书之名,逼召尚书仆射以下各官,扈从圣驾。之后,孙程、王康、王国等命尚书郭镇等捕拿外戚阎显、阎景,一并处死,并把阎太后迁居离宫。一场兵变推翻了阎氏外戚,确立了刘保的顺帝皇位。孙程等因拥立有功,大受封赏,参与谋立的19个人,个个封侯,号称“十九侯”。孙程本人因为首起议事,总控全局,被赐封为万户浮阳侯,荣宠至极,成为顺帝朝中最受器重的大臣。可见,奋不顾身,替新主人登位建帮忙卖命之功,是宦官们赢得皇帝信赖的有效途径。这一做法虽有立储之险,易主之功,但因功获宠,比起沉沦下僚,终身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