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业三国- 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的一手嘛,自邺城袁本初战败身亡,袁本初手下谋士陈琳等人已被我遣送日本,传授给日本灭国之术,以便我们今后能够长治久安。”   
  刘备环视了一下府内诸将,深吸一口气说:“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交个底,陈琳等人花了三年时间在九州岛培养了一批倭人,我们武力征伐之后,这些倭人将接受地方政权,为我们推行奴化教育,各位军官需要给与他们足够地尊重和配合。   
  各位放心,他们都是陈琳地弟子,袁本初因他而亡,如何亡国他深有体会,他教出来的弟子绝对轻视工匠、鄙视商人,对于任何的变革,都斥之以违反传统,不进行理论的探讨。先从对方的祖宗代骂起,以肉体消灭为最终目的,有了这帮人统治倭国,倭国地技术与生产力绝对不会超过我们。   
  此外,我还让他们刻意宣扬‘五德始终’学说,把被征服当作一种正常的道德循环,我还要求,他们宣扬‘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这样,如果我青州人提个棍子登上倭国岛,只要我们许诺倭国地国王在投降后继续享有奢侈的生活,那么,百姓之中敢反抗的人,其声望超过了君王,必然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必须要杀掉他以维护君王的尊严,维护社会秩序,对方不死还不行,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不死,就是不忠。   
  有了文治,我们给倭国岛民好好的洗个脑,那么,我们武力只是宣威。通盘考虑下来,出云地界只需动员两个军团作为主力,其余各郡属国只要求军官参与。此次征伐倭国,是对他们的军功奖励,这些军官将统御劫掠兵团。我要求这些劫掠兵团,在倭国就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张辽等诸将大失所望,本以为这次出征是一次甜美的收割,没想到刘备只愿动用两万主力兵团。这样一来,无论是军功还是劫掠所获,都归于民间,而他们征伐一场,只能分取部分公田。   
  “这个,出云城调哪两个军团参战?不会是雷骑、狼骑吧?高将军征战多年,立下无数功勋,主公啊,此次征伐是不是也该轮到我们了。”张辽眼巴巴地说。   
  刘备摇头:“雷骑、狼骑征战多年,此次回出云让他们休整吧。此次倭国征伐由张文元(张辽)全权统领,出云的两个军团立即开始望海城运动。在望海城熟悉水性,明年开春等各部参战人员征调完毕,立刻联络刘浑,共同登陆倭国。”   
  刘备站起身来,情绪激动的指点着张辽说:“攻下倭国,倭国与韩国之间地海域就命名为韩国海,我准许你在倭国择一城命名为张辽城,所有攻点的土地,都以参战将校命名郡县,让你们这群开疆辟土的功臣美名万古流传。”   
  众将校兴奋得满脸通红,憋不住地四处打量,准备用言语倾泻自己的快乐,只是由于刘备威严日盛,众人不敢喧哗,相互用目光传递着自己的激动。   
  刘备察觉到这一切,一挥袍袖命令道:“我时间不多,马上要回青州,筹备子义的婚礼,还要选派官员去洛阳,五日内,各位把出征计划列好,五日后,我就要动身……文聘的南洋船队该回来了,我需到青州问问情况。各位夜已深了,回去准备吧。”   
  不等众将告辞,刘备招手招呼邴原邴根矩:“根矩,明年开春,你随王烈一起,入朝组建刑部,推行司法单列体制。现在,朝廷尚不能实行出运送律法,我要求你立即召集工匠,将出运送律法铸刻在青铜牌上,明年上任时,将这些铜牌竖立在青州商社前面的广场上,让天下人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一种律法,好坏让他们自己对比。   
  此外,还需铸造一个铜表,上面铸刻这样地文字: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思想者无罪;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故此,刑事案中提供证据的责任在于指控方,而不是罪人;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和涉世不深,刑不及幼子;武力拷打和由此产生的畏惧,完全同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实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地行为都是逆悖道德的;父亲的罪名和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人人都应养育自己的后代,任何人若认为自己可以遗弃孩子,都将受到法律惩罚。家长或监护人如果遗弃自己的孩子于死地,则当孩子被他人处于同情救助后,原家长或保护人无权再得到孩子。因为任何人都无理由声称一个被他们弃置于死地的孩子还依然属于他。   
  嗯,暂时就这么多吧,世人理解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提出一种思路,让世人考虑这种思想是否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   
  根矩,竖立铜表法之后,别管世人怎么议论,也不要强求按照这个律法实施,我们所做的只是要告诉世人,在青、冀、幽、并四州存在这样一种法律,好坏由公众评价、万事不可操之过急。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众人纷纷告辞,独邴原仍在沉思,等众人散尽,方郑重点点头:“我明白了……”   
