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b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宋建立之初,杜太后对稳定赵氏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首先通过细致而周到的工作,加强了赵匡胤与赵普的政治联盟。赵普是赵匡胤的启蒙老师,又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杜太后对赵普的才干和忠诚都有清楚的了解。所以杜太后一方面告诫赵匡胤要虚心听取赵普的意见,一方面又在诸事上对赵普既给地位又加担子。这样就极大地调动起了赵普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开国后的各种草创工作都做得井然有序,就是“杯酒释兵权”这样重大的政治行动也是在赵普的建议下实施的。此外,杜太后鉴于后周亡国的教训,提出“兄终弟及”的帝位继承方略。她认为儿子赵匡胤之所以能做上皇帝,并不是前世阴德,也不认为赵匡胤就是真龙天子,而认为只因周世宗柴荣让年仅7岁的儿子继承皇位,以致形成主少臣疑的局面,这才为改朝换代提供了机会。如果周世宗的继承者是一个成熟、有经验的成年人,那情况恐怕就会大不相同。所以她主张赵匡胤退位以后,不要把帝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而要传给年龄较大的弟弟赵匡义。这个建议的实施,确实从体制上保证了宋初政局的稳定。
  在中国古代这种“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下,“内助之贤”和“母仪之正”的确有稳定、维护政权的巨大作用。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就是前者,而宋太祖之母杜太后就是后者。然而,隋文帝、宋太祖之外,还有一个兼二者而得之的人,那就是以创超迈古今之大事业而著称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成就的功业是包括两个女人的贡献在内的,这一是他的母亲诃额伦,元建国后追谥为宣懿皇后;另一个是他的元配妻子孛儿台,元建国后追谥为光献皇后。
  成吉思汗在13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作为一个部族领袖的遗孀,诃额伦必须承担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5个子女的生活和教育重任。就教育方面而言,她要教育孩子们特别是成吉思汗要继承父志,做一个与众不同的领袖人物。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即可见诃额伦“母仪之正”对于成吉思汗成长和功业的重要作用。一是成吉思汗的父亲刚死以后的一段时间,他们母子不仅承受着外人的欺压,而且成吉思汗的异母兄长别克帖儿也经常欺负他们。有一次,成吉思汗好不容易打到的猎兔又要被别克帖儿抢走时,成吉思汗忍无可忍,和弟弟哈撒儿两人一气之下将别克帖儿射杀。母亲诃额伦听到这个消息后,盛怒之下狠狠斥责了成吉思汗,并期待他将来继承父志,统领蒙古部众,真正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人物。受了母亲这次严厉的训诫,成吉思汗从此以后果然遇事冷静,待人也宽容多了。另一件事是成吉思汗正位以后,非常相信弄神装巫、预言祸福的阔阔出,而弟弟哈撒儿勇武有力,与阔阔出很合不来。一天,两人发生口角,成吉思汗当面斥责了哈撒儿,哈撒儿心情不快,三天未出来见面。阔阔出趁机挑拨成吉思汗和哈撒儿的关系,企图假托天意,要成吉思汗杀掉哈撒儿。成吉思汗不辨真假,就要把哈撒儿捉来杀死的时候,又是诃额伦怒斥成吉思汗,用老祖宗阿难可敦用五箭合一比方团结以教育子孙的方法来教导成吉思汗,使成吉思汗避免了一个可怕的错误。因此我们说,有诃额伦这样的识见远大、胸怀开阔的母亲的教导和帮助,实在是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但有“母仪之正”,成吉思汗还有“内助之贤”。成吉思汗的元配夫人孛儿台也是一个出色的后妃。孛儿台对成吉思汗成就帝业的帮助主要表现在,在成吉思汗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候,孛儿台都坚定地站在成吉思汗一边,用她的温柔、体贴和深明大义来安慰和鼓励成吉思汗。比如成吉思汗与孛儿台刚成婚不久,他的近邻泰亦赤兀部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想在强邻下生存,就需寻找外援支持。这时成吉思汗想到了父亲生前好友克烈部长王罕。为了求得王罕帮助,成吉思汗想拿孛儿台献给母亲的厚礼——一件名贵的黑貂裘,作为给王罕的进见礼。母亲诃额伦当然没有什么意见,但这也是妻子孛儿台的嫁妆,还必须和孛儿台商量好才行。当成吉思汗提出这个要求后,深明事理的孛儿台一口就答应了。正因为成吉思汗带着这样一件贵重的礼品去见王罕,所以也就很容易地得到了王罕的支持。而争得王罕的支持,对成吉思汗后来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关系处理上,也是孛儿台首先发现扎木合的不正常表现,提醒成吉思另觅栖身之所的。这个提醒和这个迁徙决定的形成,对成吉思汗所在部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此可见,元开国之后诃额伦和孛儿台作为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在生活中不失温情,在支持成吉思汗成就帝业方面又深明大义。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一生得到这样两个女性、两种性质的支持和帮助,应该说已经相当幸运了。

