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一团。眼下朝廷虽然黯弱,但我们还需要他的给的一面旗号,以号令天下。名正则言顺,这对我们才会更加有利。”
武元衡与薛存诚各自思索了一下,齐声说道:“言之有理!”
“事不宜迟,我即刻修书!”李世民坐了下来,马上挥动了笔墨。一边写,一边说道,“下令:让韦皋一定要安抚好成都府的百姓。越是战乱,越不能荒废了民生。疏散集中在成都地百姓,让他们各归家园操持生活。就算是要打起仗来,我们也还需要百姓们提供后续供给。所以,民生不可荒废。”
武元衡与薛存诚也坐了下来,将李世民说的话全都拿笔记下。
“再令:剑南西川节度治下所有军镇,即日起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与此同时,各州县衙门要加强治安、安抚百姓,严防有歹人趁机作乱,防止发出民变和大规模的百姓恐慌。”
“资明,你以汉王的名义,回书给李晟、浑、李怀光与严震等节度使。让他们全都稍安勿躁,静等半月。在此之前,不要有任何的异常举动。如果我所料不错地话,这一回皇帝和朝廷,肯定会准了我的请求。所以,让他们按捺下来,静候佳音。”
“伯苍,你今天就可以去维州了,接替代理刺史高固,掌维州刺史之职,统辖汉、维二州地所有军政民生。时间过得很快,吐蕃人要纠集三十万大军然后从高原杀扑过来,相信也用不了两个月的时间。之前我们定下的军事作战计划,现在可以渐渐的暗中执行了。记住,不要让汉、维二地,出现什么流言说本王已经抗旨,决定与吐蕃一战了。”
书信写完,李世民放下笔下吁了一口气,说道:“这份奏折,事关重大。六百里加急,直递长安。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皇帝看到。”
武元衡与薛存诚一起领命,各自忙碌去了。
书房里,李世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却忍不住一阵热血沸腾。时候,终于到了。从一场突变的维州战事,到引发大唐与吐蕃全面一战……不得不说,的确是有些点意外。但是,也正是从这点意外之中,李世民看到了大唐的希望。
不管大唐已经是如何的衰败了,但华夏民族的魂魄,仍然坚强、仍然挺立。在遭受外敌欺辱的时候,大唐的子民们空前的团结了起来。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果真是多难兴国。大唐繁荣富庶了数十年,百姓子民们都有些难免耽于享乐,没了危机意识。现在,江山残败社稷蒙尘,世人又都幡然警醒,开始了绝地反击。
唯一可恨的是,连番的失败和战乱,已经将李适为代表的那些皇族贵戚,吓破了胆。他们害怕战争、不敢抗争,只想着堪受凌辱的苟且偷生,以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和安逸生活。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徐徐吐出,喃喃自语道:“李适,为了天下大局和保住李氏王朝的威仪,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台阶,为你挽救颜面了。希望你……能体会到我的苦心。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你还想在皇位上多呆几天,就不要再犯傻了。”

第一卷 浴火 第198章 聪明皇帝

李适一点也不傻。
他坐在深宫之上,却对外面的事情了如指掌。当他看到全国上下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抗战情绪的时候,不由得有些惊呆了。在他看来,无论如何,平静的日子难道还会比战争难过一些么?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宁愿不怕死的与吐蕃蛮子们拼命,也不愿意舍弃一个穷到掉渣的城池和一个蛮族女子,来换取平静的日子。与此同时,在他的心中,对汉王的忌惮已经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不知所谓的李谊,难道忘了自己的本份么?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要凌驾于皇权之上!
当民意越来越沸腾的时候,李适越发的感觉到了焦虑,对汉王的愤恨也更加空前的膨胀起来。要不是这小子惹事生非,我哪里会有这么多麻烦透顶的事情?现在倒好,根本下不来台了!看这架式,大唐天下的人都去支持他李谊,全没有把我这个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了!
这还了得!
