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甚至允许张垍在宫中建设宅第。陈希烈罢相后,玄宗曾经到张垍的宅第,问他谁可以当宰相。张垍当时没有回答,实际上是想推荐自己,却不好意思这么直白。玄宗多少看出了张垍的心思,当即笑道:“都不如我的爱婿。”这话更多的是玩笑的成分,不过是应景之言。张垍听了,却立即当了真,拜伏在台阶下,表示感激之意。但是之后玄宗并没有拜张垍为宰相,所以张垍一直心怀怨意,因此叛军一到,便毫不犹豫地投降。后来唐军收复了长安,玄宗愤恨地要杀投降叛贼的张氏兄弟,幸好肃宗感激张说曾对他有救命之恩,下旨赦免了这兄弟二人。陈希烈则被赐自尽。张垍后死于流放之所,妻子宁亲公主改嫁给裴颍。〕六月十八,安禄山听说杨贵妃姐妹在马嵬坡被杀,大为遗憾。又想到儿子安庆宗被唐朝处死一事,不禁无比痛恨,传令孙孝哲说:“除陈希烈,张均、张垍等已经投诚,应即来洛阳授官之外,其余尚在长安的皇亲国戚,全部处死,一个不留。”在中国的历史上,报复和仇恨似乎宗是新政体的主要动机。
孙孝哲本来就杀人不眨眼,他接到安禄山的这一命令后,立即加倍执行,把搜捕到的皇亲国戚、王侯将相以及相关人员全部押到崇仁坊。先在崇仁坊设置安庆宗的亡灵,然后将这些人一个个剥光衣服,挖出心肝,用来祭奠安庆宗。霍国长公主以及王妃、驸马等人均遇害,就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杀得一个不留。凡是杨国忠、高力士的亲信党羽以及安禄山平时憎恨的人都被杀掉,总共八十三人。有的被叛军用铁棒揭去脑盖,以至血流满街。过了几日,叛军又杀死搜捕到的皇孙及郡主、县主二十余人。
安禄山任命投降的陈希烈、张垍为宰相,其余投降的朝臣都授以官职。至此,叛军的势力大盛,向西威胁陇州(今甘肃陇县),向南侵扰江汉(今湖北),向北占领了河东(今山西)道的一半。安禄山大有代替唐王朝、横行天下之势。
然而,叛军将领都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既已攻陷长安,便志骄意满,日夜纵酒取乐,沉湎于声色珍宝财物,再也没有向西进攻的意图。安禄山心也恋在洛阳,纵情酒色,贪图及时行乐,不思进取。这就为唐朝保存实力,伺机反攻提供了良机。
安禄山未能得到杨贵妃姐妹,便着力搜罗唐宫中的梨园弟子。由于安禄山留住长安的天宝年间,玄宗每逢大宴,先设太常雅乐助兴。稚乐班分坐、立两部。坐部乐工坐在堂前演奏,立部乐工站在堂下演奏。雅乐过后,以敲击吹奏为长的番乐登场。接着是教坊新声和府县散乐杂戏,千姿百态,陆续毕呈。有时,宫女各穿新奇艳丽的衣服,出到筵前,清歌妙舞,媚态撩人。绝佳之处在于,每当酒酣意悦之际,司农卿就命御苑管象的牧人,引驯象入场,表演奇妙的象舞。
安禄山当年经常参加玄宗举办的各种宴会,也颇好这一套,飞觥畅饮后,便叫乐工们协奏献技。为了逼迫乐工们就范,还下令采取了“露刃持满以胁之”的卑劣手段。于是玉箫凤笛,金钟玉磬,羯鼓琵琶等器乐齐鸣。或吹或弹,或敲或击,实在是清音亮节,悦耳动人。
安禄山大乐,说:“我当日在唐宫侍宴,也曾听过几次雅乐,只是前番作客,尚受拘束,比不上今日作主这么快活。可惜李三郎(指玄宗)有美人儿(指杨贵妃)陪着,我却不及他那么风流。”有人阿谀说:“皇上要选美人儿还不容易?然而,如今娘娘(指安禄山小妾段氏)德容均备,比起杨氏姊妹还要好得很。”安禄山摇头摆手说:“不,不,未必,未必。”言语中充分流露出对杨贵妃美色的垂涎。后人因此说安禄山起兵作乱,一是要当皇帝,二是想得到杨贵妃。
段氏聪明美貌,向来受安禄山宠爱,他的三子安庆恩便是段氏所生。她听了这话,隐隐有些不安。此时,安禄山二子安庆绪已经被封为太子,这让段氏更加心中不快起来。
酒至半酣,安禄山又夸奖乐工说:“真好看,真好听。孤家向来虽蓄大志,只因李三郎待我甚厚,所以不忍,意欲待他宴驾了方始举事,我想杨国忠这厮屡次发我隐谋,激我做出这些事来,正所谓富贵逼人。一起兵时,呼吸间得了二十四郡。想李三郎不知费了多少钱粮,用了多少心机,教成这班梨园子弟,自己不能受用。倒留与我们作乐,岂不是个天数。”这话是安禄山踌躇满志时说出来的,应该是真心话,可见杨国忠确实在促使安禄山谋反一事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梨园乐工听了安禄山的话,一个个眼泪汪汪,低头伤感,不觉间歌不成声,舞不成态。乐工雷海清更是当殿痛哭,大骂安禄山恩将仇报,罪恶滔天,并将手中琵琶向安禄山掷去。可惜未中,遂被乱刀砍死,并“肢解以示众”(《明皇杂录》)。后来清人洪升作传奇剧本《长生殿》,其中有一出《骂贼》,便是讲述雷海清骂贼这段历史故事。