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把好人才这个关口,最大程度地保证朝廷所吸纳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正说到这事的时候,谏议大夫陆贽站了出来:“太子殿下,臣有话讲。”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心想你终于要献上第一条劝谏了么?
“讲。”
陆贽朗朗说道:“臣以为,殿下刚刚所说的要在一个月后重新举行科举选拔,不太妥当。”
李世民眉头微皱:“理由呢?”
陆贽说道:“历来,科举的吏部选试,都在春季进行,故也称春闱。这是天下读书人都密切关注的大事,而且一直都是按例在这时候进京赶考。殿下突然宣布要在一个月之后举行重新考试……我大唐幅员辽阔,许多远居异地的读书人根本都来不及赶到长安。这对他们来说,极不公平。而且,这也会打乱既有的规则,给天下的读书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这也是对皇帝陛下之前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否定。因此,微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
李世民心中一笑:好家伙,第一天上朝,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不过他也清楚,这一回的确是自己思虑欠妥了,于是说道:“陆贽的提议,诸位以为如何?”
薛存诚马上站了出来:“臣附议。”
孔巢父与李勉这两个大儒。也一起表示赞同。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既然如此,我就收回之前的制令,不在一个月后重新举行科举选拔。不过,吏部与礼部,要重新审定进士与进士及第的试卷,尽量不要让任何一名人才流失。”
陆贽弯腰拜道:“如此。臣便没有异议了。”
李世民用略带感激的眼神看了陆贽一眼,对他微微点了点头。陆贽站回了班列中,站得标标直直,目不斜视。
李世民心中暗笑:不错嘛,陆贽。挺称职的。是人都会犯错,我就是想在我犯错的时候,身边有你这样地人提个醒。看来,现在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关于选用人才的事情,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朝廷的一项大事。所以,请大家都将此事放在心中,为国分忧。”李世民继续说道。“京师连生重大变故,各个重要职位出现了空缺。原京兆尹在参预朱雀门暴乱,已然伏诛。现今这个职务空缺,请诸位举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此言一出,朝廷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
这可是新朝廷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任命京兆尹。这是帝都的亲民之官,主管数百万百姓,责任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丝毫不比统率大军的大元帅职务轻。
李怀光、浑与武元衡这些人,都是外调入京地,对长安的情形暂时还并不了解,自然谈不上举荐京兆尹。而其他的一些人,刚刚担任的三省六部的重要官员。几乎还没有适应自己地新角色,同时对这个太子的行为处事也持有怀疑。暂时都把持着观望的态度。
李世民早就想到了会是这样一个局面。他转头对李勉说道:“李勉,孔巢父,你们二人主持中书省,为朝廷举荐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责任。现在,请你们先说一说,心中有谁是合适的人选?”
李勉不动声色地站了出来拜道:“老臣心中的确是有一个人选。不过,此人出身低微名气不大,而且是武官出身。”
“什么人?”李世民问道。同时,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勉。
李勉侃侃说道:“几年前,马燧在河北大战田悦。当时临城被围,万分危机。临守将张,将心爱的女儿打扮一番,当着将士们地面,准备卖掉女儿,换取钱粮供将士们一日之需。众将士深受感动,尽皆愿效死力,力保城池不失。后来马燧来援,张放出风筝求救。两方人马拼死力战,斩敌首万余级,取得了临大捷。皇帝陛下听闻此事后,深感张之忠义与智德,将他召入朝中准备予以重用。而张此人,也曾在临一带经营民生十分得法,深受百姓爱戴。老臣认为,张就是现今京兆尹的合适人选。”
“张现今人在何处?”
李勉答道:“就在长安。尚未被皇帝接见予以重用,帝都就发生了内乱。现今张带着爱女,潜居于民巷之中。”
二人这一对答结束之后,朝堂之上居然变得更加安静了。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太子,会如此提拔重用一个深受皇帝喜爱的无名小卒么?