正当李适惊怒参半日夜不得安寝的时候,一匹流星快马从西川狂奔到了京城,将汉王的一封亲笔信递到了他的手上。
这不像是一封奏折,更像是一封家书:“不孝儿臣谊,再拜父皇陛下:
李氏不幸,皇纲失统。先有安史乱国,后有四王二帝叛乱。大唐江山,日渐倾颓。然儿臣身负李家血脉,时刻不敢遗忘列祖列宗之遗训。儿臣所想,无非是要报效国家、效忠父皇。先有光复帝都,后有克师风翔。现如今蜀中归于一片宁定,皆赖陛下鸿福天恩所致。儿臣不孝,亲纳胡女,以致与吐蕃生隙。酿出兵祸。然事已至此,不可因儿臣一己之故,而让大唐领土缺失,让蜀地百姓受难,让天下人对大唐失望。一切罪责,皆在儿臣一身,儿臣无可推托。望陛下以大局为重。主倡大唐与吐蕃决一雌雄。如此,方可削减儿臣之罪,让李氏王朝重拾人心。日后惹要治罪,儿臣并无话说。只敢肯求陛下,如今以民意、民心、民生为重。力主抗胡。若如此,他日儿臣愿意背负荆棘,亲赴长安请罪。”
李适看完这封奏折,心中不由得一喜:哎哟,还算你识趣。居然主动请罪……这下我可有台阶可下了。在仕人百姓们看来,我之前之所以同意割让维州、送出胡女,是为了帮我的不孝儿子减轻罪孽。不想让天下人诟病。现在倒好,既然你自己主动认罪了,我也可以大公无私的向天下宣布你的罪名。嗯,你们非要与吐蕃一战是吗?那就去战吧!反正我是不会上到前线,也不会再给你一兵一卒的。李谊、李晟、浑、李怀光,你们四个人,就能对抗如此强大的吐蕃吗?到头来,还不是要等着我用和谈再来收拾残局。到那时候。我这个皇帝仍然是天下之主……你们这些哗众取宠的家伙,能成什么气候呢?
想到这里,李适的心情变得好了许多。
第二天上朝,底气十足地李适,突然一改平常的胆懦。十分勇壮的说道:“朕当初之所以答应割让维州并送回汉王妃,其缘由无外乎是出于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溺爱。汉王李谊。为了一个胡女和吐蕃争风吃醋,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朕这个当父亲的,实在不忍心让他被天下人唾骂,于是下旨让他自己去将这些事情抹平。现在看来,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吐蕃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大唐天下抗胡情绪日益高涨。民意难违啊,现如今,朕也只好让李谊戴罪立功,去抵抗吐蕃。诸位爱卿,以为朕的想法如何?”
满朝文武,自然没有谁会就这件十足敏感的事情发表什么重大地意见。既然皇帝都决定了,还有什么话可说?于是一起高呼吾皇英明。只是有许多人,心里隐隐感觉,这个当皇帝、当父亲的,居然将什么责任都推到自己的儿子和臣子身上,实在是……
砰的一声响以后,盖着朱红大印的圣旨,再一次飞出了长安大明宫。当它到达西川地时候,李世民已经在成都打理好了一切备战后勤工作,准备亲自赶往维州。圣旨的到来与其中的内容,全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对于李适的为人,李世民已经了如指掌。他肯定会在圣旨里好一顿假装慈眉善目,做出一副溺爱与理解地模样。然后将这所有的责任和担子,一股脑儿的都压在自己身上。
现在看来,果不其然。对此,李世民地表现是微微一笑。除了他自己,没人能理解这种心情谁让李适是我李世民的子孙呢?不孝子孙软弱无能,也只好我亲自忍气吞声的去帮他解决那些大麻烦了……
从成都通往汉、维二州的官道,有了官军疏通戒严,秩序井然。一车车的粮草辎重,源源不断的朝军镇运去。李世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清楚,如果吐蕃真的开动三十万大军前来,就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他自己要做地,就是紧守维州,力保不失。守住,就是胜利。对于吐蕃这样的高原军队来说,急攻进取与游击战才是他们的强项。守关对垒,根本不用怕他。只要自己的后勤做到位,维州的玄武关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地方。就这一个关隘,就可以当过十万雄兵。
现在,怕就怕吐蕃走别的弯路子,绕道突袭过来。西川面对吐蕃地边境线并不短。虽然地形复杂山地较多,但也并非是无可逾越。比如说,从东女国绕道过来,爬过两座大山就可以到达防守薄弱的雅州。而且与西川接壤的异邦小国极多,比如说罗女蛮与白狼夷。这些部落的人虽然不多,但如果他们都来帮吐蕃从西川的边境各地渗透,简直就是防不胜防。而这些蛮邦小国,都是与东女国接壤的。另外,南面的南诏国,这些年来已经被吐蕃所奴役。这时候附合着发兵过来一起夹攻,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西川的防线,其实很长。如果仅仅是固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李世民的脑海中,已经在酝酿着一个十分大胆的军事计划了。
李世民将圣旨允许西川与吐蕃一战的消息,大肆散播了出去。果然,百姓们一阵欢腾,越发的情绪高涨了。现在看来,都不用有抗旨这样的顾忌了。吐蕃人要来,就坚决与之决一死战!这个消息,自然也是飞快的传到了浑、李晟、严震等人的耳朵里。这些人也都齐齐的松了一口气,更加坚定了支持西川的决心。
一切准备就绪论,李世民就准备离开成都,前往维州了。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成都府里处理各项公务,都没有回府。临行之时,他还是打算去和吴月琳、墨衣等人辞别一下的。没想到刚一进府,吴月琳就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墨衣走了,回了东女国!
