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融说道:“不错,火炮攻城,肯定会伤及无辜。但是,大将军能说,在不使用火炮的情况下,就会避免贫民伤亡出现吗?”

曾炩摇摇头。这样的保证谁都不敢做出。

孔融说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适用火炮呢?说不定,城池内的敌军还会因火炮带来的震慑作用主动投降。这样一来,战争结束的就更快了,那么,贫民的伤亡不是会少上很多吗?再说,孔融虽是一介书生,但是也知道战争都是会死人的。战争里面的伤亡,并无无辜之说……”

孔融说了很多,曾炩这才发觉,自己的想法的确是错了。

的确,自己爱惜生命是不错的,但是却是没想到,自己这并不是减少了战争的伤亡,反而是在变相的增加伤亡。可以想象,凭借此时北疆的装备,如果尽数运用起来,此次南征各路诸侯,就不会有近十万大军伤亡的惨重代价。如果动用了火炮,这数字,至少得减少一半左右。而同样的,诸侯的军队里面的伤亡,也会减少不少。

可是,自己却是只顾及到了火炮的巨大杀伤力,却是没想到在这样残酷的战争里面,冷兵器造成的伤亡才是大头。

而要是自己动用火炮,统一的步伐必定加快不少,这样,国家动乱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因而国家减少的人口也会减少很多。

可以想象,历史上的东汉末年,二十余年的战乱,导致了大汉的人口从五千余万锐减到一千万左右。这四千多万减少人口,真正的死于战场上的并不是太大,最多也不过是数百万而也。真正死去的原因,则是长期战争造成的社会大动乱。

想到这里,曾炩的头上冒出了冷汗。

曾炩决定暂缓攻击南皮城,直到北疆的火炮部队到达之后,才发起攻击。

无极城到南皮并不远,五天之后,五千炮兵到达南皮城。

在一百门大炮的轰击下,南皮城仅仅坚持了三个时辰就轰然倒塌。

要是没有火炮,就是三天也不太可能攻破这座坚城。

在南皮城城墙倒塌的那一刻,十万北疆军发起了攻击。

南皮城内的袁绍军还在火炮造成的震惊里面没有醒悟过来,北疆大军已经杀入了南皮城中。

在强大的攻击下,近八万袁绍军并没有做太多的抵抗,绝大多数的袁绍军都选择了投降。

高览和麴义也被俘获。

南皮城里面的八万袁绍军,有近六万五千被俘,阵亡的,仅仅一万人不到。而攻城的北疆军,伤亡也不到一万人。

对于这样的结果,曾炩很是满意。而对于提醒他的孔融,曾炩也是非常感激。要不是孔融点醒了他,这一战,北疆恐怕得付出三到五万的伤亡,方才有可能占领南皮城。而南皮城里面的八万袁绍军,恐怕也还是将伤亡殆尽。

曾炩知道,自己虽然有着巨大的时代优势,但是真正在战争方面,自己欠缺的还太多太多。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曾炩才发现,曾炩对北疆的战略战术,影响太大,甚至让他们完全的适应了自己的思维。

曾炩不相信,要不是自己的存在,北疆如此多的人才,不会发现这两种战争方式的区别。但是因为自己在北疆的巨大威信,让大家都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想法当成了真理,甚至连反驳的意识都没有了。

曾炩知道,在以后的战争中,自己应该放开手,解放自己麾下的谋士和大将们的真实才能了。否则,自己只会是害了他们。

第四卷 一统河北 第九十七章 军制改革

曾炩的目光落到了沮授的身上,“公与,这次南征,你留在了无极城,我临行前吩咐的那些事情,都已经办理妥当了吗?”

沮授立即站了起来,将一份文件给了侍卫,侍卫立即转交给了曾炩。“主公,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拟定好了军队改制计划,还先请主公过目!”沮授在曾炩将文件拿到手后说道。