李世民心中却在想道:“李勉,你这可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了。京兆尹可是不输宰相的一个重要职务,你却给我推荐了这么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无名小卒,而且还是皇帝想要提拔的人物。难道,你是有意这样考考我,然后让我向满朝文武表明任人唯贤的决心么?你还真是用心良苦……”
李世民也不急于表态,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多谢玄卿公为国举贤。不过,此人我不甚了解,必须在接触之后,再下决断。另外,诸位也可以积极的另举贤能。贤中选贤,是为上上之策。”
李勉退到了一边,面带微笑。他对太子地这个表现,十分的满意。既没有当即拍板决定堵住众人之口,更没有武断的一口回绝。这样办事,就会留有回旋的余地,是十分合适的。
果然,李勉发话之后,孔巢父等人也相继举荐了自己心中地人物。李世民令人都记了下来,他日必当一一接见会话,有了了解之后,再拿出来朝议决断。
他这样一个公开、公正的办事方法,无疑解开了朝臣们地一个心结,众人纷纷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对眼下这个朝廷,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接下来,还有两个重要的职备空缺,需要人选。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大理寺卿。这两个衙门,一个是监督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直以来都是大唐的重要监察机构。而大理寺,则是专门审理重大刑事案件,代表着大唐的律法。这两个部门的人选,在李世民看来也是极其的重要。因为将来不久,他登基之后是肯定要重整官场气候、重修并严明律法的。
李景略现在是御史中丞,是太子的旧僚和亲信。自然少不了有人举荐他来担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可以弹劾百官,而且位比宰相。李景略是个低调稳妥的人,他清楚自己虽然深受太子器重和信任,但毕竟在朝中资历尚浅,胜任不了御史大夫这个重要的职务,于是自己一力推辞。同时,陆贽和薛存诚这些谏官,也毫不客气的表示反对,根本不怕得罪人。
御史大夫的人选尚未敲定,却已经是时近中午。无奈,李世民只得宣布下次再议,让朝臣们去稍事休息。看着文武百官们依次退出太极殿,李世民扬起嘴角来露出了微笑:这样的朝廷,才像个朝廷。

第三卷 九鼎 第305章 巷陌寻贤

重组新朝廷后的第一次朝会,让李世民甚感满意。这种感觉,和他贞观执政时的感觉比较相似。严肃,严谨,而又富有争议、敢于争议,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明确的找到该负责的人。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度最大的好处。同时,有了谏官和史官从旁监督,一切公开化、公平化,避免了皇帝或是其他独臣朝纲的大臣因为一己之私或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样的一个朝廷,才会犯最少的错,做更正确的事情。
散朝之后,李世民将李勉请到了东宫稍坐,找他详细的询问了一个关于张的事情。原来张被皇帝召入京城以后,身体不佳曾有患病,因此也耽搁了一阵没有进宫面圣。后来就是李世民卷起的那一轮兵变狂潮,皇帝就此下台,张的事情也就无人问津了。要不是李勉对这个人特别的注意了几回,想必事到如今也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李世民暗自庆幸,有李勉这样的人在身边,真是自己的福气。详细打听了一下张的住址后,李世民决定先对他来个微服私访,做个初步的了解再说。
张父女,就住在嘉会坊,长安城的西南方向。李世民换上了普通的锦袍,带上了几个并不显眼的侍卫,骑上马匹出了皇宫,直奔嘉会坊。
去嘉会坊,正好要经过朱雀大街和西市。朱雀门一事后,李世民也是头一回出宫来亲自视察一下城内的情况。换上了平服,他倒是显得不太显眼了。一行人不急不忙的穿行在街市中,看着长安百姓的生活百态。虽然现在还略显萧条,但是整体来说,已经是恢复了宁静。街市上的治安井然,往来的商旅行人都很有秩序。西市大街上的商铺。也九成都开张营业了。虽然看起来还不是太景气,但贵在气氛已经变得祥和了许多。
李世民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想道: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连续地兵乱、暴乱,长安城中还能有这样的秩序,已经不容易了。假以时日,我一定要让长安城再现往日的辉煌与繁荣!
穿越了西市大街再转过一个街口。嘉会坊就到了。长安城的格局就如同是一个布局工整的棋盘,居民区都是按方块划分,并修了围墙的。进了嘉会坊,李世民按照李勉的指引,又找这里地居民稍事探问了一下。很容易就找到了张的住宅。
看得出,这是朝廷为他安排的住处。一栋还算齐整的小院,四面有围墙。里面一栋比较高大的瓦房,远远就能看到。估计是某个秩仕地京官留下的住所,朝廷便拿来安置他们父女俩了。
门关着。李世民让人上去叫门。拍了许久的门,才听到里面传来一个少女的声音:“来了,谁呀?”
