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感觉,自己真的很残忍,很冷酷。
他的嘴角轻轻的抽动了一下,轻叹一声。喃喃自语道:继续冷酷,继续残忍吧!……我一个人失去再多东西,也无所谓,我本就是一个连性命都没有了的人。我只要大唐重振雄风,这就足够了!!
皇权与霸业。从来不相信眼泪!
天明,拂晓。
李世民在马车里昏昏沉沉,整夜都没有睡着。马车外已经传来士兵们走动时铠甲地声响。众人已经开始忙碌了。可是没有人来打扰他。
李世民从马车里走了出来,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查看了一下伤口,幸无大碍。
“汉王殿下,昨晚可曾休息得好?”马燧带着几名将军迎了上来。
“还行。马大帅辛苦了。”李世民对他点头微笑。看得出,马燧一夜没睡,眼睛通红神情疲惫。
马燧微微的苦笑:“当今天下最重要的人,全在这里了。末将不敢大意,只好亲自巡了一夜的哨。殿下,刚刚长安汉王府里,有人送来了消息。说西川武元衡,已经率领了五万人马到达长安。驻扎在长安西面十里军屯,等候殿下军令行事。”
李世民心中微微一动:武元衡来了。好快啊!我自己地人,终于到长安了。加上先前就已经赶到长安的李晟、李怀光、浑和严震的四支大军,和马燧手下的十万大军,关内军队数量已经达到二十三万之多。而这兵权,将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传本王令……让武元衡地部将野诗良辅率领剑川军飞龙骑,加上李晟、李怀光、浑、严震四军的所有正规骑兵,前来终南山迎驾。”李世民说道,“午时之前,务必布好三十里马军大阵,恭迎陛下回京。”
“是!”马燧拱手应诺,带着身边的将军们去传令办事了。
李世民朝皇帝和太子地帐蓬走去。李适和李诵的一些妃子和子女,都聚集在不远处的一个帐蓬里,掀开了闱帘,远远的打量着汉王,没有一个人说话。李世民朝那边看了一眼,众人眼神中一阵惊惧,闱帘马上放了下来。
李世民微微苦笑了一声,站到了帐蓬外,拱手拜道:“陛下,儿臣李漠求见。”
过了半晌,才听到里面传来李适疲惫而苍老的声音:“进来罢。”
李世民走了进去,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吃了一惊。
李适,似乎一夜之间老了二十岁!
其实他现年还不到五十岁,之前一直都保养得还算可以,看起来顶多三十五六。可是现在……他甚至比马燧还要显老。脸上毫无光彩,眼神黯淡,举止痴呆迟钝,甚至连头发也变得灰白了一层。
李适轮动了一下眼球,神情木然的看了李世民一眼,自言自语一般声音枯涩的说道:“文安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李世民地脸皮轻轻抽动,静默无语。
李适双手支在榻上,无奈的摇头苦笑:“朕真的是太没有用了,根本就不配当皇帝。唐安重病,朕居然都不能给她治病;文安要出走,朕也留不住她。朕连两个女儿的父亲都当不好,又如何能当好天下人的父母?”
李世民静静地站在那里,无言以对。
这个时候的李适,哪里还是之前那个让自己厌弃地不肖皇帝。他只是……一位父亲。一位接连失去了女儿、然后被儿子背叛的父亲。
“父皇……我们,回京吧。”过了许久,李世民才拉开了话匣,静静的说道,“十万铁骑,前来终南山迎驾了。”
“有必要么?”李适呆愣在那里,痴痴的说道。“一根麻绳就能请朕回京了。你这是在向关内的皇族仕人,显示你的绝对武力、向天下人炫耀你地威风吧?”
李世民铁冷着心:“你要这么理解,也可以。你知道的,现在,没有比绝对武力更能让关内帝都安宁的法子了。只有关内平稳,我们才可能抵御外寇。”
李适苦笑了一声,轻轻的摆了摆手:“那好吧。走吧。你出去,朕要更衣。为了照顾你的颜面和威风,朕也要顾一顾自己的颜面。”李世民转过身来,准备朝外走。
背后,传来李适枯涩而低沉的声音:“你地冷酷和绝情。真的是令人发指!”
李世民周身微微一震停顿了一下脚步,又大步的走了出来。
冷酷?绝情?
这也许就是我李世民,与你的区别所在。
有些事,有些时候,这心肠该硬的。就得要硬起来。我地眼里,我的心中,永远比你装着更多的大局和天下。我之所以不杀你和太子。更重要的原因是时局需要,顺带着兼顾了一下私情。
要想做大事,又不肯牺牲自己的感情,那是绝不可能地。
没人能懂得我的心。你们不懂李世民,也不懂现在的李漠。人人都在说,天下是皇帝地。其实……皇帝,也是天下的,他并不该只属于自己。他注定了要迷失,要做出旁人无法想像和理解的牺牲。
要想专心的去当这个皇帝……就要先用冷酷这把利刃…将自己的感情阉割!