李世民愕然的一惊:“她怎么这时候回去了?”
吴月琳满是愧疚的说道:“昨天走的……她说,她不能眼巴巴的坐在这里,什么忙也帮不上。她说她要回东女国,以小宾就的身份,组织起东女国的军队来帮助殿下抗击吐蕃。”
“这不是胡闹吗?她一个女流,懂什么打仗!”李世民有些生气,“你为什么不拦着她?”
“我拦过了,拦不住呀……”吴月琳还是头一次见到汉王这样冲她发火,有些惊怕的说道,“而且……武长史的妹妹武琦云,也跟她一起去了。墨衣说,武琦云聪明过人,能在她身边出谋划策……”
“胡闹,全是胡闹!”李世民气得一跺脚,拂袖而走。这样一个变故,让他有些郁闷起来,也懒得在家里多作停留了。披挂上马,带着几个跟班就朝维州而去。
其实回头一想,东女国那里,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可以说,那里就是西川一个重要的缺口。也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的一个变数。他李世民自己去那里镇守,显然是不太现实的。除了墨衣,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适合的人,代表大唐在那里坐镇。还有那个武琦云。至从汉王娶了吴月琳以后,就一直有意的避着汉王。后来墨衣进了府,她就跟墨衣混熟了。她是一个有谋略有主见的女人,跟着女人一起办事,也才会更加无所顾忌。武琦云跟着墨衣去了东女国,想来也不是什么特别意外的事情了。而且有她在一旁相助,说不定东女国到时候真的能充当奇兵,发挥什么奇效。
所以,李世民也忍住了私心的冲动,没有派人去将墨衣叫回来。心里却是暗自祈祷,但愿东女国那边,不会再出什么问题。

第一卷 浴火 第199章 鏖战大金川(一)

维州。百姓已经疏散到了西川内地,只剩下了四万大军和一两万民夫。百姓迁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简直比战争本身还要劳命伤财。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吐蕃人连吃了几个大亏丢尽了颜面,怎么可能不捞个够本。这场战争,无论其结果如何,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有韦皋坐镇西川后方,李世民也算是放心。相信他应该可以料理好民生政务,保证前方军队的供给。
州府刺史衙门,成了军镇议事厅。李世民到达这里的时候,武元衡和高固等大小官将,都已经在此恭候了。鼓声擂起,众人都聚集起来,一起议事。
李世民看着堂中众人,心里不禁有些犯忧。唐汉臣坐镇汉州守备第二条防线,石演芬去了朔方还没回来。自己手下能用的大将,仅剩了高固和野诗良辅。郭刚其实一直没有什么临敌经验,而且也不好直接上阵搏杀的。其他的一些偏将副将,良莠不齐实在难堪大任。谋臣方面,能议论军事的,也仅有武元衡一人而已。其他的一些文臣,顶多能筹一筹粮草,搞一搞后勤。说实话,现在的蜀地,实在难以挖掘出足以堪用的大将与能臣。与吐蕃的这一场大战,看来李世民又要身先士卒的上阵搏杀了。
众官将把维州近段时间的情况汇报了一下。军事方面,维州现在有了四万大军。其中新兵有一万人。飞龙骑一万人,一般虞侯轻骑一万人,其余过半全是步兵。军器马匹都装备完善了,粮草足以支持半年。按照汉王与武元衡之前议定的策略,沿着维州以北大金川的南岸一带,布下了暗岗三十余处,密切监视吐蕃大军的动向。据最新消息探明,近两日来偶尔能看到十余人一队的吐蕃游骑。在大金川北岸游弋。估计吐蕃的大军,不久以后也会要开挺过来了。
将这些情况了解清楚后,李世民给诸官将分派了任务。野诗良辅统领步兵,高固统领轻骑,李世民自己亲率飞龙骑。武元衡坐守维州州城,总督粮草。严令斥侯,密切注意吐蕃人的动向。每个时辰都要有人回报消息。与此同时。严密盘查汉、维二州过往的商旅行人,密切监视吐蕃派来地奸细。非常时期,严禁茶叶运出蜀地。因为吐蕃人常年吃肉喝奶,要靠喝酥油茶排解油腻和躁热。现在有了战事,所有茶马商道都禁止通行。蜀地的茶叶一概不许运出本境。一来是怕奸细往来走动,二来这对吐蕃也是一个有力的遏制。蜀地是中原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每年都有近万斤茶叶运出蜀地,通过数条茶马商道,运入吐蕃。现在没了这里的茶叶供给,吐蕃的日子将会比较难过。
各项事宜分派下去后。李世民又把武元衡单独叫到了一起。二人拿出地图来,细作商议。这份地图,是攻陷维州后。武元衡带着附近乡民亲自走访,然后绘制下来的山川地形图。维州附近大小地山脉河流,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而且何处可以伏笔,哪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