门却没有开。可见那个女子还挺敬惕。最近城中发生了这么多事,也就难怪她分外的小心了。
李世民上前一步走到大门边,说道:“我们是玄卿公地朋友,特意前来拜会张大人。”
“玄卿公是谁啊?”女子的声音很脆,带着明显的河北口音,声音里也透出了疑惑和警惕。
李世民暗自笑了一笑:“玄卿公李勉。当朝太子地老师,中书令宰相。”
“噢、噢!”门内少女连忙惊慌的应声,上前来开门了。
吱丫声中。大门被拉开了一道缝儿。那名少女露出了半边身子来,警惕的看着门外的一行人。看到是五六个服饰高贵的男子后,她惊慌的移开了视线,慌忙将门拉得开了,然后矮身到一边低声说道:“几位大人。快请入内。父亲刚刚服了药睡下,民女去唤他起来迎接贵客。”
“你就是张的女儿?”李世民打量了这个女子一眼。身材纤细匀称,一副楚楚可怜弱柳扶风的样子,模样也十分地清秀,算得上是俊俏。
“回大人话,是的……”面对这样几个大男人,少女明显有些窘态,惊慌慌的躲避着李世民的视线,说道,“大人请屋里坐,民女去请父亲起床。”
“不必了。”李世民摆了摆手,“我等就在院中闲逛片刻。你父亲刚刚吃了药睡下,就让他歇着吧。稍后我们再去拜访他。”
“如此……不好吧?”少女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又慌忙的低下了头,脸上一片绯红。
李世民呵呵一笑:“无妨。原本我们也没有什么重要地事情,只是随意的拜访。不要误了张大人地病情。”
“也好……”少女感激的点了点头。
李世民也就不想让这个少女难堪了,带个几名侍卫,在小院中闲逛了起来。少女自己则是退回到了房中,紧闭起了房门。
身边的侍卫有些不满了,忿忿的低声道:“殿下,这个民女好生无礼,还当真将殿下拒之门外了?”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她一个姑娘家,怎么能不小心点?这也是人之常情,别多话了。”
“卑职不是这个意思……”侍卫委屈的说道,“殿下身为一国之储君,居然被挡在门外等一个无名小卒睡醒……这也太憋屈了!”
“呵呵!”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这又何妨?我本来就不是以太子的身份来的。要学会尊重他人么。人家有病在身,也不是故意的。好了,别说多话了,四处走走,就当是出来郊游放松了。”
张家的院子并不大,几处地方没多久就逛完了。李世民等人又回到了前院,正在此时,恰巧又有人敲门。那名少女急忙忙的迎了出来,在门口问了两句,打开了门。
“薛公子,你来了呀!”听得出,少女的声音中透着愉悦。
李世民等人看过去。只见一个身形高大、面容俊逸的少年公子,正站在门口,手中还拎着几个包。他说道:“令尊大人的病好些了么?这是我替令尊在西市抓来的药,顺道儿还捎带了一些补品。你快拿去。”
少女娇羞的脸都红了,接过了物什低头含笑:“薛公子对我们父女如此照顾,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那名公子面带微笑:“婷儿妹妹就别这么多礼了,你我两家是世交么……咦。今天还有客人呢?”
李世民踱着步子走了过去,细细打量了这个公子哥儿一眼。发现那人不仅生得俊朗潇洒,行为举止也是十分地得体。那名公子也迎了上来,率先拱手一拜:“几位公子,在下薛平有礼了。”
“薛公子客气、客气。”李世民拱手还了一礼。面带微笑的说道,“薛公子与张大人,是故交么?”
薛公子见李世民没有回报姓名,也不以为意,面带微笑的说道:“正是。张大人曾在临当刺史。在下也曾在河北为官,与张家是为世交。”
“哦,薛公子还是公门中人。”李世民微笑道。“敢问薛公子,曾在何地为官?官居何职?”李世民心中暗自有些惊异,看这个薛公子年纪,顶也就是二十出头。这等年纪还真是苦考功名的时候,怎么就已经有为官的经历了呢?
面对李世民这种并不太客气的查户口,薛公子倒是一点也没有在意,徐徐说道:“家父曾是相州观察史。在下年仅十二岁时,就被家父任命为磁州刺史。十七岁家父病故。在下被相州军的将军们推举为相州帅。但当时在下将此职让给了叔父,自己奉着先父灵柩回了老家守孝。”
“哦?!”李世民恍然想了起来,一拍巴掌说道,“你就是那个名传河北地神童薛平?哎呀!我还真是一时没有想起来!想不到,今天在这里居然能遇到你。真是太巧了!”
薛平露出一些惊愕:“区区在下名不见经传……公子何以知道在下贱名?”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我与大元帅马燧是挚友。他曾跟我说起来,河北有一神童。是名将薛仁贵的玄孙。此人十二岁当刺史,十七岁挂帅,而且都做得十分的称职。堪称我大唐有史以来的一个奇迹。这样地人物,我如何能够不记得?!”
薛平连忙谦虚的拱起手来:“公子太过谬赞。其实当时……在下也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公子与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