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炩不接受大元帅,那么,他们任何人都不配拥有任何的军衔。不得已,曾炩才接受了大元帅的授予。

在这下面的元帅、大将都是空缺的,北疆的将领,资格还够不上。再下面的上将有六人,其中吕布、关羽、太史慈、张飞、赵云是帝国陆军上将,也是帝国当时唯有的五名上将。而让人惊讶的是,贾诩竟然也得了个荣誉上将的称号,以表彰他的在平定黄巾战争,两场北伐战争,平定辽东战争,以及南征战争中立下的功劳。

这六名上将之下,张辽、张郃、高顺、颜良、文丑、徐晃、张燕、公孙瓒、甘宁等九人被封为中将。吴懿、周仓、曾尧、曾泫、曾锋等十五人被封为少将,白绕、王当等二十七人被封为准将。而这些将军中,除了十多名在之前就已经名声大噪的将军之外,其他很多人都是从普通军官中提拔出来的。

显然,曾炩重用人才的思想是不会变化的。而且,新的政治体制,新的军事体制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曾炩选拔人才的特点也非常的明显,重用年轻有为的,而对那些老顽固,基本上都不会太在乎!这也造成了曾炩的这支军队以年轻将领为主,这为他今后的征战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完了将军,自然少不了一番庆祝,而这日,曾炩也是大醉而归。在这些并肩作战的将军面前,曾炩是没有一点架子的。而且,他还与将军们约定,今后,在作战的时候,曾炩的身份是大元帅,只有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才是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当然,这也是曾炩为自己寻求解脱。

而在封完了将军之后,其他的军官就交给了贾诩这个“国防部副部长”去处理。在新的军政体系中,郭嘉的总参谋部并不负责军队人事,军官的任免大权全部收归国防部。实质上,这就是用文职官员限制军人的权力。只要国防部掌握了人事大权,那么将军就不可能控制军队。而在以往,普通军官都是由将军直接任命的。这造成了将军培养个人势力,在军队中拉小团伙的弊端出现。

几个月的时间,帝国海军又新增加了十艘一级战舰,二十多艘二级战舰,以及一批三极战舰。不过,增加的运输船更多。以后,很多的战争,海军都将参与,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运输船只也必须大力发展,不然,要帝国一时之间去搞运载十几万军队,以及大批弹药物资的船只。恐怕还真做不到呢!

而最让曾炩意想不到的是,甘宁这几个月下来,还为帝国做出了一项重大发明,一项将彻底改变海战方式的发明!

在曾炩的计划中,帝国海军主要有两大战术,一是战列战术,二是突击战术。在这两大战术中,战列战术是帝国海军舰队的强项,凭借帝国海军战舰强大的火力,战列战术能够击溃任何一支敌人的舰队。不过战列战术本身的缺陷也很大,即无法对敌构成致命的打击,如敌舰队发现势头不妙,准备逃跑的话,那么排成战列线的舰队几乎无法对其进行追击!

突击战术的侧重点就与战列战术完全不一样,其核心思想就是快速突击,利用战舰强大的火力,在近距离上解决战斗。不过,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帝国海军战舰装备的都是长身管,远射程的火炮。

这种火炮在战列战术中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足以在敌人无法还击的距离上击溃敌人。可是,在近距离的炮战中,长身管,远射程火炮的弊端就非常地明显了,一是口径小,炮弹威力不足,二是射速慢,无法满足近距离战斗时的快节奏要求,很多时候甚至会延误战机!

甘宁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就立即想办法解决,而他想到的办法也非常的简单,制造一种大口径,短射程的囟炮,专门用于近战!这绝对是一种将彻底改变海战战术的发明,而且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实现的发明。

囟炮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很像后世出现的迫击炮(迫击炮本身就是从囟炮发展出来的),炮身粗短,口径很大。这样,火药与炮弹装填起来都非常的方便,也自然提高了炮击速度。也因为使用更大口径的炮弹,所以威力大增,后来还因此产生了其他一些特种弹药。

曾炩在见过了甘宁的这一发明之后,心里大喜,立即向军火厂下了大批订购的订单。军火厂是曾炩的,对曾炩的要求,哪能怠慢,立即组织人力,用最短的时间制造出了第一批囟炮。这种囟炮口径两尺,身管长八尺,一次装填十五斤炸药,发射重达四十八斤的炮弹!

曾炩也立即让战舰装备了这种火炮。当然,因为囟炮的弹道问题,以及其庞大的重量与体积,这种火炮只能放在战舰的露天甲板上,而为了降低战舰的重心,保证战舰的航行性能,还不得不撤除了首甲板上的一些火炮。按照标准,一级战舰配备八门囟炮,二级战舰配备四门囟炮,这些囟炮都沿战舰的中线,安装在桅杆两侧,采用固定炮塔设计,而后来出现的可以转动的炮塔,那已经是好多年之后的事情了。三极战舰则因为排水量太小,因此不配备囟炮,本身三极战舰也不参与舰队主力会战,没有配备囟炮的必要性。

第五卷 第一章 袁术称帝(一)