“军队改制?”贾诩等人有点惊讶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情。

曾炩点了点头,说道:“各位大人,这次南征,以及前些年的作战,我军的体制问题已经凸显了出来。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和南征战争中,骑兵,步兵,炮兵地配合问题很严重。拿奉先、子义、子龙等人来说,他们的专长是指挥骑兵作战,而在指挥步兵作战方面根本就不如云长、翼德等人,而在指挥炮兵作战时,又不如曾濂。虽然,我大汉将领都是优秀的将领,人人都能独挡一面,可并非全才,至少无法精通多兵种合成作战。而战争已经证明,单一并重很难在战场上生存下去。当年,匈奴和鲜卑骑兵横扫天下,几难遇到敌手,而现在,却完败在了我大汉军队手里。为什么?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火器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必然导致战术**,而这就需要我大汉军队有更好的体制来适应新的战争方式,有更好的指挥机构来指挥明军作战,也需要更好的将领来引导我大汉军队作战!因此,这次南征作战,我让沮授留了下来,让他着手制定军队改革的事情。另外,我还准备成立一个总参谋部,专门负责未来大汉军队作战的事情,各位大人,你扪有没有意见?”

等到曾炩一番话说完,贾诩等人已经了然明白了曾炩的意思。汉军的体制确实存在着问题。比如,在作战中,骑兵与步兵的重要性虽然仍很重要,但是相较以前就有下降,在将来,充当主角的将是火枪兵与炮兵。

特别是传统步兵,随着火枪的发明和火枪兵的大规模使用,其地位必定岌岌可危,甚至将在某一天完全消失。而这次,曾炩在政治改革已经打下了基础之后,着手进行军事改革,显然是要把汉军的战斗力都发挥出来。而曾炩成立总参谋部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在军事改革之后,仍然是他掌握大汉帝国的军权!

“主公,属下也认为,军事改革必须进行了,要想发挥出大汉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要有一套更完善的军事制度!”贾诩和郭嘉相互看了一眼,同时上前说道。二人在北疆,在曾炩的眼中,地位是超凡的,他们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曾炩的决定。

见贾诩和郭嘉并不反对,曾炩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他迅速地看了完了沮授提交的改革计划,指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之后,就让沮授重新去草拟了一份。当然,这次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搞定的,而且所有的改革行动也不可能一起上来,必须要分步骤,分计划进行,这样才能够在不引起军队大规模动乱,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情况下完成改革行动!

军事改革第一项就是兵役制度改革。以往,大汉帝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通俗一点,就是抓壮丁。任何一个大汉帝国的成年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为帝国作战。当然,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出现,很多不想当兵的被招进了军队,那只能是滥竽充数,反而降低了帝国军队的战斗力。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讲,大汉帝国还不可能推广志愿兵役制,毕竟,帝国的财力,以及国情都决定了,志愿兵役制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

针对这一情况,曾炩的解决办法是志愿兵与义务兵结合。大汉帝国国内各地镇守的部队都为义务兵。服役期限为五年,五年之后就可以退役,或者选择继续服役,或者是转为志愿兵,终身在帝国军队服役。而帝国的中央军,也就是曾炩发动所有对外战争所依靠的帝国精锐部队则全改为志愿兵,所有官兵都领取军饷。普通士兵服役十五年,在四十五岁之后退役就可以领取由帝国政府一次性发放的退休补偿金。而军官则服役十八年以上,在五十五岁到六十岁退役时,可以终身领取帝国政府发放的养老金。

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还有一整套的官兵军饷级别。比如,最低级的士兵一年的军饷是两千钱,最高级的元帅一年的军饷是一千四百四十金。当然,所有军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国家负担的。其实,这就给了所有军人一个生活保障。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普通士兵的军饷足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了,而只要当上军官,那一家人都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有了军饷制度,自然需要一套完善的军衔制度。以往,汉军采取的军衔制度是比较落后的,从伍长到大将军,虽然也分了几十级,可将领与军官之间的差距很大。而军官与士兵之间地差距更大。这次,曾炩直接引入了现代化的军衔制度,从士兵到将军,一共分为了十八级。

即: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准将,少将,中将,上将。而在上将之上,还设大将与元帅两级,而这两级军衔只授予在战争中立下了巨大战功的将军,为虚衔,实际权力并未超过上将。当然,这上面还有一个虚设的大元帅,不过,却是不准备授予任何人。

这样,汉军总体设了二十一级军衔,并且在士兵与军官之间设置了士官,而各级军衔的晋升标准也定了下来。军人的晋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服役年限来得到晋升。而一名志愿兵从最低级的三等兵做起,服役满十五年之后,也将成为少尉军官,拥有了领取终身养老金的资格。而在当时,最主要的晋升方式仍然是以战功晋升,只要在战争中立下大功,就能够从一员普通的士兵成为将军!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后来大批年轻将领都是从普通士兵做起的,通过在战场上的优秀表现,最终成为了帝国名将!