  太史慈在出云没有自己的房子,大家都走后,唯独剩下他一人坐在椅子上,扭扭捏捏的坐在椅子上,满脸赤红,仆役们来回奔走,收拾着厅堂,刘备起身慢慢踱到太史慈的身旁,玩笑着说:“甄宓之美不在昭姬(蔡文姬)之下,没想到,我两员虎将都娶了举世无双的美人,哈哈,天下巧匠俱在出云。剩下的几天我给你放假,你找郑浑去,让他给你选几样好东西。别替他心痛钱,他的工厂好几年没给我分红了,记住,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刘备丢下太史慈昂然向卧室走去,边走边低声嘟囔:“这么大人了,害什么羞呢?主意在上,谁都是感情的俘虏,无人能免。”                  
第五章 走向统一 第四十四节    
  “七百余年前,有一个老人在周游列国之后,决定把他的思想、他的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历史在这一刻突越了一大步:从此,知识与文化不再是少数贵族、世家大族的专享,文明的火种传递到平民百姓,传递到千家万户。   
  七百余年后,我们在此地纪念这个圣人,斯地因此而神圣。没有他,不会有识文断字的黎民百姓,也不会有识文断字的刘玄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称他为‘圣人’,称他为‘至圣先师’,斯人当之无愧。”   
  大汉历四零二年正月十五、公元一九六年三月二日、东汉建安元年、农历丙子年瘐寅月辛巳日己亥时,青州广饶城青河边先烈墓地,春草萌动,刘备正在主持“至圣先师”孔夫子以及“亚圣”孟轲的青铜雕像揭幕式,台下是准备奔赴洛阳,参与组建刑部的各级法官。   
  看着众人的目光,刘备深吸一口气,大声说:“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一根竹子经过三十余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简牍;为了让简牍文字能够长久流传,每片简牍打磨得非常光滑坚硬;还需要在竹简中打孔,以便让竹简串连成篇;每片竹简上最多写十二个字(一打,指一个竹简的一次打孔),最少写五个字,竹片坚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个壮汉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笔刻错,竹片就需要废弃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万字的著作需要砍尽一个山的竹子制作竹简。想想看,知识与文字是多么地昂贵与奢侈。然而,惟有‘至圣先师’他不愿把知识与文字作为自己的特权,他打破了知识的壁垒,把文明的火种传播给黎民,每当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让我涕泪交加,五体投地。‘千古第一师’的名号,惟我‘至圣先师’配享,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第一师长,只要你识字,圣人即汝师。”   
  春风融融中,刘备慷慨激昂的说完这段话,众士子匍匐在地,叩首连连,以示缅怀与崇敬。   
  “七百余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圣人传播文化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他打破枷锁,将知识传授予平民,是为了若干年后自己成为文明与进步的禁锢与障碍吗?”   
  众士子匍匐在地,刘备这话似滚雷响过天际,让众人目瞪口呆。   
  “真儒是什么?真儒地本质就是冲破一切禁锢,追求真理的本质,将知识传播给大众。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给每家每户的黎民百姓。‘至圣先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丰碑,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他绝不会要求我们后人把他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作新的文化壁垒,当作新地枷锁,这决不是‘至圣先师’传播知识的本意。   
  七百余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当时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圣先师’所说的理论,时过境迁,不见得百分之百正确。我想,我们否定、革新、更正‘至圣先师’的部分理论,绝不是对‘至圣先师’人格的否定。相反这种行为正是体现了真儒的行为:打破一切可锁,追求知识的进步、真理的本相,这正是‘至圣先师’教导我们地。   
  我们后人缅怀‘至圣先师’的伟业,我们的职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过黑沉沉的夜色,眺望前方。   
  ‘至圣先师’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后人的责任是:踏过第一块基石,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一节节,一层层,建立我们文明的巍峨大厦,我们享受圣人普及知识的光辉,为这个文明添砖加瓦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亚圣’孟轲已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第二块台阶,儒学地光辉就此又前进了一步。那么,谁是第三块基石?你们当中谁可胜任?”   