  /* 76 */




  后 妃
  助皇帝一臂之力:2。宫廷矛盾的缓冲地带



  政治之所以为政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既包含着斗争,又必须长于和善于妥协;既需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又需要宽以待人、大度忍让。从元文化的意义上讲,这是阴阳之合,文武张弛之道。从政治理论上讲,这是政治运作的策略原则。然而,事情一落到实处,真正的政治运行、政治操作却不能不需要实实在在的人物角色来承担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在现代政治机构中往往都设有秘书长这样一个职务,他的职责是综理各种行政事务,既要上承,又需下达,对上要具体负责,对下事无巨细也需步步落实。而在中国古代宫廷中虽然名义上没有这样的职务,但它却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任务需要处理、需要协调、需要有人出面斡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政治远见的后妃就自发地扮演起了这种幕后宫廷秘书长角色,从而为古代宫廷中的诸种斗争和冲突建立起一个疏导和缓解的缓冲带。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就是一个为唐初朝廷建立起释解矛盾纠葛、稳固大局的缓冲地带的人物。长孙皇后起码在三个方面起到了这种作用。首先,她曾诚恳地劝谏唐太宗不要过分重用哥哥长孙无忌,因为她考虑到过分重用长孙无忌容易引起其他重臣元老的猜忌,影响团结,贻误国事。同时,她认为过分重用外戚,有可能导致外戚专权,汉代的外戚祸国就是一个血的教训。虽然唐太宗没有完全采纳她的建议,但这个提醒是相当有必要的。其次,她在处理己出子女与非己出子女利益关系上,主张一视同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室子女间的对立和矛盾。比如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命令宫中加倍陪嫁,长孙皇后力谏,最后唐太宗只好同意长乐公主的嫁妆与其他公主相同。长孙皇后之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太子的奶妈要求增加太子宫内的费用,以区别于其他皇子,但这个要求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结果还是按长孙皇后的意见办了。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长孙皇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妥善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有道明君,而魏征则是中国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著名诤臣。尽管如此,唐太宗也常有被魏征的耿耿直言触怒拒不纳谏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长孙皇后往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委婉的方式、机敏的话语劝说唐太宗,以便使他接受建议,缓释君臣之间的紧张和对峙。据载,一次为了泰山封禅祭典的事,魏征当众言辞激烈地批评了唐太宗的想法,以致唐太宗盛怒之下拂袖回宫。回到后宫,太宗余怒末消,仍咬牙切齿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儿!”长孙皇后忙问缘由,太宗气呼呼地说:“就是那个魏征,整天吹毛求疵,说长道短,今天竟然在朝廷上当众顶撞我,我一定要杀掉他,以解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一听,马上换上庄重的朝服,向太宗行礼祝贺说:“我听说,只有皇帝英明,大臣才能正直。现在朝廷里有魏征这样正直无私的大臣,不正说明陛下您的圣明吗?”唐太宗一听这话,恍然大悟,他马上转怒为喜,并感谢皇后的提醒。此后,唐太宗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明成祖的仁孝皇后徐氏也是为明成祖出谋划策,为明朝廷建立缓冲地带做过贡献的人。徐氏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15岁时嫁给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公元1402年,朱棣经过4年的靖难战争,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NB938手中夺得
  政权,在南京即位,改元永乐。这年十一月,徐氏被册立为正宫皇后。朱棣从朱允NB938手中夺得帝位
  ,当时遭到不少朝中旧臣的抵制和反对。对此,朱棣曾打算采取强硬措施,彻底清除反对派势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新的明政权。徐皇后不同意这种做法,她认为镇压清除反对派旧臣并不是巩固新政权的惟一办法,她说:“治理国家,人才最重要。古代伊尹辅佐商汤,姜太公辅佐周武王,都说明王佐之才的重要。现在朝中的这些大臣,都是高皇帝(朱元璋)在世时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完全有能力帮助陛下重新治理国家,望陛下不要划界线、分新旧,只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他们会真心辅佐您的。”徐皇后面对朝廷中君臣对峙的情形,及时出面斡旋,化干戈为玉帛,对明成祖即位后巩固政权、安定局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说到后妃在宫廷政治斗争中所发挥的缓冲作用,我们还需提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母亲宣懿皇太后。这里仅举一例,从以前提到的这个故事另一个角度,即可看出她在缓解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成吉思汗正位之后,对于他的同胞兄弟也开始警惕起来了。一次,成吉思汗的爱臣阔阔出与弟弟哈撒儿发生矛盾,成吉思汗盛怒之下斥责了哈撒儿。哈撒儿心中感到委屈,就称病三天没有入朝听事。阔阔出本来为人夸夸其谈,又爱搬弄是非,他见这时正是在成吉思汗和哈撒儿之间制造隔阂的机会,就私下对成吉思汗说:“上天要我转告大汗,天意初命您来做皇帝,次命哈撒儿做皇帝,如果不除掉哈撒儿,您的皇位就未可知了。”成吉思汗自幼没受过什么文化教育,而蒙古传统上又迷信上天,于是成吉思汗就相信了阔阔出的话,马上派人把哈撒儿绑来,进行严词讯问。老臣古出见此,急忙飞马报告宣懿皇太后。宣懿皇太后赶到,看着紧张对峙的两个儿子,缓缓把衣襟解开,将两个松弛下垂的乳房放在膝盖上,然后对成吉思汗说:“你小的时候在我怀里吃奶,吃完我一只奶就把你喂饱了。老三合赤温和老四赤斤两人都不能把我一只奶吃完。只有哈撒儿一气就能把我的两只奶吃完,那真让我心胸舒畅。我现在告诉你这些,是想让你知道,你和哈撒儿两个秉性不同,你多才智,他多勇力。过去哈撒儿出生入死,为你争得汗位立过大功,现在各部都平定了,他没用了,你就想杀死他。你不应该忘记,五箭合一才有力量,你们兄弟只有好好团结,才能天下无敌。”成吉思汗听了母后的这番教导,自知自己差一点铸成大错,忙向母后叩头谢罪。自此以后,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又像战争年代一样团结一致了。不难看出,在政治冲突的紧急关头,宣懿皇太后以她母性的博大和宽容,为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建起的缓冲地带是多么重要了。