这种新的军衔制度,其实是为每一个帝国军人打开了创立战功,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且,也让所有军人都认识到,只要为帝国服务,那他们的付出都将得到巨额回报,都将得到帝国的重用,而他们的才能,也将在战争中发挥出来,在为帝国卖命的同时,他们也在为自己的前程而奋斗!

而确立了军衔制度之后,曾炩接着就对帝国军队进行了体制改革,取消了原来相对独立的骑兵,步兵,炮兵,水师四大兵种,成立了帝国总参谋部,在下设帝国陆军与帝国海军两大军种,而两大军种则分别设总参谋部。帝国皇帝是帝国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而帝国两大军种的总参谋长,以及帝国总参谋长则都是直接向国防部负责。

在设立陆军之后,以前的骑兵,步兵,炮兵也进行了改革。骑兵被保留了下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步兵与炮兵则被取消。其实,三大兵种单独成军的制度都被取消了,因为在曾炩的计划之中,帝国军队将是一支多兵种合成部队,而不再是单兵种的作战部队!

在之后,帝国军队最重要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取消了三大营,设立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军事制度。

最低级的战斗单位是班,由单一兵种构成。而具备单独作战能力的是营,这是最初级的多兵种合成作战部队,营之下设立骑兵,步兵与炮兵连。而这里的步兵暂时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当火枪大量应用于军队之后,这步兵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了,而是指的火枪兵,到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被曾炩给取消了。师是最低级的战役作战单位,而集团军群则是最大规模的战略作战单位。

曾炩第一步改变的也只是中央政府军,也就是北疆军的主力部队,而其他各地方的军队改革则要等到好几年之后才能完成。而这一改变,其实就是要强化北疆军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不过,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即北疆军将领中,具备全面素质的人员并不多!

曾炩决定成立帝国军事学院。该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学员就是各兵种的将领。其实,他们也称不上是学员。这些将领在学院里,最主要的还是相互交流作战经验,各兵种的战术,以取长补短,让这些年轻将军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掌握各并重作战的要领,担负起独挡一面的重任来!

军事制度改革本身是一项非常庞大,而且系统的工程,虽然沮授是主要的执行人,曾炩是主要的设计师。不过,贾诩等人在这场改革中充当的角色也不简单。

当然,完成这套军事改革也需要时间,充足的时间。改革的最后结果很明显,军队直接向国防部负责,那么军权就直接控制在了曾炩的手里,他的地位得到了强化。显然,这也是曾炩希望看到的结果,在关系到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问题时,曾炩不会容忍任何人与他分享手中的权利!

第四卷 一统河北 第九十八章 帝国宪法

军事改革本身的影响甚至要比政治改革还要大。而曾炩的政治改革本身也是得到军队支持的。而现在,曾炩将改革推行到了军队里来,虽然,从根本上,这给了帝国军人极大的好处,将以往很多模糊的,或者是不成文的规矩都用书面文件的形式做了说明,巩固了军人的地位。不过,在军事改革进入到最后阶段的时候,仍然涉及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宪法!

曾炩一直忘记了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虽然大汉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在推广新政的时候,曾炩设立了很多的法律,完善了大汉的法律体系。不过,大汉仍然缺乏一部基本大法,也就是万法之本的宪法!显然,来自后世的曾炩是一个强调以法治国的人,而他要强调自己作为大汉军队的最高统帅,那么,就必须要得到法律的支持!

曾炩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立即就将贾诩、郭嘉和司马防等人找了过来,贾诩等人是曾炩的智囊,司马防则是最高法院院长。而要讨论制定宪法的事情,当然就要找这些人商量了。曾炩首先提出了宪法的问题,然后让他们为他想办法。

当然,对司马防这种法律“专家”来说,宪法也是个新鲜词,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曾炩的意思,而且意识到了宪法的重要性。

“主公,我认为这个提议很好。虽然,我大汉已经初步具备了完善的法律,而且还正在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制定更多的法律。不过,这些法律本身是建立在皇权基础上的。以往,在我们看来,皇权本身就是法律的基础,如果这次能够通过制定一部阐述政权为基础的法律,以此作为今后各项法律的基础的话,那么,我大汉的法律系统就将更加完善。而且也对今后制定的新法律提供了标准与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