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b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早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为此,她便常在各个方面关照敬事太监,有时也不免行些小恩小惠,这样太监们的心也都慢慢向马贵人这边靠拢,明帝从太监口中听到有关马贵人的好话也就多于别的嫔妃了。
  马贵人在做好上述诸方面的工作之后,就踏踏实实地为自己铺平了通向皇后的道路。当明帝选立皇后征求阴太后的意见时,阴太后就不假思索地投了马贵人的赞成票。明帝遵从阴太后的意见,随即册立马贵人为皇后。直到刘NB07D继位为章帝,马皇后被
  尊为皇太后,章帝仍对马太后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
  马太后体面而隆重地生活了一生。在她的一生中,德行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她机敏而巧妙地利用各种力量,寓心计于贤淑的妇德之中,终于使她兼得名声和实利两面,成为历代后妃学习的典范,这实在是很值得人们慢慢体会、细细琢磨的。
  马皇后是一个相当周全而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后宫女人,后代能像她这样的后妃实在难找,也实在少有。元顺帝时的奇皇后虽然大不及马皇后,但与马皇后却有某些相似之处,故附论于此。
  奇皇后本是高丽人,出身寒门,她是作为高丽国王的贡品由高丽献入元朝宫廷的。既无靠山,又为异邦之人,初入元顺帝后宫时,奇氏只能干点端茶送饭之类的粗活。但是,人和人接触多了,印象就会深起来。奇氏天天侍奉在顺帝身边,再加她颇有点姿色,又天生机灵乖巧,奇氏竟渐渐成了元顺帝的体己人,并且地位慢慢高升,最终被册立为皇后了。奇氏被立为皇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极其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这从她被立为皇后之后的许多表现中都可以看出。奇氏做了皇后并没有马上骄矜自持,不仅不如此,她还经常表现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经常向身边的人施些小恩小惠。在宫中,她除了在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皇子外,还经常挤出时间阅读《女孝经》之类的书。她经常表白,自己一定要谨遵圣贤教诲,要效法前代贤德后妃,争取做一个贤淑恭谨的好皇后。各地进献朝廷的贡品,她也总是先派人供奉太庙、祭祀先祖,然后才自己享用。有一件事很能说明奇皇后的为人方式。元至正十八年,全国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饥民遍野,饿殍载道。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国母的奇皇后竟身先士卒,及时命人在京城设立施粥场,以救济灾民。同时又出面出资、组织人力掩埋死者的尸体,还让僧众做法事,设坛诵经,以超度死者亡灵。她的这些作为迅速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赞誉,人们都说,苍天不悯,降下这样的大灾,却多亏了有这么个贤德爱民的好皇后。由此,奇皇后随着声望的提高,她在宫中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了。或许有人以为奇皇后的这种表现只是伪善,其实与其说这是奇皇后的伪善,倒不如说是她具有过人的心术更为准确。马皇后之后虽然再也难见马皇后,但奇皇后的作为却又不无马皇后的影子。试设想,一个当贡品从异国来到元朝的普通侍女,最后却成为举国上下交口称赞的皇后,这个成功应该说是够大的。

  /* 67 */




  后 妃
  德行心术两相济:3.心术的误区



  官场如战场,其实朝廷的后宫,女人之间也常常各藏杀机、互设陷阱,幕后的火药味浓度并不亚于君臣之间的前台。纵观历史,后宫中嫔妃之间如果双方完全放弃德行的修炼仅以心术对心术,计谋斗计谋,那结果大多只会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如明代嘉靖皇帝有个曹端妃,人长得漂亮,又擅狐媚。但此人恃宠骄妒,全无德行,常在嘉靖皇帝面前播弄是非,诋毁他人,包括方皇后在内,后宫中的许多嫔妃都毁于她的谗言之下。可是时间一长,曹端妃伤人太多,这一次终于碰上了个难缠的王宁嫔。王宁嫔听说曹端妃在皇帝面前说她的坏话,就也在皇帝面前说曹端妃是个没教养的骚狐狸。这话传到曹端妃耳朵里,曹端妃抓住王宁嫔的把柄,又是一顿诬告,结果王宁嫔遭到一顿重重的裸挞,差一点被嘉靖皇帝处死。一来二往,王宁嫔和曹端妃之间积怨越来越深。王宁嫔终于想出了一个更恶毒的招数,她秘密联合曾被曹端妃诬陷过的宫女杨金英等8人,企图暗杀嘉靖帝,然后嫁祸于曹端妃。一天夜里,她们趁曹端妃到御膳房为嘉靖帝取蒸好的甘露的机会,偷偷潜入曹端妃的房间,然后用绳子死死勒住躺在曹端妃床上的嘉靖帝。由于心情紧张,不知怎么绳子打成了死结,再加上嘉靖奋力反抗,几个人忙乎了半天,也没把嘉靖勒死。后来在门外负责望风的张金莲见势不妙,为求免祸,竟飞奔坤宁宫报信去了。结果杨金英等3人当场被抓获,王宁嫔等人也一一被供出。王宁嫔见大势已去,心里一横,把曹端妃也牵进去了,她一口咬定曹端妃早知此谋,因此才故意避开的。曹端妃有口难辩,无奈和王宁嫔等20余人一起被凌迟处死。临刑前曹端妃大骂王宁嫔血口喷人,王宁嫔却冷笑着说:“当初你多次在皇帝面前诬告我,今天算是你的报应。”
  从曹端妃和王宁嫔的情况看,曹无中生有在先,王栽赃陷害在后,两人全无德行,只有为争宠而不惜一切代价耍弄的阴谋和心术。虽然你来我往,各显身手,但双方较量的结果只有同归于尽。因此,我们说有德而无术的后妃不免吃亏上当,有术而无德的非人性算计,也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这不能不说是心术在具体操作中的一个自身无法解决的误区。