第三卷终
以下免费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声:人性真是复杂而又多面的。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准确的把握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卷结束了。很长。也写得比较慢。
除了停电、身体不佳等等这些原因。我想这本书写作地高难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我是一名快枪手。一天万字很容易。可是很多的日子里,我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确是很耗脑力、很考验功底。
一个简单的计谋,一个小小地布局,包括历史上微小事件和并不出名的人物,都需要反复地考证、推敲和思索。如果说上本书《武状元》可以用一气呵成来形容,那这本书真的是精雕细琢。所以,偶尔有更新慢的时候,大家要谅解。要堆彻字数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可是,我的目的是为了写一本大家看了不后悔的好书。至少也是要对得起自己。
毕竟,这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人的YY穿越文。写得比较累。李世民这个人物,也很难把握很难塑造。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有一个李世民的形象鲜活的存在着。
我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领悟他,理解他,然后……重塑他。
霸道、机智、果断、骁勇、仁义、多情、博爱,与此同时又喜好女色、贪婪、诡谲、狡诈、甚至是虚伪和冷酷。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世民?我想,都是。
人么,本来就是挺复杂的。更何况,是一个那样出色而又特别的男人。他如果是纯粹的,恐怕历史也不会在他的手中出现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本书写到这里,不知不觉已愈百万字。虽然一直写得很累,但在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之下,我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可以说,我也渐渐的写出了感觉,本书也渐入佳境。
其实,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华夏历史上,最光伟大和强盛的王朝,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这不得不说,是华夏子民的一种遗憾。

第一卷 浴火 第283章 入主东宫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借王维一句诗,用作第四卷卷记。
大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太子李诵,以身患风疾重症为由,自呈上表请求退出东宫,外出乞闲养病。请皇帝另立储君,以延国运。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之前发生的汉王兵变之事,已经让大唐的江山为之颤抖了几回。现在,皇帝与太子已经回了帝都,一切看起来又要恢复了平静。可是,太子突然爆出这样一个猛料,着实让天下仕人和百姓,大大的吃了一惊。
虽然明眼人都清楚,这是汉王兵变之后的一个必然结局……但就如同闪电之后听到惊雷一样,还是忍不住被骇了一跳。
帝都关内,顿时沸腾。
皇帝和李世民看到民意反应如此强烈,也没有急于做下决断。而是招集众臣僚,每日在朝上慢吞吞的商议这件事情。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回神的时间。
与此同时,从剑川、山南、朔方、泾原、凤翔等地开来的十余万大军,加上马燧的人马,已经将长安围得像铁桶,牢牢的掌握了一切局势。有个别不满汉王的皇族想要硬着脖子闯上朝廷闹事,也被这二十余万大军的震势完全吓得没了胆。再加上郭家、吴家和颜真卿、李勉的一些门生僚属,帮汉王造势活动,眼看着就要乱成一团的长安城,又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在绝对的武力镇劾与十分清楚的事实面前,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长安的贵族仕人和百姓们,都默认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皇帝也就顺应民意地同意了太子的请求废太子李诵为贤王。太子妃为贤王妃,举家迁徙到剑南西川节度治下的资州养闲治病。赐封食邑百户,仆役三十人,由朝廷委派成都府负责贤王一家的一切开支用度,按亲王标准赐养终生。
李适坐在龙椅上,听着宣旨宦官念着自己颁布的这一道圣旨,面如死灰。
朝堂之上。也是安安静静的。
太子告病,汉王站在百官之首。在他身后,就是宰相陆贽、裴延龄、窦参、王丕、王叔文等人和其他朝中官员。武元衡现在还只是汉王府长史,都没资格上朝。在另一行武将班列中,则依次是马燧、李怀光、李晟、浑。从这边可以看出。汉王的势力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在文官仕人那一边,汉王地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现在,太子自己不再争夺自己退出了,所以。他也没了什么竞争对手。那几个宰相虽然对汉王都谈不上有什么好感甚至是还有些反感,但经由太子的亲自劝说,他们也改变了一些观念。同时。二十余万大军和明摆在眼前的事实,也让这些人没了什么选择。
朝廷之上所谓的议事,其实已经没什么可议的了。皇帝李适颁下地最后一道圣旨,就是改立汉王为太子储君,即刻入主东宫。
一切看来,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大明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冠冕之礼。李世民脱去了身上的紫色鹿龙袍,换上了黄色衮冕服。一系列的祭天拜祖活动层出不穷。足足折腾了好几天。
历来,重立储君这样地事情,可是一个王朝最为忌讳的事情。储君是国之根基,将它根换了,无异于将整个国家都来了一次洗筋伐髓的剧变。对于有可能发出地一切变故。李世民都做好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是就目前来看,至少关内一带在二十大军的镇劾之下,还算安稳。
一君立,一君废,自古皆然。李诵带上了家眷,准备离开长安了。为了不扩大影响引起骚乱,他特别挑了个时间,在半夜离开长安城。守备长安九门的马燧,自然破例在半夜为他开启城门。
长安城开远门外,十里道亭边。
马燧亲自护送着太子,送到了这里。陆贽、王丕和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东宫的旧僚,也跟着送出了十里,依依不舍,泪染衣襟。李诵与他们执手相别,也颇有几分伤感。
“马大帅,陆先生,你们都回去吧。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诵面带微笑,对这些人说道,“小王感觉你们的一腔好意,自当铭记一生。”
陆贽浓眉紧锁黑须轻扬,凝重的拱手拜道:“太子……一路保重!”