袁绍兵败青州,但是其麾下却并没有尽数成擒。这些人都是袁阀的人,袁绍被擒最终投降曾炩,他们自然只剩下一条路,南下投靠袁阀的另一大人物袁术。

袁术是袁阀的嫡子,本来袁阀大多数的人都是支持他的。现在袁绍兵败,原来支持袁绍的人也都转而支持袁术。一时间,袁术麾下得到了不少的谋臣武将。

再加上在夏天的时候袁术占领了丹阳郡,实力膨胀的袁术在得到这些袁阀之人的支持后,野心终于曝露无遗。

每逢乱世,必有谶纬出现,并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称帝六年后,派出寻仙访道的卢生带回来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胡”是匈奴人,于是让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还有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造反,两人先是在鲤鱼肚子里塞了很多布条,有字曰:“陈胜王”,然后吴广半夜里又装狐妖在草丛里大喊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结果这句话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身微寒,实在很难唬住人,于是炮制了一个芒砀山斩“白蛇”的惊天创举,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万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斩杀了“白蛇”,没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这些神秘的东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灭亡的谶语登场了,“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话出自《春秋谶》,这书是何人所作何时流传于世已经不可考,这话在孝武皇帝时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这谶语的意思是说本朝气数已尽,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过这个代替者“当涂高”却很费解了。这是人名还是隐语?谁是“当涂高”?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与群臣饮宴,作《秋风》辞。酒醉之后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国祚将亡,宗室子孙中不知谁应此劫。六七之厄,按当时的解释就是皇统传承四十二代之后,涂高者当代汉。大臣们安慰孝武皇帝,本朝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不要听信这种亡国之言。孝武皇帝很感概,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国祚延续千秋万代的,我只盼大汉社稷不要丢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这句谶纬之言把孝武皇帝吓住了,自此后此言销声匿迹。后来无论是王莽簒立,公孙述在巴蜀称帝,还是光武皇帝中兴,虽然都屡屡用谶纬之言证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谁也没有用到这句“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后,这句谶言终于再次在关中、中原等地流传开来。很多今文经学大儒和研习谶纬之术的名家再次开始引经据典,予以解释和猜测。其中说法最为广泛的一种认为这个“涂高”是指一个姓氏,这个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陈国的大夫辕涛涂,辕涛涂的名字中正好有个“涂”字。“涂高”即是指袁氏后代的高门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这种解释似乎又有点牵强,于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终说”。

“五德始终说”是战国晚期齐国人邹衍开创的。邹衍是著名的阴阳家,他综合前人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书洪范》为基础编创了这套学说。他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每个朝代的兴替也是如此,是一种天人感应,有着规律可循的,这规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五德之间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兴替上来,就叫“五行相胜”。

但每一个朝代的德又是怎么定的呢?这要看上天降下什么预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周朝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很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鸦,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邹衍这个五德始终说本来是为了劝说皇帝节俭,但被这群不学无术的人发挥之后,逐渐变质,什么古怪的东西都冒了出来。好端端的一个五德学说被整得面目全非,后来干脆成为算命风水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

秦王赢政相信阴阳五行和五德始终说。当年秦文公狩猎的时候,打到一条黑龙,黑色属水,因此赢政认为大秦是水德,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国上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另外,赢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应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拥有水德的大秦国了。

高祖出身寒门,大概常年征战,不清楚这“五德始终说”对国祚的影响。他推翻大秦国后,做了一件贻笑大方的事。

大汉一切承袭秦制,连这个朝代的“德”也继承了大秦国的“水德”,朝堂内外还是黑压压的一片。按说大汉推翻了大秦,大秦是“水德”,至少要选个能克水的“德”才行,但高祖稀里糊涂的竟然还是选择了“水德”,留下了一个很大笑话。

水德寓意“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张苍原来是大秦朝的御史,精通历数,对“五德始终说”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谏,于是想了个主意唬弄高祖,说暴秦不算朝,大汉才是继承周朝的正统。周是火德,大汉当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时候,这个错误包不住了。首先是声名显赫的贾谊上书孝文皇帝,说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土克水,大汉应该是土德,这样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并建议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衣服的颜色改成黄色。孝文皇帝没理他,一脚把他踢到长沙去了。

后来一个叫公孙臣的鲁国人也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他给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预言说根据符谶显示,过几天会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大汉应该奉行土德才对。孝文皇帝让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处理此事,张苍一看很恼火,这不是要我死吗?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有人上奏说在成纪看到黄龙了,然后又飞了。这事让张苍倒了霉,他回家了,而公孙臣却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编制历法。(这种发现祥瑞的事根本没成本,而且收益高,于是后世纷纷效法。今天我们翻开史书,经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谁谁在哪又看到一条龙,特报祥瑞云云,都是这个公孙臣起的头。)

赵国人新垣平是个著名的阴阳家。他看到公孙臣名利双收,马上以发现祥瑞为名跑到长安去骗孝文皇帝。结果几年后骗局被揭发,孝文皇帝大受打击,改德一事随即不了了之。

到了孝武皇帝的时候,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三个人上书天子,说要重整历法。孝武皇帝请来御史大夫儿宽,让他们四个人商量着办。四人一看机会不错,建议奉土德。汉武帝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恩准。改制,并根据新历法《太初历》,把这一年改元为太初元年。

这时,出了一件麻烦事。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了一个三统说,他认为“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这个“三统说”和“五德始终说”之间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和五德说中的服色,钦定大汉为土德,着黄色衣服,用“三统五德说”,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给了儒士,方士被赶出了朝堂。

汉承土德之事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时,汉德一事再次掀起波澜。这波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震动,甚至对后世千年都有极大影响,其始作俑者就是刘向、刘歆父子俩。

这两父子乃是汉室宗亲,楚王刘交的后裔,本朝数一数二的大儒,著述无数。但同时这两人也是本朝谶纬学的大师,他们通过《易》经,发现“五德始终说”排出的朝代轮替有问题,接着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找到了关于“五行相生”的说法,于是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不正确,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另外王朝之间的更替也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关系。

刘氏父子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根据这个表,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后是炎帝承火德,黄帝承土德,一直算下来后,大汉应该是承火德。

改“德”牵扯到天子和朝廷的体面,而且当年从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时间,这一次当然没有必要轻信“汉应火德”的说法,所以此事无人理睬。但过了一段时间,它却被王莽所青睐。王莽建立新朝后,立即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据刘歆“五行相生”的学说,汉室是尧的后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