  /* 68 */




  后 妃
  色相与心计:1。先天资本的重要



  中国古代的后妃制是以帝王为中心,由帝王的正妻(后)和众姬妾(妃)组成的一套职责分明、等级森严的一夫多妻制度,恩格斯曾把这种多妻制称为“历史的奢侈品”。要想了解它的奢侈,下面的几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在周代,君王可以合法地拥有121个妻妾。秦朝时,后宫姬妾已超过一千人。汉代后宫人数多达两万。著名的隋炀帝除拥有3个夫人、9个嫔妃、27个世妇、81个御妻之外,还开民间选美之风,广选天下美女,后宫人数难以胜数。唐玄宗时,两都宫女多达400人。这些数字别说对于保守的中国人,就是让以开放著称的法国人看了也会瞠目结舌。后妃制为帝王提供了任意而为的方便,而对众多的女人来说,一入后宫自己无形中就被引入了竞争机制。争什么?这一点不言自明,争皇帝,争皇帝的宠幸。怎么争?那就各有各的资本,也各有各的办法了。因为争到皇帝的宠幸就拥有了一切,就可为所欲为,生命也就有了意义。否则,只能眼见“红颜暗老白发新”,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生活中的世界往往不够公平,比如说,选择女人的标准一般是由男人制定的,久而久之,男人制定的选女人的标准又反过来成为女人自觉自愿的追求。这到底是好是坏、是悲是喜,谁能说得清楚?在中国古代帝王中,虽然表面上看选妃选后首重德行,但仅有德而无色的女人又有几个有可能被选入宫?这个问题恐怕任何人都难以给予肯定的回答。既然皇帝喜欢女人漂亮的包装,那么天生丽质就自然成为竞争中的女性的重要资本。史载,汉武帝“能三日不食”,但“不能一日无妇人”,可以说风流浪漫得很够水平了。他身为皇帝,已经拥有了众多的漂亮女人,但是有一次他在平阳公主家里见到了当时还是歌妓的卫子夫,卫子夫娇娜的身段、悦耳的歌喉使汉武帝如醉如痴、难以自持,竟然欲火难耐,在更衣室中就对卫子夫赐幸一次,并当即带回宫中。这一次对卫子夫来说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从此以后,她不但进入皇宫,而且很快进入大汉王朝的政治权利中心,当上了皇后。这种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变化靠的是什么?不用说,是色相,是色相和由色相而生出的汉武帝喜欢的魅力。
  除了卫子夫外,还有唐代著名的浪漫皇帝唐玄宗身边那个贵妃杨玉环。史载杨玉环早在开元二十三年就被封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听说杨玉环长得漂亮,先下令把杨玉环度为女道士,天宝四年又接回宫中,封为自己的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说得明白,杨玉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因为天生丽质,才被玄宗看中,才驱使玄宗不顾人伦之常,放胆从儿子手中转移到自己身边。也正是因为天生丽质,才“回眸一笑百媚生”,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同样是因为天生丽质,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由此可见,女性的天生资本是多么重要。当然,卫子夫、杨玉环们入宫后一步比一步走得扎实,一天比一天得意,除了天生的资本外还有另外的本事、另外的才能。但是,如果没有这份人人想有而不可得的天生资本,她们极可能连宫门都没机会见到,哪里还会有宫中的得意和恣意呢?因此,天生的资本是女性走进皇宫、靠近皇帝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一点,一切都只是空谈。
  我们说古代宫中后妃的长相是其天生的资本,这个资本既非强求所能得到,而且又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卫子夫、杨玉环的成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里还有一个反证,也可说明后宫嫔妃色相的重要。读者诸君一定知道王昭君这个名字,今天的许多人更以讹传讹地把她改造成了所谓促进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交流的模范。而事实上,王昭君只不过是汉元帝时入选后宫的一个普通嫔妃。当时汉元帝的宫妃很多,为了召幸时选择的方便,他便叫画师把宫妃每人的相貌画成图册。宫妃们为了早日得到元帝的召幸,大都用重金贿赂一个叫毛延寿的画师,以求他把自己画得漂亮一些。毛延寿也趁机对宫妃们大行勒索。只有王昭君不肯这样做,因此毛延寿深恨王昭君,故意把本来长得丰容靓丽、美貌过人的王昭君画得很丑。汉元帝只看图像而不看人,结果王昭君入选后宫多年,始终也没能见到皇帝老子的尊容,这才发生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的浪漫故事。当然,当汉元帝在将王昭君交给呼韩邪单于见到王昭君时,才发现王昭君实为后宫第一美人,并为此而深深后悔。但此前他之所以没有召幸王昭君,恰是因为不知道王昭君的美丽。由这个阴错阳差、悱恻动人的悲剧故事看,相貌这个天生资本对于宫妃是否可以真正得志于宫中,是否可以得到皇帝的青睐,着实是极为要紧的。