“我已经不是太子了,是贤王。”李诵依旧面带微笑,说道:“陆先生,从今天起,你们要竭尽所能,辅佐我太子皇兄。他是英主,也是任人为贤的智者。相信你们在他地麾下,能立下更多功勋,不枉此生。马大帅,二位王先生,你们也要好好的效忠太子皇兄,为大唐尽到你们的职责。”
马燧等人纷纷拱起手来,与太子拜别。
正在此时,众人身后传来一片马蹄声响。回头望去,一彪黑衣墨甲的铁骑奔腾而来。领头的,是一个穿着亮白胡服地青年居然是新任太子!
“皇兄……”李诵愣住了。
李世民没有穿黄袍,一来是怕招摇,二来也是不想有炫耀刺激李诵的意思。他落下马来走到李诵身前,看了众人一眼,说道:“贤王就不把我当兄弟了么?大半夜地悄悄离开,也不派人通知一声。”
李诵拱起手来,说道:“皇兄有伤在身,再加上新进入主东宫,事务繁忙……臣弟,不敢打扰。半夜出城,也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骚乱。还请皇兄恕罪。”
“嗯……”李世民轻轻的点了点头,看了旁边众人一眼。马燧等人十分自觉的退后了许多步。
“李诵……”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直呼他的姓名。
李诵轻轻的怔了一怔,慌忙拱手道:“皇兄有何训诫?”
“此去西川,路途艰险关山阻隔,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到了西川,就写信来报个平安。我带来了一百名飞龙骑。他们都是在蜀道险地上驰骋惯了的人。我让他们护送你一家入蜀,也好有个向导和护卫。”李世民说着,将自己披在肩头的锦袍披风取了下来,说道,“蜀地湿气重,我们北方人去了,容易惹上湿气。这领锦袍。是我在成都地时候,汉王妃用东女国的手艺亲手为我裁制的,穿着很舒服,也很适用。今天,送给你。”
“这……万万不可。这是皇嫂送给皇兄的东西呀!”李诵连连摆手拒绝。
“来。穿上。”李世民坚持的亲手为他披在了肩头,并且系好了绦带。看了几眼,笑道:“很合体。我们兄弟二人,身裁还真是差不多。”
李诵略有些激动的说道:“愚弟……怎么能夺皇兄所爱之物?”
“没关系。你那皇嫂知道我是把东西送给了你,也不会说什么。大不了再为我裁制一领就是了。”李世民微笑说道。
李诵心中微微发怔。暗自想道:他明明知道,我对独孤氏的女人……有特殊地感情,还将这领袍子送给我。不得不说。你的确是有着非凡的器量和胸怀……唉,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不如你的。你越是这样大度弘雅,我越不好意思再惦记着那个女人了。
“多谢皇兄。”李诵郑重的拱起手来,说道,“请代愚弟问候皇嫂和世子,祝他们一世平安。皇兄留步,愚弟就请告辞了。”
马燧等人看到李诵转身朝车上走去。也纷纷走上前来,拱手拜别:“贤王一路平安!”
“多谢诸位,请回吧!”李诵站在马车地车辕边,朝他们大声说道,“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一百名飞龙骑勇士。护送着李诵一家人的车驾,缓缓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马燧等人。有些尴尬的站在那里。李世民对他们笑了一笑,说道:“我们也都回去吧。别这么看着我,你以为我会怪你们么?恰恰相反,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