当时享有盛名的大诗人王维闻此事而赋诗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而王维自己,也没有逃脱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灾难。此时此刻,他正被迫在安禄山手下为官。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王维感伤下吟诵雷海清事迹的这首诗竟然会成为他日后的救命稻草。人的命运亦如同历史的发展,某位意外和不经意的所为往往起了关键性的所用。关于王维,在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篇章叙述。
玄宗抛弃臣僚子民,自己率先落难而逃,长安兵不血刃沦陷于叛军之手,标志着盛唐的时代正式结束,但大唐江山的梦魇还远没有结束。
被乐工激怒的安禄山,立即以长安百姓曾乘乱盗抢国库为名,命叛军在长安进行大搜捕。叛军将卒乘机抢掠,百姓多数因此而家徒四壁。安禄山还认为难解心头之恨,于是又下令对百姓进行严刑逼供,连引搜捕。结果搞得长安人心惶惶,百姓们更加思念唐朝。民间经常流传着太子李亨要领兵夺回长安的小道消息。有时只要一人大呼“太子的大军来了”,长安城中的人就会四散奔逃,街市为空。叛军一旦看到北方有尘土飞扬,也往往以为是唐军到了,惊慌失措,随时准备逃走。长安中的一些江湖豪侠,也时常暗中袭击叛军官兵,令叛军人心浮动。安禄山诏令南不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北不过云阳(今陕西富平东),西不过武功(今陕西武功),这让他更加气急败坏,下令史思明、阿史那承庆等挥兵攻打唐军控制的城镇。
叛军每攻破一城,便把城中的妇女、财物甚至衣服抢夺一空。把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给他们担运货物,而把那些老、弱、残、病、幼都用刀挑死,并以此取乐。叛军兵威所到之处,无不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大多官僚、士绅、老百姓一听到太子李亨在灵武郡登基,都争相前去投奔,“相继于路”。而一些被被叛军攻陷的州郡,叛军一来,军民无力抵抗,便一起投降,表示为安禄山守城。而叛军一走,军民就奋起杀死留守的叛军部队,重新归顺唐朝。如此反反覆覆十几回,以至城镇已经都成了废墟。如此可见,天下的人心依然向着唐朝。
后来唐朝能够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人心所向。对于天下的百姓们来说来说,回首往昔的繁华,唐朝依然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朝廷,他们期待朝廷能重新回到辉煌的顶点。然而,这一天再也没有到来。

作品相关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将领,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之一,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李世民早年】
唐太宗于599年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政权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在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退回长安。但不久,他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睡觉,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四次是平定刘黑达的战役,刘黑达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指挥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军和平定以江陵为根据地的萧铣的梁政权)。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丰功伟绩】
1、他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