  /* 69 */




  后 妃
  色相与心计:2.美貌不能包打天下



  前面说到的卫子夫和杨玉环都是因为拥有天生丽质,拥有—般人难以具有的容貌,才拿到进入皇宫的门票的。但同是那个卫子夫,同是那个杨玉环,最后的结果却都不是善终。卫子夫受戾太子“巫蛊之祸”牵连畏罪自杀,杨玉环在马嵬坡前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恩赐的自缢。卫子夫主动自杀说明她清醒地意识到了美貌不可能包打天下,杨玉环被迫自缢虽不情愿但也不能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除了卫、杨之外,还有许多事实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色相的不可恃和色相自身所带来的必然局限。像汉武帝的陈皇后,此人出身高贵,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又长得异常美丽娇娜,当她最初得宠于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曾许过宏愿,要为她盖一座金屋以藏纳她那娇美的身躯。但事过境迁,后来陈皇后不但没有得到汉武帝为她建造的金屋,而且连和汉武帝晤面的机会都无法得到了。关于陈皇后的失宠,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推测,有人把它归咎为陈皇后的无子,也有人以为是汉武帝喜新厌旧造成的。如果说陈皇后的失宠是因为无子,那么是否可以说生子比美貌更加重要?如果说陈皇后的失宠是由于汉武帝另有所爱,可见仅就美貌而言,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总之,一个人所具有的容貌不足以包打天下,还不够一个人坐享一辈子的。也就是说,色相可以使后妃们蒙幸,而心术和心计才能使她们固宠。
  这里有这样一个可以说明色相和心术兼具,既曾蒙幸、又得固宠的例子,这就是南朝陈后主陈书宝的贵妃张丽华。张丽华是个相当美丽的女人,就先天资本而言,她是得天独厚的。而且她还风流而善解人意。在陈书宝即帝位之前,她就深受陈书宝喜爱,并为陈书宝及时地生下了儿子。按说这个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有一点,张丽华入宫太晚了点,她前面已经有人把第一夫人的位置占据了。所以,尽管在陈书宝坐上龙椅之后,张丽华可以尽情地享受专房之宠,也可以代陈书宝批阅奏章、发号施令,但她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她前面有一个压自己一头的沈皇后,而且沈皇后的儿子已被册封为太子。这种形势既有利又有不利,张丽华要变不利为有利,她不仅想取沈皇后地位而代之,而且还想把自己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得到陈书宝肉体和精神的愉悦,靠色相和妩媚也许并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而要变贵妃为皇后,名正言顺地成为第一夫人,这就不是仅靠色相就能实现的了,于是张丽华开始动用她的心计。
  当时后宫中和陈书宝亲近的女人除沈皇后、张丽华之外,还有一个孔贵嫔,而孔贵嫔和沈皇后的关系非常不好,这一现实被张丽华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她决定利用孔、沈之间的矛盾,以达到除掉沈皇后的目的。于是,张丽华便开始在各种场合拉拢孔贵嫔,从生活上关心,从精神上体贴,结果孔贵嫔很快就站到了张丽华一边。张丽华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先在陈书宝面前告沈皇后的状,说沈皇后和太子近来来往频繁,他们正在密谋如何推翻皇帝,以便让太子早日登位。起初陈书宝不信。张丽华就把预先设计好的孔贵嫔拉出来作证。因为张、孔二人早已订立了攻守同盟,所以孔贵嫔提供的证词和张丽华说的一模一样。陈书宝听后龙颜大怒,立即降旨废掉沈皇后和太子陈胤,改立张丽华为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