  /* 77 */




  后 妃
  助皇帝一臂之力:3。性格与手段



  后妃们无疑是作为隐形宫廷秘书长身份出现的,这虽无明文记载,也不见某朝某代制度规定,但事实上这一角色和作用历代大体如此。但是,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历史上的后妃千人千面,这一个和那一个之间的为人方式和性情差异很大,由此而带来的彼此辅佐、帮助帝王治国的手段也就大不相同,这里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刘邦的吕后是个工于心计、性情阴狠的人,所以她在协助刘邦处理政事的时候往往使用阳奉阴违、笑里藏刀以致人死命的办法和手段。先说吕后除韩信吧。韩信为刘邦取得天下立过不世之功,但刘邦称帝后总怀疑韩信谋反,先是把他由齐王徙封楚王,后又用陈平之计拘捕了韩信,带回长安加以软禁,爵位也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这样在长安一直生活了4年。刘邦称帝后的第十个年头,由于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亲率大军离京前往征讨去了。韩信长期过着不得自由的生活,心中闷闷不乐。他原本随刘邦打天下,并没有反叛刘邦之意,经过刘邦的反复猜忌,这次他倒是真的产生了反汉自立的想法。刘邦虽然不在京城,但这个消息还是被敏感的吕后得到了,吕后连夜与相国萧何商量,决定诈称刘邦有捷报到京,陈ND768已经战死,第二天
  一早群臣都要上朝庆贺。韩信虽心中狐疑,但由于他反叛的决心并未十分明确坚定,所以在听了萧何的话以后,竟没做任何思想准备就入朝贺捷去了。然而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游戏完全是为他韩信安排的,等韩信刚一进入朝堂,埋伏在两侧的刀斧手一齐拥上,就把韩信捆绑起来了。未加任何审讯,也未经刘邦同意,吕后就下令把韩信斩首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在叙述韩信被斩于长乐宫“遂夷信三族”后接着写道:“高祖已从ND7
  68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由此可见,韩信当时被处死时并没有经过刘邦的同意,但是这样做又大体符合刘邦的心思和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吕后的果敢。而她设圈套计赚韩信,又可见她的多谋和狠毒。
  如果说吕后杀韩信已见出她的果敢中的残酷,那么她诛杀彭越的事实就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了。彭越类似韩信,也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他曾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骚扰楚人后方,断其给养,使项羽疲于奔命,最后在垓下大战中也为刘邦出了大力。刘邦定天下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率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