  刘备慢慢的扫视着下面交头接耳的士子,微笑着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舍生取义’,这些都是‘亚圣’所言,时代变迁现在轮到我们来完善儒学地第三步,破而后立,建立真儒学说。   
  那么什么是真儒呢?有汉以前,我们经过了多次朝代变迁,每次朝代变迁,都是在开始时兴盛,随后走向没落,按照‘五德始终’说这又轮到了另一次朝代变迁。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思考这朝代的变迁,吏治的败坏不必非通过换一个皇帝来解决,我们是不是可以试验一下,不换皇帝换政体。   
  这次,你们前往洛阳建立刑部,就是一次政体改革的尝试。地方官员会写几句酸诗,就可以刑律、司法、军队一把抓,如此一来,地方监察权力的缺失,最终导致吏治腐败。而你们去建立独立于地方政权之外的司法体制,就是将监察权收归中央,就是在吏治的延续中,另外增加一个制衡体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永远,地方的内政、军事、司法各自独立是我们对内政改革的一种试验,具体对于思想性的总结与探讨,还希望你们边做边思索,希望你们总结出一套新的理论。   
  记住,打破枷锁,追求自由,冲破禁锢,无视壁垒是夫子本意,诸位大胆的往前走吧,我期待着这个园林,第三座雕像由你们中诞生。”   
  刘备张开双臂,仰望上苍,大声呼吁:“大时代到临了,‘至圣先师’所著的一部书需要人十余年的努力才能誊抄完毕。如今,一部十余万字的书,印刷机开动数小时,就可以印出上千册,这是个知识快速普及地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圣人,打破枷锁,追求自由,冲破禁锢,无视壁垒,努力吧。”   
  刘备情绪激动的结束了演说,台下一片寂静。众人在震撼中回味着那番话语,直到刘备走下台后,尚未及做出反应。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甚至连反对的声音都听不到,这次演说真失败。”刘备郁闷的冲沮绶嘟囔着。   
  沮绶满脸郑重,答:“凡人对震撼灵魂的声音是需要一段时间沉淀的。主公这番话撼动了我的灵魂,我至今尚在回味——迅雷之下,怎及掩耳?主公所言,不是出自于人口,而是雷声,我的耳朵现在听不到别的声音。”   
  刘备闷闷不乐地解嘲道:“子正,虽然我俩很熟,可你这样说,我也会不好意思的。”   
  沮绶哑然失笑,掉转话题问:“主公,我马上就要卸任,新军师尚未任命,依你看,谁可胜任?荀越(或再加两撇,读越音)?鲁录?张昭?陈群?周俞?”   
  刘备掰着指头一个个盘点着人选,说:“荀越资历尚浅;陈群嘛,内政是个好手,军事嘛尚有欠缺;周瑜作战爱行险;张昭文人也;鲁肃嘛,稍稍可以。子正、符皓(田丰)都是具备全局观念的人。田畴做事精细,注意小节;徐庶计多,但冒失。二公一退。我需要一个具备全局观念的人,所以首选鲁肃,次者荀越、周瑜。   
  这样吧,倭国攻伐尚需一个主持大局,你与田丰出一个人选去倭国,另一个人嘛暂时代理军师之职,把新手培养一下,年底再退,如何?”   
  沮绶沉吟片刻,断然道:“既如此,主公速遣人去西河,招田丰去韩国主持军政,我愿暂留职务,替主公主持青州防务。”   
  刘备连连点头,不等他开口,沮绶补充道:“看来主公打算亲自主持倭国攻伐,曹孟德获得我四郡财税,快则一年就可以恢复过来,主公的倭国攻伐必须以快打快,今年必须结束。”   
  刘备侧耳倾听草间的虫鸣声,专注的忘了周围一切,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正是因为担心曹孟德,我才不愿抽调青、冀、并前线地士兵,刘浑在九州做了多年的筹备,只要出云兵马在海滩上站住脚,我们剩下的任务就是建立当地政权了,以我出云兵马的强大,这场战斗没有悬念,关键是如何亡他的族,灭他的种,其中奥妙需要小心把握,所以我才要亲自去处理。”   
  缓缓的踱了几步,刘备吩咐道:“子正,你退下来之后,写一本回忆录吧。历来历书都由一个人书写,历史的真相随个人好恶而任意篡改。你写一本回忆录,写一写我们当初是如何创业的,写一写我们所经历的各种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